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逻辑理路

2014-04-10刘圣兰

社科纵横 2014年12期
关键词:理论课校本教学内容

刘圣兰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更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重要内容,已经得到了众多学者的一致认可。然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依然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一是过于理想化。提出的众多改革设想,在实际中囿于场地、经费、安全、设施等实践教学条件的限制而缺乏可操作性。二是不系统和不全面。大多数研究停留于校外社会实践方式方法的改革,没有从学校自身资源以及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任务、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校内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不能真正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两个覆盖”问题。三是对实践教学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这些不足和缺陷都极大地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和评价体系的建立。本文结合我们长期研究和组织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从逻辑理路构建的视角就此模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逻辑起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理论支撑

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建立的理论基础,而且反映了整个教学模式的内在特征。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学校即社会”,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学生日常生活或实践重构知识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学校的社会功能和以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实践重构知识的非凡意义,可以将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和校本模式创建的重要理论基础。

1.杜威道德教育思想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以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为核心,立足于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紧扣社会现实,极力强调认识必须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获取知识最成功的方法,即认识与有目的地改变环境的活动即实践是相统一的,尖锐地批评了割裂内在意识与外在行为的二元论,反对将道德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相对立的部分,主张道德实践和道德观念、义务和兴趣的统一,认为学校道德行为的培养是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能力提高密切相关的,如果否认两者之间的联系,道德教育也就是纸上谈兵。在他看来,由于真正的知识具有体验意义,能使一个经验自由地应用于其他经验,因此,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知识才对道德教育最有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杜威提出在道德教育的途径上要发挥学校这一雏形的社会群体的作用,既可在学校通过一些具有典型社会情境题材的活动和作业来开展有意义的道德教育,也可利用学校的一些场所进行道德实践。由此他指出:“学校不再是脱离生活,专为学习功课的场所,而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运动场、商店、工厂、实验室,不但能指导青年的自然的主动趋势,并且包含交往、交流和合作——所有这一切都扩大对各种联系的认识。”([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页)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实践相统一、视学校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的道德教育理念,尽管其主旨在于培养合乎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化和时代化道德要求的公民,尽管其哲学立场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在道德教育上反对“灌输”,主张借助于典型社会情景进行道德体验,强调利用学校这一场所开展道德教育,校内道德教育与校外道德教育相联系等观点,对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校园及其周边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时,坚持抓好课堂主阵地,积极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出发,挖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有助于深化和巩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抽象理论的理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并很快对教育学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它围绕人的认知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主要有:第一,知识非确定性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第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吸收、储存和提取,而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第三,提供真实环境的教学观。主张设计真实开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和问题情境,或使用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确保学生亲身体验。很显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试图通过提供真实环境,突出个体的能动性,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从而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归根结底就是希望引导学生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主动建构认识,反对强制灌输。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2](P50-53)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实际上就是学生依托课堂、校内和校园周边实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知识的重新建构。可以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新的教学主体观,契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建构的要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构建的又一教育学理论基础。

二、逻辑展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实施路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内容设计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部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设计,重场所轻内容设计等缺陷,导致大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难以提高等问题。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构建中,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更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首先,在原则层面上,必须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在坚持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基础上,还应与可实践性相统一,即在紧紧围绕课程理论教学内容的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还要关注实践的可操作性、覆盖面全等问题。具体而言,实践教学内容不仅应与理论教学的单元内容相对,而且还须贴近学校自身资源实际,贴近学生的实际。如校史校情与国史国情、党史党情相结合,爱校爱专业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措施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学校办学成就与改革开放成就相结合等。这样的内容选择,不但可充分解释和拓展理论教学内容,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易于操作,便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过,因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本身的性质、内容不同,教学内容的择取可有所差异。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重点突出爱校爱专业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校纪校规与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相结合等主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侧重于校史校情与国史国情、党史党情相结合等主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主要偏重于学校办学成果与改革开放成就相结合等。

其次,要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中,实践教学内容选择好之后,还需以恰当有效的方式加以有效组织。本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相结合、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要充分考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5门必修课之间的连续性、递进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密切关注知识本身的系统逻辑性、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认知能力。从这一考虑出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大致可以沿着爱校爱专业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校史校情与国史国情、党史党情相结合——学校的规章制度措施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学校教学改革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相结合——学校办学成就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相结合等顺序依次展开,从而避免与课堂理论教学不相吻合甚至相互脱节,切实做到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匹配。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多维形式

如果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构建按照教学活动的自身逻辑,大致可形象地分为“教什么”和“如何教”两大问题的话,那么仅仅处理好“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是不够的,还必须回答“如何教”的问题。尽管“教什么”是模式构建的核心问题,但实践教学的形式也不容忽视,它是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果对“如何教”这一问题没有做出任何回答或回应,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再好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实现,该模式的可操作性和覆盖面广等优势也难以发挥。

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很多,形式也很丰富,但是由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界定的不同看法,导致在形式的解释和运用上呈现千差万别。有的仅仅把走出校园投身社会的社会实践活动算做实践教学形式;有的把党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也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有的把学生自习、做作业、课程论文等教学活动也视为实践教学形式;还有的把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混为一谈,不加区别。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应该建立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的科学界定基础上,应该遵循参与广泛性和易于操作性相统一的原则,要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做到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与校园周边社会实践三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地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或课堂教学,也不能套用党团组织活动。

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情境模拟、影视观摩、时事评议、专题研讨、诗词朗诵、案例分析等形式,不受场地、人力、经费、安全等限制,能够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全部课程和覆盖全体学生,而且相对易于操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基本形式。如专题研讨,主要是以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和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在成长中的困惑及社会生活现象等话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自主交流、讨论,各抒己见,给予大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及时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还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好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又如案例分析,一般以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案例,通过让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其加以分析和解答,既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有助于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化”。

对于校园实践教学而言,关键在于灵活运用好大学校园这一实践的“主阵地”。具体形式包括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小组、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参观校史馆、以大学生就业和心理健康为主题开展校园调查、举办校友专题报告、参观改革开放图片展、开展团队研究性学习等。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小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名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学习组织。此类读书小组能给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和人生经验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能帮助大学生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使其思想更加成熟缜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则有效地弥补了课堂实践的不足,它以竞赛的方式将大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压力成功转化为动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动脑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参观校史馆和校友专题报告,将校史校情与国史国情、党史党情,以及爱校爱专业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充分了解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这些校园实践教学形式都是借助于校园资源优势而展开的,由于操作方便和学生参与面广泛,很好地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两个覆盖”的难题。

最后,参观校办工厂、教工社区义工活动、校园周边调研、参观校园周边纪念馆等校园周边社会实践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成果直接放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加以检验和深化,同样不容忽视。从2006年起,我们所在的学校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立足于校园周边资源,依托于校办工厂、教工社区、英雄城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方志敏烈士陵园、小平小道、江西紧固件厂、江西农业大学教工社区等地建立了校园周边德育教育基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基地参观学习,进行现场教学。八一起义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堂和方志敏烈士陵园的实地参观和现场讲解,有助于学生加深了解朱德、周恩来、方志敏等人的革命经历和丰功伟绩,了解南昌八一起义和方志敏创建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中的重要作用,缅怀革命先烈,学习伟人的思想风范和人格魅力,从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江西紧固件厂等校办工厂的实地参观和工厂职工解说,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市场经济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懂得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从而深深体会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辛。江西农业大学教工社区义工活动,在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尊老爱幼之心、自愿服务社会之情,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的理解。实践证明,校园周边社会实践与课堂实践和校园实践一样,一方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切实弥补了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覆盖面有限、难以操作等不足。

三、逻辑归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目标设定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它是衡量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标尺,在整个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整个模式的方向和价值旨归。教育学者认为,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描述,必须明确、详细,而有效教学目标的设定需具备三个内容:合格的标准、行为的必要条件和可以作为成绩的证据的行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中,不仅规定了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而且确立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体现“05方案”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因为它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合格的标准,提出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并提供了可以作为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证据。

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兼具有共性和个性。从共性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科学性的一面,强调知识性、系统性、逻辑性;从个性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有其思想性、政治性、政策性的一面,强调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课程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也与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中对课堂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进行印证、理解和消化,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这一意义上讲,在科学设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教学目标时,应关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性及其实践教学的特性。

按照以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设定的条件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教学目标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校园及其周边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借助于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在重新建构课堂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外化为自身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校本模式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

[1]朱作仁.教育辞典[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2]熊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3]谷松岭.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4]赵祥林,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5]拉里.希克曼著.韩连庆译.杜威的实用主义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张森年.“‘感—行—思’三阶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1(7).

猜你喜欢

理论课校本教学内容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