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

2014-04-09尹晨祖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心理学人格力量

尹晨祖

(河池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西 宜州 546300)

在20世纪末期广泛兴起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的核心内涵,研究的范畴主要是探讨道德和潜力对于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并将研究理论应用于实践之中。心理学家主要从主观层面、个人层面和群体层面等三个层面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探讨:在主观层面上,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即人对美满、愉快、快乐等方面的体验,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是这方面的重点;研究指出:对待过去,要满意地回味,对待现在,要幸福地感受,面对将来,要乐观地迎接;在个人层面上,主要研究包括美满、信心、兴奋、满足等积极人格特质,这些积极品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同时也是人类向往成就的动机,现今,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范畴已经不仅限于美满、希望、满足等,延伸到对人的猎奇、包容、意志、创造性、灵性的研究;在群体层面上,主要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人类已达成共识:个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团体和社会机构的积极组织,积极心理学更是强调只有建立积极的团体和社会组织机构,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发展人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相较于其他的心理学研究而言,不再仅仅关注负面心理状态的分析,而是探讨心理层次上的积极意义,通过对人潜质中的能力和道德归属感的研究,从人性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进而引导人们的生活行为和思维模式,最后获取属于自己的幸福,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精髓表现。从社会层面分析,现在青年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容乐观,无论是生活、情感以及就业等方面均出现社会形式的不良表象。故此,以积极心理学的方式入手,引导青年学生解决心中诸多困惑,成为现阶段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以积极体验增进为手段激发人性积极力量

青年学生内心体验丰富,易受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何处理好动态生活中的内心状态,对于青年学生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生活是体验阅历的累积,其积极的层面表现在个体对于过去生活满意、对未来又充满憧憬,并感觉现在生活很幸福,情感的表达得以延伸。“积极情感扩建理论”阐述为,从细碎的生活经历中有效提取积极的元素,并成为个人思想体系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持续长久的作用于个体,进而确立完善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有人所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的消极方面才能被消除或抑制。通过不断地让人们获得积极体验,有利于人性积极力量的生长,故此,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积极体验入手,激发人性积极力量,让他们有能力冲突人性的消极面,获得快乐和幸福。那么如何才能增进积极体验呢?

(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把握幸福主控权

孟昭兰教授主张采用“以人为本”的方式进行青年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极心理状态表现在主观体验的愉悦性,并且辅助提高个人综合能力素养。现实中,人们发现,愉悦的体验往往很短暂,甚至变幻莫测。如何才能够让幸福快乐持续呢?研究发现财富、名利等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在力量,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让人把握幸福的主控权,增加积极体验。因此,我们在具体教育环节中,可更加细微的关注学生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如何解决与之相关的精神困惑。在真实生活中尊重学生的价值观、个人意愿以及独立的个性化需求,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是增进积极体验的关键因素。简单的分析,积极心理学的意义是采用正面的心理引导,教会学生解决现实的问题,增进其积极体验,塑造积极人格。

(二)引导合理归因,培养积极思维模式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认为,寻找事物因素产生的原因,是人们处理困惑的最直接情感表达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困境之时。其中的“乐观型解释风格”表现为挫折或障碍是非长久性的,为外因主导的现象,通过心理调节可以很好的处理。“悲观型解释风格”的解释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差异化特点,即由内因主导长久性的状态。面对困境时,个体往往不经思考,大脑中固有的思维模式会自动激活,如果个体采用乐观型解释风格,则容易产生积极体验,如果采用悲观型解释风格,则不利于产生积极体验。因此,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既要帮助学生树立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某个特定的具体原因或情境事件导致或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的意识;又要培养学生无论是面对失败,还是面对成功,其解释的结果总是能对自身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努力帮助营造阳光心态,快乐生活的学校氛围,让学生每天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努力使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三)以塑造积极人格为归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有能力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现实中的任何问题,这是个人力量的展示。如何让青年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非常关键,相关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解决青年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最真实的心理现状,并以此为研究重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解决。通过外界因素的影响,从学生的内心层面处理问题,培养积极人格品质。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中,要改变传统心理咨询的模式,要以塑造积极人格为归宿,由关注“问题”转向积极鼓励的模式,要引导学生在积极情绪状态面对事物或问题,分析事物或问题,进而积极解释和解决事物或问题。同时,高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课程,如《幸福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如何获得快乐》等课程,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感悟生活,提高幸福感指数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人们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积极心理学就是要倡导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指数。因此,高校在校园文化、课程教学、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都要充分体现和谐,传递正能量;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意识,积极引导感悟生活,体验幸福生活,真正提高学生内在幸福感指数。

二、以积极人格塑造为内容开发潜质能力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其是依托于个体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深化、完善。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只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展,才能具备这些积极品质,继而人的痛苦得以缓解,生活满意度才能提高,如果能够很好的把握,从理论上分析,人人均具备实现幸福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积极人格的培养可以达成这一目标。积极心理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还重视潜质能力的开发。我们可以通过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让青年学生体会到成长的快乐,进而有能力挖掘自身潜能。

积极人格的塑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人格品质优化的过程。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我们需要学习择优和汰劣。择优即选择某些优良的人格特征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类一共有24种积极人格品质和6种道德美学价值观,主要有好奇、诚信、坚韧、慈爱、感恩等。我们可以把这些心理品质用为自己努力培养的目标,而把那些如自卑、胆怯、抑郁、冷漠、懒散、任性、自我中心等作为人格上的缺点、弱点予以纠正。使择优与汰劣往往是同步进行的。每一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可通过积极的姿态、积极的意念、积极的语言、积极的行动这四个方面的养成教育来完成。

三、以积极文化营造为核心引导价值归属

青年学生是高校心理辅导的对象,也就意味着存在主观思维中的被动状态,其不是心理的作用结果,而是对环境以及方式的选择模式。积极心理学相信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一股力量是消极的,另一股力量是积极的。这两股力量谁都可以战胜对方,关键是看个体自身到底是在给哪一股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能量,在给哪一股力量创造适宜的生存心理环境。从这个层面进行分析,青年学生心理辅导的效果集中体现在文化营造上。为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力量,我们需要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使他们能够用积极力量战胜消极力量,突破成长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找到价值归属。

(一)教师拥有积极心态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如果教师拥有热爱工作、严谨治学、热爱生活等积极的职业情操和生活态度,那么这些积极的能量一定会感染身边的学生,并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学生。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首先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让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让全体教职员工每天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每一天;其次,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与组织形式;最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当学生出现心理状况,需要有针对性进行积极引导。

(二)学校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温馨舒适的校园环境对个人内心的影响也是显著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也是校园精神的物质化表象,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研究调查表明,校园环境对于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是有很大帮助,也是积极情绪培养的环境因素。

(三)社会建立积极的价值观

青年学生可塑性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其存在着不确定的非稳定因素。学生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现在社会把获得财富、名利等作为成功的表现,这样的价值观过于狭隘。社会应积极倡导“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是人才”的价值观,教育系统应积极营造“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是人才”的氛围,同时打造有利于学生成功展示才华的平台。将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观念之中,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家庭提供良好和谐的人际氛围

作为社会人而言,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其是情感交流的需求,同时也表现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领域中,所以良好的人际交往对积极人格的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家是青年学生心灵的港湾,家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家庭的人际支持是其幸福快乐的重要支撑力量。作为家庭的一员我们需要学习做自己,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家人,尊重家人、平等对待家人、体贴家人,尽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为建立和睦充满爱意的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四、结语

现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越来越重视素质化教育以及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代我国高等院校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心理不健康或亚健康的学生人数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建议各高校开设“积极心理学”相关课程,重视学生的积极体验,强化积极人格的塑造和积极文化氛围的营造,建立全方位、综合性的探讨和研究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标示,并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通过高教教育这一媒介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此过程之中,可以学习世界名校的先进教学经验,进而为我国高等院校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以及理论依据。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216- 217.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5):402 -405.

[4](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康筝,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5]唐月芬.积极心理学应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J].学理论.2009,(17):62-63.

[6]郑亮.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前沿.2002,(5):98 -100.

[7]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51-52.

[8]汪红烨.关于大学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探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98-100.

[9]陈洪宗,魏一众,马寒.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求实.2006,(S2):135-136.

猜你喜欢

心理学人格力量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怀疑一切的力量
漫画之页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