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小学语文作业与生活的连接

2014-04-17杜晋荣

教育观察 2014年13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化作业

杜晋荣

(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出版了《智能的结构》一书,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以不能用统一的作业形式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现代社会,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用多元智能理论充实思想,大力发展学生各个维度的智能,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而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生活化教学能够尽可能多地涉及多维度的智能,能够使个体自身的特殊才能有充分的展示机会。“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指出的教育应发挥的基本作用。小学语文作业生活化的探索,正是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探索。

语文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语文是与生活同在的。要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就得让语文走向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很强调这一点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什么是语文教学资源?《课程标准》里说除去课堂教学资源不说,仅课外的教学资源就有: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展览馆等。有句名言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个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效。由此看来,让语文作业走向生活,与生活连接起来势在必行。

一、注重实践——在追求创新中挖掘有特色、有深度的内容

“生活如一泓汩汩流淌的清泉,语言本身就是川流不息的生命。”教师把学生的语言学习融入生活这泓清泉中,把语文作业与多姿多彩的生活连接起来,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习的源泉。

(一)活动使作业回归生活,童趣盎然

1.活动主题来自于单元教材

小学语文教材是多元的,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作业设计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教师在设计每一项作业时,应找准切入点,寻求恰当的智能切入口。学习了神话故事单元,就开展“神话魅力”的故事会,作业是收集神话故事,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单元,布置了“我给爸爸妈妈当导游”的风景名胜介绍会……丰富多彩的活动常常让学生兴趣浓厚。

2.活动来自时令季节

鸟语花香、五彩斑斓、硕果累累、棕叶飘香、中秋月圆……不同时节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让学生沉醉在语言文字的精妙绝伦之中。踏青让学生和家长到郊外游赏,山林野趣、山花烂漫,亲眼看、亲耳听、亲手摸、亲口尝,与自然直接对话。端午包粽、中秋赏月这些活动以亲历的形式展开,是学生生活原汁原味的呈现,它彰显个性色彩,倾注个人情感,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使他们情绪高涨,兴致勃勃。活动丰富多彩,作业也就百花齐放:有学生的摄影作品,自创的诗歌、端午风俗知多少……

3.活动主题来自焦点热点话题

“美国攻打利比亚”时事要闻收集,“日本大地震,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引发的安全危机”时事要闻分析解读活动,都让学生对社会增添了一份理性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由于这些时事学生频繁在电视报道中看到,笔者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学生一边关注时局发展,一遍上网搜索相关信息来进行分析。学生的思想在探究中升华,在探究中深刻。

活动式语文作业融入了空间智能,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擅长用视觉图像来表达想法,视觉型的学习者以观看的形式感知学习对象时特别轻松愉快且效果最佳。此外还融入了人际交往智能,培养了学生交际及信息处理能力。

(二)习作使学生体验生活,童言无忌

习作是大多数学生苦恼的作业。据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惧怕习作的原因多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米下锅”。把体验与习作相结合可以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世界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1.激发收集资料的兴趣,找米下锅

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的各种信息又充满了好奇,教师应抓住这份好奇,引导学生关注信息、收集信息。笔者利用现有资源,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适量收看一些儿童电视节目,并记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大风车》《东方儿童》《人与自然》等节目,用亲子交流的形式或早读课,让学生把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用简短的几句话讲给大家听。笔头习作换为口语交流,不但使学生获取了很多知识,而且使发言的学生速记能力增强,思路变得清晰,表达更加流畅。

2.捕捉生活乐趣,丰富语言积累

小学生活是美好的运动会上的奋力拼搏,春游活动的自由快乐,元旦联欢会上的精彩表现……有滋有味的生活本身就是习作的源泉。

(1)体验生活。创设让学生到真实生活中感受的机会,小河边钓鱼、爬翠屏山、养蚕宝宝……观察花草虫鱼成了他们的课余作业,观察日记成了记载他们发现的土壤。他们从这样的作业中学到了许多自然知识,产生了观察兴趣,有了成功的喜悦,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2)还原生活。还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研究设计、模仿表演,带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丰富童年的生活,丰盈童年的心智。教学《卧薪尝胆》一课后,笔者利用学生好活动喜欢模仿的特点,发挥他们利用网络、书籍收集资料的能力,布置了分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的作业。由于学生居住集中,联系方便,充分利用了课后与休息时间,从编写剧本,合作表演,制作道具,设计服装人人参与,各显其能。课本剧表演融合了多元智能,学生得到了成功的体验。

习作是言为心声,直抒胸臆的表达。学生从口头习作到观察日记再到编写剧习作能力在不断提高。而正是生活体验让他们更细致地触摸语言,更准确地诠释语言。

(三)合作使学生学会分享,共同成长

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研究成果都会与大家分享,使学生间的伙伴关系更加密切,在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1.小报出版享合作

每学期都要举行不同话题的小报展,每份小报从报头到刊头,从版面设计到文字撰写,从美化编辑到载体选择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生各尽所能,各尽其才。

2.互批作文同欣赏

实践表明学生互批作文有奇效。学生拿到同伴的作文是那样欣喜,又是那样小心翼翼,每一处用红笔批注的地方是那么仔细、工整。每一次批改成为了学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互融的契机,大家既不吝啬赞美之词,又大胆发表建议,提出中肯的建议。

(四)亲子阅读创造理想的阅读生态

课外阅读是语文作业的重头戏。低年级的学生不爱看书,也不会看书。起初家长的帮助仅仅停留在反复叮咛,后来笔者给家长写了一封信,从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培养引导女儿读书的过程及方法。信中有一段这样写道:“作为老师,我带了几轮学生,发现孩子读书有盲区,如男孩子喜欢看科普、历史、军事方面的书籍,女孩子则喜欢看情节性强的小说或散文。这就如同孩子吃饭挑食一样,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我不主张孩子爱看什么书就让他看什么书,小学阶段应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遇到孩子不爱看的书,我们多加帮助。如孩子爱看的书会自觉拿起来看,那么枯燥的书,难于理解的书,而又对孩子有益的书,孩子不爱看怎么办?我的方法是读给孩子听。随着天天坚持,孩子已经习惯我的安排,对于科普,历史,这些方面的书籍不再排斥,渐渐地流露出兴趣,听不明白的地方会主动发问。在亲子阅读中不但纠正了我自身的一些错误认识,又补充了我的一些知识上的空白,也越发觉得书中的营养丰盛,而自己所知有限。孩子真正的老师,一辈子的老师是书,所以孩子一定要亲近它。”

信的发出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家长不仅重视了阅读问题,也开始了与孩子的亲子阅读,并在与孩子阅读中家长开始有了方法,摸着了一些门道。他们进一步了解孩子,孩子的注意力、理解力及阅读兴趣等都在家长的关注之下。家长由原来对孩子教育的茫然变得目标明确,心存的疑惑也成为与教师交流的热点。

二、微观反思——在实践摸索中三步一回头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看到了学生作业的压力、烦恼与抵触情绪。如此状态怎能利于学生的学习,学生不写作业也就在情理之中。即使写了作业质量也不高,作业流于形式。开展小学语文作业生活化尝试后学生作业积极性,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但是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生活化作业与考试的关系

生活化的作业更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题海式”的传统作业是“应试”教育的产物,通过“题海战术”强化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数。研究生活化的作业需要教师有坚定的决心,不能一味功利地追求提高学生的成绩。同时,生活化作业也要与注重与传统作业结合,把握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合理地结合起来。

(二)生活化作业对家长的要求

生活化作业由于融入家庭生活,因而需要家长提供更多的条件,投入更多的精力,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与互动。因此改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关注家长在作业中的参与度及参与的有效性成为该课题的又一研究层面。家长由于生活阅历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他们提供的帮助也不尽不同,今后的研究可以思考如何在作业中将家庭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

(三)生活化作业的广度与深度

作业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后,研究课进一步将作业的功能引向深入,生成一些可持续研究的问题,成立不同问题、不同层次的研究小组,总结研究成果。培养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生活化作业还需开发利用更多的教育资源

课外的教学资源有图书、报刊、电影、网络、戏剧表演、图书馆、展览馆等。有句名言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取得成效。

生活是块五彩石,也是个万花筒。学语文是为了让这万花筒更异彩纷呈;生活则让语文更感性,更有人情味。生活与语文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自然衔接,让语文和生活双赢。

[1]〔美〕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沈贵鹏.青少年学生心理教育[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5.

[3]申荷永.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4]郭亨杰.《心理学》学习与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化作业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作业
习作展示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