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化作风是这么形成的
——一名吉化老同志讲述的严细实快作风

2014-04-21讲述于万夫整理冯立波

化工管理 2014年10期
关键词:凤山

文/讲述:于万夫 整理:冯立波

吉化作风是这么形成的
——一名吉化老同志讲述的严细实快作风

文/讲述:于万夫 整理:冯立波

1989年7月和9月,吉林省和化工部分别在吉化公司召开了全省和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现场会,并相应地分别做出了“学吉化”的决定。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化工部领导对吉化的信任与鼓舞,是全省人民和全国化工同行对吉化的鞭策与重托。吉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的典型,是坚持学大庆的结果,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手抓”的结果;是全国、全省兄弟企业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吉化人永远忘不了这所有的一切。

20世纪90年代的吉化,有职工12万8千人,生产产品660多种。1991年社会总产值55.5亿元,实现利税13.6亿元。从1983年开始对吉林省进行承包,到1990年,产值、利税年均递增7.1%和16.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吉化不断向经营国际化、企业集团化的方向发展,成立了进出口公司、化工建设工程公司,兼并了吉林市17家、辽源市13家化工企业和吉林省重型机器厂。1991年1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吉化,赞扬吉化的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并亲笔题词:“把吉林石化公司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

那时,吉化每年都获得一些国家级的荣誉称号。诸如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企业整顿先进单位、企业管理优秀奖、企业改革创新奖、“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基层党组织。吉化还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1988年在吉化的一些主要生产厂成为国家二级企业之后,吉化公司被国家评定为二级企业。公司所属染料厂、化肥厂、炼油厂是国家一级企业。

吉化不是先天就好的。文革十年,吉化成了重灾户,主要设备完好率仅有35.1%,静密封点泄漏率高达15.6‰。整个吉化公司几乎找不到一个无泄漏车间,找不到一处制度健全的岗位,甚至找不到几栋门窗完好的厂房。跑、冒、滴、漏严重,有的车间设备常年在云雾中笼罩,工人们说:“上班就演天仙配,像七仙女一样,生活在云雾里。”有的车间漏得常年像下雨一样,门口挂着雨衣和雨伞,不论是主人或客人,要进去就得拿上雨具。垃圾成山,有的车间门口堆着垃圾,工人可以不走楼梯,踩着垃圾堆直接上二楼。有一次,电石厂一个工段的厂房突然在夜间倒塌,经过事故分析,原来房顶上的工业粉尘常年积累不打扫,有1米多厚,承受不了,压塌了。这就是当时的吉化。1977年吉化发生事故2000多起,损失650万元。这一年,考核企业的八大经济技术指标一项也没完成。

面对这千疮百孔,面对这困难重重,可贵的是吉化人没有自暴自弃,没有破罐子破摔。当时的主要矛盾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职工队伍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迟到、早退、串岗、脱岗、睡岗、聚岗,在岗位上打扑克、下象棋等,而有的领导干部消极接受文革教训,不敢抓、不敢管,见了矛盾绕着走。这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是恢复企业生机的主要思想障碍。公司党委认识到,要完成恢复性整顿的任务,首先是培养和形成队伍的作风,要治理企业的“脏、乱、差”,必须先解决队伍的“软、懒、散”,培养和形成队伍作风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党委书记贾庆礼在一份重要文件上批了二十个字:“百炼成铁,千炼成钢,万炼成金,拼上老命,形成作风。”这20个字说出了培养作风的难度和阻力,也说出了公司领导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决心。从那个时候开始,坚持不懈十几年,千锤百炼,形成了吉化的严细实快作风。

1977年公司召开“跑步学大庆誓夺首季开门红大会”

1989年9月,李鹏总理在谈到吉化时指出:“吉化的工作搞得不错,主要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好,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没有丢掉,也就是基本功好。可贵的是大事小事都十分严肃认真,特别是小事也严肃认真,企业管理搞的比较扎实。”他还说:“一个企业,形成一个好的传统和作风,这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总理的话是对吉化作风建设的肯定和赞扬。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严”。“严”是吉化人一直以来对待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

化工生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当时的吉化是十几万人在一起的连续化大生产,车间连着车间,工厂挨着工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约束,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收拾。

“严”是企业精神的体现,主要是领导要求严,遵守纪律严,执行制度严。“领导要求严”是最主要的,而“领导要求严”必须有前提,那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对自身要求严。要求职工以厂为家,领导首先要以厂为家,不能下班铃声一响,就同普通工人一样拎包就走;要求职工爱吉化,领导首先要爱职工,不能在分房子、发奖金的时候自己打冲锋;要求职工遵章守纪,那么领导首先要严以律已,不能当特殊公民;要求职工严守岗位责任制,那么领导就应该尽职尽责,不能当嘴把式,光说不干。各级领导必须以自己的慈母之心,换取职工对企业的赤子之情;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别人的心,用自己心灵的火花去点燃职工群众胸中的熊熊烈火。推心置腹,心心相印。这就叫以心换心,以爱换爱。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合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在吉化,几十年来,从车间、工厂到公司,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几乎没有在家里同妻儿老小过除夕之夜的。三十晚上都是在化工倒班车间,在第一线,同工人一起辞旧迎新。

那时候,吉化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包括机关)的办公室里一般都有一张床,这也是一代继承一代的传统。恢复性整顿的时候,矛盾特别多,生产与整顿的矛盾随时找上门来,出现了就要解决,好多领导现场办公,24小时办公,根本回不了家。有人统计过当时主管生产的副经理,半年中,只回家住了4个晚上。

公司的党委书记贾庆礼当时快60岁了,也住办公室,不到半夜,他很少回来。全公司主要化工车间、化工岗位,他不知道去过多少次,一些工人的名字他都能叫出来。有一次,他问一个班长:“小张应该在岗位上,为什么没有来?”班长告诉他,“小张的父亲有病住院了,他在护理。”第四天,还是在这个岗位上,老书记看见了小张,拍着肩膀问他:“小张,你爹的病好了吗?”书记一句话,温暖群众心啊!小张永远忘不了这件事。他说:“咱们书记管10万人,每天有那么多事情,我爸生病的事他还知道,记在心上,书记的心里有我们工人。”长期以来,吉化的党群、干群关系就是这么简单而融洽,书记一句话,群众热泪盈眶。但是,在这样一个大企业,党委书记要知道一位普通工人姓什么,知道他上几点班,可是非常不容易。他要到这个厂、这个车间多少次?他要爬多少楼梯,流多少汗水,才能练出这个“基本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绝非易事,不付出些辛苦是办不到的。

贾庆礼在现场高兴地拉住检修工人的手

东北的夏天,4点多钟天就亮了,老书记贾庆礼每天都是这个时候从床上爬起来到厂里去。每天他要工作16~17个小时,有时甚至十八个小时。那时候,东北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贾庆礼一日三餐大部分都是老伴捎来的北京挂面。他离休后回到北京,吉化的同志去看他,谈起往事,他总是说:“我现在一看见挂面就够了,倒胃口,就是当年在你们吉林吃伤了。”但书记“知足”,他说自己过的是“天堂般的日子”。这是比较而来的。在车间,他时常打开工人和基层干部的饭盒,许多人都是两个窝窝头,一块咸菜疙瘩。“你们家的细粮呢?厂里发的保健呢?”老书记激动地问。工人们这么回答:“书记,我母亲70多岁了,孩子都在上学,在我们家苞米面就该我吃。”当时,吉林的供应就是每人每月4斤白面,2斤大米,其余全是苞米面。贾庆礼为此曾流过眼泪。

领导干部有了对企业的爱,对职工的爱,在厂里就有权威,说话就灵,就有人听,就可以严格要求别人。

1977年生产任务完成得不好,当时新到任的公司领导通过发动群众,大干100天完成生产任务,9月24日公司召开万人大会。各厂都是书记,厂长带队,到主席台上签到的也是这些“首长”们。负责会议的公司办公室的同志看了一下签到薄,按分配的指标一万人到了,可开起会来哪有一万人。开完会,贾庆礼把各厂带队的领导请到台前来,要求他们把带的队伍一字排开,大会要清点人数。一个多小时的会,清点人数用了一个半小时,实到6454人。当场批评:堂堂的书记、厂长,连开会的队伍你都带不好,组织上怎么能放心把企业交给你们?在签到人数这么简单的问题上,你可以说假话,今后你说的话怎么让组织相信?这样的批评,不仅教育了领导干部,对职工也是个震动。

那时候,劳动纪律不好,而化工企业的好多事故又都是人为的,脱岗,串岗,睡岗……岗位上失去了控制,工艺条件发生了变化又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酿成事故。为了整顿劳动纪律,公司从两级机关集中上来一千多名干部,同时在后半夜下去查岗,一次可以抓到一百多名在岗位上睡觉的人。中国人有句俗话,叫“法不责众”,抓到这么多违纪的人怎么办?当时没有奖金,30多元的工资还得保证人家的起码生活吧。公司采取每10天召开一次讲评会的办法,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参加,就请那些睡岗严重的单位的厂长、党委书记、车间主任到台上来说清楚:你是怎么带的队伍?

各级领导在群众中苦口婆心地讲清这样一个道理,工人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贡献最大的人,当然也是企业里最辛苦的人,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危险啊!一旦发生爆炸、着火,生命受到威胁的首先是工人。就是不爆炸,不着火,化工企业泄漏也会危害健康,受害的首先还是工人。反复教育职工,搞好企业的受益者当然也是工人。千方百计地让职工懂得“严是爱,松是害”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道理。这样抓了十几年,吉化作风逐渐形成了。

1991年1月26日上午10点30分,炼油厂通往有机合成厂,输送C4的管线突然断裂,C4外泄形成大团大团白色烟雾,遇到明火随时都可能爆炸。正在离现场不远的地方清扫积雪的几名工人,面对突来的险情,一分一秒都没有耽误,一部分翻墙到马路切断交通,禁止车辆通行,禁止附近的工厂、饭店动火;一部分人跑进离此不足50米的一间厂房,这里有4台脱氢炉,他们关闭门窗,大量放出蒸气、氮气,使室内形成正压,以防C4进入引起火灾和爆炸。这是关键的时刻,经过多年培育的吉化作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和升华,“严、细、实、快”少一个字也不行。

企业作风的养成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吉化的党组织经常出来组织一些活动,为党员创造、提供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会。那时吉化全线停车大检修是每年的8月份,天气热、工作累,相当艰苦。时间就是金钱啊!全公司提前完成检修任务一天,就是千万元的产值。奖金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把赌注都押在奖金上,不行,办不好企业。有的车间,从检修任务中拿出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最难啃的“骨头”,作为“党员工程”,不发奖金,共产党员上。就连要求入党的人也要求上。这是政治信任,这是光荣。如果共产党员不给钱不干活,给多少奖金干多少活,那还叫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党员工程”全都是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工程。

党员这样干,团员就跟着干。现场又打出了“共青团员工程”的旗。检修煤气管线,直径80厘米,100厘米,管线里挂满了炭黑,工人需要带上工具钻进到管子里面去清洗,管子的长度是50米,100米,钻进去连呼吸都困难,钻出来连吐痰都是黑的。谁干?这个车间有8名团员,共青团员承包了。

大检修期间,有的党支部实行党员带牌上岗,胸前的徽章是一面党旗,写着“共产党员”四个字。平时群众发牢骚,有的党员也跟着发牢骚,群众休息15分钟,有的党员休息20分钟不知道脸红。带牌上岗就不同了。群众眼睛盯着,胸前总是沉甸甸的,党员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形象。

企业里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就是这种主人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垃圾成山,可以一锹一锹把它搬走;有了这种精神,跑、冒、滴、漏成灾,可以把那些漏点一个一个消灭;有了这种精神,当年全公司找不到门窗完整的厂房,可以一扇一扇地把它修好。许多车间变四班倒为三班倒,变三班倒为两班倒,12小时工作制,抽出一个班专门搞整顿,两头不见太阳的苦干,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基层干部吃苦挨累干在前,有的两三年没休息过星期天。大干大变,快干快变,企业终于甩掉了落后的帽子,扭转了被动局面。

领导干部带头严,带头干,共产党员带头严,带头干,才能带出队伍的好作风。

作风的养成还必须在“细”和“实”上做文章。“细”是“实”的标志,“实”是“细”的结果。

吉化各级干部都十分注意那些日常平凡的大量小事,从点滴做起,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小事,都蕴藏着大道理,各级领导抓好这些细微小事,对于形成队伍作风至关重要。

思想教育求细,细在小中见大上。

3月的吉林仍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但春风已经吹来,冰雪开始悄悄融化了。1985年3月14日,一些孩子在松花江边上玩,突然冰层塌陷,有3名儿童落水,在人们呼喊救命的时候,青年司机王凤山开车路过这里。他把车停下来,棉衣棉裤棉鞋都没来得及脱下,就跳到冰水中去抢救,三个孩子都被他一一救上来了。当人们把王凤山救上来的时候已经很危险了。他的脸和手都被冰碴子划破了。王凤山回到家里对亲人,回到单位对领导和同志们都没有讲自己救人的事。后来,是被救孩子家长送来一面大镜子,上面写着“感谢救命之恩”,人们才知道王凤山救人的事迹。一个年轻人,27岁的共青团员,冒着生命危险救了3个孩子的生命,受到人们赞扬。但有人却说三道四。有人说,王凤山“点儿高”,当时正好厂里分房涨工资,这小子这下可干着了。有人说,这是“机遇”好,给我辆摩托沿着江边跑三天三夜也难找这么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还有人说,没啥了不起,这种救人的事,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人道主义呗!还有人不相信,是不是搞错了,王凤山会救人?王凤山的内弟说:“我姐夫真傻,要是一下子上不来,我姐姐可咋整?”

王凤山所在单位有人写了一篇稿子送到公司党委书记手里,书记了解、掌握了前面说的那些思想信息,没有急于把稿子签发出去,而是从机关里抽调6名干部,组成调查组,让团委书记当组长,调查王凤山其人其事。半个月,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呢?王凤山在学校读书时是好学生、班长、下乡时是集体户户长,被招工到吉化以后,一开始当装卸工,但从不野蛮装卸,小偷小摸、打扑克赌博等违纪行为,也从来找不到他头上。正因为表现好,他才很快被选拔到司机岗位上。无论是老掉牙的嘎斯车,还是油罐车、水罐车,他开哪台爱哪台,年检、季检一次合格。厂里青年工人技术考核他得了第四名。有一次,临时工棚着火了,他临危不惧,冲进去抢救国家财产。就是这样一位好青年,入厂5年却与先进不沾边。既没当过优秀共青团员,也没被评过先进生产者。为什么呢?现实生活中的王凤山,思想上、性格上还有另一个侧面,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侧面,就是他爱穿爱美。那个年代,吉林没多少人敢穿西装,王凤山有这勇气,他敢。他最早穿上了,而且是墨绿色的西装。小伙子长得挺帅,浓密的头发,天生羊毛卷,还留着小胡子。当时演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大家都叫他“瓦尔特”。“瓦尔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爱唱歌、爱跳舞、能画画、会游泳。特别是跳舞,春天,草绿了,花红了,大家出去野游,音乐一响,王凤山第一个下去跳舞,跳交际舞,在那个年代里,人的思想保守,有的老工人看都不敢看,“你看,不是个正经人。”当然,王凤山有缺点毛病,有一次出长途,从吉林到沈阳,他把车开“毛”了,离前车太近,人家突然急刹车,他从后边贴上了,这叫“追尾”,罚款50元,受到了批评。

这就是王凤山,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他有功有过,有是有非,人们对他有褒有贬。平时,大家都相安无事,但现在王凤山出头了,人们在感觉到他的存在的同时,几百双,上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他,研究他,琢磨他。研究来研究去,人们感到王凤山有英雄行为,但缺乏英雄的形象。他长得不像个“英雄”。

公司党委听取了汇报之后,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假如王凤山救人时牺牲了,我们怎样评价他?假如王凤山是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一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今天又怎么评价他?假如没有救人的事,王凤山在吉化将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和一生?我们身边、我们吉化还有多少王凤山?带着这些问题,公司调查组写了一篇长篇通讯,叫《你认识王凤山吗?》,把王凤山的功过是非,人们对他的褒贬议论,通通如实地写进去。这篇通讯发表在《吉化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凤山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党委因势利导,组织了有10万人参加的、怎样认识王凤山的、历时100天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进行得很热烈,涉及到许多严肃的课题。比方“机遇”问题,有人说王凤山机遇好,我骑摩托车沿松花江跑三天三夜,也难遇上这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位老工人不赞成这种观点,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做论据:星期天,公园里的一条船翻了,一个游人落水,岸上那么多人都喊“救命”,可是没人下去,光喊能救得了命么?这时,有个小伙子下去了,他把自己的手表、自行车,托付给一个人,下去救了人,还把他送到医院。可是当这位勇敢的小伙子回来时,他的手表,自行车都不翼而飞。这位老工人认为“机遇”是存在的,但“机遇”对人人都是平等的。你看,同一个“机遇”面前,有人升华,成为英雄,有人堕落,成了盗窃犯;还有那么多人光喊不干。主导人的行为的是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平时,这些老工人也许搞不清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人生观”,但在这场讨论中,却悟出了深刻的道理。

一个典型引来十万人的思索,为了把十万人的思索,变成十万人的行动,在后来六年里,公司分别开展了“我爱吉化”的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开展“我为吉化争光荣”的活动,强化主人翁意识;塑造吉化人形象,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六年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了六大步。如果王凤山救人这件事,简单地写篇文章,发表在报纸上,不过是豆腐块那么大一篇文章。吉化却没有简单地这么作,而是用他引发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教育,引发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工程”。

勤俭节约求细,细在一点一滴上。

企业无论大小,千行百业,一个目的,就是多创造效益。吉化化肥厂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发现,好多生产控制指标只要升降一点点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效益。造气车间,每立方米炭黑含量下降1克,全年可节约油58万千克;转化车间,饱和塔出口温度每上升一度,全年可节电3万度。他们从这一度一克作起,搞了个“十个一”活动,一年节约价值41.8万元,尝到了甜头。后来,又搞“23个一”活动,再后来又搞了“40个一”活动,把挖潜增效引向深入。

吉化公司好多产品是麻袋包装运出去的,好多原料是麻袋包装运进来。这一出一进必须经过麻袋库,一些老工人长年从事这简单重复的劳动。他们在清洗,整理麻袋的过程中,麻袋上掉下来一些毛毛,麻袋毛轻得可以飘来飘去,在这个世界上,最不值钱的大概莫过于麻袋毛了。但在老一辈吉化人眼中,它们自有价值。老工人们把麻袋毛收集起来当麻刀用,就是麻袋缝里的物料它们也分门别类抖出来,差不多一年就能从麻袋缝里抖出一台解放牌汽车。

基础资料求细,细在一笔一划上。

在化工企业,每一位操作人员都要责无旁贷地保证第一手资料准确无误,这是优化生产不可缺少的。就拿那张岗位操作记录纸来说,这是化工企业最基本的基础资料。就是这张记录纸,吉化足足抓了十几年。怎么抓?抓什么?操作工要统一用工厂配发的笔,不允许用自己的笔来记录,你是钢笔,他是碳素笔,我是油笔,粗细不一样不行;你是纯兰色,他是兰黑色,我是黑色,也不行。每个岗位都由厂里统一配发墨水和钢笔。操作记录写什么样的字,也有要求,必须“仿宋”。能看清就行呗,有必要那么严吗?道理很简单,解放军为什么要抓队列训练?参军几年,起早贪黑,不厌其烦地抓这件事,难道上了前线,同敌人交上火了还要正步走?不可能,部队是通过平时的训练,抓战斗力、执行力。企业也是这样,工人上班必须精心操作。什么叫“精心”?认真巡回检查,维护保养,无泄漏;勤扫勤擦,清洁文明;把仪表看住,按时记录,及时调整,不仅要无差错,还要工工整整,就像解放军列队一样,松懈不得,马虎不得。不可能设想,岗位很整洁,工人素质很高,而那张记录纸却不像样子,又脏又乱,当然,也不可能设想岗位不像样,工人素质差,却能拿出像样的记录来。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一张纸就是工人素质、队伍作风、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员工精心操作,压力一个点,温度一条线,流量一个图。

那么是不是吉化工人素质好,都会写仿宋字?不是。一开始90%以上的人都不会,但不会不要紧,车间主任给一人发一张仿宋字帖,下班回家练。也有人不练。有个高中毕业生,不相信大家都能练成,自己也不练,等到大家都练好了,傻眼了,但却不认错,问车间主任“怎么办”,他心里想,我一个普通工人字写得不好,你还能把我怎么着?车间主任答复得干脆:“那好,从现在起你就在家练字,不用上班了,基本工资照发,奖金没有,如果不练,基本工资也不发。”第四天,主任翻开记录本一看,小伙子的字蛮漂亮,主任高兴了。一个人不重视好办,领导不重视难办。车间主任要不重视,整个车间水平都上不去。公司也有办法,比赛,总调度室把各车间岗位记录都调上来,搞展览,评比打分,公布名次。如果总是倒数第一、二名,主任还想当吗?奖金还想拿吗?先进还能当吗?

领导不重视怎么办?抓检查竞赛评比;有畏难情绪怎么办?抓训练达标上岗。个别人跟不上怎么办?抓落实单兵训练。巩固不住怎么办?抓反复反复抓。

关心职工生活求细,细在无微不至上。

食堂、托儿所、独身宿舍是职工关心的热点,是职工生活的基本需要。恢复性整顿时期,职工意见大,有一段时间党委书记亲自过问。当时政治上、生产上矛盾不少,既然有主管生活的副经理、副厂长,作为公司的“一把手”,不抓或暂时不抓行不行?不行。公司党委书记贾庆礼认为,关键的时候需要主要领导出面,主要领导一定要出面。“一把手”有“一把手”的角度,有“一把手”的道理,当然也能抓出“一把手“的效果。那么,“一把手”有什么角度?有什么道理?能抓出什么效果呢?

有一段时间,贾庆礼天天跑食堂。有一天他把食堂的班长、管理员请来,说:“在你们食堂,最好的工人受气!”班长、管理员一开始接受不了。书记耐心地分析:“你看,不遵守劳动纪律的人,每天中午不到点,就拎着饭盒子到食堂里排队买饭,想吃什么有什么。而最好的工人,那些不干完活不吃饭的工人,来晚了,食堂什么都没有了,就那么一盘菜,冰凉,爱吃不吃。你这不是让最好的工人受气吗?你给他作碗热汤行不行?当年在延安(老书记1937、1942年两次上中央党校),抗日战争那么艰苦,但我们的食堂里有热汤喝。那汤很简单,盐、葱、酱油、醋用开水一冲,热乎乎的,随便喝。现在你做不到吗?”听了这一席话,老班长深受启发。他说:“书记,你别说开水呀,我们把煮肉的汤都倒进下水道流走了。”炊事员们拿这件事找差距,认识到:生活好了,条件好了,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少了。从此,许多食堂都有了热汤喝。

还有一个贾庆礼抓食堂卫生的故事。有一次,他要看看夜班工人食堂怎么样?半夜来到公司下属的一个中型企业食堂,还没等看伙食质量,却发现这里卫生条件不好。东北晚上天气比较凉,苍蝇一般都落在天棚上,白色的天棚,有多少苍蝇一目了然。书记拿起电话,把这个单位的党委书记从被窝里叫出来,叫到食堂,一人发一只苍蝇怕。半夜三更,他们一人拿一个苍蝇拍打苍蝇。不用批评,第二天,这个单位的书记、厂长就知道该关心职工生活了。

还有一次,在一个大厂的食堂开现场会,贾庆礼带领与会人员,一人一只苍蝇拍,打苍蝇。边打边清点,打了180只,用报纸包起来,揣进兜里带走了。第二天,在群众大会上,他亮出纸包,把这个大厂那位管生活的副厂长请到台上来:“你们把食堂给管成这个样子,我怎么放心把职工交给你?你怎么保证职工的健康?没有职工的健康,哪里有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请你说清楚。”那位副厂长的脸一下就红了,那是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呀!有什么好说的,人“脏”俱在,不说也清楚了。没有别的办法,散会以后,当天他就把行李背到厂里,同炊事员住在一起,改变食堂面貌。大干不到10天,当贾庆礼再去看时,面貌焕然一新。还是这个食堂,还是这些人,但窗明几净,一尘不染。

前面讲的都是“小事”,麻袋毛、仿宋字、食堂等等。有人可能有不同看法,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车间主任、工段长抓就行了,党委书记、厂长是抓“大事”的,抓战略、方向问题的。可是,话说回来,在企业里,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有多少战略、方向问题呢?“大事”和“小事”之间能准确划出一条界线吗?“小事”往往是“大事”的根子。离开了一个个具体的“小事”,“大事”也就没有了。化工企业的爆炸、着火是大事,可那还不是因为泄露了,漏点像针尖一样小,螺帽没有拧紧,非常具体,易燃易爆物质出来了,有人穿带钉子的鞋进了装置,打出的火花肉眼根本看不见。你平时不去抓“漏点”、“螺帽”、“火花”、“烟头”这些具体的“小事”而等着抓“大事”?爆炸,着火还用得着抓吗?出了“大事”一切都晚了。不回避“小事”,不放弃“小事”。“小事”抓出了成绩,“大事”才能抓出成果。

人都是有心有脑有感情的,总是要想问题的。工人们说:“吉化好!”吉化为什么搞得好?想来想去,是共产党领导的好,工人们就从心里夸赞“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如果一个企业里几千人、几万人都异口同声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这不就是“大事”吗?人脑好比一部电脑,必须输入千好万好,才能输出一个结论:“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讲话报告固然重要,但光讲不做不行。要讲共产党好,灌输马列主义,同时更要干社会主义,扎扎实实的干。厂长,科长,值班长,工段长,芝麻粒大的“官”,只要带个“长”,在群众的心目中他就是“共产党”。他把工作干好了,群众把功劳都记在党的帐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细微处入手,把每一个人该办的事情办好,在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形象。让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从心眼里往外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这就是吉化长期以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猜你喜欢

凤山
梁瀚嵩与起凤山
中山至开平高速公路江门段双水至凤山段通过交工验收
凤山水城门
王凤山:三分“严”+七分“慈”=十分“爱”
马凤山国画作品选
凤山潮
落凤山四景
Ho Feng—Shan何凤山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
富台潜山凤山组现今地应力场数值模拟及有效裂缝分布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