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异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2014-04-10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谐音高职生异化

余 莉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语言的异化指的是 “语言在被使用的过程中,逐渐滋生出来的,与本语言原有的基本风格、文化神韵相对难以协调、难以认同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变异现象”[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虚拟环境中的言语行为研究受到了学术界普遍关注。网络语言作为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和青睐。多数网络语言是语言的变体和异化,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层次、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群体,成为了网络时代创造、传播网络文化的主力军[2]。网络语言异化现象在高校校园中处处可见,语言异化在校园内的传播对青年学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使得校园文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通过观察网络语言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异化现象,有助于发现网络语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积极引导网络语言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一、网络语言异化表现形式

(一)语音异化

语音异化是语音谐音现象,利用谐音所造的新词是基于对原来词语语音的“模拟”,其中包括汉语词语谐音、英汉词语谐音和数字谐音。

汉语词语的谐音多数来源于网民们快速打字输入法中错误搭配的词语,如童鞋(同学)、杯具(悲剧)、酱紫(这样子)等。这些词语之间并无任何关联,只是在快速输入中产生的。这些词语的产生反映了网民们喜爱创新、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

英汉词语的谐音通常是英语单词的发音相对应汉语的音译,如瘟都死(Windows)、闹太套(not at all)等。也有小部分是汉语词语的发音对应英语单词的音译,如2010年网络流行词“给力”,其英文版本的gelivable已被国外的网络俚语词典Urban Dictionary收录,这个单词的“geli”这个部分与汉语“给力”的拼音“geili”发音十分相似。

数字谐音常常需要有一些想象力,如1314指“一生一世”,246 指“饿死了”,456 指“是我啦”等等。

(二)语义异化

语义异化指的是旧词赋予新意,如“晕”是指“不懂”,“闪”指“离开”,“灌水”指在网络上发无聊的帖子,“囧”指“尴尬”,“切”变成了语气词,意为“不服气”。语义异化把一些词语赋予了新的含义,但也使一些词语的表意功能出现了混乱。

(三)造词异化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当新事物出现,且没有一种表达能指代新事物或表达新含义时,新词语就会被创造出来。如“弓虽”指“强”,“吊(屌)丝”指“出身清贫之家或乡村,没有家庭背景的人;或是宅男、无业游民;或是自由职业者,无房无车一族”。诸如此类还有“高富帅”、“白富美”、“矮穷挫”等等。

为了表达方便快捷,缩略词常常被网民们频繁使用。 如 CU 是指“see you(再见)”,PLMM 指“漂亮女孩”,GF 指“girl friend(女友)”,外协指“外貌协会”,还有I服了U(我服了你)等等。

(四)语法异化

语法搭配不当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一种,出现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如“很男人”、“很中国”;还有形容词、名词当成动词使用,如“巨划算”、“雷人”等等。

(五)书写异化

运用各种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动作和表情也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如:(*^__^*) 嘻嘻……(嘻嘻)、^_^(哈哈)、=(等)、Zzzzz(睡觉、困)等等。

网络语言异化大多数都是一些怪字、错字、别字和颠三倒四、跳跃断裂的病句,这些语言违背了传统的语言学理论,与已有的社会语言规范和传统的民族语言文化不同,反映出网络语言节约时间、蔑视传统的个性特征。

二、网络语言异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正是青年学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盲目跟风的心理特点,使得网络语言和青年学生 “一拍即合”,具体表现在:

(一)网络语言异化实现了语言快捷传播的功能,让青年学生在语言创新和心理需求方面得到了体验

简洁的网络语言使得快捷交流得以实现,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扩大了汉字的意义,使得语言和思想的表达更具有表现力。网络语言多数是些具有表现力、富有想象力的文字,这些文字的创造和迅速传播反映出青年学生想展现个性、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同时赋予青年学生更多的想象力,扩大了对社会事件的理解能力。

(二)网络语言异化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

作为网络时代主力军的青年学生,大部分的生活空间被网络占据。网络语言的新、奇、特、怪、半中半洋、不中不洋的表达方式被青年学生推崇,不懂这种流行语的学生被视为是“异类”。很多高职生的自我辨别、判断能力不强,习惯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遇到困难不愿意动脑筋,过分依赖网络工具,排斥自己思考,在聊天室或论坛中对信息的来源和正确度缺乏充分的辨别和消化,长久受到网络“不良语言”的腐蚀。他们的自控能力较弱,被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牵着鼻子走,加之不正确的舆论的引导,就容易造成偏激、厌世等心理问题。

(三)网络语言异化导致青年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网络语言都是些新新语言,高职生长期依赖于网络,用网络语言取代现实生活语言,与不懂网络语言的人或是长辈交流时容易产生沟壑。在人际交往中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这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达方式,从而淡化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四)网络语言异化影响了青年学生对规范语言的使用

网络上那种人云亦云、低俗不规范的文字影响了青年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及正确运用的能力。各种语言体的流行,相对于职场这种严肃和严谨的场合,有些是非常不适合的。另外,网络中别字漫天飞,影响了高职生的规范书写能力,同时脏话、粗话和黑话会污染他们的心灵。

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为人类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提供了一种方便的“精神快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虚拟与现实相互折射、历史与新潮相互交汇、传统与反叛相互激荡的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如何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语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呢?

(一)树立青年学生规范运用语言的意识,加强青年学生语言修养教育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以提高青年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增强语言文字应用责任感为宗旨的语言文字规范教育;加强语文文字学习,提高对规范汉字使用的辨识度,传承好的、有意义的语言,淘汰那些粗俗、鄙陋的语言;开设人文学科方面的选修课,让高职生诵读经典著作,加强人文素质培养,让他们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双重熏陶。这样青年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与语言文字应用社会责任感才会有所提高和增强。

(二)重视和解决高职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就业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论坛、QQ群、校园微博、网络心理咨询等平台,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网络交互形式,及时对青年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使他们的意见有处提、牢骚有处发、疑惑有人解、困难有人帮。同时还要化解高职生在思想上的困惑,及时引导网上舆论,减少他们对社会产生反感、厌世的情绪,从而使得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的语言不再出现。

(三)教育青年学生克服从众心理,抵制各种不良语言的传播

学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德育工作,教育他们克服从众心理,避免“随波逐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主动抵制各种不良信息和语言的传播;培养高职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加强对青年学生自制力、思考力、辨别力、选择力的教育,使其形成比较理智的思维判断能力和自辨能力,从而减少网络语言异化对青年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1]于全有.中国当代社会语言异化现象的文化透视及其理性抉择(上)[J].学术界,2001(6):77-78.

[2]张旭,马睿.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知识经济,2012(22):136.

[3]李然.视觉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简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6):111.

猜你喜欢

谐音高职生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绝妙的数字灯谜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