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脉略谈

2014-04-15金美英齐向华

吉林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脉象风热方药

金美英,张 鹏,齐向华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 2.山东省中医院 脑病科,济南 250014)

脉状颇多,仅用潦潦千字难以详尽其用之妙;脉义颇深,仅用表面言语,难以括其之神。然而脉之于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之义,尚可明辨,现笔者结合浮脉、脉象、脉位、主病等,作一探讨如下。

浮脉为阳脉,为六纲脉之一,脉位表浅,体象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故形容以名之。浮脉法天,轻清在上,在卦为乾,在时为秋。王叔和的“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最合浮脉之义。黎氏以为如捻葱叶。实则只限于血虚而浮的芤脉了。浮脉在皮毛,在上,在于轻清,如循榆荚,好似羽毛之轻飘。

浮脉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此时应仔细辨证,四诊合参,如阴血亏虚较甚,难以承载阳气,而致外浮上越,鼓动脉之细管上浮所呈现的浮芤脉象,如若辨证于表,用解表剂之类方药,只能速亡其阳,加速阴阳离绝,以致病人的死亡。鉴于此,应速固其浮阳,不致外泄,继用引火归源,养阴生阳之药,以敛浮阳,而后所现的脉象无浮之义,可略安其心了。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1]。寸、关、尺俱浮,直上直下,或癫或痫,腰背强痛,不可俯仰,此时为督脉为病。浮脉主病,如前面所言,须四诊合参。张山雷《疡科纲要》说:“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腑属阳,沉脉主里属脏属阴。约略读之,鲜不谓此以表里内外阴阳,分别论证,必无不妥。抑知浮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已不能切中病情,确合事理。而浮脉属阳,沉脉属阴,浮脉主腑,沉脉主脏,则颇有语病,未可拘执矣。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惟表邪最盛时为然”[2],此本为李中梓之言,据临床症状所见,左寸浮常主心气虚,兼数而无力者,又常为心阳虚之证。

右寸浮,伤风,头痛鼻塞,此为风邪伤肺。因肺处于至高,为五脏六腑的华盖,轻清之用。风为轻清之邪,善侵上焦,合于皮毛,所致头痛鼻塞。若用一两剂桂枝之类方,稍发其汗,使风邪随汗而解,必能痊愈。左关浮者,风在中焦[3]。《黄帝内经》五脏风之一的“肝风”,肝经气火有余,用丹栀逍遥散之类方药。右关浮者,风痰在膈,是为痰湿困脾。湿困脉外,脉无力而浮,呈现出濡。必见脘痛、腹胀、食少、纳呆,用香砂六君子之类方药,醒脾化湿。下尺浮者,小便不利,大便秘涩,实为肺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受风热未解,下及大肠从燥化,故发便秘,而此时,寸部亦可见浮脉,用防风通圣散之类方药可解。

《伤寒论》说:“脉浮者,病在表”,《金匮要略》中浮脉与浮脉相兼的条文涉及到的病证有:湿病、疟病、中风、历节、房劳、咳嗽、上气、肺胀、腹满、宿食、脾约、死脏脉、心中寒、消渴、小便不利、水气病、黄疸、衄血、下血、胃反、下利、痈肿以及金创等,约占所论杂病之半。如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有“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可见,浮脉并非仅以“表”所占据。而在久病体虚时亦可显现浮脉,这时应为恶脉,是病情危重的征象。正如《濒湖脉学》说:“久病逢之却可惊。”在体虚久病时,邪气渐耗正气,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可见脉浮无根,是病情危重的征象,这种浮脉实为“虚无缥缈”之浮象,举之棘手,按之无根。

浮脉的兼脉。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而紧,有力,是为麻黄汤方证,伤寒表实证,具有麻黄八大症状: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喘、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浮而迟缓,无力,是为桂枝汤方证,中风表虚证,桂枝症状:发热恶寒、恶风、自汗、舌苔薄白、脉浮缓。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数,风热在表,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三方应对。浮缓为风湿在表,九味羌活汤加减运用贵在变通。浮芤失血,浮虚暑惫。浮芤脉象,阴血亏虚过多,阳气外越,鼓脉无力而致。急用当归补血汤,有行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可以速固,固其浮阳,不致外泄。浮虚,为暑热伤津耗气,气津亏虚。王氏清暑益气汤气津双补,不可不用。

脉象的形成是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构成了脉象的生理基础。任何致病因素侵袭人体总是损伤脏腑经络功能,并使机体的气血津液发生病理变化,从而使脉象发生相应的改变[4]。

但值得一提的是,浮脉时亦为生理脉象,如内经所言:“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长夏胃微耍弱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即是说道,在秋季脉应在如毛之浮位,即为正常生理脉象。秋季阴气始长,阳气开始潜藏,故脉来微浮[5]。再者,瘦人因皮质较薄,故脉象多浮,正如《脉说》曰:“瘦人得浮脉,三部相得曰肌薄,肥人得之未有不病者”。

脉义之妙,博大精深,岂是轻易而得?理论的丰厚,临床的揣摩,勤劳的思考,只有这样,方可指下能明,如李中梓所言:博极而心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将通,则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遁矣[6]。

[1]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49.

[2]张山雷.疡科纲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23.

[3]佚名.黄帝内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69.

[4]李彤.论中医脉诊之道[J].吉林中医药,2011,31(6):501-502.

[5]杨卫红,廖华君,杨亚平.论《黄帝内经》气血与脉象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1,31(5):387-388.

[6]李中梓.诊家正眼[M].,张丽君,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14.

猜你喜欢

脉象风热方药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足趾及耳尖放血治疗风热客睑型睑腺炎验案1则
家庭解酒方药集锦
风热感冒会出现5个症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中医药抗癌应重视扶正方药的应用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体-量-效”方药关系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