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创新规律探析

2014-04-09张美君

社科纵横 2014年3期
关键词: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美君

(天津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意识形态是政党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一般来说,一个政党所坚持的“主义”就是该政党的意识形态。政党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决定着政党的生存和发展,而政党意识形态能否永葆科学性取决于意识形态能否根据实践不断创新。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的意识形态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积极探索和把握党的意识形态创新的规律,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党的指导思想。但对于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和态度: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神圣化、绝对化、教条化;一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动指南性、科学方法性和不断发展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能不断推进意识形态的创新,党和人民的事业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中国共产党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引领我们立党兴国的旗帜,无论何时都不能丢。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党的意识形态也失去了创新的理论前提。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注意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恩格斯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P742-743)第三,准确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他还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2](P382)第四,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不是自我封闭的僵化体系,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会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决不能要求前人“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2](P291)。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条件,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真正地了解中国国情,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现实基础

正确认识国情是制定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前提,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每一次意识形态创新都建立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

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极其重视对于中国特殊国情的研究,他明确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3](P633)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发生在以农民为主体,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受若干帝国主义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正是建立在对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毛泽东成功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精辟地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领导权、动力、前途、发展阶段、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和政策等,从而创立了党在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强调重新认识中国国情。邓小平就提出,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然是长期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对我国国情进行全面分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了深刻论述。正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我党意识形态的重大创新。

党的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拓展,同样靠的是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密切关注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分析世纪之交人们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的国情,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分析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推动我党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毛泽东把二者的“结合”称为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必须解决的第一重要问题。邓小平把二者的“结合”称为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江泽民把二者的“结合”称为我们党80年最基本的经验。什么是结合呢,结合就是具体运用,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和历史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其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并做出合乎中国实际、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形成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由此可见,二者的结合点是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应以现实问题为中心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创新。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面临的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发展规律和前途是什么,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可依靠和团结的力量、革命的对象是谁等问题,对以上问题的科学回答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第一次重大创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从建设国家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来,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对上述问题的科学回答实现了党的意识形态重大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对这个问题的科学回答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亟待解答的现实问题是: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上述问题的科学回答就产生了科学发展观。可见,90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和创新都是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都是直面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产物。

四、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原则

要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就要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既要继承前人,更要大胆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前提,继承性保证了党的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稳定,便于树立意识形态权威性。在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过程中,中国几代共产党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种继承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内容的继承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条件下,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及改革,从来没有动摇过。二是理论精髓的同一性。实事求是,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三是社会理想的一致性。这就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

坚持继承性,可以保证党的意识形态的稳定,而坚持创新才可以增强意识形态的生命力,不创新、不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不在某些方面突破前人,党的意识形态就会失去它的生机与活力,就不会产生新的理论成果,就不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创新是党的意识形态发展的灵魂。要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就要善于总结实践新的经验,大胆借鉴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自党成立以来的意识形态创新成果,都是新的概括的产物。毛泽东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形成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它们都既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传,又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典范。

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又吸收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意识形态,它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是一个完全崭新的世界观;作为文化形态,它又有对人类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性和共通性。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这块土壤里生根、开花和结果,就必然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同时也离不开对西方文化及其现当代发展的积极成果的吸收。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其意识形态创新的过程中,始终注重继承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创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大量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内容。比如,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传统的“革故鼎新”、“通变救弊”,升华为全面改革的政策;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光大为人民为主体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人本”理念,和谐社会理论中所体现的“和谐”理念,均乃中华文明延绵不断的脉根。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大势,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党的意识形态之中,使党的意识形态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吸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提到我们国家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国外的优秀文明成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长期不能改变。他通过对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社会文明的考察,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和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人,面对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的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战略,都渗透了对于当代世界基本动向的科学分析和诸多领域现代化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及时掌握。

六、反对错误倾向,及时总结实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途径

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相斗争中发展完善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创新过程也是一个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早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经过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论战,才逐步确立其在中国思想界的主导地位。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斗争中实现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意识形态也是在不断排除“左”和右的干扰中创新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从僵化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年来,一些人借“反思改革”的名义,否定改革开放,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等思潮。对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回应了各种错误思潮的挑战,捍卫了党的意识形态的权威。

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意识形态创新的重要途径。毛泽东十分强调革命理论直接来源于革命经验,以他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根本来源。他本人多次说过:“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4](P299)邓小平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决策和理论发展也十分强调实践经验总结这一特点。就像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讲的那样:“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2](P3)党的十七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概括也突出了实践经验总结这一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表明,党的一代又一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在总结实践的过程中丰富党的意识形态,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伟大历史贡献
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涉台外交斗争述略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和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