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014-04-29黄东凤

中国市场 2014年35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作用银行

黄东凤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纵深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深化,银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银行正由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向“以效益提升为目标”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过渡,因此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已经成为国内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在阐述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发展历程和运作过程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作用。

[关键词]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发展历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5-0135-02

1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界定和运作过程

1.1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界定

通常在银行营业机构中,业务发展的重点侧重于负债类业务,因此拥有较多的存款,但其资产却比较少;而信贷部门则恰好相反,他们需要较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资产类业务。为了合理确定银行各营业分支机构与信贷部门之间的收益,就需要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标准,而内部资金的价格充当了资金资源在银行内部分配的价值尺度。由于银行使用的是货币资金,因此这种内部分配的价值表现为利率,银行采用的相应转移价格机制,就称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1.2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运作过程

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管理模式下,经营单位的每笔负债/资产业务均通过FTP价格形式与内部资金中心进行全额资金转移,这就相当于在银行内部建立了内部资本市场。银行内部资本市场由资金使用方、资金提供方和资产负债管理方组成,其中银行总行资金中心是资产负债管理方,各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基层网点等业务经营部门既是资金提供方也是资金使用方。

资产负债管理方为不同期限的资金设立对应的资金库,每个资金库对应一个FTP价格。作为一个非营利机构,银行总行资金中心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过程中充当中介作用,对全行资金进行统筹管理。

对于资产业务,业务经营部门是资金的使用方,需要向内部资金中心支付转移利息;对于负债业务,业务经营部门是资金的提供方,从内部资金中心获取转移利息收入。但实际操作时,资金在内部资金中心和业务经营部门间的转移是虚拟的,在每笔负债/资产业务发生时,系统会即时对该笔业务自动匹配相应FTP价格,业务到期或系统结息日时,系统再自动核算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计提内部转移利息收入(或支出),并不需要业务经营部门实际向内部资金中心上存或申借该笔资金。

2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发展历程

2.1 单资金池模式

作为最早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单资金池模式假设资金池中,不同分支机构吸收资金的流动性和利率敏感性是完全相同的。总行资金管理部门仅公布一个内部资金价格,作为计量每笔资金来源和使用的基准。单资金池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容易理解和操作,但是其假设条件不切实际,忽略了期限匹配问题,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未能实现到总行管理,在评价分支机构的经营业绩时容易造成偏差。

单资金池模式虽然操作难度小且简单易懂,但是适用范围比较窄,比较适合分支结构少、现金流稳定的小型银行,因此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其他模式所取代。

2.2 多资金池模式

作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一个过渡阶段,多资金池模式在单资金池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细化,按照各类资金业务属性、期限长短将内部资金划分为几类,对应到相应资金池中,然后分别制定价格。

多资金池模式弥补了单资金池模式的不足,每一类资产和负债都有一个资金池与之对应,比单资金池模式更贴近实际。在对资金进行划分后,每种FTP价格更接近市场利率,同时大大加强了内部利率使用的灵活性,减少了利率波动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但毋庸置疑,多资金池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银行的资产负债呈动态变化趋势,因此容易造成资金池的期限错配现象;另一方面,多资金池模式在计价上不够灵活,不能满足银行各类业务的核算及计量。

2.3 期限匹配定价模式

作为目前应用最广且最为复杂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式,期限匹配定价模式将筹措的资金在期限和计息方式上与对应的资产一一进行匹配,锁定筹措资金的利差率,消除利率敞口,并在资产期限内保持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达到规避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目的。

对于银行整体而言,虽然期限匹配定价模式实施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且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但是能够有效将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相分离,有利于提高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同时便于对各业务条线进行准确的绩效考核。

3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作用

3.1 准确反映经营业绩,促进科学考评

通过构建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银行能够对各条线、各产品的贡献度进行衡量,从而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我国银行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无法精确计算各分支机构每一笔业务的贡献度,导致银行在绩效考核方面大多采用非利润性指标,在考核方法上采取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重视规模而非效益,缺少对部门的科学合理考核。而构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后,银行通过内部的转移价格,将资金使用部门和资金提供部门的收益固定下来,同时将存贷业务的收益在各部门进行划分,从而实现对银行各分支机构经营业绩进行科学有效的测评。

3.2 集中管理资金利率风险,提高管控能力

由于资金的存放、放贷均涉及利率取值的问题,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时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确定资金的利率,相关利率波动的风险是由经营单位承担的。这就意味着,利率风险覆盖了银行的每个分支机构。

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后,资金集中到总行,由总行统一调配、统一进行利率的风险识别、采取统一的风险防范措施,将银行各级资金经营单位的利率风险剥离出来,消除了资金使用部门和资金提供部门的利率风险,但并未改变银行整体的利率风险。在这种背景下,银行可以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监控和管理,通过内部资金合理配置或从外部金融市场引入资金进行对冲,平衡资金头寸,实现风险缓释。

3.3 引导资金合理流动,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

根据不同金融产品的内部成本和收益,引导资金合理流动,在资金分配上倾斜于盈利水平较高的区域、产业和产品,从而优化银行的资源配置。处于经济结构和经济环境较差、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活动不活跃和坏账率较高的地区,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低,银行通过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可引导这些地区选择合适的、风险较低的资产类业务,大力发展负债类业务;相反,对于经济结构和经济环境较好、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活动活跃和坏账率较低的地区,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高,银行可以增加资金的投放,鼓励扩大资产业务。

3.4 有力支撑金融产品定价决策,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银行在为金融产品定价时,必须清楚资金的成本以及筹措这笔资金所需的费用。通过建立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银行在分离风险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包含市场风险的资金价格,只要再加上信用风险准备、费用分摊以及预期收益,就能确定产品的合理价格。实践表明,采用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可以在金融产品与目标客户之间搭建科学、客观的价值联系,便于为目标客户量身定制合适的金融产品,使金融产品更加契合客户需求;同时也便于制定适合不同客户、不同产品的差异化价格,实现高层次的精准营销,从而促进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

4 结 论

自20世纪80年代美洲银行首次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用于经营管理以来,经过近年来的演进和发展,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工具,在绩效评价、产品定价、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基础平台的作用。目前我国银行在实施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时还遇到不少问题,这就要求银行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构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广涛.FTP管理方法在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运用研究与实践综述[J].社科纵横,2009(25).

[2]许一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J].新金融,2012(3).

[3]吴晓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应用[J].银行家,2008(3).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作用银行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