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门峡旅游产业与区域文化的互动发展研究

2014-04-10樊莉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三门峡旅游资源

樊莉娜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对于经济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旅游产业来说,传统的观光旅游已很难满足广大游客的普遍需求,“参与体验”成了大多数人的新追求,旅游产业正在实现从“观光游览”到“文化体验”的转型;而传统文化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展示(演)形式相对单一,缺乏生机活力,吸引力在逐渐衰弱,有些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迫切需要动态的载体、多样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开发、包装和提升,使静态的文化动起来,使专业、高深的文化变得雅俗共赏,使濒危的文化遗产得到保护。

三门峡地处中原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综合试验区的交会地,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天然优势。但目前三门峡旅游和文化的融合还只是停留在表象层面,旅游经济发展的文化含量不高,区域文化资源的商品化程度较低,旅游和文化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且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较少,袁维春等的《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开发研究》[1]、谢东方的《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2]和李少斌的《三门峡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及对策》[3]等分别对三门峡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资源利用做了探讨,对三门峡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还尚无从更宏观的产业角度探讨三门峡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互动发展问题。

因此,对三门峡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探索并提出符合实际的互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三门峡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的互动发展提供指导就成为一种必需,同时也为同类地区提供现实参照。

一、三门峡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互动发展的意义

(一)旅游业的发展使区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弘扬

旅游是文化实现产业化,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随着三门峡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门峡丰富的文化资源也随之得到有力地开发、保护和弘扬。

1.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了区域文化的传播

三门峡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是虢国文化和黄河文化。虢国墓葬和车马坑群的出土,在西安的汉唐文化、洛阳的魏文化和开封的宋文化的历史链条前端,添缀上数百年周代文化的花环,对丰富和弘扬古代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和旅游界引起巨大轰动[4]。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载体,虢国文化刚开始只为历史和考古人员所熟知。随着虢国博物馆的建设,虢国文化逐渐为大众所熟知。三门峡黄河文化博大精深,著名的“黄河游”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山水景观密布,名胜古迹众多,沿黄布局函谷关、天鹅湖、陕州古城、虢国车马坑、三门峡大坝、黄河峡谷等众多高质量旅游景点(区),串起了三门峡旅游的精华。

2.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保存

三门峡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从百佛顶灯、社火、皮影、天井窑院到绷口、剪纸、虢州澄泥砚[5]等,无论是民俗节庆、民间建筑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例如,三门峡地区的天井窑院全面呈现并包含了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形态,在建筑环境设计上体现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性和功能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乃至世界的建筑领域独树一帜,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奇葩,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6]。至今在三门峡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随着天井窑院“农家乐”旅游活动的开展,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渐渐为外人所了解,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地炕院,唤起了当地社区对这一宝贵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区域文化促进三门峡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富源与灵魂,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是旅游开发取之不尽的源泉。文化对旅游业的渗透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它贯穿于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之中。三门峡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体现出炎黄子孙勤劳、智慧的民族精神。以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作为开发其旅游资源的“灵魂”,必然能够给游客带来高层次的深刻的审美体验,使通过文化透视的旅游审美真正深入人心,滋润人的心灵,从而超越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达到悦志悦神的境界,进而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例如,流传于三门峡灵宝市的东西常骂社火是民间社火的一种特殊形式,活动中村民们以“骂”人为乐,原生态的批评形式在这里得到全面展现。2007年,东西常骂社火还被评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西常骂社火浓缩远古文明精华,对研究华夏文明史起源和不同时期人文习俗有很大的价值,同时对提高村民整体素质,村风文明,社会风气好转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随着东西常骂社火知名度的不断提高,东西常骂社火已经走出村子,被多次邀请到外地表演。

二、三门峡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互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形象定位不准

旅游形象是人们对某地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的总体、抽象、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某地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和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7]。旅游形象定位是区域旅游竞争的基础。旅游形象既要能够充分体现一地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特色,反映出当地的旅游文化精髓,又要寓意贴切,精炼简明,具有较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但目前三门峡旅游形象定位未触及三门峡区域文化的核心层,未准确把握资源特征、城市魅力和旅游文化精髓,导致其在旅游市场中的美誉度和认知度不高。[8]

(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才能形成强的旅游吸引力。三门峡市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在现实的开发过程中,人们却往往仅注重了开发其中的观光价值,而忽视了其文化价值,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景点设置等基本停留在表层,缺少有效的挖掘和开发,最终导致被动观赏性的景区景点多,游客休闲和参与性的景区景点少,造成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不高,从而无法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3]。如位于三门峡陕州风景区的宝轮寺塔,是我国现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早在2001年就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直到现在该景点未作太多的内涵挖掘,旅游不温不火。

(三)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的互动发展。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完全靠旅游市场机制无法解决旅游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指导作用。而正是这一特性导致部分旅游企业政企不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没有分离,无法真正实现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从而导致管理低效,效益不佳。三门峡的旅游文化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规模都不大,资源配置效率低,景点开发的文化内涵普遍不高,且分属不同的主管部门。各部门在制订规划、策划旅游项目、宣传推销时,基本上各定各的调,各唱各的戏,甚至小区域内相同类型的旅游产品重复开发且不能相互合作。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地区割据和行业壁垒,严重制约了产业的整合与发展,难以发挥资源优势和形成整体效益,以致直到现在三门峡仍缺少大规模的、较高知名度的旅游品牌与旅游项目。

(四)旅游宣传不力

旅游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其宣传促销力度的大小与优劣在旅游开发中显得尤为重要。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很注重旅游宣传,如泰国每年要拿出旅游业收入的30%在全世界对其旅游进行宣传,而三门峡每年的旅游宣传资金不到旅游收入的5%,由于宣传促销力度不够,导致外界对三门峡市的旅游形象较为模糊。加上三门峡地处西安和洛阳两大著名旅游城市之间,本身受旅游阴影效应的影响较大。快捷的交通方便了游客,却也更加突出了三门峡的“通道”功能,游客停留时间短,对三门峡很难产生深刻的印象,更加凸显了宣传的重要性。

三、三门峡旅游产业和区域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准确提炼旅游形象,彰显文化底蕴

根据上述对三门峡旅游资源特点以及旅游形象定位存在问题的分析,三门峡旅游形象定位“要体现区域文化层次,反映区域文化内涵和精髓,在深入研究探讨核心文化、中层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表层文化的表现力,继而通过具体的旅游产品丰富文化表现层次”,同时“根据三门峡本土资源的文化吸引力,兼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合作逐步加强,可以有机综合”集群定位、情感关联定位、利基定位等不同的定位方法。[8]

(二)整合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品结构调整

首先,充分认识旅游产业对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科学整合旅游资源优势,提升三门峡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科学规划,避免各地文化旅游同质化竞争,从而实现差异化发展。其次,进一步调整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推行名牌战略,打造精品。挖掘和整理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切实保护和合理开发,大力支持文化旅游演出公司和文化旅游娱乐公司的建立,着力设计以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的精品旅游表演项目,打造一批名牌文化旅游产品。再者,加大特色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树立文化旅游“大产品”观念,大力开发一些观赏性强、有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又方便携带、纪念意义突出的文化旅游商品。为此,要重视市场调研工作,规划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与生产。有针对性地扶持一批具备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集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商品企业。三门峡可围绕豫西剪纸、虢州澄泥砚等极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展研发和销售工作。

(三)深化改革,加强组织协调管理

整合各方力量,打破部门分割、条块管理的格局,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建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动机制,重点在旅游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投资项目、扶持政策、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彼此协调、综合配套。

(四)加强宣传促销,积极拓展旅游产业市场

第一,要高度重视旅游宣传工作,不断提高整体营销水平。酒香也怕巷子深,“焦作现象”凸显了旅游宣传的重要性。要将旅游宣传作为三门峡对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建立区域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规范有序的宣传促销机制。可通过实施“金旅”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完善“三门峡旅游网”,积极开拓旅游电子商务。实行三门峡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景点宣传相结合,政府宣传和企业宣传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使三门峡旅游业在国内外树立富有强吸引力的品牌形象。

第二,创新节会赛事组办方式。抓住2011年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升格为国家节庆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节会赛事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组织好节庆期间各类文化活动,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旅游“热点”和“亮点”,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加大节会赛事的市场化运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

[1]袁维春,梁宁森.三门峡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开发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8-30.

[2]谢东方.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2-35.

[3]李少斌.三门峡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SWOT分析及对策[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5-38.

[4]袁维春.三门峡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6):97-99.

[5]李丽,黄云启.三门峡市7项民间文化遗产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民俗经典、“老字号”和古民居保护名录[C]//河南省文化文物年鉴.王书平.线装书局,2008.

[6]刘宁.三门峡地区天井窑院研究[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2-64.

[7]潘建民.中国创建与发展优秀旅游城市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8]樊莉娜.三门峡旅游形象定位策略探析[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三门峡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河南三门峡西周墓出土器物
云虚拟机实例建模方法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文物普查——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行动
浅谈三门峡库区安全运行管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