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收入者还是中等消费者——论中等消费者

2014-04-09

社科纵横 2014年3期
关键词:收入者中产阶级阶层

董 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2488)

理想的社会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也就是说,在一个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比例低,中层的比例最大,这样的社会结构能够保证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要形成这样的社会结构关键是要扩大中产阶级的比重。在中国,官方没有使用“中产阶级”的概念,而是使用了“中等收入者”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此后,在学术界,围绕什么是中等收入者,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来在中央的会议和文件中经常提及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这说明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的中等收入者还需要扩大,我国的社会结构还不是理想的社会结构,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还没有实现。本文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法进行了反思,提出要培育和扩大中等消费者。

一、中等收入者

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术界对于何为中等收入者这个问题的回答是难以绕开中产阶级的。所以,明确何为中产阶级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等收入者。

(一)中产阶级

马克思虽然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1](P250)但是他也预测,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介于以工人为一方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为另一方之间的中间阶级不断增加,中间阶级直接依靠收入过活,成了作为社会基础的工人身上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安全和力量”[2](P653)。其实马克思的预测在资本主义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了验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工业社会的出现,在中产阶级中,旧中产阶级(包括小农场主、店主和小企业主等)的比例很小,大量出现的是新中产阶级,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学校教师、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以及在商店内部和外部从事推销工作的人[3](P65)。而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科学的日益科层化和脑力劳动的分门别类日益专门化”,使得专业技术人员无论在人数还是在重要性上,都开始取代企业主而居于社会的主导地位[4](P13)。中产阶级无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体。

对于中产阶级,在国内有不同的称呼,如中间阶级、中间阶层、中产阶层、社会中间层等,一个广泛受到认可的中产阶级定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做出的:“所谓中产阶层,是指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修养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换言之,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中间水平。”[5](P252)这一定义说明中产阶级不仅仅是收入上处于中等水平,单纯的经济地位也不能单单从收入上来界定。

(二)中等收入者

对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大致有两种,一种认为中等收入者就相当于中产阶级,如刘秉泉认为,“中等收入者的实质是中产阶层。该群体既有较高的收入,又有一定的资产,是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的体现者。”[6]林弘认为,“对于‘中等收入者’,国外一般称之为‘中产阶级’或‘中等阶级’。国内学者大都用‘中产阶层’或者‘中等收入阶层’来表述,以避免同我国长期使用的‘阶级’的内涵相混淆。有学者指出,为了避免使用‘阶级’、‘阶层’这些敏感概念引起不必要的争议,不妨采用‘中等收入群体’这种提法。党的十六大明确‘中等收入者’这一概念,是非常准确科学的。”[7]另一种认为,中等收入者只能从收入上进行界定,如狄煌认为,“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一定的收入水平是其唯一的划分标准。”[8]苏海南认为,“中等收入者是指其收入水平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某个时期里平均收入水平上下一定区间的人群。”[9]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人也认为,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级是有联系的。“中产阶级必然是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则不一定被属于中产阶级。中产阶级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其判别标准是多重的。”[8]

笔者认为,中等收入者应只根据收入来判定,而中产阶级是有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重判定标准的。从十六大和十七大的报告中也可以说明中等收入者只是从收入上来判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以上表述明显是从收入上来界定中等收入者的。与中产阶级的概念相比,不妨将中等收入者的扩大看成是仅从收入上来扩大中产阶级,这是一种单兵突进的思想,那么为了更加接近于中产阶级,可否将经济地位中的收入再推进一步,从消费上来来扩大中产阶级,也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夸大中等消费者。

二、中等消费者

内需不足是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多年来政府所实施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不明显,出现了内需扩而不大的现象。我国内需扩而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政府部门往往把扩大内需看成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学问题,思想观念还停留在生产型社会,根本没有意识到我国社会正在向消费型社会转型。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十六大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生产型社会是指社会的消费品供给不足,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是生产不足的问题。而消费型社会则是指社会不存在生产不足,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是消费不足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无疑是对如何扩大内需的战略性表述。如果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扩大了,那么更多的社会成员手头就有钱了,这样他们就能将更多的收入用于消费。这样的想法固然正确,因为要想有更多的消费,必须有一定的收入作保障。但是,如何提高我国社会成员的消费水平并不单单是一个增加收入的问题,还和很多其他因素相关。针对经济学家提出的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笔者认为将其替换为中等消费者的概念更为妥当,如此,要扩大我国的内需就不仅仅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而更应该是扩大中等消费者的比重。

(一)中等消费者的定义和特征

中等消费者是在消费的意义上处于中等水平的社会成员,在阶层的意义上可称为中等消费者阶层。中等消费者阶层不是中产阶级,但比中等收入者阶层更接近于中产阶级。判断中等消费者的标准是消费,包括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具体来说,中等消费者有以下重要的消费特征:

第一,中等消费者的消费领域较为宽广。他们是汽车、商品房和各种高档耐用品的消费大军。他们消费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社会消费方方面面。

第二,中等消费者有更为平衡的物质消费和非物质消费。除了愿意在个人和子女的教育等发展性资料的消费上舍得投入,在个人和家庭的休闲娱乐等享受性资料的消费上也舍得投入。

第三,中等消费者的消费讲究文化品位,但不是米尔斯笔下的炫耀性的消费。米尔斯所谓中产阶级的前卫消费是因地位恐慌而通过消费来暂时提升个人地位的炫耀性消费。我国中等消费者阶层讲究的文化品位是赋予了消费品以文化的内涵,消费产品也是在消费文化。当然,这不排除中等消费者也会有一定的奢侈品消费,但绝不是炫耀性消费,至多是享受性消费。

第四,中等消费者阶层具有超前消费的意识和观念,接受“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第五,中等消费者阶层的消费是自愿主导型消费而不是非自愿主导型消费。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改革,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者用于这三个领域消费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很大,从而影响了其在其他领域的消费,这是国家通过改革迫使中等收入者消费。虽然就消费本身而言,消费的完成是消费者自愿的,但国家的逼迫成分更为突出,所以笔者称这种消费为非自愿主导型消费。而中等消费者阶层的消费是自愿主导型消费,即中等消费者的消费,不论是生存资料的消费、发展资料的消费,还是享受资料的消费都主要是其自愿的,国家基本不存在逼迫消费的问题。

三、将中等收入者替换为中等消费者的优点

(一)中等消费者比中等收入者更容易辨别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难于用一个收入值来准确界定的概念,如苏海南认为,“中等收入者是指其收入水平处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全体居民某个时期里平均收入水平上下一定区间的人群。这个概念首先具有经济规定性,以收入水平为确定中等收入者的首要条件。其次,具有相对性,中等收入水平不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收入水平区间,且这一区间还是以一定地区、一定时期为条件的。”[9]也就是说,确定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很难用一个确定的收入值来表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标准是不同的。而且在中国还存在一个无法准确获知社会成员的收入的问题。因为,收入不是工资,社会成员的工资外收入很难获知,这些工资外收入可涉及财产性收入、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等。而中等消费者则直接从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上去辨别,辨别相对容易。

(二)中等消费者适应的是消费型社会,而中等收入者适应的是生产型社会

从各大商场店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看出,我国已进入买方市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心不是生产不足,而是消费不足。而我国也正处于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中。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目的往往是扩大内需,强调的是消费。在这种情况下,中等消费者的概念适应了消费型社会对消费的需求,而中等收入者的概念从收入的角度来讲消费,高收入和高消费相关,是典型的生产型社会的概念。

(三)中等消费者比中等收入者更能体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是消费。所以,中等消费者更好地体现了让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而中等收入者只强调的是提高收入,然而,在一定的限度内,提高收入并不能提高消费,因此,中等收入者在体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理念上弱于中等消费者。

四、培育和壮大中等消费者

关于培育和壮大中等消费者,本文只是提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具体的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笔者认为,培育和壮大中等消费者,就是培育大批能消费、敢消费的社会成员,提高中等消费者在社会成员总人口中的比重,使他们在消费上能做到有资本消费、有时间消费、能放心消费。所谓有资本消费是指中等消费者群体有比较高的收入,能保证维持其社会中等消费水平的消费支出。这就要求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所谓有时间消费是指中等消费者除了工作时间之外应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从事消费活动。这就要求各工作单位严格执行八小时工作制、节假日放假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督,在条件成熟时可考虑进一步缩短工作时间,给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闲暇时间。所谓能放心消费是指中等消费者敢于消费社会生产的各种商品和服务,没有后顾之忧。这就要求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从以上三个方面用力,才不至于出现内需扩而不大的现象。

本文对“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提法做了反思,提出了培育和扩大中等消费者的设想。对于如何扩大中等消费者,本文只是提了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在当前的条件下如何培育和扩大中等消费者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希望本文能够为反思“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提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25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4卷)[M].人民出版社,1973:653.

[3]Mills.C.W.: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65.

[4]Bell,Daniel.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New York:Basic Books,1999:13.

[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52.

[6]刘秉泉.当前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及对策建议[J].经济要参.2003(38).

[7]林弘.让中等收入者多起来[J].中国经济信息,2003(10).

[8]狄煌.合理界定中等收入者[N]经济参考报,2003-02-18.

[9]苏海南.努力扩大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J].宏观经济研究,2003(4).

猜你喜欢

收入者中产阶级阶层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