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宣恩县曾家档锌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4-04-08杨登银刘斌忠钟建彪刘洪林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14年6期
关键词:厚层闪锌矿矿层

杨登银, 刘斌忠, 钟建彪, 钱 镭, 刘洪林

(湖北省地质局 第二地质大队,湖北 恩施 445000)

0 引言

鄂西南高罗地区铅锌矿调查评价及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区内发现铅锌矿点十多处,没有发现一处具有中型规模的矿产地。曾家档矿区锌矿的发现和勘查宣告了鄂西南地区无规模铅锌的历史。对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认识和深入研究,提炼找矿标志是实现区内铅锌矿找矿更大突破的必然捷径。曾家档矿区主矿层(Ⅰ矿层)为单一锌矿层,层位和岩性基本稳定,分布范围较广,矿化相对较均匀。笔者亲历矿区普查调研工作,试图从成矿地质特征入手,建立找矿标志,为该地区后期找矿提供资料。

1 区域地质背景

曾家档矿区区域构造位置处于上扬子台坪八面山台褶带恩施—黔江台褶束之咸丰复式背斜南东翼[1](图1),以北东向褶皱为主,断裂为辅,主要褶皱构造由西向东依次为咸丰背斜,狮子关向斜,高罗背斜;主要断裂构造为咸丰断裂;地层出露较齐全,除上志留统和下泥盆统缺失外,自寒武系至三叠系均有见及,寒武系—志留系区内广布,岩性以碳酸盐为主,碎屑岩次之,铅锌矿主要赋存于寒武纪娄山关组上部和奥陶纪南津关组下部。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矿区主要出露寒武纪娄山关组上段,奥陶纪南津关组及红花园组,自老至新叙述如下:

2.1.1寒武纪娄山关组上段

根据岩性特征,本矿区分为三个岩性层,从下至上为:

第一岩性层浅灰色、灰白色中—厚层微—细晶白云岩,砂屑细晶白云岩、粉—泥晶白云岩,具叠层藻,含燧石结核。厚度>50 m。

第二岩性层灰—深灰色厚层微—细晶白云岩,夹中—厚层碎裂(角砾)状白云岩、灰质白云岩,或相变为条带状白云岩,含少量燧石结核或条带。厚6.40~20.97 m,中上部白云岩呈层状、角砾状构造,方解石化明显呈脉状或团块状,普遍具锌矿化现象,为本矿区Ⅰ含矿层,锌矿呈脉状、浸染状、星点状产出,矿化体厚1.10~9.29 m。矿化体下部一般具燧石结核。

第三岩性层为浅灰—灰白色中—厚层灰质云岩、白云岩,微—细晶结构,具少量纹层理和叠层藻,局部发育不规则方解石脉、方解石团块,下部含少量燧石结核或条带。厚度63.97~92.06 m。中下部局部见锌矿化现象,为本区Ⅱ含矿层,锌矿主要呈不规则细脉状充填于裂隙中,矿化体厚1.10~25.24 m。

2.1.2奥陶纪南津关组(O1n)

顶部灰色中—厚层灰岩夹少量条带状灰岩,上部灰色中—厚层灰岩与浅灰色中层灰质白云岩、白云岩互层,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条带状灰岩夹瘤状灰岩及泥(页)岩,下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条带状灰岩,底部生物碎屑灰岩,厚289.10 m。下部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为本矿区Ⅲ含矿层,含矿层厚5.20~10.97 m,锌矿呈脉状或浸染状产出。矿化体厚1.20~3.97 m。

图1 曾家档锌矿区域地质略图Fig.1 Regional geology sketch map of Zengjiadang1.梁山组—大隆组;2.云台观组—金陵组—黄龙组;3.云台观组—写经寺组—黄龙组;4.纱帽组;5.罗惹坪组;6.牛蹄塘组—石龙洞组;7.石龙洞组;8.新滩组;9.南津关组—牯牛潭组;10.娄山关组;11.高台组、覃家庙组并层;12.覃家庙组;13.实测地质界线;14.岩层产状;15.实测正断层及倾角;16.实测逆断层及倾角;17.性质不明断层;18.背斜;19.向斜;20.矿区位置。

2.1.3奥陶纪红花园组(O1h)

上部灰色中—厚层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薄层生物碎屑灰岩,局部具鲕状结构,含腕足类化石,风化面见角石体管,下部灰、深灰色厚层灰岩,薄—中层含生物碎屑灰岩夹黄绿、灰紫色泥(页)岩。厚>20 m。

2.2 构造

矿区处于狮子关向斜南部仰起端南西,地层倾向50°~150°,倾角8°~25°,沿走向及倾向呈波状起伏,锌矿化较好部位则岩层微细裂隙发育,可见层间揉皱和层间高角度小裂隙及同生沉积角砾构造。本区地质构造属简单类型。

3 成矿特征

3.1 含矿层特征

矿区有三个含矿层,其中Ⅰ含矿层含矿性连续,Ⅱ、Ⅲ含矿层含矿性不连续。

Ⅰ含矿层位于寒武纪娄山关组上段第二岩性层中上部灰—深灰色厚层微—细晶白云岩夹中—厚层碎裂(角砾)状白云岩之中,呈层状产出,含矿层顶界为第三岩性层浅灰、灰白色厚层细晶白云岩;底界一般为灰质白云岩夹少量泥质白云岩,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倾向南东,倾角8°~23°,含矿层中锌矿化程度具有明显分带性,含矿性与岩性及层间构造具成因关联,中上部岩性具碎裂状或角砾状构造,矿化强烈构成锌矿化体,锌含量0.55%~6.59%,顶部灰白色白云岩矿化较弱且不均匀,一般锌含量仅为万分之几,个别达矿化程度,下部白云岩含少量燧石条带,裂隙及揉皱欠发育,含矿性弱,甚至不含矿。

Ⅱ含矿层位于寒武纪娄山关组第三岩性层中下部浅灰、灰白色厚层微—细晶白云岩之中,一般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含矿层产状与岩石产状一致,倾向南东,倾角14°~16°,含矿性与岩石中裂隙发育程度有关,裂隙欠发育,矿化微。裂隙发育,含矿性较好构成锌矿化体,锌含量0.2%~1.48%。

Ⅲ含矿层位于奥陶纪南津关组下部灰、深灰色生物灰岩之中,顶板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条带状灰岩,底板为浅灰色灰质白云岩。呈层状产出,产出状态与围岩一致,倾向南东,倾角10°~24°。含矿层虽岩性层稳定,但矿化与层间高角度小断裂及其碳酸盐化、硅化及萤石化关系密切,在没有蚀变和小断裂的部位,一般不含矿或矿化微弱,蚀变及小断裂发育部位,强化强烈,构成锌矿体,锌品位1.21%~5.17%。

3.2 矿体特征

矿区内Ⅰ含矿层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圈出6个锌矿体,编号为Ⅰ1-Ⅰ6。各矿体特征如下:

Ⅰ1号矿体分布矿区南部新屋台—姚家坪一线,地表露头线呈半闭合状,控制矿体长约2 800 m地段,矿体厚1.10~8.35 m,平均厚3.57 m,Zn含量1.03%~6.59%,平均2.61%。该地段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以微晶—细晶白云岩、碎裂状白云岩中赋存星点状、浸染状、细脉状、团块状闪锌矿产出,局部可见受岩性控制以条带状白云岩中呈团块状或条带状、星点状、浸染状闪锌矿产出。矿体产状70°~150°∠7°~16°。

Ⅰ2号矿体位于茅草洞,矿体长约230 m,宽约60 m,地表露头线闭合环状,矿体厚2.40~7.50 m,平均厚5.13 m,Zn含量1.36%~3.45%,平均2.22%。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以微晶—细晶白云岩、碎裂状白云岩中赋存星点状、浸染状、细脉状、线状、局部条带状产出。矿体产状110°~124°∠10°~11°。

Ⅰ3号矿体东起茅草洞,西止铜厂,矿体长约650 m,宽约400 m,地表露头线闭合,矿体厚1.30~9.29 m,平均厚3.86 m,Zn含量1.17%~4.58%,平均2.42%。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以微晶—细晶白云岩、碎裂状白云岩中赋存星点状、浸染状、细脉状、局部条带状产出,局部见受岩性控制以条带状白云岩中呈浸染状、团块状或条带状闪锌矿产出。矿体产状90°~145°∠8°~12°。

Ⅰ4号矿体位于头塘北东,呈半闭合北西向展布,矿体长约300 m,平均宽约200 m,矿体厚1.40~1.50 m,平均厚1.45 m,Zn含量1.40%~4.96%,平均3.18%,矿体层呈层状、似层状,以微晶—细晶白云岩中赋存浸染状、细脉状闪锌矿产出。矿体产状120°~130°∠10°~12°。

Ⅰ5号矿体位于头塘以北、文家档以西,地表露头线大致呈三角形闭合,底边长约150 m,其顶部被部分剥蚀,矿体厚3.70 m,平均厚3.70 m,Zn含量1.19%~1.65%,平均1.42%,矿(化)体呈层状、似层状,以微晶—细晶白云岩中赋存星点状、浸染状、细脉状闪锌矿产出。矿体产状80°~85°∠10°~11°。

Ⅰ6号矿体位于狮子湾—火场铺及其以北一带,矿体呈不规则长条形闭合南北向展布,地表露头线长约750 m,宽80~200 m,所见矿体层厚1.25~4.00 m,平均厚2.60 m,Zn含量1.04%~5.95%,平均3.25%,矿体层呈层状、似层状,以微晶—细晶白云岩中浸染状、细脉状闪锌矿产出。矿体产状118°~142°∠10°~16°。

Ⅱ含矿层圈出两个锌矿体,矿体特征如下:

Ⅱ1矿体位于姚家坪南东,矿体长约200 m,矿体厚1.10~4.80 m,平均2.95 m,Zn含量1.00%~1.31%,平均1.16%,锌以星点状、浸染状、细脉状赋存于微细晶白云岩裂隙中。矿体产状105°∠15°。

Ⅱ2矿体位于茶园,矿体长170 m,厚1.50~4.96 m,平均厚2.81 m,Zn含量1.60%~1.83%,平均1.69%,锌以星点状、浸染状、细脉状赋存于微细晶白云岩裂隙中。矿体产状110°~120°∠15°~16°。

Ⅲ含矿层圈出一个锌矿体,位于桅子堡,矿体长约250 m,宽约150 m,矿体厚1.20~2.70 m,平均1.75 m,Zn含量1.30%~5.17%,平均2.90%,锌以浸染状、星点状及条带状赋存于生物灰岩中。

3.3 矿石特征

3.3.1矿石矿物

区内Ⅰ、Ⅱ、Ⅲ含矿层矿石矿物相似。矿石的矿物成份较简单,种类不多。金属矿物主要有闪锌矿、褐铁矿,少量黄铁矿、铁白云岩及微量方铅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少量石英、长石、水云母等。

闪锌矿(ZnS)矿石中最重要的锌矿物,含量多,一般<0.5%~4%,局部达20%,为本区主要的矿石矿物,粒径0.02~0.6 mm,一般0.02~0.4 mm,呈半自型—他型粒状,颜色有褐黄、深褐、棕色等,受铁质渲染时普遍具褐色及褐红色环边,常不均一,金刚光泽,条痕褐色。产出以浸染状或细脉状为主,分布不均匀,局部相对集中,呈粒状分布或微细脉状分布于碳酸盐岩矿石中。闪锌矿有两个成矿阶段,早期闪锌矿呈浸染状,局部呈团块状,晚期闪锌矿呈枝杈脉状穿插早期闪锌矿或次生裂隙之中。

方铅矿(PbS)很少。手标本上观测类比粒径0.01~5 mm,一般0.01~0.15 mm,呈自形—半自形晶粒状,常见与闪锌矿伴(共)生。铅灰色、金属光泽,有的交代闪锌矿,有的充填于闪锌矿晶粒之间。

黄铁矿(FeS2)呈浅黄色、金属光泽,条痕黑色,无均匀性。粒径0.01~0.05 mm,在矿石中偶以星点状、细脉状两种形式与石英、闪锌矿伴生,极不均匀分布,含量常<0.1%。

褐铁矿(Fe2O3)褐色、褐红色,呈粉末状沿岩石缝合线边缘渲染,含量<0.1%~0.2%。

方解石(CaCO3)充填于白云岩晶粒间,粒径0.02~0.08 mm,他形—半自形粗粒状,少数方解石隐晶—微粒状,偶伴铁质渲染,后期方解石呈块状、角砾状或细脉状形式产出,脉宽1~2 mm,局部达2.6 mm,含量1%~5%。

白云石[CaMg(CO3)2]呈半自形—他形状,具典型的细晶结构,少数微粒、中粒结构,含量一般90%~98%,局部72%,粒径0.02~0.6 mm,一般0.04~0.1 mm,局部较粗可达0.4~0.6 mm,粒间伴有少量方解石。

石英(SiO2)呈自形—他形粒状,充填白云石与方解石间隙,含量<0.2%~3%,粒径0.01~0.6 mm大小不等,一般0.04~0.08 mm,沿脉体填隙的自形石英粒径达0.4~0.6 mm。

另外矿石中时有铁白云岩含量0.1%~0.5%,玉髓有0.5%,炭质0.1%、水云母0.5%,长石<0.1%零星分布于闪锌矿边缘等。

3.3.2矿石结构构造

Ⅰ含矿层最常见的结构为微粒结构、细粒状结构、微—细粒结构、角砾结构、碎裂结构,少数中粒结构,矿石构造主要有细粒浸染状构造、杈枝细脉状构造、条带状构造,据粒状金属矿物数量,可见稀疏浸染状和中等浸染状两种。角砾结构为岩矿石碎裂形成,角砾多为次棱角状、次圆状,角砾大小1~4 cm,个别<2 mm,角砾成分主要为微—细粒白云岩,其晶粒间见微量的他形状石英分布,角砾间由后期次生方解石及闪锌矿填隙。

Ⅱ含矿层常见的结构为微粒结构、细脉结构、角砾结构、碎裂结构,矿石的构造主要有细粒浸染状构造、(杈枝)细脉状构造。

Ⅲ含矿层常见主要结构为中粗粒结构,其次细脉结构,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条带状构造。

3.3.3矿石类型

Ⅰ含矿层矿石类型主要为微—细粒浸染状闪锌矿矿石(照片1)、碎裂角砾状闪锌矿矿石(照片2)、(杈枝)细脉状闪锌矿矿石(照片3)、条带状闪锌矿矿石(照片4)、团块状闪锌矿矿石等;Ⅱ含矿层矿石类型主要为微—细粒浸染状闪锌矿矿石、(杈枝)细脉状闪锌矿矿石,其次为细团块状闪锌矿矿石;Ⅲ含矿层矿石类型主要为中—粗粒浸染状闪锌矿矿石、条带状闪锌矿矿石,少量为团块状方铅矿闪锌矿矿石。

3.4 矿床成因

区内Ⅰ、Ⅱ、Ⅲ含矿层矿石特征相同或相似,表明矿床成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闪锌矿具有与其沉积物一道沉积成岩形成星点状、似层状的成矿特点,闪锌矿呈半自形—他形粒状与颗粒和泥粒共生,在闪锌矿晶粒间充填有不规则的石英及白云石,显示为同期沉积产物;方铅矿主要为充填作用形成,见于白云岩及闪锌矿晶粒之间,晚于闪锌矿。闪锌矿(化)体在岩层中多顺层分布,呈似层状、浸染产出与层理大体平行。矿石以闪锌矿为主,铅含量极低,早期铅锌与其它沉积物一道沉积成岩,早期矿质来源和地层关系密切,据Pb、Zn、S同位素结果[2],矿石的硫同位素δS34均为正值,变化范围在9.92‰~22.28‰间,与来自上地幔中成矿物质比较,偏离零值稍远,变化范围也超过5‰,S32和S34的比值为21.76~21.96,矿石中铅同位素年龄与围岩地层时代相当,表明矿质来源于原始沉积层。晚后期在沉积成岩之后,由于受构造作用影响,锌元素被热水溶液带出,形成含矿热液,并运移充填在后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小裂隙、空隙中聚集成矿。初步表明本区铅锌矿体的成因类型属沉积—改造型锌矿床。

4 找矿标志

4.1 层位、岩性、岩相[3]

区内Ⅰ、Ⅱ含矿层对应的层位为寒武纪娄山关组上段第二岩性层和第三岩性层,Ⅲ含矿层对应层位为奥陶纪南津关组下部,层位控制了区内锌矿的产出空间位置,层位是区内找矿最重要最为明显的找矿标志。Ⅰ含矿层岩性为灰—深灰色中—厚层状微细—细晶白云岩,Ⅲ含矿层岩性为灰、深灰色生物灰岩。Ⅰ、Ⅱ含矿层垂直剖面的岩性组合为一套白云岩,时见藻类化石,沉积相为台地边缘浅滩微—细晶白云岩藻礁相,Ⅲ含矿层岩性组合为生物灰岩,沉积相为台地边缘浅滩细—中晶灰岩生物礁相。

照片1 细粒浸染状闪锌矿矿石Photo 1 Veinule-disseminated sphalerite ores

照片2 碎裂角砾状闪锌矿矿石Photo 2 Brecciated sphalerite ores

照片3 杈枝脉状闪锌矿矿石Photo 3 Vein sphalerite ores

照片4 条带状闪锌矿矿石Photo 4 Banding sphalerite ores

4.2 层间小构造

含矿层岩石中揉皱、节理裂隙、高角度小断裂,同生角砾等,形成的孔隙为矿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场所,构造发育部位一般锌含量高。Ⅰ含矿层主要为揉皱构造(照片5)、同生角砾状构造、微细裂隙构造,Ⅱ含矿层主要为微细裂隙构造,次为角砾状构造,Ⅲ含矿层主要为裂隙构造、高角度小断裂构造[4]。

照片5 层间揉皱构造Photo 5 Interlayer rumple structure

4.3 外观及风化色

Ⅰ含矿层地表露头常发生层理不清,歪歪扭扭现象。风化后岩石表面普遍有褐色、褐红色,俗称“烟熏色(照片6)”或“猪肝色(照片7)”,风化面不平整,还具有褐色“疙瘩”,凹凸不平(照片8)。Ⅱ、Ⅲ含矿层不明显。

照片6 风化面呈“烟熏色”Photo 6 Weathering surface showed smoky color

照片7 风化面呈“猪肝色”Photo 7 Weathering surface showed liver-coloured

照片8 风化表面呈“疙瘩状”凹凸不平Photo 8 Weathering surface showed concaves

4.4 围岩蚀变

Ⅰ、Ⅱ、Ⅲ含矿层中方解石化极普遍,方解石呈团块状(照片9、照片10),细脉状及枝杈脉状。Ⅰ含矿层局部可见白云岩重结晶现象,颗粒粗大;Ⅱ含矿层局部可见重晶石化、萤石化;Ⅲ含矿层局部具硅化、重晶石化和萤石化。

照片9 方解石化Photo 9 Calcitization

照片10 方解石化Photo 10 Calcitization

4.5 地球化学场

1∶20万水系沉积物锌异常在该区表现为分布范围大,强度高。但其异常形态并不沿构造线分布,而与含矿层的分布范围基本吻合,为找类似矿床提供了间接标志。

参考文献:

[1]钟建彪,杨登银,等.湖北省宣恩县曾家档矿区铜多金属矿普查报告[R].恩施: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2013.

[2]王福元,张炳荣,等.湖北省咸丰地区多金属成矿规律研究与矿田预测报告[R].恩施:湖北省第二地质大队,1980.

[3]杨绍祥,劳可迪.湘西北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J].地质通报,2007,26(7):899-908.

[4]陈超,曹晓峰,王玉奇,等.扬子地台周缘铅锌矿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0,24(4):333-340.

猜你喜欢

厚层闪锌矿矿层
西藏甲玛斑岩成矿系统闪锌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铁含量对含铁闪锌矿浮选影响的研究
新疆和田市沉积矿床矿体特征与岩层特征对比研究
矿层上段隔水性能及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分析
人工智能对基层影像医生筛查肺结节的辅助价值
河南舞阳铁矿田铁山庙组矿层下盘地质体成因
开采残余矿层存在的风险及防治对策
Cu-X(X=C,Si,Ge,Sn,Pb)掺杂对闪锌矿ZnS 可见光吸收的影响研究
三层系厚层试验区调整注采层段改善驱替效果
氧化剂在刺槐豆胶浮选分离方铅矿和闪锌矿中的作用及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