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说装备(十二)

2014-04-16艾伦兴乔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6期
关键词:知性重物感性

艾伦+兴乔

学习过程是人类认知的过程,期间教育装备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不同的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在其间所处的地位也存在很大区别。本文希望就这一点展开,进行较为深入一些的讨论。讨论教育装备在认知中的作用地位以及其表现,就是教育装备之论道。

1 关于认知层次的解释

学习就是产生对事物的认识,而认识事物有感性的与理性的之分,“靠感性而感知的东西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而只有靠理性理解的东西才能够真正地掌握”,这是人们对学习过程的普遍认识,是熟知的教学经验和道理。但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将这一认知进行了细化,他将理性又细分为理论理性和纯粹理性,其中理论理性又被称为知性,而纯粹理性被称为理性[1]。这样,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就形成了3个不同的层次,即: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理性认知。其中,感性的要求最低,理性的要求最高。感性认知需要具有感觉事物的能力,人都有眼、耳、鼻、舌、身5个感官,所以都具有感性认知的能力。知性认知需要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培养和训练出来。而理性认知需要产生理念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先验的成分,但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而领悟出来的。以下通过对自由落体现象的研究过程来说明三个不同层次认知的特点。

1)感性认知例。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如一团棉花和一个石块)从同一高处使它们同时自由下落,实验结果是重物先落地,轻物后落地,于是人们从中得出重物下落速度快的结论。这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而感性认知经常会使人们得出错误的结论,这就是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做出的研究结果,这个结论一直到公元1590年时才被伽利略纠正。

2)知性认知例。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放到一个抽成真空的长玻璃管中,然后让两物从同一高处同时自由下落,实验结果是两物同时落到玻璃管底部,于是人们从中得出落体速度与重量(其实应为“质量”)无关的结论。这是因为人们具有了“空气阻力”这样的科学知识以后才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科学的结论,是知性认知的结果。

3)理性认知例。公元1590年,伽利略通过思想实验解决了自由物体下落规律的问题。伽利略的思想实验是这样进行的:

设想将一轻一重两个物体用一段绳子捆在一起,让它们同时自由下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由于重物下落速度快而轻物下落速度慢,于是重物向下拉轻物而使轻物速度加快;同理,轻物向上拉重物而使重物速度减慢。这样就使得两个物体的共同速度介于两物单独下落时各自具有的速度之间,即应该比重物单独下落时的速度慢,而比轻物单独下落时的速度快。但是,当将两个物体捆绑在一起,其总重量应大于原重物,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其下落速度应该比重物单独下落的速度还要快才对。两个结论前后矛盾,所以只能认为自由落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即重物与轻物的下落速度相同。

历史上伽利略得出这个正确的结论完全是通过思想实验实现的,霍金认为伽利略并没有爬到比萨斜塔上去做坠物实验,而且也没有必要爬到比萨斜塔上去做这个实验,因为在他爬到比萨斜塔上去之前,在他的头脑中早已经将这个千古问题解决了[2]。这正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和结果。

2 不同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的表现

在三种不同的认知层次上,教育装备(在这里是实验设备)都发挥了作用,但是认知层次上不同,教育装备所处的地位和表现也有很大差异。

1)感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其表现仅仅是在“创建教学情景”。只凭表面现象、感觉认识事物有可能不能够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甚至得出的是完全错误的认知。此时的教育装备只是人类眼、耳、鼻、舌、身等功能的延伸,没有发挥脱离感性认知局限的作用。

2)知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表现为协助学习者“验证科学理论”或“探究科学原理”的作用,学习者对教育装备的依赖性相对于感性认知阶段要强得多,教育装备在探索事物本质上的作用也更为明显。目前学校的实验教学中,教育装备就是起着这样的作用。

3)理性认知阶段的教育装备是思想中的实验设备。实验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结论是通过“思想实验”得出的,实验时使用了思想中的教育装备。但是应该认识到,理性认知是在感性认知、知性认知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理性思维后发生的,思想中的教育装备是对前两个阶段教育装备的升华。

3 教育装备之道

三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都能见到。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教学道理是“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可解释为:直接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但是一个更为有效的教学应该是“授人以渔,不若由人以渔”的教学[3],它解释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如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自己发现或找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即创新)。此处,“渔”,就是“形”;“鱼”即“形而下者”,其“谓之器”;而“由之以渔”乃“形而上者”,其“谓之道”。在感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的是“鱼”,但是这个“鱼”有可能是错误的鱼甚至是“有毒”的鱼。在知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了“渔”,学习者利用这个“渔”去验证或获取知识。而在理性认知阶段,教育装备为学习者提供的是“由之以渔”,教育装备是隐形的,是形而上的。

所以,教育装备应用的终极形式是表现为没有教育装备。这看起来似乎十分矛盾的说法,其实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变易规律的典籍《周易》中说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形”即经验;“器”是名器、器物,在经验之下;“道”是理性思维,它在经验之上。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可以说的,但又是最难说的;说那最难说、但还必须要说的道理,就是理性认知、哲学思维。

参考文献

[1]王德峰.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霍金.时间简史[M].许明贤,等,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知性重物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超重失重演示器
搬运重物时怎样才能不伤腰
知性优雅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为什么吸盘能挂重物
重物移运器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