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探析郁闷不舒状态之病机

2014-04-15静,滕

吉林中医药 2014年8期
关键词:郁证谓之五脏

王 静,滕 晶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 250014)

郁闷不舒、精神萎靡、烦躁焦虑、惊悸不安与思虑过度合为中医5种心理紊乱状态,本文从中医“五神”学说的角度探索了郁闷不舒状态的基本病机,为中医从心理层面治疗现代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对临床辨证治疗有所裨益。

1 郁闷不舒状态

“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郁闷不舒状态的“郁”更偏重于狭义之“郁”,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主要是指患者自觉心情压抑不舒畅,不能痛快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状态,其持续时间长,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心理活动内容有别于常态[1]。肝气郁滞是郁闷不舒的病机,心情抑郁长时间则会形成郁闷不舒状态,所以情志因素与郁闷不舒状态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长期郁闷不舒使机体气机郁结,气血运行受阻,久之引起气血阴阳紊乱,最终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2 “五神”相关理论

“五神”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学说,“五神”即包括“神、魂、魄、意、志”5种要素。五神与五脏相对应,《内经》中已提出“五藏神”的观点,《素问·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此外,《灵枢·本神》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内经》认为神、魂、魄是与生俱来的,神居主导地位,而意、志则是在后天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五神与情志活动的关系密切,《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五神是情志产生的神志基础,五脏化五气主五神,五神生五志[2]。

3 郁闷不舒状态的“五神”具体病理机制研究

肝郁气滞是郁闷不舒的基本病机,五神与郁闷不舒状态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郁闷不舒状态患者由于先天禀赋差异、七情过激、衰老体弱等原因可导致五神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出现失衡,发生病理变化,而表现为神志的紊乱,临床上据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情绪郁闷”“神伤气怠”“气滞头面”“睡眠紊乱”及“气滞躯干四肢”[3]。

3.1 情绪郁闷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郁证》曰:“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心在志为神,情绪郁闷可致心失所主,心神不宁,影响五脏六腑,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造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对本病的发病、转归、预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郑彝伦[4]以“脑神—心神—五脏神—情志活动”为信息反馈轴心,以脑神与五脏神相关学说探讨郁证证治原则,认为在病机上首伤于肝,而心、脾、肾均可影响脑神调节控制五脏神之功能而导致郁证的产生。崔晓峰[5]认为亚健康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情志抑郁、睡眠质量下降、易疲劳等症状与肝郁关系密切,肝主疏泄,主调畅气机,若肝气郁结则又会导致情志压抑,郁郁寡欢,长期则处于郁闷不舒状态。

3.2 神伤气怠 劳倦太过、思虑过度,或久病伤正后气血阴阳亏虚,则会出现少气倦怠的状态,《素问·举痛论》篇曰:“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思虑过度,心阳不振,使人精神不济,思维迟缓,精神恍惚,心情压抑不舒畅,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处于神伤气怠的状态;或郁闷不舒,肝气横逆,郁而化火,火扰心神,使心神不安,神伤气怠。

3.3 气滞头面 《灵枢·本神》曰:“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气闭塞而易郁结,郁久化火,上扰头面,致使神乱。《内经·金匮真言论》曰:“肝,其腧在颈项。”因此,肝气郁结,颈部穴位的肌肉酸痛或紧张较为常见。肝喜条达,最忌郁滞,长期郁闷不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邪火扰动心神,则会产生头痛、肩背部胀满、眼眶疼痛、头昏沉等症状,严重者则会产生睡眠紊乱。

3.4 睡眠紊乱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紊乱疾病。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了“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的观点。心舍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不寐,总的来说还是因为心神不安的缘故。操心劳神,激发君相二火,以致水亏火旺,心神不宁,神不安舍引发迟寐或彻夜不寐,以睡前思虑纷纭,不能自主而致迟寐为主症者,多是由于脾藏营、统血、舍意,焦急思虑太过,劳伤心脾或脾精不足,脾失所养,以致意不安舍;以夜寐早寤为主症者,多是由于志不安于舍所致,肾主水藏精,为五脏之本,肾精亏虚,精亏则使志失所养,最终导致志不安舍,产生早寤症状[6]。苏冠宇等[7]认为肝体阴用阳,居情志调节中枢地位,过度、频繁的情志失调,使肝气郁结不舒,化火耗伤肝血肝阴,而难藏魂,至夜则魂不归肝而睡眠紊乱。

3.5 气滞躯干四肢 情绪郁闷过极则伤肝,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于躯干四肢,使气短乏力,四肢酸痛。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指出:“心之为功过于身者,必以意为之传诵。”意为心神之媒介,意的功能减退,传递心神不及,必然出现动作行为不用的表现,气血虚弱,神弱意退,则喜蜷卧,气滞于躯干四肢,则出现四肢疼痛、腰部酸痛的表现。

4 小结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对的来自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也随之增大,郁闷不舒已成为导致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辨明郁闷不舒的病因病机对治疗躯体或心理疾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史元.古代解郁剂应用规律与失眠症郁闷不舒状态治疗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2]王长峰.七情五志与五神的关系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3(11):133.

[3]张华祚.失眠症郁闷不舒状态量表研制及病因病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4]郑彝伦.从脑神与五脏神相关学说探讨郁证的证治原则[J].中医药研究,1998,2(2):5-6.

[5]崔晓峰.肝郁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J].吉林中医药,2012,32(3):226-227.

[6]王静,滕晶.基于中医“五神”学说浅析睡眠障碍性疾病[J].江苏中医药,2013,45(8):6-7.

[7]苏冠宇,郭霞珍.从五神脏论抑郁症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3,33(5):433-435.

猜你喜欢

郁证谓之五脏
胡国恒从肾论治青少年郁证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适时调整郁证诊疗思路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失眠与五脏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钱本草
仲景方在郁证中的运用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