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及教育模式的转变

2014-04-17陈利娜权方英

教育观察 2014年13期
关键词: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陈利娜,权方英

(1.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2.广西师范大学法学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能力。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造力是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前不久,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学生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却排名倒数第五。一个“第一”和一个“倒数第五”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普通教育的教育结果,也让人们可以看出中国普通教育中最缺少的是什么。在这里,应当反思的是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更应当反思的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的心态。读书好的学生未必就有创造力,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也不一定有创造力。在这种环境下,还会有人觉得学生有创造力很重要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是中国教育的一大弊端,到了大学阶段,这种现象更为突出。

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创造力。在21世纪,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将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不论是新的产品的研发、新行业的崛起,还是形成新的管理意识,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的创造力。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曾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道出了创造力对国家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指明了大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及方向。目前,我国有许多专家、学者已意识到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笔者现就大学应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谈一谈。

二、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分析

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考虑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有哪些。只有当我们对其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后,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情况来看,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创造力的影响。教师是教育中的关键性人物,他们的创造能力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二是教育方式、教育观念等的影响。如果教育方式单一、古板,教育观念上认为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与教师的教育无关,则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三是大学学习氛围的影响。有很多高校的学习氛围并不浓厚,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做想要做的事情,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重视不够。试问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怎么能发展创造力呢?四是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多数已经把创造力的重要性抛在了脑后。由于教育制度的原因,学生个人将自己束缚于现存的教育观念中,没有自我发展创造力的意识,更谈不上去做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了。

三、大学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模式探讨

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是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对构建新教育模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教师的高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托兰斯的研究发现,教师在创造力动机测验中的成绩与学生的创造力、写作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这说明教师创造力的高低对学生创造力的高低是有影响的。另一项研究探讨了教师的态度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当学生认为教师是从内心积极工作时,学生就会把自己看成较有能力的人,并认为自己也是受到内趋力推动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进而影响学生的创造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教师应表现出高创造力,应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例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将自己对教材产生的怀疑、发现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来,并请学生思考,这样做可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怀疑精神和创造力。这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自我形象,更为重要的是给学生做了很好的榜样。因而我们说教师的高创造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二)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建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

在以往的授课方式中,一些教师仅仅是照本宣科地讲授,整节课下来学生听得非常累,收获却不大。“填鸭式”的教授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仅仅是课本知识的再吸收,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这样的课堂教授方式又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呢?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树立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有意识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设具有创造性的课堂。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书本的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对于可能会引起学生思考的地方要做好标记,并精心设计教案,保证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最好能够让学生被所教的知识吸引,在课外也能独立思考。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意见、问题。可创设有思考空间的问题,采取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鼓励标新立异,而不是求同、要求规范或者服从。

(三)大学应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践活动

大学校园应该是充满色彩的,创造力的培养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更要将思考的东西用于实践。因此学校应开展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并鼓励学生开展调研活动。这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应对他们所要进行的调研活动,同时还可以改善校园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我们鼓励大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学校要为学生开辟多种科研渠道,吸收学生参加教研室的科研工作,鼓励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科研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学校的一个亮点是组织各院系开展“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这是学校的一大特色,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笔者认为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性和独创性。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时会尽可能地创新,使自己的科研论文与众不同。在宣传上也可多下工夫,把优秀的科研论文在校园里展示,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对获奖者是一种鼓励,对其他学生则树立了榜样。但就目前而言,学校“创新杯”活动的开展给人的感觉是过于注重形式,像这样的创新活动不应该受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四)开设心理技能训练课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心理技能课是一门非常新颖的课程。学校应该开设专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心理技能课。课程内容可以分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包括创造欲望训练、创造性思维过程训练、创造力评价训练、创造力解决问题等,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就是创造性思维具体进程的方式与组织的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有“灵光一闪”的体验,但很多的创造性思维都是一闪即逝的,而创造性思维技能训练则既让学生产生更多的“灵光”,又将“灵光”系统化,使训练对象的思维由从众性思维上升到超越一般知识经验水平的创造性思维。具体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迁移创新法、系统分析法、组合法、修改实践法、缺点列举法等。学校要开设这样的课程,需要专门的心理训练师。

四、大学生培养创造力的策略探讨

任何事件的行为者必定是人,即便我们转变了学校教育的模式,我们未必能够保证大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最重要的。

(一)大学生应该树立培养自身创造力的意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立足。竞争社会需要的是高创造力的个体,因此,大学生需要树立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意识,只有有了这份意识,才会有进一步行动的动力。

首先,可以向高创造力的教师学习。面对具有高创造力的教师,有意识培养自己创造力的学生自然会有很强烈的动力向他们学习,并虚心请教和独立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其次,积极参与心理技能课堂,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果学生能够接受这些思维形式的训练,一定会使自己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发挥。同时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还可以充分运用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创造力思维技能来培养他人,在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二)组织建设或者参加各种有创造力的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

当学校提供便利条件、让学生建立提高创造力的社团组织时,应该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生站出来组织建设有创造性的社团,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社团可以积极开展各种有挑战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聚会,聚会的主题可以是目前各种有争议的国际问题,或学习上、社会上的问题等,让大家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树立科研意识,培养自己的学术创新能力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个学术人是否具有高创造力的一个指标。大学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基地,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对于感兴趣的课题,可寻找相应的导师指导自己研究。学生可以先独立思考选题的意义和创新点,然后写出自己的研究计划,实在无法进行下去的时候可向教师请教。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在独立摸索、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将得到发展。学生组织也可以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得到扩大知识面、开拓科研思路、提高创造力的机会。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形成科研素质,提高科研能力,又可接触更多的学术思想和研究风格,真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五、结论

只有充分了解了影响大学生创造力的因素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大学教育模式的转变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培养、提高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还很多,需要在今后的教育与学习中深入发掘与运用。

[1] 王金瑶,来明敏.探索抑制大学生创造力发挥的因素[J].高等农业教育,2001(2):19-21.

[2] 王立忱,杨秀珍.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J].教育科学,2001(8):6-7.

[3] 俞国良.创造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318,289.

[4] 曾旸,蔡树深.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J].西北医学教育,1999(3):131-132.

[5] 武义.大学生创造力的现状及影响创造力的主要人格[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6):36-39.

[6] 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4):12-17.

[8] 张永宁,杜金亮.创造力研究与创造力人才培养综述[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2-95.

[9] 宋兵波,周运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文化内涵及其教育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2(4):28-33.

[10] 王欣,周泓.关于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有效培养个体创造力的思考[J].黑河学刊,2012(9):143-144.

猜你喜欢

创造力创造性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思维跳跳糖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思维跳跳糖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激发你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