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探析*

2014-04-09刘向阳

实事求是 2014年5期
关键词:多元性精神家园一体

刘向阳

(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文化

新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探析*

刘向阳

(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在新疆,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对于新疆实施“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长治久安、跨越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要正确认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与新疆多元文化的关系,必须明确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认同中华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纽带。

新疆“多元一体”中华文化 关系

文化与人类相生相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作为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谈论的热点和焦点,各个国家都开始从国家、民族的未来出发谋划文化战略。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共同创造、享有、发展了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新疆多元文化,是新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精神力量和重要资源。本文尝试在把握新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探讨二者的关系。

一、文化与多元文化

学术界对文化的界定和把握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文化界定的不一致性,表明文化本身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文化的内涵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形态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不同方面,核心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想的关系。“多元文化”这一术语最初出现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多元文化的内涵开始从种族、民族差异层面扩大到价值规范差异层面,多元文化不仅指种族文化、民族文化、殖民与被殖民文化的差异,而且更多地是指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上的差异。[1](PP1~3)概括起来看,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2](P889)

近年来,学术界深入探讨了西方国家的多元文化现象,对西方多元文化国家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对丰富我国多元文化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二、相互交融的新疆多元文化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交汇处、亚洲大陆中心,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3]可见,新疆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主要体现在生产生活方式、人种、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人文景观等诸多方面。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新疆成为中华文化的“展览馆”、“艺术馆”和“博物馆”。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新疆特殊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因素。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计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年在《文化变迁理论》中提出:“生态学主要的意义是对环境之适应,对大多数动物而言,适应是以他们的身体特征来达成,而人类的适应主要是靠文化的方式来达成”,[4](P11)这表明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与表现中所起的作用。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看,新疆多元文化主要划分为两大类型,即以哈萨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经济文化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行国”文化和以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等为代表的绿洲农耕经济文化类型及与之相适应的“城邦诸国”文化。第二,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交流的大通道。通过“丝绸之路”,新疆开始与中原进行大规模的交往,使东西方文化、东西部文化、各民族文化在新疆交汇、集聚、碰撞,这是新疆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5]第三,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的迁徙、流动与融合。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相互交往、融合,同时战争、社会经济联系和中央政府实施的“屯垦戍边”政策引起新疆的人口迁徙,这些都强化了新疆民族成分的多样性。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民族的标识,民族的多样性必然带来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与此同时,新疆多元文化又具有高度的交融性,具体表现为融合、互补、渗透和共享。从理论层面看,文化的多元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多元的文化才能相互吸收、借鉴并不断发展。可以说,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补、渗透和共享既是民族文化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实践层面看,自古以来,新疆“不同民族的文化始终处于以‘通’为主要趋势的‘时绝时通’中。交流的时间跨度大,涉及的范围广,也有相当的深度。”“新疆不单是一个多元共存的文化大观园,有着千姿百态的文化个性,更是一个多元交融的文化话语场,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趋同性。”[6]今天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中原文化、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各种宗教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积淀的结果”,[7]当然现代社会和现代文化的变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此,多元性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客观现实,而交融、互补、渗透和共享则是新疆多元文化的历史发展主流。

三、“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拥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花竞艳”的局面。长期以来,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难以分割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追溯中华文化发展史,每一次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都带来中华文化的跃进,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多样性和同一性的文化传统。

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认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是指“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元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它们虽则都称‘民族’,但层次不同”,[8]这一观点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由于我国各民族是各民族文化的创造者、享有者和传承者,因此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就决定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从理论和实践看,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是在多元性和一体性之间的平衡中得到发展,走向繁荣。[9](P272)“‘文化多元起源——多元一体发展——全球化中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是文化发展中的永恒主题。”[10]这实际上反映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看,它的孕育、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多元起源中走向一体、融为一体、合为一体的过程,既有多样性的存在,也有一体性的特征,是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共存。美国著名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文化(或文明)的大分裂以及冲突将是21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11](PP6~9)这就是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反观中华文化,本文认为,我国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不是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而是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不是冲突与对抗的根源,而是互补与融合的基础。

关于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何星亮研究员认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主要体现为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多元性,而中华文化的一体性或同一性则主要表现为九个方面:第一,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交融、整合而形成有机的文化整体。第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主要源流的华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人民共同参与创造的。第三,各民族、各地区在长期的文化互动、交流中形成同质化和一体化现象,并最终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模式。第四,中华文化传统是一种超越地方和族群之上的历史文化大传统。第五,地区性、族群性的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第六,历史上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以中华主流文化为正统文化。第七,“大一统”思想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体化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八,各民族、各地区选择普通话和中文作为共同交际的语言和文字。第九,中文是大多数民族通用的文字,不仅现代如此,古代也一样。[12]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和一体性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性和传统为我国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提供了心理基础和文化条件。

四、新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本文认为,应该立足中华文化,主要从中华文化的构成单元、创造主体、主要功能、认同效应这四大方面来探讨新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最终实现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

1.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共同孕育、创造和发展了新疆多元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疆孕育发展起来的新疆多元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必然融入到中华文化发展之中。第二,新疆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随着历代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治理,世世代代生活在该地区的各民族在中央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新疆多元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第三,新疆多元文化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重要内容,新疆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凝聚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形成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正直诚实、重义守信、淳朴善良的优秀道德品质,养成了热心公益、友爱互助、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良好道德风尚,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资源。第四,新疆多元文化与中华文化一样,都具有开放性、包容性特征和多元性、一体性特性。没有兼收并蓄的精神、海纳百川的气概、虚怀若谷的胸襟,中华文化不可能如此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没有开放的气魄、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态度,新疆多元文化不可能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活力。与此同时,中华各民族辛勤创造多样的民族文化,并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新疆各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汇聚成为一体的新疆文化,并最终汇集到中华文化这条历史长河中。第五,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新疆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文字。已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古代新疆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汉语。新时期,国家和自治区推行“双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民汉兼通的人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新疆的广泛使用,不仅便利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往来,也促进了新疆多元文化的发展。

当然,新疆多元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例如地域特色、宗教文化、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汇等等都体现了新疆多元文化的特殊性。应该明确的是,新疆多元文化的个性特征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丰富性,这种文化的个性特征反而使中华文化充满活力。牢固树立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对于形成正确的文化认同具有特殊意义。在我国,各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双重性和层次性,换句话说,文化认同既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第二层次的认同。在新疆,承认新疆多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树立文化双重认同的前提。

2.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中国56个民族构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历史性,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正如费孝通先生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13](P1)大体上,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汉族和各民族间多元一体关系的雏形基本形成。第二阶段,汉唐时期,汉族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同步形成,即自在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第三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成熟,民族关系更趋合理。第四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发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觉醒为自觉的民族。[14]关于中华各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动力机制,本文认为,至少应当包括如下要素:中原华夏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各民族平等融合的共同体观念、“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历代中央政府的治理、对“中华”及其历史文化内涵的认同等等。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现实看,中国的主体既不是汉族也不是少数民族,而是中华民族这一各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新疆作为我国各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这一过程既是各民族共同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过程,也是各民族相互整合形成中华民族的过程。在中华民族由自在向自觉演进的历程中,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国56个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借鉴、吸收、融合,从多元走向一体,构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文化整体,最终形成气势恢弘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不是汉族创造的,也不是少数民族创造的,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才是中华文化的创造主体。总体来看,中华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过程。

3.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精神的支撑、信念的依托、理想的追求,这是一个个体、一个民族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这种精神力量或者精神动力,我们称之为“精神家园”。它本质上“是人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个人或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生命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有了精神家园的支撑,人们才会有安顿感、温馨感和光明感,精神才有归宿,生活才有意义,奋斗才有方向”。[15]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的人们都在苦苦追寻、孜孜以求属于自己的那一片“精神家园”。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人的精神家园必然要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家园。“作为民族独特精神气质和共同价值取向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民族安身立命的所在、生存发展的支撑、身份归属的标志,是维系民族共同生命的最根本力量,是民族生命力的精神之母、民族创造力的精神之源、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对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和作用。”[15]今天的中国,正在开创一项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波澜壮阔的事业和激动人心的梦想,更需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维系。

中华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认知和感受,对包括新疆各民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而言,它不仅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成果,也是各民族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智慧力量,创造了令人神往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和特有的民族性格,已经深深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抵御外侵、反抗外侮,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人际和谐、厚德载物,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团结协作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变法图强,不畏艰难、乐观有为的进取精神;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的求真求实精神;向往理想人格、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高尚道德情操、倡导淳厚朴实民风的优良道德传统,更是需要我们大力弘扬、不断实践、继续传承。因为,坚守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推动和谐社会与和谐新疆建设的客观要求。对新疆各民族而言,珍视、传承、扬弃、发展中华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工作的时代命题、现实依据和精神动力。

4.认同中华文化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纽带。由于文化认同在国家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是维护民族和谐、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心理基础,因此文化认同成为世界多民族国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美国、新加坡等国家采取了诸多措施以强化各民族、各种族统一的文化认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同样也面临如何巩固和强化文化认同的重大课题。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力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文化认同则是增强文化力的重要途径,它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决策和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话题。

从一般意义上看,只有对具有共同文化传统的认同,一个民族才会有共同的价值观,民族成员之间才会有相互的认可,民族之间才会有相互尊重和信任,民族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灿烂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既是中华民族认同的要件,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纽带,这在新疆具有特殊意义。

第一,只有认同中华文化,中华各民族才有精神依归,才能避免文化认同危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对抗与交流成为常态,尤其是伴随科技革命和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必然影响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使我们有可能产生文化认同危机,从而造成对其他民族的不认可、不认同,这种严峻形势要求我们提高警惕。近代的中国人曾经经历过文化认同危机,由此造成的代价值得深思,我们应该以史为戒。

第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文化认同理论表明,只有实现文化的认同,才会达成民族的认同。新疆各民族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精彩纷呈的新疆多元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化认同既有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有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就是文化的双重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客观要求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三,只有认同中华文化,才能切实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只有树立中华文化认同观念,才能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才能使我们自觉肩负起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责任和义务。近代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当代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为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主权独立、人民幸福、秩序良好、社会和谐;今天的新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主要表现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前,“三股势力”仍然是破坏新疆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现实危险因素,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形成新疆各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心理基础和情感纽带,为新疆的稳定与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2] 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Z]. New York:Random House lnc.1992.

[3] 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红旗,1986(03).

[4] 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贺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6] 张洋.多元与融汇:新疆文化的恒久符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7] 陈旭.论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多源生成与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7(04).

[8]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1989(04).

[9]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10] 张梅.新疆多元文化认同教育与民族关系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2(06).

[11]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12] 何星亮.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J].思想战线,2010(01).

[13]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14] 迟成勇.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06).

[15] 纪宝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J].教学与研究,2008(04).

责任编辑:李月明

G127.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4.05.18

*本文为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多元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BKS05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多元性精神家园一体
库淑兰剪纸艺术中的多元性探究
“瑞狮壶”的艺术构成与文化多元性分析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和谐文化是澳门诗人的精神家园
强化“四个意识” 构筑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经营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守精神家园 争创文明城市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