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帮扶中的应用研究

2014-04-17黄晨杨凯

教育与职业 2014年23期
关键词:咨询员互助组朋辈

黄晨 杨凯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改革,贫困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很多高校贫困生人数已经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目前我国实施的相关资助政策都是重点围绕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而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心理状况也令人担忧。大量的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相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①。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低自尊、焦虑抑郁、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和防御方式比较消极、主观幸福感较低等②,严重阻碍其个人成长。因此,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资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注、精神上的支撑和人格上的完善。目前,我国的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缺乏完整而独立的操作体系。文章探索运用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援助。

一、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内涵

朋辈心理互助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类似于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活动。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朋辈之间进行的,这里的“朋辈”含有“朋友”和“同辈”的意思。他们通常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经验、生活方式,年龄相近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③贫困生心理互助则是将朋辈心理互助模式应用于贫困生的人际交往中,这种心理互助的过程是在贫困大学生之间进行的,助人者和受助者可以在互助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彼此可以深入地了解对方的内心,深刻地体验对方的情感、思维。贫困生心理互助的模式包括团体互助和日常互助两种方式。

二、贫困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心理气氛”的建设非常重要。他指出,辅导的成功不在于辅导者的水平和技巧,而在于辅导者的态度。④辅导者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就能够调动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⑤。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困难,社会地位边缘化,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再加上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与城市学生相比,见识窄、爱好少、交往能力和技巧有限,因此在与其他学生相处时常束手束脚,难以敞开心扉。贫困生之间的相处则不同,他们年龄相仿,生活背景相似,地位平等,相互之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助人者可以站在受助者的角度为其出主意,彼此间能够敞开心扉、积极交流,从而达成共识,以缓解心理压力。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外,大学生对爱与归属、尊重等更高级的需要更为强烈。他们渴望爱与被爱,希望在团体中拥有归属感,期待受人尊重。经济上的帮助暂时缓解了贫困大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但同时他们更希望得到心灵上的扶助。朋辈心理互助正是迎合这种心理需要,以贫困生辅导贫困生,使贫困生在平等互助的过程中感受到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欣赏与被欣赏、尊重与被尊重,在民主、轻松、信任的条件下,发挥同伴影响力,传递“正能量”,在互助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理解、尊重、激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格,从而体会到心灵上的愉悦,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此外,团体动力学理论、社会支持与社会交换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都可以吸收到贫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朋辈心理互助在贫困生心理扶助中的实施步骤

1.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朋辈心理互助团体组建者(由心理辅导老师担任)在学校发布招募心理互助咨询员的信息,通过心理评估、面谈等方式,在自愿报名者中遴选出心理素质好、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组成贫困生心理互助咨询员。

2.互助咨询员培训。团体组建者对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培训。一是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流派、朋辈心理互助的基本概念及定位的知识培训;二是心理互助基本技巧(包括倾听、面谈、建议和指导等)以及心理互助基本态度(同理心练习、积极关注技巧)等培训,并对所学的知识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进行训练;三是朋辈心理互助咨询员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辅导,采用团体活动为主、课程讲授为辅的培训形式,运用综合游戏、小组讨论、个人分享的方式进行。培训总时长为8周,每周2次,每次1.5~2个小时。

3.心理筛查工作。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运用UPI量表进行心理筛查,结合贫困生认定结果确定贫困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消除贫困大学生填写心理量表时的顾虑,并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

4.组建团队。团体组建者就心理筛查中贫困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拟定各发展主题,在贫困生中发布各发展主题的互助组招募信息,组建各个发展主题的互助组。对于报名者,团体组建者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测验、面谈以及个人的成长历程,结合其心理特征,建议具有相似问题或者有相似发展需求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为保证实施效果,每个互助组的人数控制在6~10人左右。团体组建者还要针对贫困生心理敏感的特点,在指导各“成长互助组”制订互助方案和计划的过程中,着重营造安全、温暖、接纳、信任、尊重的心理氛围,将严肃的主题活动以轻松自然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心理互助咨询员依据自己的经历以及优势加入到各个“心灵成长互助组”中去,并负责组织、主持本互助组的活动。

5.互助团体活动的内容及方式。一是基于贫困大学生呈现出来的心理问题,朋辈心理互助可以安排团体活动,并采取发展型团体活动和训练型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比如,针对贫困生自我意识偏差的现象,可通过“20个我是谁”(认识自我、发现优势)、“感恩的心”(学会用感恩的态度去认识和接纳身边的人和事)、“贫穷贵公子”(客观认识和接纳贫困)等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引导贫困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发展积极、良好的自我;以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目标的团体,可安排“有缘千里来相会”“信任之旅”“沟通无极限”“心有千千结”“你心有我知”“友情大提升”等活动。团体活动中,还可以通过哑剧表演、角色互换、魔术商店、双重扮演等方式进行。团体活动每星期一次,每次1.5~2小时。二是针对个人深层次的问题不容易暴露、个人差异难以照顾周全、对指导者要求较高、压力较大等问题,朋辈心理互助有必要安排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动。由于日常生活方面的活动不受场地、时间、主题的影响,互助组的队员间可以就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展开互助,比如“如何应对贫困”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互助组成员由于处在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在情绪体验上有了安全感,这种“去问题化”的状态更加增强其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心理问题也会得到积极的关注,有效地避免了团体活动呈现出来的问题,是对团体互动的有效补充和延伸。

6.积极跟进指导。在各组活动进行中,团体组建者随时与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沟通指导,及时跟进和协商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7.重新施测检验实效。各组经过8~9周的互助活动后,再用心理测量(UPI)工具进行重新施测,通过两次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检验在贫困生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效性。

四、贫困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需要注意的问题

实践证明,朋辈心理互助在优化贫困生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互助有助于形成榜样作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学习和模仿的机会;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咨询关系,促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得以顺利进行;有助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助人与自助”相结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完善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心理互助咨询员专业水平的问题。朋辈心理互助需要心理互助咨询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知识和技巧,因此心理互助咨询员的选拔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虽然对心理互助咨询员进行了专业培训,但他们毕竟没有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学习,只能解决贫困大学生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不能深入、彻底地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对于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贫困大学生,应该建议以专业教师提供的咨询和辅导为主。

2.同质性与异质性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互助活动是在贫困生中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同质性非常高。实践证明,同质团体易于沟通,也容易从相同或相似的经验中获得启发,并调整和改善自身的不良行为和习惯。但是,如果同质性太高,则不利于打破惯性思维,不易从多方位观察和剖析自身,从而不利于个体获得多方位的帮助和发展。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尝试在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中招募部分心理互助咨询员,将这些品学兼优、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学生充实到各个心理互助成长小组中去,为团体成员起到引领和榜样作用。这样既能发挥同质性的优势,又增加了异质性的因子,便于团体和个人的发展。另外,为了适度增加团体的差异性,还可以让普通贫困生和贫困生学生干部组成互助,以便增加互助的效果。

3.切实解决经济问题。实践证明,家庭经济困难能够加重大学生的心理症状。因此,学校应从物质上入手,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帮助他们放下心理负担,推动朋辈心理互助的顺利开展。首先,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积极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开辟新生入学“绿色通道”等有效手段,让每一位贫困大学生都能够安心学业。其次,通过广开渠道,充分挖掘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大学生通过自身劳动换取报酬,在缓解经济压力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

[注释]

①安琪.云南省贫困大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及其干预研究[EB/OL].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1&CurRec=1&recid=&filename=2010072268.nh&dbname=CMFD0911&dbcode=CMFD&pr=&urlid=&yx=&v=MTU2MjlEaDFUM3FUcldNMUZyQ1VSTDZmWWVkbkZ5 amtXcnJQVjEyNkhyTy9ITlBLcDVFYlBJUjhlWDFMdXhZUzc=,2007-05-25.

②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397.

③孙炳海,孙昕怡.朋辈心理咨询模式述评[J].心理与就业指导,2003(9):64.

④钱铬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7.

⑤Albert Bandur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EnglewoodCliffs NewJersey:Prentice-Hall,1986:708.

猜你喜欢

咨询员互助组朋辈
柳青的创业史
朋辈联合CBL在肾内科低年级住院医师技能教学中应用及效果评价
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员的自我关怀策略探析
浅议基层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转变
朋辈携手共赢成长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心理节活动掠影
优秀朋辈辅导员人格特质研究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高校朋辈辅导的差异化策略研究——基于北京本科院校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工作情况的调查分析
图书馆参考咨询人员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