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戏剧小品的语言艺术

2014-04-17

剧作家 2014年4期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东北

李 智

东北戏剧小品的语言艺术

李 智

东北戏剧小品作为一种幽默的舞台艺术形式,已经成为各种晚会不可缺少的节目。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小品登陆央视春晚,逐渐取代了相声在语言类节目中的统治地位。到了90年代,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东北小品演员蹿红,小品正式成为各种电视晚会的“主菜”。在经历了巅峰的辉煌之后,观众的“笑点”越来越高,对小品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而创作乏力、题材单一、笑料低俗等窘况,却使小品难以完全满足观众们的审美需求。于是,东北戏剧小品陷入了低谷,呈现出一种无以为继的疲态。

东北戏剧小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蕴涵着独有的喜剧精神和鲜明的地域色彩,这恰恰与大众文化的平凡而快乐的特征极为契合,这也是东北戏剧小品迅速蹿红全国,赢得最大观众群的根本原因。

东北是戏剧小品重镇,不仅有众多的小品演员,还有一股成熟的、颇具实力的小品创作力量。春晚效应将东北戏剧小品带向全国,但同时也无形中让小品艺术的表现形式走上了一条相对狭窄的道路。如今,许多人眼中的戏剧小品与搞笑画上了等号,没有足够的笑料仿佛就不是小品。理解上的误区,限制了戏剧小品的发展,也让戏剧小品创作失掉了更丰富的元素,甚至远离了生活本质。

东北三省的戏剧小品近几年来以赵本山的作品为代表,包括赵本山团队近年来兴起的刘老根大舞台专门表演的二人转,这又是舞台上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赵本山小品的表现夸张,而春晚的小品表现则更强调主题的时代化,一般都与这一年中热门话题有关,与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有关,表现手段特别生活化,每一年都会从小品中出现一些流行的新词,比如“不差钱儿”等。其他的戏剧小品表演风格比较固定化,如潘长江的音乐小品,黄宏的“情感”化小品,赵本山的“土老帽系列”、“忽悠系列”、“白云黑土系列”等等。

这些东北戏剧小品成为了春晚小品的主流,很多优秀的新人难以出现。东北戏剧小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白具有东北人特有的豪爽淳朴的风格,歇后语、俗语使用比较多。在现代社会压力巨大的大环境下,无异于一缕清风,给人们带来一种快乐。东北戏剧小品大多以农村生活和社会新现象为题材,再加入风趣幽默的元素,带给人轻松的视觉效果。

近几年的春晚上,赵本山的戏剧小品大多以连载形式出现,如“白云黑土系列”、“卖拐系列”等。东北戏剧小品之所以受观众的青睐,除了表演、创作以及东北民间艺术特色之外,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在于它的方言艺术,可以说,没有独特的东北特色方言,东北小品就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

东北方言具有质朴、实在、粗犷、直白的特点,另外还具有诙谐、幽默、俏皮的特征,这是东北语言在戏剧小品中的亮点和吸引力。另外,东北语言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语速相对迟缓,语音、语气较重,语调高低升降变化较为丰富,这都是东北小品情感外化的一种语言形式。观众可以通过小品演员的表演感受到纯正的被演员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东北语言艺术。

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更适合情感化的艺术表现,东北人嗓门大、音量高、语速慢,高低、抑扬、轻重变化较大的特点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火爆热烈、情感灼人而深沉厚重的感觉,多变而不杂,热烈而不噪。东北小品可以最大限度地突出东北地域生活特色,并散发出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可以使艺术舞台更加真实地表现生活,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进一步增强戏剧艺术的审美情趣。

东北小品的编剧和演员大多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土人,其塑造的主人公基本是勤劳、善良的普通农民和城市平民形象。如《相亲》中的徐老蔫、《牛大叔提干》中的牛大叔,《昨天、今天、明天》中的黑土、白云,还有展示东北人性格中坚强、豁达一面的《钉鞋》中的鞋匠等。这些主人公的命运大都以“善”终,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也都是悲天悯人、哀而不怨、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从正面碰触了真、善、美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迎合了中国老百姓的艺术审美和欣赏习惯。

另外,东北戏剧小品在表演风格上大量吸收了二人转的表演模式和风格,在语言和表演上,较之于其它小品放得开,体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幽默。如赵本山的《相亲》中那段比较经典的话:“就兴你们年轻人连蹦带跳,搂搂抱抱,我们老年人只能干靠?”;“搞过对象的人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说出‘傻样’这个词就百分之八十了!”这样的大白话,在别的小品中是很少的,但它却说得实实在在,让观众很过瘾,更为观众所接受。

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艺术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不断交融,特别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地域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尽管如此,依赖地域语言兴起的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并未受到冲击,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视台举办的一届又一届的电视小品大赛,使方言戏剧小品走进千家万户,深得观众喜爱。同时,随着各种文化节的举办,小品艺术也搬上了百姓的生活舞台,这又为东北方言小品扩展了发展的空间。因此,东北小品未受挑战反而更加欣欣向荣。

但是,在普通话大面积推广的今天,方言正逐步被取代,而东北的小品正是普通话和方言的结合,如果方言全部被取消,那就失去了东北传统小品的意义。方言承载着古老的民间风俗,承载着传统的地域文化。东北方言在东北小品中占领着重要地位,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语言根基,尤其对这种以语言兴起的戏剧表现形式,不能用简单的普通话来取代方言表演小戏小品,换句话说,如果东北小品离开了方言,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特色。

方言电视小品这一新兴的艺术形式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已确立了自身在戏剧艺术之中的特有地位,并且持续不断地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但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观察方言东北小品的现状,突破与创新,保持艺术生命力仍是永恒话题,值得深刻思考。

东北小品的发展前景是不容怀疑的,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宽阔的社会舞台。但东北小品艺术也须讲究人文内涵、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即小品不能单纯地给观众带来愉悦和欢笑,应给观众以更多有益的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不仅要给人们带来视听的快感,而且要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美感。笑是需要的,但仅止于笑而不知为何要笑,就不对了;快感也是需要的,但仅止于快感而不上升为心灵的美感,就不能达到审美境界提升的目的。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要求东北戏剧小品坚持思想和艺术性的正确导向,坚持应有的人文内涵、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尽可能地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在反映社会现象的同时,东北小品的创作和演出应力求风格多样化,使之“小艺术丰富大生活”,让观众在开心之余有所反思,有所反响。这样,东北戏剧小品才能沿着市场化、大众化的道路乘胜前行,这样才能深入民心,永久不衰。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赵本山小品东北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临宋人小品》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赵本山:你郁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