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述评*

2014-04-08吕亚非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陆氏题跋光绪

吕亚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述评*

吕亚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北京 100875)

陆心源是清季著名藏书家,《仪顾堂题跋》是陆心源书目题跋的代表作。梳理和阐述《仪顾堂题跋》的撰写与编纂、收书范围与特点、刊刻与流传、意义与评价,全面揭示《仪顾堂题跋》的成书、流布与影响,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陆心源的文献目录学成就的研究。

陆心源;《仪顾堂题跋》;编纂;流传;评价

陆心源(1834-1894),字子稼、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湖州归安(今吴兴)人,晚清四大藏书家之一。《仪顾堂题跋》是陆氏著述中书目题跋的一部分,为陆氏历来撰写的题跋所辑,成书于光绪十六年(1890)。

一、撰写与编纂

陆氏好读书,嗜收藏,同时又是一个学问家。坐拥书城,闲居多暇,加之学有所在,出于整理自己藏书的需要他开始了书目题跋的编纂。

《仪顾堂题跋》虽刊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但陆氏题跋的撰写却很早就开始了。同治六年(1867)刊于广东高廉道任上的《仪顾堂集》里面就已经收了不少的书跋。去职归里后,陆心源一边收书,一边读书、校书,同时又在刊书。光绪元年(1875)陆氏建潜园,开始专意著述。光绪五年(1879)辑《金石学录补》二卷,撰《三续疑年录》,开雕《十万卷楼丛书》。光绪六年(1880)购得宜稼堂藏书。光绪七年(1881)刊出《千甓亭砖录》。光绪八年(1882),刊出《皕宋楼藏书志》《续志》《归安县志》。光绪十二年(1886),《金石学录补》刊出。光绪十四年(1888),《千甓亭砖录续录》《唐文拾遗》《唐文续拾》刊出。光绪十五年(1889),刊出《元祐党人传》。光绪十六年(1890),刊出《吴兴诗存》《吴兴金石记》《仪顾堂题跋》。这段时间,陆心源一直没有停止对藏书的整理与研究,在刻书过程中所写的书跋基本都收在了后又重刻的《仪顾堂集》里。

《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中的三百三十多种珍贵图籍有陆心源的案语,这些案语大都比较简短,惜墨如金。在《仪顾堂题跋》所收入的不少书跋中,陆心源留下了时间信息,如卷四《唐余纪传跋》“光绪十年七夕识”[1](P65),卷五《书金石学录后》“光绪五年五日识”[1](P84),卷十《明刊李文饶文集跋》“光绪十年七夕后二日校毕识”[1](P150)、《东堂集跋》“光绪十年七月二日记”[1](P153),卷十三《贡云林集跋》“同治八年以阁抄本校过”、“光绪十年复以弘治刊本校一过”[1](P185)等等。从这些标有确切日期的题跋来看,《仪顾堂题跋》里面收入的题跋的撰写时间跨度比较大,其中最早的不晚于同治八年,有部分书跋撰于《皕宋楼藏书志》刊出前的这段时间,而《皕宋楼藏书志》刊出后又撰写了部分书跋。鉴于一些题跋的撰写要早于《皕宋楼藏书志》的刊刻,并且对比《仪顾堂题跋》后可以看出,《仪顾堂题跋》所记载的内容要比《皕宋楼藏书志》的案语要丰富、深入得多,对于一些结论的得出有详细的论证。由此我们推断在撰写《皕宋楼藏书志》时陆氏对于这批有案语的图书已经做过整理并形成题跋,然后再对于这些题跋按照《皕宋楼藏书志》的体例要求进行加工,最后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简洁明了的结论性案语。

《皕宋楼藏书志》《续志》的体例限制了其收书范围并且不能充分发明陆心源自己的见解。此外,随着陆氏读书日多,见解日深,又有许多新的看法与认识。这使得陆心源一方面撰写了很多新的题跋,一方面又促使他整理补充旧的题跋。《仪顾堂题跋》的整理结集正是这一行动的结果。

关于《仪顾堂题跋》的整理结集过程暂没有详细的文字资料。据书前潘祖荫序所署时间为“光绪庚寅七月”[1](P18),则至迟光绪十六年(1890)七月前《仪顾堂题跋》已经结集并刊印。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署名潘祖荫的序实为叶昌炽所写,据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所记光绪庚寅七月“郑盦师赠陆存斋所著《仪顾堂题跋》四册即命代作一序”[2],在叶昌炽《奇觚庼文集》卷上收入这篇代序。

二、收书范围与内容特点

《仪顾堂题跋》共十六卷,不标经史子集之名,实际上是按经史子集进行分类。其中全书十六卷,其中卷一为经部书跋,卷二至五为史部书跋,卷六至九为子部书跋,卷十至十三为集部书跋,卷十四至十五是碑帖、信札、书画跋,卷十六是碑墓志跋。每篇书跋,首记书名、卷数,再记作者和版本。另有版式特征、避讳、藏书印、授受源流、校勘结果等根据书籍实际情况及需要记或不记。一般每种书一篇书跋,也有一种书两篇甚至三篇的,如元瑞州《隋书》等有两跋,《宋元学案》、衢本《郡斋读书志》等有三跋。

《仪顾堂题跋》全书共收入各类题跋323篇,其中书画碑铭48篇,书跋275篇。在所收题跋的分类上,经部书跋22篇,史部书跋76篇书71种,子部书跋84篇书83种,集部书跋93篇书91种,四部共收书267种。法帖跋6篇,书法墨迹跋4篇,函札跋10篇9种,画跋7篇,墓志跋7篇,碑跋12篇10种。这与陆心源的学术倾向有很大的关系。陆心源素对经世之学比较在意,尤长于人物考订,故注重史部、子部、集部的收藏、整理与研究。在所收书跋的版本上,全书共计收有宋刊约45种,元刊约22种,明刊约33种,清刊约56种,影宋抄本约37种,影元抄本约7种,影明抄本约2种,其他抄本约63种,另有东洋覆宋本1种,东洋覆元本1种。《仪顾堂题跋》的收书范围虽不像《皕宋楼藏书志》那样专收珍善之本,且以明刻为下限,但可以看出其中收入大量宋元旧刻及影宋、影元旧抄本。大量的清代刻本和抄本和这一时期整理搜集了大量早已失传的典籍是分不开的,东洋覆宋本的传入反映了中日之间的图书交流。

陆心源藏书丰富,善校勘与考订,通版本目录之学,此在其所撰写的题跋中有充分表露,也形成了其题跋的特点。一是富收藏。陆心源一生勤于搜讨,坐拥书城,藏书十数万卷,所以其在读书、校书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大量的藏书,因此陆氏题跋常常涉及一书的多种版本,有时兼记各种版本的行字版式。二是精鉴别。陆心源收藏丰富,心识目验,对于古籍图书的版本情况多能慧眼独具,纠前人之失,为世所称,叶昌炽在序言中就称陆心源对于“版刻源流、收藏姓氏,剖析异同,如指诸掌。”[1](P17)更难能可贵的是,陆氏能综合分析历代版刻的特点,归纳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三是长校雠。陆心源勤于读书,又善于校雠,加之藏书丰富,故其题跋对于版本文字之异同,言之极详。对于各种版本,陆氏多有比较并指出其刊刻源流及诸书优劣,对于舛误较多有关文意之大者,陆氏不惮一一列举,以为参正。四是善考订。陆心源博学多识,故其题跋对于作者生平仕履、古书刊印源流、授受藏弆、版本文字之优劣等多有考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余嘉锡先生称赞此书道:“余以为其精博处,尤在能考作者之行事也。”[1](P671)

三、刊刻与流传

《仪顾堂题跋》为陆心源家刻。后世著录虽有光绪十六年刻本和潜园总集本之别,实际上两个版本的书版都为同一个陆氏家刻板,只是有的为单行本,有的编入了《潜园总集》。另外在这两个版本里面,后期的印本在目录方面都做了一些挖改,因为卷三《续考古图》和卷七的《济生方》有目而无文,所以挖去,这应该是陆氏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所做的修正,其他方面并无差别。

《仪顾堂题跋》的影印本有1990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根据清光绪间刻本影印,分装六册与《仪顾堂续跋》同装一函,另1990年有中华书局影印的《清人书目题跋丛刊》收入《仪顾堂题跋》《续跋》,与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同在一册。

2009年中华书局《书目题跋丛书》刊出了由冯惠民先生整理标点的《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全书将《仪顾堂题跋》323篇、《仪顾堂续跋》307篇、《仪顾堂集》卷十七至卷二十题跋61篇、《皕宋楼藏书志》中陆氏所下的案语330条合为一编,共计题跋案语1 032篇条,又收录了俞樾与缪荃孙各自所撰的陆心源神道碑与余嘉锡《书〈仪顾堂题跋〉后》,并附有《四角号码书名人名索引》,非常方便使用。美中不足的是《仪顾堂集》卷五至卷七陆心源为他人所作书序、自序、重刻书序等计42篇没有收录,卷十六题跋28篇显与卷十七至卷二十为同一系列,而汇编失收,颇令人不解。山东大学李寒光、李霞二先生曾专门就此书整理中存在的讹误、失收等情况作了详细阐述,用此书者可参看。[3](P24-30)

四、意义与评价

《仪顾堂题跋》刊出后,陆氏分赠诸多同好。叶昌炽在《仪顾堂题跋》序中称赞:“版刻源流,收藏姓氏,剖析异同,如指诸掌。”[1](P17)潘祖荫在给陆氏的信札中称《仪顾堂题跋》为“七百年来未有之作”。[1](P254)诸多夸奖,催生了《仪顾堂续跋》的问世,乃至陆氏又有了三续、四续、五续的打算,虽未能实现,但可见《题跋》对陆氏学问著述产生的激励。山东巡抚张曜读此书后,认为陆心源学识宏通才堪经世,上折请用。光绪十七年(1891)三月陆心源得旨升复原官,交吏部引见。光绪十八年(1892)二月陆心源入京,四月光绪帝召见于勤政殿,后奉旨交李鸿章差遣,委至上海稽查招商局事。虽因病未能到任,但得蒙皇帝召见褒扬,一生仕途可谓有了圆满的结局。

《仪顾堂题跋》不仅对陆心源的著述与第三度出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因其重要的学术价值,获得了当时学者和后世学人的诸多好评。当朝名士李慈铭在《越缦堂文集》中称:“陆氏心源《仪顾堂题跋》十六卷,其中可取者甚多”。[4]近代目录学专家余嘉锡先生称陆氏富收藏,精鉴别,又长于校雠之学,认为《仪顾堂题跋》于版本文字之异同言之极详,而其精博处尤在能考作者之行事。[1](P671)今人学者严佐之先生认为《仪顾堂题跋》有补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考证作者、考证版本三个突出之处,而其学术价值早已超出单纯反映陆心源藏书情况的范围。[5](P160-164)综而观之,《仪顾堂题跋》在目录学史上的特殊意义有以下几点:

(一)承向、歆之遗意,重作者之生平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6](P324)刘向《别录》、刘歆《七略》于作者凡史有列传事迹已详者则剪裁原文录入,于事迹不详者则旁采他书或据所闻见以补之,于事迹传讹者则考之他书以辩证之,创为成法,余嘉锡先生将之归结为附录、补传、辨误三例[7](P42),凡考作者之行事,大抵不外乎此。然向、歆之后,鲜少能为之者,班固取《七略》删去书录作《汉书·艺文志》尚间存作者行事于注中,而《隋书·经籍志》只载官爵,至宋、明诸志但记作者姓名而已。南朝宋王俭依刘歆《七略》撰《七志》,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创为传录体。后世晁公武《群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于作者之爵里有著有不著,间记行事不能详。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于作者必注名字爵里,但不能旁搜博考,而多云始末未详、仕履无考。

陆心源治史长于人物考订,其《三续疑年录》《金石学录补》《宋史翼》《元祐党人传》《宋诗纪事小传补正》等皆为考订人物生平仕履之作,而陆于《七略》、《别录》之学,又夙所究心,是故《仪顾堂题跋》能承向、歆之遗意,特别重视作者生平之考证。对诸家书目著录未详的作者,陆心源大多都进行了考证,例如《尚书精义》作者黄伦,《提要》云其仕履则莫能详,陆氏考《三山志》知其乾道四年授左丞务郎。对诸家书目不著撰人的书籍,陆心源通过考证多能确定其作者,例如《汉隶分韵》不著撰人名氏,陆氏查《宋史·艺文志》小学类有马居易《汉隶分韵》七卷,知是书乃马居易所著,又考其分韵与《平水韵略》同而不用《礼部韵略》,据此知马居易当是金人,非宋人。陆心源有关作者的考证,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其考证结果多为胡玉缙、余嘉锡等学者所征引,足见其学术价值,但其在编目题跋中注重作者考证,不失目录学家法,则更为难能可贵,是故向以严谨著称的余嘉锡先生认为陆氏“此一节则轶今人而追古人矣,后之治目录学者所宜取法也。”[7](P48)并于《书〈仪顾堂题跋〉后》再次强调“非溢美也”[1](P672),足见其嘉许之意。

(二)脱版本之窠臼,作全面之考订

有清一代,私家藏书发展到极盛,目录学也成为一门显学。清初钱曾《读书敏求记》恢复了私家藏书的解题传统,开创了藏书题跋记这一目录题材,而其讲求版本的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题跋目录的编纂,考据学的兴起又使得学者对古籍校勘极度重视,使得版本的赏鉴和校雠价值成为题跋记述的重要内容。至乾嘉时期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等题跋目录对古籍的避讳、版式、书口、纸张、字体、木记、行款、字数等记述非常详细,使得题跋强调版本的特点更加突出和鲜明,加之藏书家佞宋、崇宋之风的盛行,乃至后世直以赏鉴一派称之。清季,诸多题跋目录对版本的记述进一步详细化,凡题名、衔名、版心字数、刻工姓名、篇章差别、字句异同无不一一著录,凡版本相关者无不网罗殆尽。

题跋目录对版本的重视为考察古籍的版本差异、刊刻授受源流及古籍的校勘提供了极大地便利,但对于版本的过度重视,忽视了其他内容的考辨与著录,使得题跋这一目录体裁的路子越走越窄。而陆心源的《仪顾堂题跋》以其富藏书、精鉴别、长校雠、善考订的特点使得题跋的内容涉及到古籍的形式、内涵等各个方面。陆氏题跋既有对古书版式特点的记述,如卷一《元刊毛诗句解跋》等,又有对古籍文字优劣的比勘,如卷二《宋椠吴志跋》等;既有对古书刊刻授受的梳理,如卷四《宋椠咸淳临安志跋》等,又有对古书内容的介绍和评价,如卷五《历代名贤确论跋》等;既有对书林掌故的记述,如卷四《草莽私乘跋》等,又有对作者生平的考证,如卷六《影宋本宋提刑洗冤录跋》等。并且,常常在一篇题跋中陆心源同时进行了多方面的记述与考证,如卷一《影元抄张清子周易本义附录集注跋》既有对书籍内容的介绍,又有对书籍著录情况及收藏授受的考察;卷四《影宋抄营造法式跋》既有对对作者生平仕履的考证,又有对图书卷数的考辨及校勘价值的说明;卷七《北宋本外台秘要跋》既有对书籍版本的考证,又有不同版刻之间的比勘及评价等。

陆氏根据图书实际情况及自己学术专长,有感而发,使得每篇题跋均言之有物,各具特色,而整部题跋目录显得内容均衡,色彩丰富。从这点上来说,陆心源的《仪顾堂题跋》脱离了以往题跋目录偏重版本的窠臼,极大地拓宽了题跋目录的内容范围,在目录学史上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

当然,《仪顾堂题跋》也有其不足之处,余嘉锡先生在《书〈仪顾堂题跋〉后》指出其考证之失三:一曰辨证未确,二曰引证不详,三曰持论矛盾。体例之可议亦有三:一曰前人考证称引不及,未免掠美;二曰论议杂厕,自乱体例;三曰出处不载篇卷,检查原书不便。虽有这些缺点,但诚如先生所说:“盖见闻或偶有不及,思虑亦容有未周……全书大体既佳,征引亦富,其精博之处,固不以一眚掩也。”[1](P677)可为公论。

[1]陆心源.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M].冯惠民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叶昌炽.缘督庐日记抄[M].上海:蟫隐庐,民国十年石印本.

[3]李寒光,李霞.略论《仪顾堂书目题跋汇编》整理之失[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

[4]李慈铭.越缦堂文集[M].北京: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十九年排印本.

[5]严佐之.近三百年古籍目录举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朱熹.四书集注·孟子万章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M].北京:中华书局,2007.

A Review of the Preface an d Postscript to Yigutang Written by Lu Xinyuan

LV Ya-fei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cient Book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Lu Xinyuan is a famous bibliophil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the Preface an d Postscript to Yigutang is his masterpiece bibliographic inscriptions.By researching on the work’s writing and compilation,book collecting scope and features,inscription and spreading,significance and evaluation,the paper fully reveals the publication,spreading and influence of the work the Preface an d Postscript to Yigutang,which will help to do further researches into Lu Xinyuan’s bibliographic achievements.

Lu Xinyuan;the Preface an d Postscript to Yigutan g;compilation;spreading;valuation

G256.4

A

1009-1734(2014)09-0016-04

[责任编辑陈义报]

2014-06-12

吕亚非,在读博士,从事历史文献学研究。

猜你喜欢

陆氏题跋光绪
款、印、题跋对古书画的鉴定作用
毓庆宫光绪书房的使用与陈设
姜宸英《选诗类钞》题跋续考
傅以礼《华延年室题跋》校补
浅析《陆氏三世医验》痰证论治*
光绪《黔江县志》的药学价值
“戊戌变法”中的光绪和慈禧
上海书隐楼史略
“陆氏”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功能的影响
叶德辉《述学》题跋五种探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