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北白苗与箐苗支系女性头饰比较研究

2014-04-12辛丽亚毕节学院艺术学院551700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发髻蚩尤头饰

辛丽亚 (毕节学院艺术学院 551700)

黔西北地区是指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主,涵盖毕节周边遵义、六盘水极少一部分地域的总称。白苗和箐苗支系是较早迁徙至毕节地区的苗族支系。白苗衣裙以白净为美,故称为白苗,又因头顶别挽大型牛角木梳,又称“木梳苗”,自称Hmongb hlaox,译为蒙娄,操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据考证,战国时期从川南迁入,居住于七星关、大方,清朝咸同年间以陶新春为首的苗族起义失败后,此支系向市内外迁徙,今天在毕节市内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大方县竹园、响水、猫场等乡镇,织金县龙场、自强、上坪寨、黑土等乡镇,纳雍县猪场、龙场、寨乐、化作、东关等地,七星关中部、西南部地区(如图1)。箐苗因居住地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箐林里而得名,自称Hmongb,译为蒙,战国时期迁入,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剿灭水西,此支系族人系彝族首领安坤之士兵,后因安坤惨败,该支系为了生存繁衍逃散到纳雍、织金、六枝三地交界处海拔高达两千多米以上的箐林中,以打猎为生,至今全族不到5000人,毕节市六县,仅纳雍县有分布,居住在在纳雍县百兴、水东和张维三个乡镇(如图2)。因为两个支系的祖源、迁徙历史和居住环境的差异,除着装不同外,其头饰在材料运用、适应年龄阶段、绾发方法和祖灵信仰上也有着异同之处。

图1 白苗支系头饰

图2 箐苗支系头饰

一、头饰的相异之处

白苗和箐苗支系的头饰相异之处主要表现在牛角木梳的形状、假发索套的样式、发髻的适应年龄阶段与绾发的方法三个方面。

1.木梳的形状

从大的方面来讲,白苗支系的木梳为原木色,呈一轮新月状,中部稍宽厚一些,角上翘、修长,两角间距50厘米-70厘米,木梳中部刻梳齿20-40齿不等,整个角弧度平滑自然。箐苗支系的木梳为红色,近似“V”状,角短而平,角的上缘弧度自然,下端平直,且与木梳下边弧线相接形成两个近似方的角,两角之间宽度50厘米左右,木梳中部刻梳齿30-40齿不等(如图3)。从小的方面来说,虽然为同一支系,但是木梳(当地人都称为“角”)的大小也有所区别,一般来讲,未婚女性比已婚妇女所戴的牛角形木梳大、夸张。再者是地域上的差异,毕节、大方一带女性所戴“角”普遍较大,未婚青年女性所戴的“角”两角间距达到90厘米,中年妇女所戴“角”间距也在50-60厘米。织金龙场女性所戴木梳比毕节的稍小,年轻女性木梳两角间约60厘米,且木梳两角弧度相对前者地区来说较为平坦。纳雍县龙场大营村及猪场乡的未婚女性木梳较大,两角间距离50-70厘米不等,已婚妇女头顶挽髻,戴小梳子。

图3 白苗与箐苗支系牛角木梳

2.假发索套的样式

《淮南子·齐俗训》:“三苗髽首,羌人括领,中国冠笄,越人劗发,其於服一也。”至今,黔西北白苗与箐苗支系女性头饰依然保留着这一习俗。白苗支系假发索套由各自独立的十来个小索套组成,共重约2公斤,材料为母亲及外婆所脱落的头发和麻纤维两大部分,现在麻纤维改为混纺毛线。一般来说,十来个小索套中,有两三个为母亲和外婆的脱落的头发绾成,首先把脱落的头发不断续接,编制成宽度约三毫米、长约四十厘米的发辫,然后把二十个左右的发辫末 端绾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的小索套,混纺毛线发套由粗细四五十股、长度两米左右的毛线绾成,不编制辫子,比较简单。这两种索套末端皆留绳套,便于绾发时在牛角形木梳上固定(如图4)。箐苗支系假发由独立的两个索套组成,大小各一,大索套由脱落的头发和混纺毛线组成,整个索套长约七米、重约四公斤,中心部分为脱落头发编制的发辫,外层为混纺毛线。小索套由四五十股混纺毛线组成,长度与大头锁相当。因为前者笨重杂乱,不容易整理,所以绾发时是作为打造发髻的基本型之用,外围平整光滑的部分由容易整理的小头锁缠绕而成(如图5)。

图4 白苗支系假发索套

图5 箐苗支系假发索套

3.发髻的适应年龄阶段与绾发髻的方法

白苗支系的女性发饰有已婚与未婚、盛装与便装之别。女性盛装发饰皆戴角、绾假发,未婚女性戴“角”比已婚女性更宽大、威武。便装头饰未婚女性为普通的马尾辫,已婚女性把头发梳至头顶,戴市场上买来的普通木梳,无角,绾螺旋状发髻,假发戴不戴皆可。而箐苗支系女性发饰无已婚和未婚区别,只有盛装与便装之分,便装发饰很普通,与一般汉族无任何区别。白苗与箐苗支系绾发时,皆先把自己的头发梳至头顶,形成一个马尾,在马尾辫下端插上牛角形木梳,后将假发索套套在一个角上,先固定好木梳,接着一边围着木梳缠绕一边续接假发索套,待发髻绾至一多半时,把自己散落的马尾向上、均匀平铺在所绾发髻的下半边,继续用假发缠绕,最后绾成约30厘米高的柱形发髻,不同之处在于白苗支系与箐苗支系缠绕假发的方向相反,白苗支系为顺时针,箐苗为逆时针(如图6)。

图6 箐苗与白苗支系女子绾发

二、头饰的相同之处——相同的祖灵崇拜

川黔滇方言苗族中有的支系用月牙形大木梳将假发绕扎于头顶,露出两角尖的形状是牛角造型的一种形式1。苗族把水牛视为神话动物,贵阳、安顺至织金一带,苗家女性佩戴的木质牛角形木梳,它们都具有辟邪护身延寿的功能2。由此可见,苗族女性戴牛角形木梳有着深刻的宗教内涵。这种喜尚牛角的装饰,可追溯至苗族祖先蚩尤部落时期,《述异记》载曰:“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画像砖上的蚩尤像也为头戴巨角之像。苗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同时有着苦难的迁徙历史,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之所生存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苗家人以游牧、农耕业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时,牛作为一种较早被驯化、易放养、力大体壮、吃苦耐劳的牲畜,是苗族生存的依靠,自然被视为六畜之首,进而成为一种财富的象征。历史上,苗族习俗“不分贫富,以牛多为大姓,婚亦论牛”,至今,在黔西北白苗和箐苗支系的婚姻礼仪中,把到女方家里去提亲称为“牛腿落堂屋”,而在80年代以前的婚俗中,牛是作为婚姻聘礼的必需品来出现的,可见此称呼是旧时婚俗中把牛作为聘礼的风俗的遗存。此风俗说明,在苗族发展史上,牛在苗族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且对其生存与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据史料记载,牛在苗族迁徙途中还作过贡献,在黔西北地区的苗族神话传说中,也印证了这一内容:在黄帝与蚩尤的部落争夺战中,蚩尤败北,不得不带领族人退出黄河流域,在迁徙黄河时,猪、鸭主动过河因为河水太猛被冲走,最后是水牛把人从北岸载到南岸,才使人摆脱敌人追赶,得以生存。至今,在该地区苗族的丧葬仪式中,苗族人民依然用牛来祭奠死者(俗称打噶),问及老人原因,答案是这样的:“如果没有牛,死者便不能渡过黄河回到自己的故乡。”显然,此时的牛是作为互通阴阳两界的神灵而存在的。就牛角梳制作材料而言,最初的木角梳,需用名贵的白枫木制成,因后来枫木渐少,才改用桦槔木或梨木制作。牛角木梳所用的枫木材料与苗族祖先蚩尤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山海经·大荒南经》《轩辕本纪》和《去籍七签》等史料记载,枫木为苗族首领蚩尤丢弃的桎梏所变,而苗族的始祖蝴蝶妈妈系是从枫木树心里出生,在此,牛角梳又有一定的祖先崇拜意味。由此可见,苗族中的牛崇拜意识,最初是从实用、功利的因素出发,至今在黔西北地区白苗和箐苗支系民俗中得到充分保留的把牛神化、戴牛角形木梳等心理和行为,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的派生,是苗族对牛的一种原始宗教感情的符号化,是巫术思维的一种互相联系的结果。

黔西北地区白苗与箐苗支系的女性头饰有着三苗髽首的遗风,是研究苗族风俗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值得我们去探索。

注释:

1.杨鵾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p167.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p187.

猜你喜欢

发髻蚩尤头饰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大战蚩尤
汉服美人独家
头饰类恐龙
黄帝战蚩尤
石榴
《战神蚩尤》:上古英雄炼成记
“帽子展”
西班牙流行止痛头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