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城大型开发项目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临港海洋极地世界项目为例

2014-04-28

上海城市规划 2014年4期
关键词:临港组团主题公园

郑 迪

1 背景研究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临港海洋极地世界(图1)项目所在的地区(以下简称“极地海洋组团”),它是临港中心区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设施集聚,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用地类型多样,其发展过程折射出临港新城综合建设的典型问题;“极地世界组团”的发展由于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处于人气不足、聚集不畅的状态,因此对其进行规划调整十分必要(图2,图3)。

图1 海洋极地世界区位图

1.2 规划情况

1.2.1 定位与目标

按照规划,到2020年,临港新城将成为上海东南地区最具集聚力和发展活力的中等规模滨海城市,“极地海洋组团”是整个新城中心区东北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商业服务功能为主。

1.2.2 发展理念

在规划发展的理念上,临港新城紧紧抓住“产城融合”、“田园都市”、“公共开放”3个理念。

(1) 产城融合

“极地海洋组团”作为临港主城区的一部分,承担了临港新城的核心服务功能,既是生活配套的服务基地,又是城市管理和高端服务的集聚区。但同时,“极地世界组团”是一个完全新建的城市组团,缺乏相应的基础产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充满活力和集聚人气。因此,在规划中必须明确社区主导功能,积极引导核心产业的进驻,形成自我造血机制,逐步发展成为产城融合的活力新城。

(2) 田园都市

在临港新城的国际方案征集之所以选中GMP的方案,最主要的就是因为“田园都市”的理念符合临港新城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而海洋极地世界实现“田园都市”的规划理念主要包含3个层面:沿湖绿化风景带、商业服务带以及“环形绿带+楔形生态绿地”构筑的城市主题公园生态带。在相关规划指导下,中心城区在环境、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中心区基本格局和城市风貌已初步形成(图4)。

(3) 公共开放

丰富的水体和自然绿化是临港新城中心区的核心资源,与未来城市的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极地组团的规划中应满足上位规划对滴水湖、环湖绿带、二环城市公园带的公共开放和连通的基本要求,并注入活力,使之真正成为能为民所用的公共资源。

图2 临港投标方案(GMP)

图3 项目组团规划结构

图4 临港新城各功能区联系模式图

1.3 发展状况

从目前实施情况来分析,虽然临港新城中心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但由于受到功能引导、空间距离等问题的影响,近期主城区的产业发展难以与产业区、重装备区和物流园区形成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致使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人气不足、城市聚集效应难以体现。随着建设的推进,2008年前后,主城区的功能定位较之总体规划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补充和变化,新城滨海旅游休闲功能逐步突显,作为长三角旅游目的地功能得以明确。但同时,临港的旅游功能上由于分区规划层面尚无功能导向型的空间布局,也缺乏代表游憩商业区品牌效应的项目引领,因此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分区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定位(图5)。

2 问题分析

目前“极地世界组团”的发展问题主要在产业功能、空间结构两个方面。

2.1 产业功能缺失

《总体规划》明确了临港新城是集中体现滨海都市魅力和活力、展示新世纪城市建设水平和都市生活环境质量的标志性地区,同时在《分区规划》中也明确了临港新城是综合服务设施集聚地,集中体现临港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中等规模滨海城区,同时还特别强调了其旅游休闲功能,提出应打造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地区的目标定位。因此,在既有的规划中,关于主城区产业的发展主要通过功能定位上予以体现,即以产业区提供外溢的居住、生活配套和商务配套为主要方向,关于自身产业的发展在规划中没有系统性的内容。

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由于管理体制、建设成熟度、地理距离、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由产业区衍生出来的居住需求和综合配套需求更多通过产业区内部的配套服务区来满足,主城区对产业区的服务支撑作用尚未体现。通过承接产业区居住和配套需求的外溢来实现主城区人气集聚,这一规划设想似乎较难达成。从这一角度出发,有必要对产业规划予以重视,在总体层面对产业类型与布局予以补充和深化。

图5 基地现状照片

2.2 空间结构分隔

临港新城严格的功能分区最初的构想是以绿化带、森林、河流等为主城区树立一道天然的生态保护屏障,保证主城区优质的生活环境不受到产业区的污染影响。从产业角度来讲,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低端高污染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其他地区,临港的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引进的企业多为低污染的高端制造业,与周边城区融合度高,原先规划的生态保护屏障如今成为产城融合的障碍;从空间角度来讲,单纯的大面积绿地建设确实对现有的城市功能产生了阻隔,不利于人气的聚集,直观上也有土地利用不集约的效果;从项目经营的角度,这些设施有独立土地使用权的需求,规划中若不划出独立的配套设施用地,将使得土地利用十分低效;从公共安全角度来讲,过大尺度的绿地将成为犯罪滋生的温床,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1]。

因此,未来应重视处理好空间结构特色与人气聚集的关系,在坚决保护好包括绿地形态在内的新城高起点的生态空间和整体城市形态设计的同时,通过适度引进低密度的建设项目给各类绿地注入功能与活力。

2.3 小结

目前“极地世界组团”的问题,是由众多因素造成的,包括临港新城远离市区的区位以及建设实施等,要避免对规划的全盘否认;同时也要看到仍存在一定的有待完善的方面,未来的工作中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相关规划内容进行调整优化,总结下来有如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产业功能缺失——补充产业功能内容;

空间结构分割——在坚持空间结构的条件下,在绿地中安排生态型的项目。

3 功能调整

3.1 调整意向

“极地世界组团”的功能配置在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充分依托主题旅游项目的优势,体现多元功能集成和区域融合互动,形成旅游度假、体育休闲、国际购物、商务服务、居住及配套5大核心功能。

具体项目设置以主题公园游为核心,是体验互动式旅游的重要体现形式,代表了国际旅游最新发展趋势。依托主题公园项目的品牌产业链条,可以衍生大量旅游新兴业态和产品,通过产业融合提供组合式的旅游类型,如延伸发展高端医疗养生旅游(图6,图7)。

图6 海洋极地组团模式图

图7 海洋极地组团分区图

3.2 调整手段

极地世界组团在坚持“田园都市”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进行如下功能调整:

3.2.1 微调功能

对于80m环湖绿带,分区规划中确定以公共活动功能为主的公共绿地,与滴水湖其他地区共同形成新城的景观中心区,本次规划研究可适当调整绿化与硬地的比例,并增加部分小型临时性功能设施(图8)。

图8 海洋极地组团调整前(左)后(右)用地规划图

3.2.2 转变功能

对于外围一环的开发区块,分区规划中确定是城市生活中心带,本次规划研究建议维持其功能,北侧适当结合旅游休闲的功能增加星级酒店、旅游购物、公寓式酒店以及旅游衍生产业等功能,形成以旅游为主题的旅游商业区。

3.2.3 增设功能

对于贯穿海洋基地世界的城市公园带,分区规划确定的是以城市公园为主、合理设置城市公共设施的地区。本次规划研究建议北侧在合并原南北两块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极地世界空间布局方案适当将部分绿地调整为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同时对文化娱乐设施用地的绿地率进行严格控制,形成特色鲜明的主题公园区。

4 影响评估与策略应对

4.1 影响评估

本组团的规划调整将对日后的开发建设产生影响,特别是在产业功能、主题公园运营、城市风貌、综合交通等方面。

4.1.1 产业促进与功能挤压

项目经营将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极地海洋世界项目的开发经营,不仅能够促进临港新城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其完善的项目配套商业、餐饮、娱乐、住宅等元素还将带动周边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项目经营能够吸引大量游客产生二次消费,使临港新城旅游区位优势更加明显,直接或间接促进餐饮和住宿业、文化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特色产业、房地产业等相关行业经济增长。

然而规模发展难免伴随过热的投资意向,缺乏充足的规划论证和实施考量,又在定位、用地、指标和政策上都有较大突破,使得组团内新增大量旅游功能,继而挤压中心区的基本功能。基于这些问题的担忧,规划调整应结合项目实际,区分旅游度假、商业服务、主题公园与社区居住、商业、绿地的角色定位,在地区产业趋于丰富的同时,保障城市功能的平稳发展。

4.1.2 经济推动与运营矛盾

海洋极地世界项目经营将有效拉动城市经济、扩大城市内需项目开发方向准确、开发价值较高、发展前景良好,其开业后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该地区的土地价值。项目投入运营后,预计景区年接待游客量将达400万人次,直接门票收入5个亿,成为临港新城、浦东新区、上海市乃至华东地区新的标志性旅游项目。

在引入海洋极地世界项目的同时,有关方面仍需要面对建设主题公园的具体操作问题。第一,该项目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及环境挑战较大,将影响其运营发展乃至整个城市功能的健康成长;第二,作为临港新的地标项目,该项目的文化品牌仍需培育,与相关方面的理想差距仍然很大;第三,该主题公园的封闭式管理与城市组团功能的管理仍存在矛盾,对于城市空间、配套服务的相互挤占缺乏必要的协调。对于以上问题,亟需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并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梳理相关矛盾。

4.1.3 旅游发展与风貌影响

综合性旅游项目将促进城市旅游多元化,加速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它在有效刺激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对推动临港新城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本项目开业后将有效促进上海市旅游产品多元化、主题化、差异化发展,加速临港新城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对于本地区的整体规划而言,在公共绿地中建设主题公园,其具体操作模式值得研究,特别是在拥有较大规模的建筑量、部分室外停车场地等方面,保证项目推进和规避矛盾很多时候不能兼顾。建议在下阶段编制中充分结合绿化部门意见和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深化设计,同时还应将土地定性和出让等方面内容纳入控规编制。

4.1.4 人口增长与设施压力

根据上海迪士尼、欢乐谷等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经验,一个大型旅游项目的引入会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如上海迪士尼约能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初步测算,海洋极地世界项目能直接提供约4 000—5 000个工作岗位,同时考虑到其相关衍生产业如宾馆、餐饮、购物等带来的大量工作岗位,整个区域对比分区规划能多提供约7 000—8 000个工作岗位[1]。因此,项目经营后将增加就业岗位,带来积极的社会效益,协助地方政府稳定就业局势,带动娱乐、服务、零售等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近千个。

同时,海洋极地世界作为旅游休闲项目,其带来的旅游休闲功能植入将形成大量人流车流与城市日常交通、市政设施的压力,特别是极地场馆高峰日4万的人流量对城市交通压力极大,规划调整应对主题公园的游客数量、到发方式、外部交通组织和内部交通组织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并与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相衔接(图9)。

图9 海洋极地组团交通量化模式图

4.2 策略应对

目前规划调整有意向进行功能转变以及开发量的提升,以提升人气与活力,与此同时,产业、风貌、交通等问题也会相应产生,因此有必要对绿化实施和旅游配套项目的落地指导进行统筹和深化,主要在产业功能、主题公园建设、开发地块建设、交通支撑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应对(图10,图11)。

图10 海洋极地组团效果图

图11 慢行交通系统结构图

4.2.1 功能设施支撑

在国内学术界,保继刚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旅游业(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城区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2]。由于大型旅游项目引入,临港新城未来的发展势必走向旅游商业区的模式,这一模式提供了不同于城市其它功能的活动,同时吸引着旅游者与非旅游者,故其功能产业设置,应同时考虑这两者的需求。

对于旅游者,RBD的规划策略应着重满足履行的基本需要,如饮食、住宿、交通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此外还应基于旅游产业配置产业链,包含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等相关产业。对于非旅游者(即本地居民),由于娱乐公园项目的引入会吸引大量旅游人口,这些旅游人口之中很大一部分会做短暂停留,同时也会促进更多休闲文化活动的产生。为适应这一变化,规划需要提供商业休闲、文化娱乐、会议展览等功能,在原有规划基础上提高了商业能级,以此创造就业、吸引人气、提升城区的品牌和形象[2]。

4.2.2 主题公园控制

极地海洋世界的整体设计在经过一系列项目后,对绿化实施和旅游配套项目的落地指导作用有待统筹和深化。因此,建议先行开展公园绿地系统的整体设计,主要在空间、活动、生态等若干关键问题上有一个总的指导,再以组团内绿带为核心区进行规划控制。

首先,主题公园的空间属性应得到充分关注,以要素多元的理念对其进行统筹布局,将城市绿地向城市建设组团、周边农田、郊野扩展,与组团内的广场、街头绿地、滨水广场和邻里公园共同构成完善的公共空间系统,形成“主题公园—集中绿地—滨水林荫道—活动节点”的开放空间结构体系,保证其在步行范围内可以到达。

同时应认识主题公园的活动属性,将其内部的功能(包括综合主题空间、商业主题空间和交通主题空间)逐步向城市游憩功能延展,使得内部功能尽量外部化,提供比较开阔的活动场所、生态空间及公共设施,成为人群服务的活动场所。

最后应关注主题公园的生态属性,极地世界项目原属的绿地自然条件优越,本身就是兼具防护性、结构性的绿地,在调整的过程中应严守原规划的生态底线,同时利用绿地覆盖率的下限来保证其生态地位,强调本地块作为开放空间的生态作用与结构性意义[3]。

基于以上空间、活动、生态的3大属性,规划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1)控制建筑可建设范围,在保证其功能性设施的前提下,尽可能留出开放空间; (2)控制人流参观活动的主要步行流线,确保流线的安全性和舒适性;(3)控制绿地景观及标志物的位置,更好融入地区整体空间设计;(4)建议将楔形绿地调整为体育、旅游等用地,在保证绿地的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性,提升地区活力[4]。

4.2.3 开发建设控制

图12 海洋极地组团平面布局图

图13 海洋极地组团交通规划图

对于开发地块的建设控制,后续规划应对地区的城市空间、景观轴线和重要节点进行细化调整,优化旅游商业区的形态控制(图12)。在空间形态方面,规划应重点塑造景观轴线,设定轴线两侧为特定强度区域,充分利用水系绿化形成空间景观廊道,在形成线形景观序列的同时,引导两侧商业、居住组团的体量形成特色空间;在建设指标方面,开发强度、建筑形态和风貌控制等内容需要进行评估研究,在延续新城整体风貌的基础上,保证原有规划的共性和完整性。原有规划进行开发控制主要通过容积率、建筑高度、高层建筑比例、建筑密度和绿地率5项指标进行,其中高层建筑比例、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地块内部的指标,对城市空间的塑造没有非常直接的影响,而是对地块的详细规划造成较多的限制。现有规划调整所提出的控制要求应基于空间专题分析,弱化高层建筑比例、建筑密度和绿地率3项指标要求,增加对地块贴线率和连续度的控制要求,切实控制住街道界面,通过具体方案的规划管理来控制建设效果[5]。

基于空间形态、建设指标的考虑,规划提出5点具体要求:

(1)延续建筑贴线率控制要求,形成围合感强的连续建筑界面;

(2)控制连接城市公园和环湖绿带之间的垂直公共通道,保障公共活动的可达性;

(3)确保街坊内的小型开放广场空间,并且结合公共通道统一设置;

(4)控制景观通廊两侧的建筑布局和高度,确保地区景观通廊的重要性;

(5)为有利于项目的入驻,规划应增加土地相容性较好的商业用地(C2)比例,增强用地控制的弹性,减少由于用地性质不符产生的地块调整问题。

4.2.4 慢行公交主导

在海洋极地世界的交通设计中,应考虑到大型开发项目所产生的大量人流、车流与城市交通的关系,建议对“基地世界组团”的游客数量、到发方式和内外交通组织进行专题研究,并与原有规划及外部交通有效连接(图13)。

在交通方式的选择上,规划倡导快慢分离、机非分离、公交优先的“效率优先”交通规划理念,秉承“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护慢行交通”的发展策略。慢行公共交通既是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的一类独立出行方式,也是其它机动化出行方式不可或缺的衔接组成,规划应重点关注提高短程出行效率、填补公交服务空白、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保障弱势群体出行便利等方面的发展[6]。

在空间落实方面,规划应基于旅游商业区的发展需求,优先实现慢行交通系统向网络化、廊道化发展,引入旅游巴士系统、自行车租赁系统。为适应慢行交通出行具有空间尺度小、对绕行距离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应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慢行交通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划分慢行交通优先区,采取物理隔离、安全过街、宁静化技术等措施,提供安全、舒适、环境宜人的慢行交通环境。在静态交通组织方面,规划范围各项目的停车位指标应在现行停车场设施标准基础上适当提高,并建议在主题公园出入口设置大型停车场和出租车候车区域。

5 结语

极地海洋世界项目作为临港纵深发展的重要一步,对于功能调整与空间再构都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目前已经启动选址工作,本文所提及的问题和影响目前仍在发挥作用,后续工作应该基于现实和未来需求提出应对策略,着重在文中提及的功能设施支撑、主题公园控制、开发建设控制、公交慢行主导等4个方面落实方案,为临港新城的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References

[1]刘伟,蔡海燕. 临港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J]. 城市规划学刊,2013( Z2):10-16.LIU Wei,CAI Haiyan. Forging Industry-city Integration in Lingang New City[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3( Z2):10-16.

[2]保继刚,古诗韵. 城市RBD初步研究[J]. 规划师,1998(4):59-64.BAO Jigang,GU Shiyun. Tentative Research on RBD of City[J]. Planners,1998(4):59-64.

[3]盛妍彬. 基于实施性的城市绿地规划高效化策略——以浦东新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2013( Z2):99-103.SHENG Yanbin. Strategies towards Implementation-Oriented High-Efficiency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The Case of Pudong New Area[J]. Urban Planning Forum,2013( Z2):99-103.

[4]商萌萌. 游憩商业区(RBD)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影响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SHANG Mengmeng. Impacts of 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 on Destination Tourism Image[D].Jinan:The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of Shangdong University,2013 .5.

[5]陈渝. 城市游憩规划的理论建构与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9 .CHEN Yu. Theory Conctruction and Strategies of City Recreation Planning[J]. Guangzhou:The Dissertation for Doctor Degre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2 .9 .

[6]楚义芳. CBD与城市发展[J]. 城市规划,1992(3):3-8.CHU Yifang.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Urban Development[J]. City Planning Review,199(23):3-8.

猜你喜欢

临港组团主题公园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怎样用英语介绍主题公园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主题公园欢乐多
兵器组团“打雪仗”
组团给石界老前辈拜年去!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全球最大室内主题公园造价1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