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分析:自我效能感和关系和谐的中介作用

2014-04-23邹璐姜莉张西超胡婧张红川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中介作用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

邹璐 姜莉 张西超 胡婧 张红川

摘要 对自我构念、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以及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275名企业员工,事业单位人员以及公务员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使用回归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独立自我比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显著更大;独立自我显著地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互依自我显著地正向预测积极情绪,对生活满意度和消极情绪的影响不显著;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分别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自我构念,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中介作用。

分类号 B848

1.问题提出

东西方在文化基础上的整体差异常常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来区分。Markus和Kitayama(1991)提出了自我构念(self-construal)这个概念来解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自我建构的影响。独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和互依自我(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分别是西方、东方文化下的典型的自我表征。独立自我的特点是分离性和独特性,个体通过社会比较巩固其自我的独特性和内在特质,独特性是其自尊的重要基础,在不同情境下保持同一性以及坚定自信地与他人沟通是独立自我成熟的标志(Cross,Hardin,&Gercek-Swing,2011)。互依自我体现的是个体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个体随着情境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集体,调节情绪以维持集体的和谐是互依自我成熟的标志。

心理学家Diener回顾了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早期文献,提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概念。他认为主观幸福感由认知和情绪两部分构成。认知部分是个体对生活满意度的总体评价,而情绪部分指的是情绪体验,反映了个体对生活各种事件总体的情绪反应,包含积极和消极情绪反应。主观幸福感的三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生活满意度(蜘satisfaction,LS),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PA),消极情绪(negative affect,NA)(Diener,1984)。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意味着对总体生活满意度较高、有愉悦的情绪体验以及较少的消极情绪。生活满意是幸福感的关键指标,它作为认知因素,是有效的肯定性的衡量指标,是独立于积极与消极情感的另一因素;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相对独立,由于这两者情感形态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并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它们分别测量,从而获得重要的信息(苗元江,2007)。这种三维结构被广泛认可。很多研究表明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三维结构也同样适用(Lu,Gilmour,&shu,2001)。

自我构念的不同成分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是不同的。以往研究发现,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模式(Cheng et al,2011)。(1)独立型模型(Independence Model),适用于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该模型认为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无关。Ryan和Deci(2000)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认为自我决定不仅是个体的一种能力,它还是个体的一种需要。人们拥有一种基本的内在的自我决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引导人们从事他们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并且使人们能够灵活地适应社会环境(张爱卿,2002)。按照自我决定理论的解释,人们能否体验到幸福,取决于那些与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密切相关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情况。以独立自我主导的个体关注与个人相关的任务,比如追求个人目标,在人际交往中直来直往。为了达成这些任务,他们需要运用内在资源控制周围环境,影响他人。如果他们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个体能够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互依型模型(Interdependence Model)适用于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它的基本原则是集体利益是主观幸福感最根本的来源。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正相关,而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不相关。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个体倾向于改变自己去实现他人的期望,满足社会环境的要求。与个人成长理论中个体实现自身潜能相反,幸福感的文化理论认为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尽管个体具有两种类型的自我构念,但特定的文化环境会鼓励其中一种构念的发展。在西方国家独立自我是被鼓励的,而在非西方国家比如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互依自我才是被鼓励发展的(Cross,Hardin,&Swing,2009)。因而以往研究通常分离强调和考察独立自我或互依自我对某种特定文化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忽视两种自我成分共存于个体自我体系这一事实。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传统东方文化下的亚洲国家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增长。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仅包括个体的经济水平提升也包括教育水平,个体成就重要性,女性地位提升等社会变化。现代社会中的中国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不断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冲击,人们更多地体现出对自我需求、个人尊严、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重视和追求。面对现代化与社会变迁,中国人已经兼容了传统的“关系中的自我”以及西方文化的“独立自主的自我”(independent and autonomous seld)。两种自我都在当今社会有其适应性,缺一不可,为了适应时代,两种自我必须彼此平衡,协调以及灵活运用(陆洛,2003)。有研究发现国内被试的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建构有关,其独立自我、互依自我与生活满意度均呈正相关(Lu,2005;许慧霞,叶科,2010)。表明在现代中国社会中,需要一个综合的模型来解释不同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中间机制。

自我效能感是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心理机能健康的中介因子,它影响着个体改变的各个基本过程(Bandura,2004)。自我效能感既是独立自我的动机,又是独立自我达成其它目标、满足其需求的基础。自我效能感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通常被认为具有较强的自信心,这种较强的自信心会使个体产生积极情感,从而增强幸福感。另外自我效能感强的人通常把行为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失败归因为努力程度不足或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这种归因方式促进个体提高动机水平,降低焦虑水平,增强幸福感(余鹏,宿淑华,李丽,2005)。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对自己的能力有着积极的预期值,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一旦开始行动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又能很快恢复过来;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则对自己的能力持怀疑态度,容易选择松懈或放弃,体验的消极情感较多(刘洋,2011;佟月华,2004;余鹏,等,200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目标定向与心理适应、社会适应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孟慧,范津砚,柳菁,2007;孟慧,梁巧飞,时艳阳,2010)。

人际关系和谐既是互依自我的动机之一,又是互依自我达成其它目标的基础。互依自我的需求是与他人、社会相关的需求,比如爱情、亲情和归属感。这些需求的满足是建立在与他人友好和谐的基础之上的。互依自我动机强的个体通过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获得人际信任,归属感等等。较高的关系自我会促进个体在亲密关系中的自我表露,从而提升其亲密关系质量(Gore&Cross,2006)。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调节个体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需要,并对生活感到幸福和满意(Lee,Dean,&Jung,2008;严标宾,郑雪,张兴贵,2011)。

本研究考察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关系和谐在不同自我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综上所述,本研究假设自我效能感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关系和谐在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2.方法

2.1被试

275名来自北京、四川以及其它省份的企事业单位员工、公务员参加了本研究。其中样本构成为男性126人,女性149人;高中,专科及以下的有68人,大学本科学历有159人,硕士及以上有48人;工作一年以下的有30人,工作1~3年的有115人,工作3~5年的有36人,工作5~10年的有51人,工作10年以上的有43人。

2.2研究工具

2.2.1

自我构念量表

自我构念量表(The Independent and Interdependent Self Scales,IISS)简版(陆洛,翁克成,2007)分为独立自我构念和互依自我构念2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含9个题项,共18个题项。采用Likert 7点量表,反应范围是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a系数为0.77。

2.2.2生活满意度量表

选用Diener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由5题组成,要求被试根据他们总体的生活满意程度做出主观评价。采用Likert 7点量表,反应范围是从1(非常不同意)到7(非常同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a系数为0.83,量表的效标效度和结构效度较好(邢占军,等,2002)。

2.2.3 PANAS正负情绪量表

PANAS正负情绪量表采用形容词评定的方法,对表达积极情感的10个形容词和表达消极情感的10个形容词按其发生的频率分别进行5点评分(Watson,Clark,&Tellegen,1988)。本研究采用黄丽等人修订的PANAS中文版量表(黄丽,杨廷忠,季忠民,2003)。本研究中该量表的a系数为0.85。

2.2.4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总分为生活满意度的标准化分数与正负情绪标准化分数之差的总和。

2.2.5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ized Perceived self Effeaey Scale,GSES)由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与其同事编制(1981),仅一个维度,共10个题项。本研究采用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修订的中文版GSES量表。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在本次测量中的a系数为0.86。

2.2.6关系和谐量表

关系和谐量表使用了Kwan等人的关系和谐量表,本研究采用了简晋龙(2003)的修订版。量表一共两个部分,6个题项,要求被试评价自己与他人及团体之间的关系。该量表采用7点计分,在本次测量中的a系数为0.86。

2.3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施测,然后回收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用SPSS19,LISTEL8.5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结果分析

3.1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l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总体满意度、积极情绪以及自我效能感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以及关系和谐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确实对当今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共同起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明显大于互依自我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说明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加密切。

自我效能感与独立自我、互依自我、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和谐与互依自我、主观幸福感都存在显著的相关。这一结果提示,自我效能感和关系和谐可能分别对不同成分的自我构念产生作用。

3.2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总体满意度、积极情绪间均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积极情绪间均呈现了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工作年限、职位、月收入)后,分别以主观幸福感、总体满意度、积极情绪、消极情绪为因变量,以独立自我(或互依自我)为预测指标做了分层回归分析,采用强制进入的方法进行检验。如下图所示,第一层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婚姻状况、教育、工作年限、职位、月收入)的影响;第二层加入独立自我(或互依自我);第三层同时加入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第四层加入独立自我×互依自我,探讨两者的交互作用。

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53,p<0.001),解释率为6.1%;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137,p<0.05),解释率为1.8%。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再显著,仅独立自我的预测作用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进一步表明,相比互依自我而言,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更加密切。

生活满意度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47,p<0.001),解释率为5.9%;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不再显著,仅独立自我的预测作用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积极情绪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299,p<0.001),解释率为8.6%;互依自我对积极情绪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B=0.145,p<0.05),解释率为2.0%。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时,互依自我对积极情绪的影响不再显著,仅独立自我的预测作用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消极情绪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独立自我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消极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将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同时纳入回归方程,独立自我、互依自我都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3.3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在自我构念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

综合研究假设和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建构了自我构念、主观幸福感及自我效能感,关系和谐的结构模型,并用LISREL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分析。

图1的模型描述了自我构念与总体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从表1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关系和谐之间相关不显著,互依自我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相关不显著,因此在模型中,独立自我指向关系和谐、互依自我指向自我效能感的路径被去除。模型检验结果表明:RMSEA=0.03,CFI=0.99,GFI=0.99,NNFI=0.98,模型拟合理想。互依自我到关系和谐、关系和谐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关系和谐完全中介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独立自我到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到主观幸福感的路径系数显著,而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完全中介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4.讨论

4.1自我构念的特点

本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平均分均高于中等临界值4,说明被试对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认同程度都很高。两种自我能够同时存在于个体中,独立自我与互依自我对于整个人格结构有不同的权重和贡献,而非一个维度的两级。两者的共存体现了中国环境下的个体对“独特性”和“关系性”的双重需求。

互依自我的分数显著高于独立自我,但差异较小,这说明对中国被试来说,互依自我仍旧占据重要位置。这与前人研究一致(Kwan,Bond,&Singelis,1997;Lu et a1,2001;Weining,Mohd,Eddie,&Daphne,2011;曹华英,张林,2010;许慧霞,叶科,2010)。个体在社会中面临自我实现一他人肯定的困境,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冲突矛盾,可能会倾向于选择他人肯定,压抑自身的愿望,这种决定能够平衡与他人的关系。但是由于个体自我导向的需求被压抑了,选择自我实现才能让自己更加幸福,因此从结果中可以看到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体在做决策时,可能首要考虑的并不是自己是否快乐,是否幸福,而是决定是否会遭到重要他人的反对,是否与重要他人的意见冲突。幸福和维持关系之间,中国环境下的个体往往选择后者。

4.2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自我构念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整体有正向的作用,这表明“独特性”和“关系性”的双重需求的满足均能够提高幸福感。这与前人的理论一致,每种自我对人们的体验都是有意义的而且非常重要,个人自我、关系自我及集体自我与心理幸福感和身体幸福感相关(Hardie,Kashima,&Pridmore,2005;Haslam,Jetten,Postmes,&Haslam,2009)。Ryan和Deci(2000)认为人类具有三种基本需求,即能力(competence)、自主(autonomy)以及关系(relatedness),这三种需求是内在的、必须的、普遍的。需求的满足能够使得人类更加健康和幸福,如果需求不能满足则会造成心理异常和身体疾病。在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为了体验完善感和快乐,三种需求必须得到满足。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Ryan和Deci理论。

同时,研究发现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度不同,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Ryan和Deci(2000)认为内源性目标与幸福感的指标之间有正相关,而与沮丧和焦虑有负相关;外源目标与幸福感指标间有负相关。有研究发现独立型自我构念大学生的内生动机整体水平及各因素都显著高于依赖型大学生,外生动机差异不显著(曹华英,张林,2010)。与前人研究理论一致,独立自我更多体现了个体的内在动机,相比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相关目标的达成对幸福感的提升更有作用;互依自我水平高的个体重视他人评价,外在动机较强,对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弱。另外有研究(Sedikides,Gaertner,&O'Mara,2011)认为个人自我(individual self),关系自我(relational self)和集体自我(collective self)的重要性相对不同,其中一种自我距离自我概念的动机核心更近,能够更高地代表最根本的自我。简单来说其中一种自我占据者动机系统的主导地位。他们的研究发现了自我构念的三层次模型,独立自我在最顶端的位置,其次是关系自我,最后是集体自我。并且这个层次动机模型具有跨文化一致性,不管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还是西方国家,这种自我层次结构是一致的,说明自我构念的三层次模型是人类自我最根本的形式。最根本的动机目标达成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因此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一些。

研究还发现自我构念对主观幸福感三维度的影响有所差别。独立自我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互依自我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均能正向预测积极情绪,均对消极情绪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个体追求与个人相关的目标时,满足个人能力、自主的需求时,会提高其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评价;相反,个体对互依自我认同程度高,追求与他人、集体相关的目标时,并不能提高其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分析文献发现,前人研究在自我构念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上也不一致。陆洛(2005)的研究发现香港被试的独立自我、互依自我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他在台湾地区的研究发现,独立自我观念能预测台湾学生与民众的主观幸福感,但互依自我则与幸福感无关(Lu&Gilmour,2004;Lu,et al,2001),台湾学生自身的互依自我会降低正向感受(幸福感)(陆洛,翁克成,2007)。对以往研究的分析发现,研究采用的被试样本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同。这说明不同的被试群体因为所处文化地域以及时代背景的不同,其自我构念的不同成分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同,对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的影响也不同。另外个体的内部建构决定了生活事件如何被感知,从而影响幸福感的体验(Myers&Diener,1995)。

4.3自我效能感及关系和谐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关系和谐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说明具有不同动机即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的个体通过对自身在对应情境或某一方面的能力预期做出相应的行为,在过程中坚持不懈努力达成目标,从而获得成功,满足内心不同的需求。独立自我动机水平高的个体需要更强的信心去实现目标,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获得幸福感的提升。独立自我水平高的人对独立自我的认同程度高,对自主和能力需求程度较高,追求个人潜能的实现以及内在特征的展现,这样高成就动机的人为了个人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随着一次次的成功,自我效能感得到很大的提升,个体对自己更有信心,这种信心使个体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对生活更加有信心,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总体评价,因而个体更加幸福,另一方面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使得个体更容易获得成功,从而获得积极体验以及提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而且个体对自身能力的预期以及信心影响个体对环境的自主感和控制感,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主观幸福感。相反独立自我水平低的人对独立自我的认同程度并不高,对自主能力的需求程度不高,成就动机不强,在与个人相关的目标上付出的努力,坚持较少,取得成功的几率也小,因而自我效能感得不到提升,对于目标实现的信心不足,从而影响了积极情绪获得。互依自我动机强的个体通过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来获得人际信任,归属感等等。因此独立自我和互依自我分别通过不同的路径影响主观幸福感。

5.总结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独立自我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绪;互依自我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积极情绪。(2)相比互依自我构念,独立自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更大。(3)自我效能感在独立自我与主观幸福感、独立自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4)关系和谐在互依自我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介作用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
动机调控对成人英语学习成绩的作用研究
不同媒体下感知价值对品牌认同影响的实证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探究自我效能感理论下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策略
民办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相关研究
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大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影响
高校教师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档案工作者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