APP下载

《唐诗宋词选读》有效教学浅谈

2014-04-29张红宇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4年11期
关键词:唐诗宋词诗词意象

张红宇

唐诗宋词双峰并峙,美不胜收,给中华民族以永恒的精神滋养,走近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选修),名家荟萃,溢彩流光;而有的教师功利地把诗词的鉴赏简化为高考诗歌鉴赏题,使抽象的鉴赏术语,繁琐的知识介绍与呆板的答题套路充斥课堂。于是,鉴赏变为训练,唐诗宋词学习应有的诗情画意没有了,典雅的审美享受没有了,精神陶冶和文化传承也没有了。对此,我从一轮教学的困惑到二轮的尝试教学改变,努力还原《唐诗宋词》选修课应有的美丽风景,让孩子感悟、收获这份美。

一、在解读意象中寻美

古诗词多用意象来表情达意。我们解读诗词要抓住“象”(物象、景象、意象等),通过把握诗中的意象,最终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蕴。

意象是情与景相融、心与物相通的统一体,从意象入手可以由表及里地品味它营造的意境之美。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全是名词的组合: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降——只字未提游子的辛苦愁思,但无一字无不隐含此意,处处紧扣“早行”状“目前之景”以见“言外之意”。十个名词意象组合,境界全出,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水乳交融的妙然之境。

解读意象的深层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寻觅诗词意蕴之美。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些经典意象,如杨柳、梅、兰、竹、菊、莲、松、鸿雁、杜鹃、鹧鸪、明月、流水、落花、芳草、夕阳等都具有特定的联想文化意义,积淀了丰厚的文化意蕴和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对于这类频繁出现的意象,教师要以点带面,设计意象归类题让学生先行梳理,然后选择最具代表性或者学生最难理解的进行点拨。如“草”,冯延巳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芜”者,丛茂之草也,以绿遍天涯的春草的生机勃发喻闲愁的纷乱,难以消除;范仲淹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则以芳草的茫茫无涯际喻乡愁情思的绵延不断;贺铸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草”是烟雾中的草,而且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的烟草,以草的面积广大喻闲愁之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草原本生机勃勃,但在古典诗词中却成了“愁”的代言意象,我们必须多加揣摩,才能发现古典诗歌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旨”。

二、在品读语言中悟美

唐诗宋词是语言艺术,鉴赏时应以品读为核心。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参读、诵读、美读、比读、议读、评读、研读,各有侧重,各有特色进行语言品读,我常从炼字、炼句、炼意三方面入手。

品炼字,可抓住“诗言”“词眼”,品读语言之美。如《春江花月夜》课后“品读与探讨”的问题设计:“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句中的“待”字,有些版本作“照”,你觉得作“待”好还是作“照”好?“待”,等待,似乎江月守候着千年不变的等待,陪伴她的只有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而“照”字只表现了月光照人的情景,没用拟人手法,缺少情味,也缺乏“待”字的悠远和怅惘的意境。通过比较,学生体味出诗词用词造句的妙处。

品炼句,就是抓住诗中制约着学生鉴赏的关键性诗句,设问激疑,让学生由浅入深,理解诗词之妙。如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读起来浅白平易,学生很容易顺着字面滑入“浅读”的泥淖,教学时可以抓住尾联“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设问激疑:诗人为什么会“泪沾巾”?说说你的理解。学生思考讨论中,引导学生玩味上句中的“尚”字,体会“尚”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朝代的更替,人生的沧桑,大英雄“而今安在哉”?这就让人伤心落泪;再联系注释上《晋书·羊枯传》的内容和作者的遭遇,体会作者藏在诗句之外的伤感,那就是羊祜为国效力,颇多政绩,名传千古,与山俱传,可自己至今仍然是“布衣”,无所作为!学生有了这样的鉴赏体验和理解,再回过头品味首联、颔联一气而出的人生感叹,才能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得深刻而到位。

品炼意,就是要品咂诗人对事物对生活的那种独特的感受。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同样是花,悲情李煜看到的是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才女李清照感觉到的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工部尚书宋祁感觉到的是“红杏枝头春意闹”; 名列“吴中四士”的张若虚又是一种“月照花林皆似霰”的感觉了。当然,用情深,才有炼意深。

品味语言时,不论是炼字、炼句还是炼意,都要依赖学生的审美敏感,特别是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辅之以方法的点拨,或知识的补充,或真诚地赞赏,鼓励学生圈点勾画写批注品味诗歌言,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特点,以培养其纯正的读诗趣味。

三、在联想探究中审美

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眼光,古代诗人看宇宙、天地、山川、万物、草木……一切一切都有自己的一个审美观,每一首诗词,都负载着审美的信息。我们能否读懂古典诗词,取决于能否用审美的眼光还原诗人的情感。例如你读诗词,见了“赤”字,绝不能只理解为红色;见了“新绿”,你应该从树枝发芽感受到新生、希望、青春的勃动、少年气概等旨趣。李清照《如梦令》词中“绿肥红瘦”,只读出“绿叶多了,红花少了”是不够的,它积淀着词人深厚的惜花之情,以及对于韶华流逝而无限眷恋的生命意识;再往深探究一层,你还可能体悟到词人流露出对社会历史造成的“红颜命薄”的感喟,对天物时序运行规律不可抗拒而感到人生的无常和寂寞。

赏析王维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月华如水,轻泻松林,树影斑驳,银辉星星点点;山泉流淌,漫过青石,月映溪流,剔透新亮,泉声淙淙铮铮。明净清幽的山谷,雅致脱俗,明媚空灵,就像一幅素雅的水墨画。读到这个层面仅仅是读懂了字面意思,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明月、松林、清泉”这些意象除了营造一种意境带给读者沁人心脾的审美享受外,你还能从中读出另有的深意吗?古人归隐常会说埋迹林泉,遁隐江湖,此处松林、清泉还有比兴寄托之意,诗人把山林之景写得如诗如画,就想归隐这片山林净土,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清人王翼云说:“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孟子曾经说过一句影响深远的话:“诵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就是提醒我们读诗要“知人论世”,所以教师要在重点、难点处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诗人和时代深入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学生审美修养。

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了解更多与诗作诗人有关的资料,会有助于加深拓宽他们问题探究的深度和广度。答案不求唯一,要鼓励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培养鉴赏诗词的审美情趣。

猜你喜欢

唐诗宋词诗词意象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抚远意象等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诗词之页
《唐诗宋词选择读》注释献疑(三则)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