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学审美价值

2014-04-08杨传红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10期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侵略者大合唱

杨传红

(湖北文理学院 音乐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合唱史上一部不朽的名作,由词作家光未然和音乐家冼星海于1939年3月共同创作完成。这一作品自诞生之日起,便在延安、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品以奔流不息的黄河为创作背景,以黄河的源远流长讴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旧社会人民的不幸人生痛斥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以黄河儿女不畏艰险的斗争精神坚定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的信心,通过诗与乐、歌与词的完美组合为人们勾勒出一幅中华儿女誓死保家卫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时值《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再谈这一不朽名作,重温诗歌所营造的伟大意境,既是对作品的尊重,更是对作品所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肯定。

笔者在国内知名文献搜索网站“中国知网”以“《黄河大合唱》”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百余篇相关论文,在对这些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与研究后,发现这些文章多是从音乐本体、曲作者或作品欣赏的角度探讨,对于歌词和词作者的研究与探讨显得相当薄弱。笔者认为,仅用这样的视角对这一作品进行研究其实是没有完全理解作品内涵的一种现象,这是因为“只有当音乐接通文化时,才能唤起一种直接的感受,才能一下子带你进入一种生命的状态,从而使音乐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效果。”[1]笔者以关注音乐文学审美价值的视角探讨词作者与歌词对这一不朽名作的贡献。

一、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为我国著名诗人、文学艺术理论家光未然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感于黄河的惊涛骇浪而创作的一首组诗。该诗作原名《黄河吟》,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光未然先生在经过黄河壶口附近,目睹黄河船工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击时,有感而发创作的一首诗作。[2]需要明确的是,《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先生是在1938年除夕晚会上听了光未然先生朗诵的《黄河吟》后,才萌生了将这一诗作创作成《黄河大合唱》的念头。因此,笔者认为,在讨论、研究《黄河大合唱》的艺术价值时,不能忽略歌词这一根基。光先生紧跟抗日战争时代脉搏的跳动,拨动心灵的律动创作歌词,传达黄河母亲爱的花瓣,连接中华民族情的桥梁,打通各族人民心的代沟,就一定能撩拨曲作家冼星海的乐思,鼓荡抗日志士的心旗,震颤老百姓的心弦,使人们对国土沦丧屈辱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获得誓死保家卫国的磅礴激情、恢弘气势。这正是《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审美价值之所在。

这首组诗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部分做成,各部分浑然天成地统一于“黄河”这一伟大母亲的形象中。诗作借助于诗人的情感线将其中具有不同意义的场面联接为一个完整的诗歌意象系统,是诗人运用各种文学创作手法对中华儿女奋勇拼搏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壮举的多角度描绘;更是诗人兼革命者的光未然先生以诗为号角引领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无畏的革命行动。从《黄河吟》诞生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时期,各地人民都在饱受着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正是由于光未然先生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残酷暴行,才有了《黄水谣》中的“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扶老携幼,四处逃亡”,才有了《河边对口曲》中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才有了“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的种种控诉。光先生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转化为人民的种种控诉,这些暴行经过不同地域的不同人物的不断控诉被推向了顶峰,进而将情绪推进《保卫黄河》中的“端起来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一章在诗歌的外在美,尤其是整齐一律与多样统一、均衡对称与对比等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它能表现一种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给人以单纯感,表现出一定的气势。[3]曲作家冼星海先生在这里运用轮唱、合唱的形式,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进行曲式的节奏,表现出全民抗战一往无前的雄壮步伐和机智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更将情绪升华至《怒吼吧,黄河》中的“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二、以母亲河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伟大

黄河自古以来就被中华儿女誉为“母亲河”,《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将生活于黄河两岸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以“黄河”为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黄河的波涛汹涌、奔流不息影响着因各种原因生活在此的黄河儿女,将他们的生命与时代紧紧相连。《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句句充满了奔腾澎湃的激情。在开篇的朗诵词中,光未然先生就这样写道:“黄河以其英雄的气概出现在亚洲莽原之上,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赞颂着歌唱着。在‘黄河大合唱’中,展开了一幅悲壮的幻想然而又是现实的图画。……”《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意图是为了通过对黄河这一宏伟形象的塑造,烘托中华儿女不畏艰险誓死保家卫国,赶走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因此,对于黄河的宏伟形象塑造是歌词着力表现的内容。光先生为了塑造黄河这一“母亲河”的形象,运用了多种手段,如《黄河颂》中的直接塑造:“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铸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在音乐方面,作曲家充分借鉴了“颂歌”的写法,但旋律又无比自由、热情、奔放,展示了黄河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伟大精神。如在《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以及《黄河怨》中的间接塑造;又如在《黄河之水天上来》中运用大段诗词的重点塑造,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示了黄河这一“母亲河”以宏伟的气魄昭示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以黄河儿女的坚韧颂扬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意蕴中除了重点刻画了母亲河的气魄以外,以塑造黄河儿女的坚忍不拔的品质,颂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是其着力表现的一个方面。在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合唱部分开始之前的朗诵词中,光先生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将听众的思绪带入惊涛骇浪的黄河边,以诗词为听众营造一个黄河船夫们团结一心拉纤的场面,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在第六乐章《黄河怨》中,通过“谁没有妻子儿女,谁愿意遭受敌人的蹂躏?有良心的中国人哪!你听听一个妇人悲惨的歌声。”为听众塑造了一个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形象,激发听众在思想感情上与歌曲主人公的共鸣,深化中华儿女被日本侵略者迫害的程度,以此为后续乐章中描写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对抗日本侵略者的必胜信心做强有力的铺垫;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中,通过“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样的反问句和排比句将中华儿女反对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推向了高潮,并通过“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将听众带入黄河儿女万众一心,通过各种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场面;在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中,通过前面几个乐章对黄河“母亲”形象的刻画以及对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描写,引出“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加上音乐上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及宏伟的气势使作品的情感推上了最高潮,伴随着气吞山河的合唱,诗词向听众展示的“坚定信心,誓死卫国”的必胜信心也得以完全释放。

四、以诗的内涵确立乐的形式激起人们的共鸣

如前所述,合唱曲《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是在组诗《黄河吟》问世之后,即《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方式可以说是“依词谱曲”,这样的词曲结合方式更加注重的是作为歌词的诗文所确立的文化内涵。《黄河吟》这一组诗在格局安排上是光未然的一次全新尝试,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不但在每个部分设计有新体诗歌,更是在每首独立成章的诗歌前面设计有特定的朗诵词,特别是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一部分,诗人扩充了新体诗歌的容量,除了朗诵词以外,还配置了大段文字组成的诗朗诵,这种别具一格的行文设计在组诗第一次问世之时便激起了听众的强烈反响,《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先生也正是在听到朗诵出来的诗文后,激动地萌生了要为其谱曲的创作欲望。

冼星海先生在总体把握《黄河吟》的内涵与形式后,将这一组诗设计成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的新型合唱,并在表演形式上将《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这四个乐章设计成不同形式的合唱以夯实整部合唱的根基;将《黄河颂》《河边对口曲》和《黄河怨》设计成独唱与对唱形式,以突出人物与观众的亲近感;将《黄河之水天上来》设计成配乐诗朗诵,以此来加深观众对黄河与合唱时代背景的认识。全曲依然是各自独立成章的合唱组曲,每个乐章表达不同的乐思和主题,整体统一于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运动这一基本主题中。冼星海先生还在乐章的前面加入了一个《序曲》以通过音乐的渲染营造确立“黄河”的形象以及引入“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这一基本主题。《黄河大合唱》的各乐章都在开始部分设计有朗诵词作为每个乐章的先导,凸显了作品的构思中仍是以诗的内涵确立音乐的形式这一基本框架;音乐又与诗词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得以引发观众的情感,激发观众的内心共鸣。

五、以文字营造意境烘托气势恢宏的氛围

中国诗词向来注重意境的营造,《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虽然在写法上为新体诗,但是依然遵循重视营造意境的原则。《黄河大合唱》自20世纪30年代末诞生后,空间上逐步在延安、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时间上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传唱,丝毫没有因为作品的年代久远而淡出人们的视野,究其原因,歌词为听众所营造的意境是其经久不衰的一个制胜法宝。不论是到没到过黄河的人,黄河作为“母亲河”的形象在人们的意识里是根深蒂固的。当听众听到《黄河大合唱》时,都能通过歌词所营造的意境感受到黄河那种雄壮、恢宏的氛围,如在《黄河颂》中:“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当听众听到“一泻万丈,浩浩荡荡”时,脑海中便会形成黄河波涛汹涌、奔流不息的景象。

《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在营造意境时,用到了很多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和比喻等。其中排比是作品中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排比不仅可以使歌词更具节奏性,还能更好地抒发感情。在《保卫黄河》这一乐章中:“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词通过一连串的排比不仅将黄河儿女保家卫国的决心推向了高潮,更能激起听众的共鸣,使其听后产生荡气回肠的感觉。

《黄河大合唱》是一首鼓励人们不断奋斗、坚持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合唱曲,光未然先生还通过隐喻的手法表达这一特定主题。同样在《保卫黄河》中,歌曲一、四部分合唱,二、三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犹如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特别是轮唱时“龙格龙格龙格龙”的人声伴唱,听起来变化无穷,妙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的氛围。这样的安排比喻我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汇成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以此表达了中华儿女终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必胜信心。

参考文献:

[1] 潘明栋.论《黄河大合唱》及其文化内涵[J].黄河之声,2013(6):30-31.

[2] 张香玉.《黄河大合唱》的作者光未然[J].武汉文史资料,2011(8):20-24.

[3] 张 计.中国民族力量与苦难的象征——《黄河大合唱》有感[J].名作欣赏,2008(11):137-138,139.

猜你喜欢

黄河大合唱侵略者大合唱
Nanjing Confucius Temple
My Trip
一二·九大合唱
春天的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黄河大合唱》与桂林文化抗战
形成老区宣传“大合唱”
不弯腰的习俗
《怒吼吧!黄河》向全国人民发出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号角
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