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品德发展的再思考
——基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分析

2014-04-10范益民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品德课思想品德

范益民

(1、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5009;2、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河南·安阳455002)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品德发展的再思考
——基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分析

范益民1,2

(1、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5009;2、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河南·安阳455002)

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担负着以德育人的重要职责,影响着青少年的品德塑造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本文以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为分析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分析品德课程中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学载体(课程)的现实开展困境,剖析出该课程在育人实效性上的不足,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农村 思想品德课 现状分析 思考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弊端,我国实行了多次的课程改革。2012年秋季,课程改革在全国中学阶段进一步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向,旨在实现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从知识课堂到智慧课堂的飞跃。正如课改专家朱慕菊所说:“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改革展现出了可喜的一面,但是政策标准与现实教学之间还有距离。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现实困境

(一)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对中学德育实效性的界定离不开对对象主体的观照。“教育即为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斯宾塞)脱离对象主体的教育,所培养出的受教育者在德性表现上可能是无效的。以如何看待学生的主体性为例,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老师就有认为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较为理想天真,真实课堂情景中很容易导致教学上的混乱等错误的认识。这都一定程度折射出了部分教师对新时期师生关系认识上的不充分。教学是教与学的矛盾统一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如果师与生之间有接榫点的话,那应该就是师生的平等、情感的融通。但现实的课堂,农村思想品德老师的教学工具仍然是“白加黑”(粉笔和黑板),教师在苦口婆心地讲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单纯“德目”上的强化,能换来学生道德上的高尚吗?忽视思想品德课程的特殊性,将其简单等同于了数学上的1+1=2。显而易见,这种忽略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是极其有害的。难怪李镇西博士惊呼:“千万别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的屠宰场!”[2]

(二)教师职业荣誉感缺失

城、乡中学之间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就是:乡村学校福利待遇偏低,教师生活压力大。教学环境的压力与现实生活的窘迫,形成了同工不同酬的强烈反差。农村教师个人实际需求得不到合理满足,带来的直接反应就是教学积极性的下降。出现教师利用节假日办辅导班贴补家用,而实际教学工作则沦为了第二职业和“编外职业”的现象就不足为怪。待遇薪酬的不足带来的另一反应就是:大量优秀教师的流失。教师队伍出现了一个怪圈:优秀教师义无反顾地走,年轻老师不情不愿地递补,真正留在农村思想品德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可谓凤毛麟角。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教师对学生人格发展和品德塑造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而漠视思想品德课教师职责的特殊之处所带来的后果必将贻害无穷。

(三)优质生源流失严重

过去一个时期,受制于计划生育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理念认识等因素,城乡生源之间基本上流动不大。农村初中学校生源都是处于饱和状态,个别年份甚至还吸收了许多外来地区甚至是县城生源的学生前来就读。而目前状况恰恰相反,伴随农村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很多先富起来的农村经济能人,已经率先在县城购买了住房,他们在对子女教育质量期望值上明显升高。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带来的既有社会教育资源的流动加速,也有人们对教育发展理念认识上的剧变。如果以往再穷不能穷教育是一个国家层面摆脱贫穷的宣言的话,那此时这一理念已经成了现今农村家庭走向富裕的共识。现在很多农村家长想方设法安排子女前往县级或市级中学就读就是真实的场景写照。当下农村初中学校生源面临很大的危机。现实境况中,在升学逻辑的支配下,必然以挤压思想品德课的上课时间为前提,全面配合升学成绩的提高为逻辑归宿。

(四)课程设置尚需优化

在当前初中的考试体系中,思想品德学科虽是中考科目,在考试科目却是分值较少的(70分)。受制于升学指挥棒,在日常教学中教学资源配置倾向于主课,优秀师资偏爱于主课。文本考试的方式代替了该课程的全部教育内涵,深层次上对学生品德的滋养严重不足。该课程处在了“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飘忽不定的位置。同时实际教学中,该课程大多由其他课程老师兼任,处于严重弱化和边缘的地位,真正从事本专业的教师屈指可数,如此现状,令人堪忧。在新课改的视域中,简单地从事知性德育的灌输,走过场式的教学,应试下的考核,缺乏心灵触动的沟通都根本无法适应当下农村初中学生对德育素养的渴求和翘盼。思想品德课程回归至其应有的育人位置,是解决当下中学德育困境的重要性工作。唯有根基扎实,中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才有可能。

二、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再思考

(一)树立生活德育的理念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有充分的认识,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构想,它是学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别的课程替代不了的。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要充分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从新课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可以梳理出两个核心的概念:生活与实践。这种新的转向旨在倡导育德过程生活化。现代的教育心理理论和教育实践已经充分证实,将学生的道德视域仅仅局限在学校,这对学生的德育品质的形成是极大的窄化。德化的生活,要依托于生活实践为载体,要使学生学会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提升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强化乡土意识,培育孩子浓郁生活情趣,在实践中主动践履育德新理念。

(二)优化提升办学条件

从理论层面而言,不管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还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都是建立在对人的全面尊重和回归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建立在对教师的个体现实需求疏离上的教育目标肯定得不到现实的支持。各级政府应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真正落实教育公平公正的现实内涵。教育资源的分布要充分考量到农村中学的现实诉求。在政策的制定上,既要体现出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倾斜上,着重最大限度地释放资金在提升农村教师职业归属感的效能上,达到待遇留人的目的;也要体现出在教师职称晋级、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软政策的柔性,以实现感情留人。唯有如此,教师方可安心工作,扎根农村,立足三尺讲台。回归到现实,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这支队伍的建设要体现出专业化,对他们要切实做到“高看一眼,厚待一份”,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感受到职业的成就感和荣耀感。

(三)调整课堂结构,创设教学情境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积极调整课堂结构,改善师生关系,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善于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时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变成教育教学的重要媒介。综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以直观、生动的内容展示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把学生从对拒斥抽象理论的心理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学生愿意亲近理论,从而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浓郁兴趣和强烈求职欲望的教学目的。其次,师生关系的现代性调整。“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苏霍姆林斯基)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基础和态度,循序渐进地改变教师主导垄断课堂的格局,变革独自讲解、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学家多尔在其《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到了“平等中的首席”这一概念,对于新型的师生关系做了精粹的描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合理设计教学时间,给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合作的情境和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探究活动中。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目的。

(四)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多渠道培育农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学生思考。生源危机背景下农村思想品德课程的展开,面临着极大的现实考验。成绩差的学生,在现有的考试生态中一定程度伴随着学习积极性的不足。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预习,找出主要的知识点,学会画知识结构图,从总体上对所学知识进行把握,课后学会复习和小结,实现知识前后的联系和灵活运用;让学生大胆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对所学内容能够发现问题,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去试探解决问题。其次,取材农村的丰富生活场景。这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依托和教育的重要生长点。教师要善于结合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让知识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切实发挥出理论的力量。教师要勇于聚焦农村中学学生关心的农村经济发展、自身的道德困惑和人生规划设计等问题,力争在课堂理论教学中破解现实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倒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索的思路,应该予以大力倡导。生活中发现问题,在书本中寻求理论支撑,现实中积极践履的好习惯应成为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这就是古人所谓的“习与性成”之理。

(五)课程改革的可能性

该课程处于弱化和边缘性的地位。一定程度归结为在现有考试体系中,与其他科目并未处在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同时中学德育的实效考核缺乏有力的评估手段。聚焦到对该课程的认识上仅仅在成绩上可以量化。但该课程的特殊性更多与中学生“人”的成长不可分离,而这些正是当前所谓量化评估所未能触及到的。可能性的建议:在考试框架下,该课程的分值有必要做一调整,尽量与其他课程处在同一水平位置上。这一举措虽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但至少是对该课程现状的必要纠偏。唯有从政策层面和理念视野上,对该课程的实质目的形成共识,才能破解当前该课程的尴尬境地。“我们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具有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具有独立创造能力的人,他们有能力在全国和全球过着奉献性的生活。”哈佛大学的这句格言或许是对该课程重要意义的最好注脚。将该课程拘囿在知识的堆垒和拼凑上的教育,带给学生们的很有可能就是未来道德大厦的坍塌。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李镇西.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G633.2

A

1009-8534(2014)04-0006-03

2014-06-11

本文系2013年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课题资助项目(ynuy201339)的阶段成果。

范益民(1981—),男,山东烟台人,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安阳师范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德育。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课品德课思想品德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如何以“惰”督“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