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学科的阶段发展和方向探索——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

2014-04-10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学科群重点学科优势

马 遥

(中国计量学院,杭州 310018)

一、学科发展的意义和历程

大学学科组织最早出现于中世纪大学产生时期,但其基本的形式和结构的形成却是在近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

世界一流大学长盛不衰的经验表明,保持优势学科的地位要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探寻和发展新学术组织,以吸纳相关领域学科的优势。说起学科发展对于高校水平提高的意义和影响,就不得不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世界著名的大学,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的美称,其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等特色学科位居全美乃至世界首位。麻省理工学院的成功正是在于没有片面追求学科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而是保持了自身的学科特色,那就是以工科作为主攻方向,作为高校立足和发展的重点所在。麻省理工学院从1930年开始就加强理科建设,该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吸纳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和不同风格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跨学科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世界各国高校学习的典范。

由此可以看出,所有高校的学科建设事业总是经过一定阶段性发展而不断壮大的,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的不断发展和交叉互补,也为高校保持生命力和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反过来说,高校要想推进自身发展,就势必保持特色,立足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特点,这其中很大程度体现的就是学科的建设水平,特别是优势学科的水平。

二、我国高校学科发展的阶段

从20世纪90年代国内高校关注重视学科的建设工作开始,学科建设工作呈现方兴未艾的形势,纵观国内各高校的学科发展,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也即是从起步,到发展,再到提高的过程。以中国计量学院为例:

从1986年正式设置本科专业招生至1998年期间,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展开,几何量计量测试、力学计量测试、热工计量测试、电磁测量及仪表、无线电计量测试等5个专业的专业建设是此期间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起步阶段(1998年-2001年)

1998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入选浙江省高校B类重点学科。

同年,学校发出《关于成立中国计量学院专业与学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的通知》,由协调小组专门负责协调学院教学改革、科技发展、师资和实验室重点建设等。

1999年6月,学校党委发布《关于加强学科建设的决定》,首次把学科建设提到“龙头”地位,并提出实现学科建设目标的主要措施。自此,关于学科建设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同月,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从面向21世纪关系学院生存、建设和发展的全局出发,对学科建设工作作出了部署。

1999年11月,经国家质检局以及专家论证评议,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学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机械电子工程等4个学科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1年,学校通过《中国计量学院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学科发展目标,即到2005年,学校要拥有硕士点5-8个,到2010年拥有12-16个左右,并获得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成校级重点学科15个左右,省、部级重点学科10个左右。

(二)发展阶段(2002年-2011年)

2002年3月,学校成立研究生部,负责相关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等相关工作。

同年11月发出通知,对学科框架的确定、负责人产生、梯队组建、校级重点学科产生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同月,经校学术委员会审议,学科框架正式公布,共设30个学科。以此为标志,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开展。

2003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入选省第四批A类重点学科。

同年7月,学校召开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提出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同年9月,根据学科建设工作会议部署,学校启动第一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遴选出应用数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机械电子工程、精密仪器及机械、材料物理与化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8个学科重点建设。

经过5年建设,不仅实现从无到有,而且至03年底,学校拥有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4个部级重点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建设已初具规模。

2004年6月,学校实施“345学科基地建设工程”,3年建设期末,学科基地基本达到博士授权点水平。

同年12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提出将学校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并明确了5年建设目标。

2006年5月,学校启动第二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12月,中国哲学、经济法学、应用数学、生态学、流体力学、材料学、物理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食品科学等11个学科入选。

同年6月,学校启动按博士点标准建设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应用数学、经济法学等7个学科入选。11年12月,学校遴选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光学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与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数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质检法学等9个学科。

(三)提高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3月,学校重新调整了学科框架,去掉数量经济学、刑法学、植物学、车辆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药物化学等11个学科,新增宗教学、动物学、应用经济学、材料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等7个学科,将行政管理学变更为公共管理学。调整后,我校共52个学科,学科门类架构更加合理、清晰,我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同年,学校启动第三批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宗教学、国际贸易、英语语言文学、设计艺术学、凝聚态物理、动物学、材料加工工程、热能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质量工程)等10个学科入选。

2011年,学校开展省重点学科申报工作,最终,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省“十二五”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数学、食品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9个学科入选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至2012年,我校共有省重中之重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9个,按博士点标准建设学科9个,校级重点学科10个。

三、探索学科发展思路

(一)突出特色,扩大辐射面

在现实条件下,高校要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与特色办学,必须改革原有以人、财、物的划分而进行办学的管理模式,使之向以学科为对象的管理模式转换。学科发展方向或者说发展的侧重点,往往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息息相关,或者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校的特色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有层次有区分度开展学科建设的一种发展思路,即高校在对自身资源配置上,有所偏重,在学科建设上体现了全面建设与突出重点的建设思想。这势必要求将学科建设上升到高校办学理念层面予以思考和实践,同时注重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下高校的现实需要。

正如前文所说,特色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学科建设的亮点,也是高校整体发展思路和方向的侧重点和抓手,但一所高校要实现整体实力水平的提升,就不能仅仅依靠特色学科的建设,而是要通过突出特色学科的优势,辐射带动相关学科甚至整体学科的发展,在已有条件下,统筹包括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经费分配等在内的各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强化优势学科,扶持相关学科,全面提升高校实力。

(二)探索学科群建设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进程中,地方综合性大学因为受地域等诸多因素限制,在办学经费、科研水平、人才实力等方面往往缺少和名校、重点大学竞争的实力,因此,加快学科规划和整合,构建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群,是克服自身发展弱势,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

学科群的建设,既不打破传统的按专业、人员、经费等资源进行划分和管理的学院设置,又能打破行政管理的束缚,使人才、科研、成果等进行优势互补和配比,最大限度发挥集合效益,达到“1+1>2”的效果。

但对于这条道路,我们尚处在尝试探索阶段,还有很多实际面临的难题需要解决,至今,国内已有一些高校进行过学科群或者类似此模式的探索,有些效果并不理想,有些甚至已经放弃这种模式。归根到底,还是一些实质性问题难以突破,比如学科群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学院划分对人、财、物的限制,但在具体操作上,如何推动和保障这种流通、结合的顺利进行?如何防止行政“权力”对各种资源的绑架,做到良性运作?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对于学科群设置的探索需要集中力量做好以下几点:

加强优势学科群建设的组织管理和科学指导。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优势学科群建设专家指导小组,选派有威望的老专家担任小组成员,对学科群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充分调研了解学科实际情况后进行可行性论证。明确行政隶属关系和方式。

以重大科研项目为基础,促进优势学科群形成。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组建优势学科群,通过承担及联合攻关重大科研课题或难题为目标将相关学科联合在一起。通过科研协作,不但可以加强学科间的联合与协作,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科间优势互补作用,促进优势学科共同发展。

加大各类资源的投入力度,为优势学科群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人才和资金是构建学科群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学科群有专业尖端的人才梯队和稳定充足的经费投入,才能保障学科群的正常良性运作。适时加大资金投入,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和先进仪器设备,并进行二次开发和不断改革创新,并配合相关既有平台(基地)等的建设,不断为学科注入新的活力,不仅有助于新兴学科迅速崛起,也是优势学科群快速形成的一条捷径。不断集聚高水平学科带头人、行业一流专家、中青年骨干学者和后备研究力量,确保科研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的均衡、持续发展。

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优化创新服务体系。依托政府引导扶持优势,发挥高校自主特性,结合企业的“孵化”平台,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为学科群建设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实现学科的持续创新,是推动优势特色学科群发展的内部动力,优化包括管理创新、建设论证、绩效评估、奖励机制和合作交流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体系,确保学科群能成为一个充满创新和竞争活力的,内部管理运作优良的,规划实施科学合理的复合体。

[1]孙秀斌.建设优势学科群提升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水平[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

[2]马建.打造优势特色学科群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1).

[3]梁传杰.对学科建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2).

[4]杨玉良.关于学科和学科建设有关问题的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9(19).

[5]梁传杰.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过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6]刘献君.论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7]刘宝存.国外大学学科组织的历史演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1).

[8]刘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公平问题的伦理分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3):79.

猜你喜欢

学科群重点学科优势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矮的优势
复杂系统视角下学科群的生成逻辑、演化路径及推进策略
画与话
山东环境资源学科群秘书长座谈会召开
论学科群的刀背结构与效应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