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宝贵教授治疗泄泻经验

2014-04-20寇子祥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 2014年12期
关键词:陈师风药升阳

寇子祥,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大学武清中医院,天津 301700)

陈宝贵教授治疗泄泻经验

寇子祥,陈宝贵

(天津中医药大学武清中医院,天津 301700)

简 介:陈宝贵(1949-),男,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早年拜师于柳学洙先生,为张锡纯先生再传弟子,得师全部真传,从医近50载,学验俱丰,教学上注重经典,临证上重视疗效,学术上强调创新,探索走中西医融合之路;其创建从“神”论治创伤性脑损伤及应用“五神脏”理论治疗老年脑病的理论体系;创立和完善了重建脾胃生理功能的辨治体系,总结出“治胃九法”及临证思辨方法;用药强调炮制煎煮,配伍讲究配比精到,服药注重时机服法;制定了辨体施膳的配餐方法;共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16部,指导学术继承人4人,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指导博士后2名,主编或参编书籍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天津市科技成果7项。

陈宝贵教授治疗泄泻经验丰富,常在平常治法基础上伍以风药。风药大多为辛味之品,能行能散,具有升发脾阳,祛风胜湿,疏理肝郁,发散郁火的特点。常用风药有葛根、柴胡、升麻、防风、白芷、藿香等。

泄泻;经验;风药;陈宝贵

陈宝贵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研究院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主任医师。陈师行医近50载,临证经验非常丰富,尤其在脾胃病及泄泻病方面有其独到的经验,今介绍如下。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四季皆有,但以夏秋多见。病因多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脾肾阳虚有关。感受外邪者以寒湿、湿热、暑湿较多;饮食所伤者,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引起;情志所伤者,主要与肝克脾有关;内伤脏腑者,主要由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或脾肾阳虚形成。其中,脾胃虚弱是慢性泄泻的根本病机,而湿邪是其主要病理因素[1-2]。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外邪等病因须在此基础上才可导致慢性泄泻。治疗上,感受外邪者,或温或清;饮食所伤者,健脾消食;情志所致者,抑肝扶脾;内伤脏腑者,或消食健脾,或益气健脾,或健脾温阳;泄泻严重者,加止泻之品;日久伤阴者,加酸甘化阴之药;肛门下坠或脱肛者,重用益气升阳之味。总之,健脾祛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陈师治疗泄泻,常在芳香化湿、清热利湿、消食导滞、抑肝扶脾、健脾和胃、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等法基础上伍以风药,收效颇佳。风药大多为辛味之品,多为解表药,具有能行能散,具有升发脾阳,祛风胜湿,疏理肝郁,发散郁火的特点[3]。风药具有胜湿止泻作用,又能鼓舞胃气,振奋脾胃功能,健运升清,还可以祛肠中之风,使肠腑传化正常。因此,风药为治疗慢性泄泻的要药[4]。陈师治疗泄泻常用风药有葛根、柴胡、升麻、防风、白芷、藿香等。如脾阳不升,症见泻下清稀,或完谷不化,头晕者,多用葛根升脾阳以止泻;如脾胃虚弱,中气下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或见脏器下垂者,常用柴胡、升麻佐于补气药中以升提中气;若肝郁脾虚,肝木克土,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痛减,属痛泻者,陈师多用防风以土中泻木,胜湿止泻;若寒湿久泄,症见泄泻日久,遇寒则重者,常用白芷佐于温阳方中以升阳除湿止泻;若湿浊中阻,症见腹痛吐泻,脘痞胸闷不舒,属寒湿泄泻者,陈师常用藿香以芳香化浊,和中止呕。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风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过敏、解痉、抗菌、提高免疫力等作用[5]。临床验证,风药用于泄泻病中,确能提高疗效。需要注意的是,风药在泄泻治疗中,用量宜轻,有些药不宜久用,因风药大多是辛香之剂,有伤阴耗血之弊。以下是摘选的几则医案,以供同道参考。

1 温阳除湿、升阳止泻法治疗泄泻案

患者男性,40岁,2000年4月15日诊。

泄泻近1年,每日3~5次,有时泄稀水,受凉或食冷后明显,腹部有时隐痛,常有头晕,乏力,舌暗淡,苔白,脉细弱。曾诊断为:慢性肠炎。

证属: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治法:温阳除湿,升阳止泻。

处方:藿香10 g,干姜10 g,白豆蔻10 g,茯苓15 g,枳壳10 g,白芍15 g,荷叶15 g,防风10 g,党参15 g,陈皮6 g,葛根15 g,炒车前子15 g,当归15 g,甘草10g。7剂,每日1剂,水煎450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日1剂。

2诊(4月22日):泄泻次数减少,已不泻下稀水,头晕乏力减轻。

上方未做加减,患者又服14剂而愈。

按:泄泻年余,泻下清水,受凉或食冷后明显,腹有隐痛为脾阳不足,湿邪偏盛引起;头晕,乏力为脾阳不足,清阳不升的表现;舌暗淡,苔白,脉细弱亦为脾虚湿盛之征象。治疗应以温阳除湿,升阳止泻为主。上方中以党参、茯苓、干姜、白豆蔻温中健脾;以葛根、荷叶健脾升阳;以陈皮、枳壳理气健脾,其中枳壳调理脾胃升降;以防风祛风胜湿;以炒车前子渗湿止泻;以当归调理血分,使气行血不滞;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其中白芍可酸甘化阴。全方共奏温阳除湿,升阳止泻之功。方药对证,20余剂而愈。方中藿香、防风、葛根为风药,其中藿香可芳香化湿,葛根可以升脾胃之阳,防风可以祛风胜湿,且又有“风能胜湿”之意。

2 疏肝解郁、健脾止泻法治疗泄泻案

患者男性,30岁,2009年8月18日诊。

泄泻多年,每日3~5次,大便稀薄,腹胀不舒,失眠,情绪波动后明显,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肝郁气滞,脾虚湿盛。治法:疏肝解郁,健脾止泻。

处方:党参20 g,茯苓20 g,白术15 g,沉香5 g,柴胡10g,陈皮10g,石菖蒲20g,远志5g,枳壳10g,炒车前子15 g,防风10 g,白芍10 g,甘草10 g。7剂,水煎450 mL分早中晚3次温服,每日1剂。

2诊(8月25日):泄泻次数减少,失眠减轻,已不腹胀。上方又取7剂。

3诊(9月2日):大便溏,每日1次,腹胀与失眠皆除。患者家贫,上方去沉香、炒车前子,加合欢皮15 g,改党参为15 g,茯苓为15 g。又服14剂。

药后病愈,嘱其调理情志饮食。

按:泄泻多年,大便稀薄为脾虚;病情在情绪波动后明显,腹胀不舒为肝郁气滞;失眠为脾虚生痰,痰扰心神所致;舌淡,苔白腻,脉弦滑亦为肝郁脾虚之脉象。故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止泻为主。上方中以党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以沉香、柴胡、陈皮疏肝理气;以炒车前子渗湿止泻;以防风祛风胜湿止泻,且有疏肝之意;以白芍柔肝缓急;以少量枳壳在大量补气健脾药中,可调理脾胃升降,更好的发挥健脾药的功能;以甘草调和诸药。方药对证,故2诊后病大减。3诊时因患者家贫,病亦大减,故去沉香减其他药物之量,加合欢皮疏肝理气。患者泄泻已止故去车前子。患者共服28剂而愈。方中有柴胡、防风两味风药,其中柴胡既能疏肝,又能升举阳气,防风除了祛风胜湿之外,还可疏肝。

3 疏肝健脾、补肾温阳、涩肠止泻法治疗痛泻案

患者男性,55岁,1995年5月15日诊。

腹痛泄泻1年有余,每腹痛后即泄泻,伴失眠难入睡。平素腰腹怕凉,纳食可。舌体胖,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

证属:脾肾阳虚,兼有肝郁。

治法:疏肝健脾,补肾温阳,涩肠止泻。

处方:白术15 g,白芍15 g,陈皮10 g,炮姜10 g,柴胡10 g,石榴皮15 g,仙灵脾15 g,藿香10 g,炒车前子15 g(包),白芷10 g,补骨脂10 g,甘草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温服。

先后共服21剂而愈,方药未做加减。

按:泄泻、腰腹怕凉为脾肾阳虚所致;纳食可为胃气尚可;失眠为肝郁所致;舌体胖,暗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沉滑亦属脾肾阳虚的征象。治当以疏肝健脾,补肾温阳,涩肠止泻为主,故以仙灵脾、补骨脂、炮姜温补脾肾之阳;白术、陈皮理气健脾;白芍柔肝缓急止痛;白芷辛温,可祛风胜湿;藿香辛香,可芳香化湿;柴胡疏肝升阳;炒车前子、石榴皮渗湿涩肠止泻;甘草调和诸药。方药从温补脾肾、疏肝解郁、涩肠止泻入手,患者共服21剂而愈。此案中有藿香、白芷、柴胡三味风药,藿香芳香化湿,柴胡既能疏肝,又能升举阳气,白芷辛温,能祛风燥湿,且可提清气,升阳气。

4 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法治疗泄泻案

患者男性,25岁,2008年4月5日诊。

腹痛,便稀溏,夹有黏液,每日2~4次,饮食不规律,舌质红,苔微黄腻,脉细滑。患者慢性结肠炎病史2年。肠镜示:直肠息肉,大小0.3 cm。

证属:脾虚气弱,湿热蕴结。

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

处方: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10 g,木香6 g,藿香10 g,防风10 g,枳壳6 g,黄连10 g,白芍15 g,甘草10 g,焦神曲10 g。7剂,水煎服300 mL,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

2诊(4月12日):服药2剂后出现疼痛,未再服药。症状和上相同,脉弦细滑。上方加炮姜10 g,延胡索10 g两药后,继续服用。煎服法同上。

3诊(4月19日):诸症减轻,2诊方药又取7剂。

药后症状大减,上方未做加减,继服14剂后痊愈。后复查肠镜:直肠息肉消失。

按:患者慢性结肠炎病史,久治不愈,脾胃受伤,病情由实转为虚实夹杂,最终转为脾虚气弱,湿热蕴结之证。患者便溏、脉细为脾虚;腹痛,便中夹有黏液,舌红苔黄腻为肠中有湿热。故治疗当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为主,此为温清同用之法。上方中以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健脾益气;木香、枳壳量小,可缓中调气;黄连、白芍与藿香、防风配伍,可以清泻肠中湿热;焦神曲可促进患者纳食。2诊时患者出现腹痛,加之脉弦细滑,考虑仍为脾胃虚寒所致,故加炮姜以增强温中之力,加延胡索以理气止痛。患者最终症状大减,服近30剂而愈。本案重点在于温中健脾的同时,稍佐清热之药,避免了大量苦寒清热药物,再伤脾胃。

此案中防风、藿香为风药。防风在案中可疏理肝郁,与白芍相配又有柔肝止痛的功效,且防风可祛风胜湿,取“风能胜湿”之意。藿香具辛香之性,可以化湿除风。另,陈师说藿香除苔腻有佳效,唯属热者需佐黄连、连翘等。

5 健脾消食,清热化湿法治疗泄泻转痢案

患者,男,58岁,住院号:102947,2009年12月24日诊。

患者20余天前因肺重度炎症住本市某院治疗,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2 d患者自觉身体已无大碍,不听家人劝阻,食生冷水果及肉食,遂致腹痛腹泻不止,泻下稀水样便,病情几日来呈逐渐加重趋势,每日泻下10余次,终致卧床不起,遂来本院治疗。入院症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发热,神疲乏力,纳差,小便少,舌暗,苔微黄,脉滑数。中医查体:神清,少神,面色苍白,腹部压之痛。查血常规:白细胞:8.17×109/L,NEU%:82.7%,LYM%:7.7%。电解质示:K+:3.7mmol/L,Na+:129.1 mmol/L。西医诊为急性胃肠炎。入院后予抗炎、补液及对症治疗。

证属:食伤脾胃,湿热逗留。

治以:健脾化湿清热,兼以消食。

处方:葛根10 g,黄芩10 g,黄连6 g,砂仁6 g,苍术10 g,木通6 g,车前子15 g,焦三仙各10 g。3剂,中药颗粒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开水冲服。

2诊(12月25日):泻下3次褐色脓血便后,腹痛稍减,遂停上方。西医予对症治疗后,便血止,仍日泻下10余次,夹有未消化食物,舌暗而红,苔少而黄偏干,脉促。科室会诊后予以下处方:

处方:黄连6 g,黄芩10 g,葛根10 g,陈皮6 g,藿香10 g,茯苓10 g,麦门冬10 g,苍术10 g。3剂,颗粒剂,分早晚两次,温水冲服,每日1剂。

3诊(2010年1月3日会诊):病情未见好转,仍每日泻下10余次,量不多,黄便质稀,夹未消化食物,腹不痛,气喘,面色白,疲软无力,精神很差,几无起床之力。舌暗,少苔,根黄,脉细数结代。查血常规:白细胞:2.14×109/L,血小板:24×109/L。查胸部CT示:考虑两肺特殊类型感染,合并间质纤维化可能,双侧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停用所有抗生素,仅补液治疗。家属几近绝望,欲放弃治疗。遂请陈师会诊,指导治疗。

证属:脾虚湿盛,虚中夹实。

治以:醒脾化湿,升阳止泻。

处方:葛根30 g,车前子20 g(包),白芍20 g,川黄连10 g,木香10 g,藿香10 g,石榴皮15 g,焦三仙各10 g,荷叶10 g,甘草10 g。3剂,水煎代茶饮,不拘时服,每日1剂。

4诊(2010年1月6日会诊):腹泻显著减轻,每日行2~3次,质稀色黄,面色较前改善,已稍转红润。舌质红,苔黄,舌体较前转润,脉细数。停静脉液体治疗。肝功能示:白蛋白18g/L。上方加石菖蒲20g,玉竹15 g以滋养胃阴,醒脾化湿。

另,药膳处方:生姜30 g,白豆蔻15 g,肉豆蔻15 g,肉桂10 g,大茴香10 g。鲫鱼1条,挖空内脏,不去鳞。上药与鱼同煮,煮烂喝汤。

5诊(2010年1月8会诊):稍有腹胀,大便每日1次,已成形,食量增,精神好转,已能坐起,舌暗红,苔黄少苔,脉细数。

处方:西洋参15 g,炒白术15 g,麦门冬15 g,玉竹15 g,赤芍15 g,枳壳10 g,陈皮6 g,甘草6 g。3剂,每日1剂,水煎服。

6诊(2010年1月10日会诊):已无腹胀,大便已成形,纳增,精神转佳,舌苔较前转润,脉细数。查血常规:白细胞:3.78×109/L,血小板:55×109/L。肝功能示:白蛋白28.7 g/L。查胸部CT示:胸腹腔积液较前减少。继服五诊处方及药膳方。

患者于1月11日出院,带中药1周出院。1月18日回访,患者无不适症状,已能适当运动,嘱其注意饮食及冷暖。

按:患者以腹痛腹泻,泻下稀水样便入院,余予以健脾消食,清热化湿法。患者次日出现脓血便,病情由泄转痢,较前加重,并出现促脉之危候。因患者病情危重,遂请科室会诊,予中药处方仍未见效,故请陈师会诊。

陈师会诊时患者每日泻下10余次,量不多,质黄稀,夹杂未消化食物,气喘,面色白,疲软无力,精神很差,虚极已见。陈师以大量葛根升阳止泻,以白芍养阴,以川黄连燥湿止痢,以藿香、荷叶化湿,其中荷叶兼可健脾升阳;以车前子利小便以实大便;以石榴皮涩肠止泻;以甘草调和诸药,且与白芍同用可缓腹痛之急。全方有升阳止泻,醒脾化湿之效。患者服药3剂后,腹泻减,面色转润。因泄痢久必伤阴,故4诊时陈师于3诊方中加玉竹以增养阴之力;加石菖蒲以醒脾化湿。考虑患者大病体虚,另开药膳方,此方可以补脏虚,升蛋白。五诊时患者已大见好转,因余邪已尽,故用补气养阴兼理气之品加药膳方善后。后随访已痊愈。

思考本案,自己所开处方与师方思路原有相近之处,为何疗效不佳。回观己方,原病重而药轻,师之方则药专而力猛,掌握了药物最佳配比用量。可见,跟师学习不单是记方治病,而掌握方药的用法用量及量效关系尤为关键也。《内经》谓“陷者举之”,因祛风药性情升浮,故升阳举陷时多择用之[6]。

此案中用到葛根、藿香二味风药。葛根在方中量大使用可升举清阳,使阳气升则泄泻可止,藿香在方中应用起到醒脾芳香化湿的作用。

泄泻一病,湿邪为主要因素。湿胜则阳微,且湿为有形之邪,最易郁遏气机。风药多具宣通之性,能升发阳气,振奋气化、疏畅气机,故风能胜湿[7]。风药应春之象,具有欣欣向荣的升发之性,又如是春风把生发之气由下往上调动起来,让精气归于常道,重使春夏之职,使人体充满活力,仿佛进入春天的状态[8]。泄泻为肠道蠕动过快,如风似动,用风药可祛其风,散肝郁,升脾气,脾气升则泻止。陈师治疗泄泻,也是在常法的基础上伍以风药,才取得了很好疗效。当代很多名师及研究者也非常看中风药的运用,如尉中民[9]认为,葛根可治脾虚久痢者;王莹[10]认为防风具有胜湿和散肝作用等等。从上面的一些论述和医案,可以体会陈师治疗泄泻关于风药的一些用药特点,这些也值得后学继承和发扬。

[1]吴皓萌,徐志伟,敖海清.21位国医大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撷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2866-2869.

[2]邵家佑.升阳益胃汤治疗脾虚泄泻三则[J].天津中医药,2013,30 (1):42.

[3]张伯礼.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第一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630-644.

[4]韩金凤.陈宝贵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腹泻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3, 33(6):567-568.

[5]郑虎占,董泽宏,佘 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

[6]燕 东.祛风药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08,33(7):1023-1024.

[7]杨力强.风药在方剂中的配伍运用[J].新疆中医药,2005,25(增刊):18-19.

[8]王 达.运用痛泻要方治慢性腹泻[N].中国中医药报,2012-10-08(5).

[9] 周 刚,马利荣,郜嫩平.尉中民教授运用葛根的临床经验[J].现代中医临床,2014,21(2):16-17.

[10]王 莹.浅谈痛泻要方方证及其防风的使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1(4):40-41.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CHEN Bao-gui in treating diarrhea

KOU Zi-xiang,CHEN Bao-gui
(Wuq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1700,China)

Professor CHEN Bao-gui in treating diarrhea has rich experiences.He often combines with wind herbs based on the usual prescription.The most wind herbs have pungent in nature.They can move and spread.It can also elevate spleen Yang,expel wind and eliminate dampness,disperse stagnated liver Qi for relieving Qi stagnation and disperse stagnated fire.The commonly used wind medicine were Kudzuvine Root,Bupleurum RootLargetrifoliolious Bugbane Rhizome,Saposhnikovia Root,Dahurian Angelica Root,Wrinkled Ginathyssop Herb,etc.

diarrhea;experience;CHEN Bao-gui

R256.35

A

1672-1519(2014)12-0711-04

2014-05-20)

(本文编辑:马 英,于春泉)

10.11656/j.issn.1672-1519.2014.12.03

寇子祥(1983-),男,硕士研究生,在职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脾胃病方向。

猜你喜欢

陈师风药升阳
随陈聆群先生学治史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陈从周写《徐志摩年谱》
旭日东升 十年一剑——访肯纳金属家族成员上海升阳超微粉有限公司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
升阳益胃汤的临床应用
金杰教授运用升阳益胃汤治疗经验
陈福来教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