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艺术中的社会性别

2014-04-17陈禄青

剧作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刘三姐民间艺术政治

陈 力 陈禄青

民间艺术中的社会性别

陈 力 陈禄青

一、性别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思考维度

相对而言,民间艺术是发展相对滞缓和处于边缘状态的艺术。因此,从宏观上看,在急遽变化的全球化浪潮中,在现代步伐不断加快的历史进程中,民间艺术必然显得落伍滞后。但是,如果我们把性别视角纳入民间艺术的思考,用社会性别这一视角来观看民间艺术,就会发现民间艺术的很多作品往往具有与主流艺术相媲美的人文价值,比如民间艺术把女性的才干表现得非常突出,女性在民间艺术中能获得极大的推崇等。民间艺术很突出地表现女性的聪明智慧、全神全能,还有对女性的没有拘束的个性的描绘。在民间艺术中,女性优越于男性是很普遍的事,把女性塑造得才能出众,能呼风唤雨、异彩纷呈,这是民间艺术的特点。民间艺术塑造出大批能主宰世界的女神或者驰骋沙场的女英雄,还有聪明智慧的普通女子,她们让人们看到女性的能量,她们是民间艺术中的一个鲜活的元素,丰富了艺术画廊中的女性形象。在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描绘出数不清的神女子形象,如女萨满尼桑,通人神两界,上天入地,能把死去的人拯救过来,如满族民间故事,女子聪明能干,使家族从贫穷走向富裕。应该说,女性在民间艺术中闪耀出光彩照人的一面,她们在民间艺术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和影响,女性为民间艺术增添了绚烂的色彩。所以,从性别维度看民间艺术,就会发现民间艺术为女性提供了很广阔的表现空间,女性在民间艺术中有着明显的文化优势;从关注女性 促进女性成长的角度说,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应该说明的是,在民间百姓中,许多女性少受当时占据主流的“男尊女卑”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民间艺术中的女性创作,更多的符合女性自由自在的天性,是女性的本质的自然表达,比如祁秀梅的剪纸中表现的阴阳和谐、共同创造生命的理想,就很能代表民间女性的生活观念。在民间剪纸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阴阳和谐,她们以鱼、荷、水等这些含有隐喻色彩的自然物为表现对象,来表现她们心中的阴阳和谐的理想,比如“鱼水之欢”喻男女和谐。其他还有“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等等民间文化中都有很多这样的表达,在这些表达中,我们可以更多看到女性的意愿,女性的真实想法,这些作品也显示出张扬人性的力量。民间艺术很简单很质朴,它们生长在贫瘠的地方,在很多时候得不到扶持,但它们却仍然任凭挤压和冷落,顽强生长,流传久远,并长久地生活在人们的心中,其中原因很多,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间艺术能够最真实地表达人的真性情,能够最切实地符合人性。因此,民间艺术有其十分宝贵的东西,这也是它的 价值所在。

二、性别作为民间艺术的一个内容

产生于人类早期的民间艺术,生殖、生命崇拜是贯穿始终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越是早期的民间艺术,这种内容就越是普遍,而这也是早期民间艺术中具有人文价值的地方之一。生命崇拜,生命繁衍和女性崇拜,是早期民间艺术的主题,“这反映了女性在生活资料和人类自身繁殖两大生产方面的重要地位”(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生命是一切之本,没有孕育生命的女性,一切无从谈起。在人类早期的民间神话中,在人类起源篇,总是有关于伟大的女性孕育人类的故事。在民间艺术中,创造生命的女性故事占据很大篇幅,除此之外,有关超越人神动物界限、超越功利、超越生死的纯美爱情,也是民间艺术经常表现的内容,是民间艺术闪烁出人文光辉的地方。

民间艺术有大量作品表现爱情,打开民间艺术,最美丽动人让人痴迷经久传诵的经典段子也总是爱情。民间艺术表现的爱情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它们的恋情,都被描绘得非常美丽和感人,尤其对于某些民间艺术,譬如民歌来说,爱情,几乎是它们的最主要内容。追求恒久纯洁,表现女子对爱情方面的大胆追求,这展现出民间艺术反传统、反主流的自由意识和展现女性真实自我的个性艺术特征。民间艺术塑造出许多不平凡的女性,无论生命的咏叹还是对爱情的描绘,都有大量赞美女性的段落。因此可以说,民间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女性的精彩画卷。

民间艺术的这一特点,使它具有同现代文化保持一致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民间艺术具有这一特点,使它能够从不起眼的边缘走出,成为可以纳入主流,可以与主流艺术媲美的文化珍品。女性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民间艺术反复表达着这样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正是社会性别理论,不受礼教束缚、不计较名利地位的表现,这是民间艺术的可贵之处。民间艺术还反复论证女性主义者不断实践的道理,仅此,足以证明民间艺术所具有的人文价值。

三、 性别使民间艺术含有政治意味

任何艺术总是或多或少地反映时代变幻与历史更迭,相对而言,民间艺术多数还属于离社会中心较远的艺术。但是,性别视角的切入,会发现民间艺术拥有进入主流文化的先进观念,成为性别政治的表达力量。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的斗争。民间艺术也反映政治问题,政治性从阶级维度来考察,体现为阶级压迫和剥削。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术特别突出地表现以阶级为主线的政治,比如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中,很大段落是表现地主剥削穷人,穷人与地主斗争的故事,亦即阶级压迫和剥削以及政治斗争。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民间性,即它的立场总是站在底层劳动者一边,总是支持劳动者的。

民间艺术在设置角色时,经常采用女胜于男的安排。比如民间故事《刘三姐》,刘三姐代表的穷苦百姓,在政治、经济上遭受以莫有财为代表的地主老财的剥削和压迫,即遭受阶级压迫。但是,在刘三姐与莫有财的对歌中,我们又发现,刘三姐与地主的对歌,总是处于胜出的状态,即女胜男。所以,在刘三姐与财主的 斗争中,既体现为政治斗争又体现为性别斗争。民间艺术总是让贫苦大众战胜地主老财,让女性战胜男性,表现出民间艺术的政治立场和性别立场。对歌,呈现出民间艺术对阶级政治与性别政治的诠释。

性别关系体现政治意义。当然这个政治是指在一个男权制度下,作为集体的男权对女性集体的压迫。在民间艺术中,总的倾向是很重视女性、支持女性的,这当然有来自原始社会的社会意识,但是,从文化角度看,这也有民间艺术不自觉向官方的男权抵抗,站在弱势群体立场为女性说话的元素。民间艺术在不经意间向人们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女性不是天生的弱势。在人类早期,女性具有超越男性的能力和功绩;在历史上,性别关系经历了平等合作也充满了相互斗争,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建立平等的和谐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女性为此付出了努力与奋斗。在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女性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和特殊才能。民间艺术的这种性别表达,既表达着民间对女性的认识,对性别的认识,也呈现出民间艺术的性别抗衡关系,呈现出政治意味,这是来自性别认识的政治性。民间艺术的政治,既体现为底层立场对阶级关系的理解,又体现为女性立场对性别关系的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民间性既是底层的大众性,也带有女性倾向性。底层立场和女性立场,是民间艺术具有的双重意味和政治色彩。

民间艺术本来是土生土长的,自生自灭的。但由于有了性别的倾向性,它与现代意义的女性主义便有了内在的一致性,因此它也具有了现代内涵,具有了现代意义。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刘三姐民间艺术政治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
浅谈刘三姐文化档案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