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2014-04-29张红宇

中国市场 2014年28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现代农业

摘要:认为我国近年来农业经济形势总体发展情况良好,阐述了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对国民经济与全球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保障粮食安全,并提出了对策是:加强资源保护、强化科技支撑、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现代农业;粮食安全;资源禀赋

中图分类号:F326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来年间,包括“十一五”与“十二五”阶段,农业与农村从自身的角度发展形势总体较好。至2013年,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连续10年增长,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10年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不错,有三大标志: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二是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总体发展情况

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发展情况主要看三大标志,一是主要农产品供给情况,二是农民收入情况,三是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情况。

(一)农产品供给情况

从农产品供给角度来说,2003年以后十来年间,特别近几年,连续大丰收。2012年粮食总量达到了11171亿斤,即5.9亿吨,按我国人口2012年13.5亿计算,人均占有粮食430公斤,全世界2012年人口总量是70~71亿,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量35亿吨,人均占有量330公斤。中国人均占有量高于世界人均水平100公斤。有些媒体报道,中国以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就很大。2013年畜类 (猪、牛、羊肉等肉类)总产值8384万吨,人均60公斤,而全世界的人均占有量为40~45公斤,我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占有量15公斤;2012年水产品总量为5906万吨,人均43公斤,全世界人均占有量为20~25公斤,我国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占有量10公斤。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美国约有3.1亿人口,常年粮食总量为3.5~4亿吨,人均粮食1200公斤,我国的人均占有量只占美国的1/3;美国畜类人均占有量80~120公斤,是我国1倍以上。

(二)农民收入情况

2010、2011、2012近三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扣除物价因素后,连续超过城市居民。2012年,农民收入增长率为10.7%,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9.6%,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1.1%;2011年,农民收入增长率为11.4%,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为8.4%,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3%。2010年,农民收入增长10.8%,城市居民增长7.8%,比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率高3.1%。城乡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1:3.33缩小至2012年的1:3.1。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幅超过城市居民,但3年超越的增长幅度越来越小。以上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方面,城乡收入差距在缩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仍较低。且从更长的时间段来说,农民收入长年增长缓慢。

(三)农村民生事业发展情况

农村的民生事业发展健康、可持续,成效显著。农村的民生事业用十个字概括,即“水、电、路、气(能源、沼气)、房、教、科、文、卫、保”。前五个字反映的是农村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标准,后五个字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标准。近年来,这十个方面的发展,显著地领先于国民经济其他事业的发展。例如,2006年始,九年义务教育免除学生书本费,对学生进行补贴,还原了真正的“义务”原则;2003年以后,对农村地区实施合作医疗救治制度,由老百姓自行解决医疗问题逐步过渡到政府解决。2003年开始从农村地区试点至2012年基本覆盖了全部农村地区、全体农民。农民缴纳一定的费用,可以获得政府的医疗救助。即农民每年缴纳40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缴纳200元作为医疗缴费共计240元,2013年缴费费用调高至300元,农民的缴纳标准不变,剩余由政府相应提高。农民报销医疗费用可达到农民纯收入的6~8倍,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927元,即农民住院后可获得4~5万元的报销款。2010年开始,政府普遍实施农村养老制度安排。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个月可以获得国家55元的养老补贴,一年可以获得660元补贴,由传统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 政府养老过渡。还致力于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的建设,解决了3亿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二、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对国民经济与全球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发展不仅对农村农业本身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全球农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对国民经济的意义

农村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对于“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意义重大。1978年至今,我国GDP增长率为9.8%,2008年以前从未担心过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但2008年以后,认为中国经济要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率的机会不多。2012年至今,GDP增长呈持续下滑状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对于GDP是促高或促低的问题,也就是说,粮食与农产品的发展对于GDP的增长不做正贡献即做负贡献。2012年下半年,早稻、夏粮均持续增长(10年来我国粮食只增不减),对国民经济GDP增长的促进是正面的。粮食、包括禽肉、牛、羊肉,蔬菜、水果供给充裕,价格才不会大幅度涨或跌,CPI表现为在可控制范围之内。2011年为5.4%,2012年为2.6%,2013年为3.5%。农产品占CPI的1/3,2013年上半年GDP下降,对农业影响很大,体现在禽类产品价格一直走低。因此,农村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长远来看,调结构、防风险意义重大。农业是经济的基础,是重中之重。

(二)对全球农业的意义

中国农业发展形势好能确保全球粮食安全,对全球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12年中国粮食总量5.9亿吨,全世界粮食总量23.5亿吨,中国的粮食正好是1/4,中国粮食总量稳定,全球粮食贸易才会稳定,才不会产生所谓的“中国粮食威胁论”。中国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对于平抑世界粮食贸易中的粮食价格也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国粮食贸易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举足轻重,如果大买家需求量大,价格就会走高。

三、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中国农村农业未来发展的问题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之前,先对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的概念进行区别。现代农业是一种产业形态,对应的是现代城市与现代工业。而农业现代化指的是一个过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渡过程。

(一)发展现代农业与国家自然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人类目前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社会,农业在全球的表现与科技、工业和其他领域一样,经历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史,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时期,现代农业发展本身也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尽管说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但从“现代”这两个字的要求来说,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不能说过去与现在的概念是一致的。过去的现代农业可能可以定义为“机械化与化学化”的结合,但今天以同样的指标来衡量发达国家的农业,显然内涵是不够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能发展到今天,现代农业在各个国家的表现也是迥然不同的。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禀赋条件不同,现代农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已经体现出完全不同的目标模式。这种目标模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现模式多种多样,但从最基本的内涵来概括,主要有以下三大模式。

1.以美国为代表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农业模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地多人少,侧重用机械代替劳动力。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农业强国。全球农产品市场中可贸易量的1/3粮食、1/3棉花、1/3大豆都由美国供给。美国农业是显著的资源密集型农业,美国总人口约为3.1亿人,耕地面积为24亿亩 (中国耕地为18亿亩)。美国劳动力相对不足,因此,特别强调以机械代替劳动,特别强调劳动生产效率,即一个劳动力、一个家庭农场每年创造多少农产品,这是其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2.以日、韩为代表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的现代农业模式

日本、韩国地少人多,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土地产出率。日本、韩国虽然科技较为发达,但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构成了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另一个模版。农村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资源相对丰裕,但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相对不足,因此,特别强调土地的产出效率与土地的配置效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强调的是农产品的生产总量,而日本、韩国则强调的是一块地产出的农产品数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强调的是劳动生产效率,日本、韩国强调的是土地生产效率。日本、韩国平均耕种规模为2~3公顷,美国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是200公顷,处在二者之间的是欧洲国家,主要在30~50公顷之间。

3.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化与发展生物技术并重的现代农业模式

欧洲国家为代表的农业模式,既注重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注重发展生物技术。既强调美国、加拿大式的劳动生产效率,又强调日韩式的资源投入效率,劳动技术投入效率,是一种中间模式。除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之外,取决于这三种模式最核心的因素是:资源的禀赋。

(二)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从资源角度尤其是农业资源角度来说,我国无法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国相比。例如,巴西以土地面积为标准,将家庭分为大农、中农、小农、微农,家庭土地面积10公顷为微农,政府将对其进行扶植。俄罗斯的耕地总量为世界第三,生命资源、水资源、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且人口较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量少是中国农业资源的主要特征。

1.目标要求多重化

中国现代农业的目标要求是多重化的,既要保证粮食的自身供给,保证增加收入,同时还要保证环境不受污染。美国、日本、韩国等的目标是单一的。如,美国只要保持粮食、棉花、大豆几个重要产品的全球竞争力即可,而日、韩保持大米100%能够自给,其他农产品依靠进口可解决问题。荷兰全世界花卉生产能力最好,只要保持花卉在全球的竞争力,其他可以通过欧洲内部协调可以解决问题。而中国无法与这些国家相同。一是13.5亿人靠农业提供农产品解决吃饭问题,二是数以亿计的农民需要通过农业来提高收入,三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做出正面贡献的同时,要讲究持续发展。

2.产业类型多样化

中国的现代农业从产业角度来看,不能与发达国家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产业类型需要多样化,需要农、林、牧、渔产业以及更多样化的农产品。农业、林业、蓄牧业、渔业对我们这么大的国家,13.5亿这么多人口来说,哪种产业都不能少。而多样化的产品靠贫瘠的农业资源来生产,压力很大。

3.发展模式多元化

正因为中国的产品要求,产业要求与目标要求如此之大,在中国的资源环境状态之下,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模式显著地区别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美国是大规模农业,日本是精耕细作农业或者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中国由于各地有各自的要求,资源从总量上来说是稀缺的,而中国的地形、地貌、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四个方向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均农业资源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差距很大,但与日本、韩国相比,回旋的余地要大得多。决定了中国的农业发展是独一无二的,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中国东北地区与中国的东南地区是完全不一样的。主要体现为:东北规模化农业、江浙集约化农业、城市都市化农业等。

第一,东北地区为代表的规模化农业。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的现代农业模式与美国模式没有本质区别,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高,东北农民的农地较大,买玉柴拖拉机器500~600马力,一次性投入200万元,一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一次可完成耕地、播种、平地3000亩。

第二,江浙地区为代表的集约化农业。与此对应的广东、浙江、上海这些城市郊区的农业,包括沿海城市,注重土地产出率与农业资本投入。如广东养鱼采取的是集约化养鱼办法;从以色列、德国、荷兰引进过来的玻璃温室,一亩地投资几百万元十分普遍。当然,玻璃温室只能用来培育名贵的花,集池养鱼养的是名贵的鱼以保证效益。

第三,城市都市化农业。北京、上海、广州郊区的农民则与东北地区的农民不一样,不仅仅注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他们除了提供普通的农产品之外,还特别强调农产品本身的生态观光效益。如,上海近年一直保持150万亩水稻田,并不要求水稻田提供水稻产品,而是要求这个水稻田做为上海最大的湿地,产生出生态环境效益。

四、现代农业最重要的是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事关重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农业在中国从产业的角度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190多个成员国,除了个别国家与地区,如香港、澳门地区,新加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可能微不足道,香港有一小部分渔民,新加坡农业带有观光休闲的性质。但提供的产值甚小。除此以外,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只要这个国家有农业,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无一例外都是强调农产品供给,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致力于解决本国国民的温饱,就决定了农业的基本特征是保证粮食安全问题。

(一)从需求角度分析

吃饭问题至关重要,但没有一个国家比中国解决吃饭问题更困难。中国人口太多,人均农业资源太少,人均资源远为短缺。我国耕地资源是全世界人均量的40%,1.365亩(全世界人均3亩),水资源我国人均2000立方米,全世界人均8000立方米;如果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相比,相差更大。资源短缺的基础上,尽管供给角度农产品生产连年增收,但是需求发展更快。

1.绝对增加的人口带来了绝对需求

2012年我国人口总量13.54亿,人口净增率千分之四点九,净增人口669万人。人口压力大是历史的沉淀,从未来的走势讲,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25年、2030年达到拐点,在经济速度发展快的前提下,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比较乐观的估计是人口总量达到15亿,为历史最高点。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绝对需求不可逆转。

2. 食物结构优化带来了成长性需求

在工业化、城镇化没有结束、人均收入未达到一个顶点之前,食物结构将随着收入水平提升不断发生变化,得到优化,食物结构发展方向是:吃饱——吃好—— 吃安全。目前,城镇居民处于“吃好”阶段,而边远地区的居民远未达到“吃好”的阶段。“吃饱”、“吃好”、“吃安全”是完全对应的不同的食物总量要求。鸡肉的饲料报酬最高,而牛、羊肉的饲料报酬最低,尤其是羊,需要放养,因此,其价格只涨不跌。吃安全,要求蔬菜、粮食、肉要生态安全,种植业产品不要上农药、施化肥,蓄牧业产品要自然生长。这就导致原来农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

3.农村劳动力进城后产生的转变性需求

我国有2.6亿农民工,农民工过去在农村是种粮食、养猪,属于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进城后成为农产品的消费者,由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后,食物消费比其在农村平均每年增加75公斤,不是饭量增加,而是进城后要消费肉了,75公斤粮食相当于25公斤肉,意味着每个星期多每人多消费1斤肉,2.6亿人的总量就很大。

4. 粮食、农产品能源化带来的间接需求

应对气候变化,生物能源是最佳替代模式。对于粮食的间接需求增加了。美国是世界第一玉米的生产大国,粮食总量常年保持3.5~4亿吨,其中主要是玉米生产,平均每年3亿吨玉米,近年每年将玉米量的40%作为生活燃料,巴西将糖作为生活燃料,整个欧洲国家将油菜作为生物燃料。

因此,从需求的角度说,中国粮食总量与需求之间、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巨大的不平衡,供需失衡成为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二)从供给角度分析

从供给角度分析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问题,主要分为自给与进口两个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于粮食供给的原则是“总量平衡,丰年有余”,21世纪后,原则改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需大调整”。这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 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51.9万亿人民币,按6.3的汇率计算,为8.3万亿美元,按13.5亿人平均,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6000美元的食物结构与20世纪初100美元的食物结构截然不同。结构变化将持续到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将有几十年的严峻局势需要面对。

1.稳定主要农产品自给压力增大

自给方面,稳定主要农产品自给压力增大,主要原因是资源总量不足。前文提及现代农业中产业类型要求多元化,而18.26亿亩耕地已经满负载,充分利用。种了粮食就不能种棉花,种了油菜就不能种大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虽然存在相同问题,但并不严重。如美国实行的是休耕政策。而中国所有的耕地同时要考虑用度的问题。除了结构平衡问题之外,还有总量平衡、产销平衡与区域平衡等问题。

2.主要农产品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

自给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进出口来解决,所以中国目前还没有出现物品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城市居民,没有物品短缺的危机,因为有巨大的进口支撑。与其说中国是农业生产大国,不如说中国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农产品进口大国。2012年,中国是全世界进出口贸易量最大的国家,3.8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量,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达到1757亿美元。虽然总数在整个进出口贸易总量中的占比微不足道,但是农产品自身的出口远远小于进口的绝对数量,出口了633亿美元,进口1125亿美元,逆差492亿美元。除了2004年出现贸易逆差之外,中国农产品的相对于其他产品表现的顺差来说,农产品历来都是逆差。这是从数量、数值方面做的比较。从产品种类的数量来说,进品量最大的是大豆,2012年进口5838万吨,需求总量7500万吨,80%依靠进口,全世界大豆贸易量有85000万吨。棉花每年需求量为1100万吨,2012年进口540万吨,50%依靠进口;糖每年的需求量为1100万吨,2012年进口375万吨,1/3依靠进口。如果棉花、大豆按照自己的资源生产,需要新增6亿亩耕地。中国的进口量越来越大,原因一是因为需求增长;二是资源性产品或者说最重要的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价格没有竞争力,最突出的是棉花、大豆、糖料。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价格最低迷的时候,美国、阿根廷、巴西是我们最主要进口国家,大豆进口到口岸,扣除税收以后,大连港口3400-3800元/吨,大豆在我国豆农家的成本价是4400-4800元/吨;成本不是高在化肥、农药上,而是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国外绝大部分采用机械,而我国不用机械的原因是由于地形地貌的问题,如,广西是我国重要的产糖地区,由于地形问题,无法使用机器。同时,农业机械多样性也不如其他国家,高成本是中国农产品供给特征。

五、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品供给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状态对于买方来说是不利的。如何解决中国最重要的粮食安全问题?

(一)加强资源保护

中国的农业资源捉襟见肘,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资源的绝对减少不可避免,减少的速度能否缓解,减少的程度能否放慢?城市面积越来越大,占用了耕地,而且是好的耕地,离城市越近的耕地质量越好。资源分布不均匀,对于农业的约束较大。四川平原、江汉平原,包括上海苏南地区每亩地的产量远远高于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云南、贵州、四川降雨量很充沛,但降下后没地面无土,有山地和丘陵,“有水没土”,土地都是1平方米/块,1亩地分布为27~28块,贵州多数是喀斯特地形地貌。甘肃、宁夏地区则是“有地无雨”。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耕地保护”的国策,18亿亩耕地作为红线,不可破坏,同时坚持农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二)强化科技支撑

科技发展的流程是研发——转化——应用——新产品。第一环节是研发,“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袁隆平是世界粮食安全之父,他解决了数以亿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农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美国1亩地单产平均玉米700公斤,中国1亩地单产玉米380公斤。畜牧业差距更大,因为中国历来是以种子业优先的,畜牧业是经济发达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头奶牛在中国的产奶量4~5吨/年,发达国家平均8~10吨,我国一头母猪产仔量最多18头,丹麦一头母猪平均产仔25~30头/年;肉牛生产同体重140公斤,发达国家同体重300公斤,因此,科技支撑非常重要。技术研发出来以后需要转化,中国科研机制、人才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发表论文数量成为人才测评的主要标准,而不是以转化的生产率为标准。第三是推广问题,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证监业、保险业,最低工资是农业工作者,差异为4~5倍。第四,农业人才的培养问题应该受到关注。

(三)完善扶持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主要价格政策与补贴政策。价格政策方面,对农产品有最低收购价,这个最低收购价未能反映成本、供求关系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要求。最低收购价在全球一体化与WTO的背景下,不能一味地高。如果价格过高,过分扶持,造成竞争不平等,会受到遏制。补贴亦然。但没有足够的价格政策与补贴,农民没有生产粮食的动力,一亩粮食年均收入500~600元,等于打工一个星期的收入。如果补贴跟进,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生产积极性自然提高。如,河南、吉林、江西、安徽主要生产粮食,其他重点进行工业建设的地区,应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保障这些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这样,粮食主产区的政府才有抓粮食建设的积极性。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钢材、水泥、铝等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一方面资源短缺,一方面环境置换的代价太大。这与政府GDP考核机制密切相关,大多从事以生产为主,资源耗尽型的生产。多余的钢材、水泥可以用到农业中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达国家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均给予扶持或者是高额补贴,如水稻田的划块,沟渠均是水泥砌出来的。现在我国的发达地区,包括苏南地区在内,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大江大河以外,也将钢材水泥运用于田间建设中。中国经济发展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需要扩大内需,最大的内需是农村,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消费钢材水泥最好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箭双雕。认识到这个问题还不够,只有对政府GDP考核机制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地化解过剩的生产能力,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张红宇,白天山,宋国兴,佐常升.国民经济成长中的中国农业[M] .新华出版社,1995.

[3]张红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4]张红宇.乡村调查:国内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张红宇.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2010-2012)[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编辑:韦京)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农业赚钱的新模式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护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