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美国的悲剧》探析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

2014-04-10张希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消费性桑德拉悲剧

张希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

基于《美国的悲剧》探析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

张希萌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北·十堰442000)

作为二十世纪最为杰出的作家之一,德莱赛著作的小说《美国的悲剧》中塑造了许多的女性的消费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的社会中经常会受到各种影响,要么对富裕享乐进行追求,要么对挥霍性消费进行追求。在小说中,所描述的爱情与婚姻已经成为女性实现消费梦想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美国的悲剧》的探讨,重点对《美国的悲剧》中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女性群像进行探析。

《美国的悲剧》 消费主义 女性群像

德莱赛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在国内外得到了充分的研究。许多批评家将《美国的悲剧》视为一部文献,认为《美国的悲剧》是“具有典型的自然主义倾向的小说”,它批判了社会是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它是“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真实记录”,因此是“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的一本好教材”。德莱赛在《美国的悲剧》中刻画了一位使人难以忘怀的男性形象——克莱德·格里菲斯。他出身贫寒而享乐欲望强烈,为了追求富家女桑德拉·芬奇利的美貌与财富,实现进入上层社会的梦想,欺骗已经怀孕的贫穷女友罗伯达·奥尔登到湖上划船,打算溺死她。虽然最终改变了主意,但由于他并不完全有意识的一推和事后的见死不救,使罗伯达落水而亡。他也因此被捕并被判处电刑,最终梦碎人亡。同时,德莱赛在这部小说中也创作了很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在物化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产生了错误的婚姻爱情观。对《美国的悲剧》中女性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德莱赛对当时美国盛行的消费文化的否定态度,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这部小说的悲剧意义。

一、小说《美国的悲剧》概述

在《美国的悲剧》小说中,主要的内容是:主人公克莱德所处的生活较为贫困,虽然家里信仰宗教,但是也并没有真正得到幸福,相反地,家庭的生活过得非常差。为了能够找到自己的幸福,克莱德决定要独自到外面进行闯荡。但是,在当时整个社会大背景下,虽然他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城市工作,并找到了爱恋自己的女孩,但是因为自身的贪慕虚荣,他并没有满足,而为能够追求到富家女,他狠心地将自己已经怀孕的妻子害死。但最终他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并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著名奥斯卡得奖电影“A Place in the Sun”(1951)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的代表作。德莱塞先后出版了十几部具有影响力的小说,而《美国的悲剧》则代表了他文学的最高成就。这部作品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在艺术上,德莱塞成功的将弗洛伊德学说运用在小说中,对主人公的性意识、下意识、幻觉、梦境等恰当地表现出来,以此展示克莱德成为美国资本垄断社会人生哲学俘虏的过程。

二、消费主义与消费时代的女性

在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当时的美国社会已经转变为了以消费性为主的社会,而此前美国较长的时间都处于生产性社会。在美国生产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注重的都是对产品的生产,以保证物质财富能够得到较多的积累,然后再把所积累的物质财富进行下一步的生产。所以,在生产性社会的发展中,社会整体所崇尚的都是勤俭节约。而相反的,在社会发展到消费性社会后,产品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被消费者消费掉。所以,在美国消费性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根本的转变,不仅推翻了之前生产性社会的生活理念,同时还鼓励人们进行享乐消费。因此,在当时社会,当老一代人还在对传统生活理念进行坚持的同时,青年们却已经接受了现代的消费观念,青年一代完全地抛弃了传统的生活观念,纵情地享受在消费的生活观念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的消费文化逐渐地替代了传统的消费文化。在此整个的过程中,社会中家庭妇女的地位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她们不仅仅只是在家里面相夫教子,同时还成为了新兴社会的主要消费群体。而此消费群体的形成,从本质上来讲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但同时,异化的消费社会对于人的腐蚀性也很大,在城市的生活中,性、权力、成功等多个名字相互交错,使当时社会中的一切都成为了可以交易的商品。而爱情婚姻与金钱婚姻已经成为当时消费性社会的主流。而《美国的悲剧》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小说中对当时人们挥霍的消费时代进行了极致的描写。面对好看的衣服、舒适的生活,以及豪华奢侈的享受等物质诱惑,许多女性在进入城市之后都无奈地选择了通过出卖身体进行换取。例如,在《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姐姐、克莱德女友罗伯达等。虽然较为富有的女性不用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担忧,但是她们真正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快乐,例如小说中的富家女桑德拉及其朋友们。

三、消费社会中美国女性的悲剧

在小说《美国的悲剧》中,作者对于来自不同阶级的女性形象都进行了不同的描写。本文就重点对与男主人公有关的几位女性形象来展现当时美国消费性社会中女性的爱情观与其悲剧性的命运。

(一)出身贫寒的埃斯塔与罗伯达

在小说中,埃斯塔是小说的主人克莱德的姐姐,同为出身贫寒,并都出身在宗教家庭,从小就受到宗教教养的严格教育,但是在她心里面并没有真正地对其宗教教义进行理解,从小说整体来说,其主要的角色就是思想意识薄弱并嫉妒追求享乐的女性。埃斯塔生活中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使自己得到物质性的东西,例如美丽的衣服、帽子等。但是,她所接受的宗教教养并不允许她追求这些东西,同时,她的家庭生活也无法对她的要求进行满足,所以,她虽然每天也都跟家里的人唱圣歌,但是其内心真正所想的就是怎么样才能吸引到异性的注意,并希望未来的某天能够找到某人,并进行一段美丽的恋爱,进而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当她的生活中真的出现了一个演员,并为她许诺可以为她买各种漂亮的衣服,并过上好生活时,她就无情的抛弃了家人。但结局是悲惨的,埃斯塔最终被抛弃在旅馆,并吃了很多的苦,最后才在其父母的帮助下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并独自生下了孩子。

而男主角克莱德的女友罗伯达出生贫寒,其家庭生活可以说是当时的底层社会阶层,不仅房子破旧,且家里缺衣少食。罗伯达在少女时期所经历的都是极为贫困的生活,所以,当她进入到了城市之后,虽然在工厂里是一个女工,城市之中各种各样的诱惑都对她有着足够大的吸引。但是,当男主角克莱德得知了自己的女友家境贫寒之后,虽然女友漂亮且富有魅力,但是克莱德还是有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过上富有色彩的生活。所以,克莱德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想要进入到上层社会,而罗伯达则也想通过与克莱德的婚姻来使自己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罗伯达虽然知道克莱德并不愿意与自己进入婚姻,但是为了自己能够过上较好的生活,她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被克莱德所抛弃。这也就最终导致了罗伯达的悲剧命运,最终被克莱德带到湖边溺死。

通过对小说中两位女主角的研究可以知道,她们当时就代表了出身较为卑微的传统道德家庭,自己的心中有着许多的梦想,并幻想着能够通过自身的美貌征服男人,并过上自己所向往的城市幸福生活,但是,正因为她们选择的局限性,也就导致了她们承受了更多的社会舆论与世俗压力,也就最终导致了她们成为美国消费时代得到受害者。

(二)出身高贵的桑德拉及其朋友

在小说中,桑德拉的出身非常高贵,不仅年轻漂亮,同时还极度自负。总体来说,桑德拉与其朋友是典型的消费性社会的成长产物,她们结伴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并对自身的身份地位极度自负,而其身份的象征也都是通过消费能力所显现的。在桑德拉看来,其自身身份地位的象征,主要的表象就是她们购物能力的高低以及购物的档次高低。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消费所带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还极大的满足的她们自身的虚荣心,购物也就变成了为了满足自身虚荣心的购物。

桑德拉及其朋友们每天都过着极为奢侈的挥霍性生活,她们极力在大众面前进行炫耀,她们住进大豪宅,开好车,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并与各种富豪们进行游乐。她们在小说中主要反映的也就是当时消费性社会女性的自由与独立,不受传统观念所束缚。桑德拉总是购买一些较为时尚的衣服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变换各种各样的衣服进行户外运动,以此来满足自身的虚荣心。

由于非常看重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地位,桑德拉和她的朋友,如伯蒂娜等,择友标准就是看一个年轻人是否有地位、是否有钱。她们第一次看到克莱德时,认为他长得很漂亮,但听说他的社会地位底下,伯蒂娜的神态立刻从好奇变为冷淡,因为她只对有钱有势的小伙子感兴趣。桑德拉虽然不那么势利,但是觉得非常惋惜,认为克莱德不够格跟她们一起进行社交活动。桑德拉后来青睐克莱德,部分原因是因为克莱德和他的堂兄弟吉尔伯特长得很像,她认为吉尔伯特太过傲慢自负,得罪了她,想借克莱德打击吉尔伯特,部分原因是克莱德穿着得体,又故意隐瞒自己的家庭条件与夸大自己的经济地位,对她百依百顺。刚开始她很清楚克莱德穷,自己的父母不会赞同她跟他来往,她也没想过跟克莱德发生爱情,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她越来越喜欢克莱德。得知克莱德为了得到她而犯下可怕的罪行,桑德拉种种少女的幻想随之破灭,内心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不得不离开家乡和朋友,躲避新闻记者,社会地位和名誉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美国的悲剧》中各个阶层消费性时代下女性形象的分析可以知道,当时的消费性文化对人有着极大的影响,并摧残了当时的人们。在《美国的悲剧》中,书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虽然当时社会整体的女性地位有所提高,但是因为受当时消费性社会的影响,使美国整个社会不论哪个阶层都将自己的幸福与爱情婚姻相联系,这也就导致了小说最终的悲剧结局,因为在这样异化的消费性社会中,无论是出身名门,还是身处贫困家庭,都很难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1]殷光熹.《美国的悲剧》小说艺术特色初探[J].职大学报,2010,25(1):145-147.

[2]刘丽娟.《美国的悲剧》小说的艺术成就[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8(4):210-212.

[3]张藏云,刘磊.《美国的悲剧》创作特色探讨[J].长城,2011,38(6):109-111.

[4]陈绍琼.浅论《美国的悲剧》小说的女性消费[J].大众文学,2012,37(22):167-169.

[5]张礼敏.从消费视角探析《美国的悲剧》小说的创作[J].短篇小说,2012,26(15):231-233.

[6]王承秀.浅谈《美国的悲剧》小说中的消费观念[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6(1):100-103.

[7]兰洁.谈谈《美国的悲剧》人物描写的艺术特色[J].科学时代,2008,16(1):176-1778.

[8]林娜.透过《美国的悲剧》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J].长城,2011,22(8):231-233.

I106.4

A

1009-8534(2014)04-0056-03

2014-04-02

张希萌,女,安徽舒城人,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消费性桑德拉悲剧
伟大的悲剧
由“消费性”阅读走向“生产性”阅读
——“习作单元”阅读文的教学指向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新主流”引领下的现实拓展、多元类型与“想象力消费”
网络文学评价中的两个倾向性问题
大法官桑德拉: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大法官桑德拉: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请原谅我仍不习惯告别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