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化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判断力的培养

2014-04-23王彩玲郑柳萍

化学教与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判断力化学教学心理

王彩玲 郑柳萍

摘要:在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化学教学应注重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并从心理,知识,能力三个角度给出建议。

关键词:化学教学;心理;判断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07-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给教小孩子的教师建议说:“你们要防止过分热衷于(特别是外国为儿童出版的书籍里)给儿童讲述科学所探知的非同寻常的结果,譬如地球、太阳有多少重量啊,太阳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啊,树木和人体是怎样由细胞组成的啊,人们发明了哪些新奇的机器啊,等等。”因为“单纯讲研究成果会对学生起有害的作用,会使他们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这位伟大的作家和教育家的建议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儿童容易养成轻信言辞的习惯,并且这种习惯可能会伴随其一生。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似乎也更愿意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背背记记以应对考试,考试拿高分就认为该学生聪明能力强,这并非无稽之谈。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我们迫切需要重视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亟待提高。

判断力是个体各种能力的综合,它包括感知能力,记忆,思想,警觉,演绎,预知,推理和判断,判断力显示的是一个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常识判断[1]。由此可见,判断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训练从而逐步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判断力的培养,理性地对待学生判断力的形成和发展。

一、 化学教学注重中学生判断力培养的依据

1. 学科依据

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的,科学实验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而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却是主观参与的。有关化学实验的设计,现象的观察,结论的得出都有很大的操作性和灵活性。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这个基本特征无可厚非,实践表明,化学知识点的零散和庞杂以致学生产生识记障碍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难题,特别是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化学的教学应着重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这是当今中学化学教学存在的一大误区。对某种物质的学习渗透着“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包含了比较、类比、综合等科学方法的运用,社会生产与生活实际与化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应努力挖掘并结合化学学科不同于物理、数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契机,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判断力的培养。

2. 心理学依据

(1)少年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初三的化学对学生来说是启蒙,因此要识记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同时,少年的记忆广度达到一生中的顶峰。但若单凭记忆的力量应对中考,那高一的入学新生将初三一年的化学知识忘的所剩无几的现象也是常有的。不可忽视的是,初三阶段学生的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少年的思维形式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假设演绎推理能力和抽象逻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少年不像学龄初期儿童那样听信教师和家长的话,不肯无条件地接受对他们的要求。

(2)青年早期的思维发展特点

相对于少年期,高中生处在青年早期,高中生思维能力突出表现在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即人们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进一步对客观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做出正确的反应[2]。也就是说高中生“已能把在证明过程中的矛盾着的判断的斗争作为某种假说得到证明的标准”[3]。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写到,“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同时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学家”,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初高中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若是忽略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一味地强调背诵记忆,那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况且,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教育存在着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再去补救,也只能收效甚微,抑或是徒劳无功罢了。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判断力的几点建议

1. 心理上,侧重突破性

心理学上称一种社会影响为从众,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班集体中也是常见的,如果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学生就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2]。教师要留心观察倾向于权宜从众的学生,这种学生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但由于自我评价不高等原因使其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教师特别要鼓励这类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及时地反馈。让学生突破自己,突破书本,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判断能力的有效场所,使学生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

我们知道化学实验的结果是既定的,然而并不是每次实验都会得到与书本上与教师口中一致的现象和结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必须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必须本着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而不是人云亦云。

例如,在进行《盐类的水解》内容教学时,会让学生测试NaCl、CH3COONa、NaNO3等盐的酸碱性。化学老师知道最好用pH计来测,但限于实验条件,很多中学采用的还是广泛pH试纸。广泛pH试纸为了防止浸润时CO2的干扰,制作的时候用的是弱酸性物质,这就使得在测NaCl、NaNO3等中性盐的时候,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所得的pH值接近于7但不是7。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提醒学生细心观察,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所测得的pH值,并和学生们一起思考和探讨个中究竟。

2. 知识上,注重丰富性

“知识就是力量”,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学生能够形成判断力的一个保障,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力是更稳定的心理特征,对人的生活有更普遍、更一贯的调节作用,而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是个体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广泛迁移应用而实现的[4]。学生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经过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后就某一对象做出科学的判断。而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丰富学生的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例如,在讲解完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氯的性质”内容后,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旦氯气发生泄漏,如果你是专家组成员,如何制定应急预案?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便开动脑筋,见仁见智,“居民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人应该往上风,高地区转移”,“消防人员用水和碱液水幕进行喷射”等等。这些回答融合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有关氯气性质方面的知识,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应立即拨打119、110,通知有关单位;要有统一的指挥领导,封锁现场,处理事故源;可适当地使用钙剂、维生素C和脱水剂;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要做好新闻报道和卫生宣传工作,以安定人心,保持社会稳定。”

可见,学生要有科学的判断力,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非专业知识。教师还应注意,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能就认为这个学生没有判断力,而是其判断力还不够完善,有待发展。

3. 能力上,着重综合性

学习是一个眼到、手到、心到的过程,就算学生敢于质疑,有丰富的知识,他不善于观察,不乐于思考,不勤于分析,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观察与思考是前提,老师要培养学生观察书本知识,观察实验和自然现象,观察日常生活细节的能力,促使其将观察到的内容与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分析等活动,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推理与求证。在化学史上,知识的获得无一不是通过化学家细心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大胆的推理与小心的求证。判断力是个体各种能力的综合,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非仅仅“授之以鱼”。

例如,笔者曾在某中学听了一堂公开课《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化学老师观察学生做的金属Na燃烧的实验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火焰的颜色。不出所料大多学生说火焰呈黄色,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一个男学生补充道开始时有黑色火焰,接着又有两三个学生说他们开始时也有黑色火焰。老师让那些开始时看见黑色火焰的学生思考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下学生意识到原因是自己的不规范操作——没有用滤纸吸干金属Na表面的煤油。这位化学老师不但没有严加斥责学生未按要求操作,而且帮助学生实事求是,说出自己观察到了黑色的火焰,然后一起去寻找原因,可以说一些学生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教学片段,可圈可点,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化学教师,善于鼓励和启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等能力,让笔者敬佩。

总之,培养有判断力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要求,墨守成规和循规蹈矩首先是不可取的。学生判断力的形成和完善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丹吉尼斯. 判断力[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8:1-5

[2] 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254-256,266-267,168-170

[3]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302-303

[4]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5-153

例如,在讲解完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氯的性质”内容后,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旦氯气发生泄漏,如果你是专家组成员,如何制定应急预案?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便开动脑筋,见仁见智,“居民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人应该往上风,高地区转移”,“消防人员用水和碱液水幕进行喷射”等等。这些回答融合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有关氯气性质方面的知识,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应立即拨打119、110,通知有关单位;要有统一的指挥领导,封锁现场,处理事故源;可适当地使用钙剂、维生素C和脱水剂;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要做好新闻报道和卫生宣传工作,以安定人心,保持社会稳定。”

可见,学生要有科学的判断力,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非专业知识。教师还应注意,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能就认为这个学生没有判断力,而是其判断力还不够完善,有待发展。

3. 能力上,着重综合性

学习是一个眼到、手到、心到的过程,就算学生敢于质疑,有丰富的知识,他不善于观察,不乐于思考,不勤于分析,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观察与思考是前提,老师要培养学生观察书本知识,观察实验和自然现象,观察日常生活细节的能力,促使其将观察到的内容与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分析等活动,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推理与求证。在化学史上,知识的获得无一不是通过化学家细心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大胆的推理与小心的求证。判断力是个体各种能力的综合,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非仅仅“授之以鱼”。

例如,笔者曾在某中学听了一堂公开课《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化学老师观察学生做的金属Na燃烧的实验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火焰的颜色。不出所料大多学生说火焰呈黄色,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一个男学生补充道开始时有黑色火焰,接着又有两三个学生说他们开始时也有黑色火焰。老师让那些开始时看见黑色火焰的学生思考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下学生意识到原因是自己的不规范操作——没有用滤纸吸干金属Na表面的煤油。这位化学老师不但没有严加斥责学生未按要求操作,而且帮助学生实事求是,说出自己观察到了黑色的火焰,然后一起去寻找原因,可以说一些学生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教学片段,可圈可点,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化学教师,善于鼓励和启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等能力,让笔者敬佩。

总之,培养有判断力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要求,墨守成规和循规蹈矩首先是不可取的。学生判断力的形成和完善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丹吉尼斯. 判断力[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8:1-5

[2] 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254-256,266-267,168-170

[3]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302-303

[4]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5-153

例如,在讲解完苏教版《化学1》专题2第一单元“氯的性质”内容后,向学生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一旦氯气发生泄漏,如果你是专家组成员,如何制定应急预案?这个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便开动脑筋,见仁见智,“居民应该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人应该往上风,高地区转移”,“消防人员用水和碱液水幕进行喷射”等等。这些回答融合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有关氯气性质方面的知识,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应立即拨打119、110,通知有关单位;要有统一的指挥领导,封锁现场,处理事故源;可适当地使用钙剂、维生素C和脱水剂;患者应及时送到大医院或有职业病科的医疗;要做好新闻报道和卫生宣传工作,以安定人心,保持社会稳定。”

可见,学生要有科学的判断力,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的非专业知识。教师还应注意,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不能就认为这个学生没有判断力,而是其判断力还不够完善,有待发展。

3. 能力上,着重综合性

学习是一个眼到、手到、心到的过程,就算学生敢于质疑,有丰富的知识,他不善于观察,不乐于思考,不勤于分析,也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所以,观察与思考是前提,老师要培养学生观察书本知识,观察实验和自然现象,观察日常生活细节的能力,促使其将观察到的内容与大脑中的已有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分析等活动,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进行进一步的推理与求证。在化学史上,知识的获得无一不是通过化学家细心的观察、缜密的思考、大胆的推理与小心的求证。判断力是个体各种能力的综合,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非仅仅“授之以鱼”。

例如,笔者曾在某中学听了一堂公开课《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化学老师观察学生做的金属Na燃烧的实验后,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火焰的颜色。不出所料大多学生说火焰呈黄色,在老师的鼓励下有一个男学生补充道开始时有黑色火焰,接着又有两三个学生说他们开始时也有黑色火焰。老师让那些开始时看见黑色火焰的学生思考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下学生意识到原因是自己的不规范操作——没有用滤纸吸干金属Na表面的煤油。这位化学老师不但没有严加斥责学生未按要求操作,而且帮助学生实事求是,说出自己观察到了黑色的火焰,然后一起去寻找原因,可以说一些学生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教学片段,可圈可点,让人印象深刻。这位化学教师,善于鼓励和启发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等能力,让笔者敬佩。

总之,培养有判断力的学生,对教师有着一定的要求,墨守成规和循规蹈矩首先是不可取的。学生判断力的形成和完善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丹吉尼斯. 判断力[M]. 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8:1-5

[2] 郭念锋.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7:254-256,266-267,168-170

[3]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2:302-303

[4] 冯忠良. 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45-153

猜你喜欢

判断力化学教学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易错题分类解析
环境会影响判断力
镜子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