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水北调工程对阳谷县农业灌排影响分析

2014-04-07周晓坤王哲

山东水利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阳谷县灌排西沟

周晓坤,王哲

(阳谷县水务局,山东阳谷 252300)

南水北调工程对阳谷县农业灌排影响分析

周晓坤,王哲

(阳谷县水务局,山东阳谷 252300)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建设与运行中给阳谷县农业灌溉与排水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造成影响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与解决措施,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高效安全运行和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阳谷县;南水北调;灌排影响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鲁北段小运河输水工程,线路全长98.21 km,其中,阳谷县境内线路长18.3 km。涉及阳谷县七级、阿城2个乡镇,21个村庄,人口1.6万,耕地面积5 466.67 hm2。由于该工程的建设运行,打乱了区域内原有的灌排工程体系,给当地农业灌溉与排水造成较大影响,并威胁到南水北调工程的运行安全。现就影响成因及相应对策简述如下。

1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对灌排的影响

1.1 打乱了区域内原有的灌排工程体系

南水北调鲁北段小运河输水工程,灌排影响区域分属位山、陶城铺两大引黄灌区,小运河纵贯全境,为该区农业灌排的主干渠。主要配套沟渠包括:南运西沟、北运西沟、张庄沟、七级分干等主要支渠14条,大翟支渠、阿东支渠等田间沟渠275条。渠道功能灌排合一,渠网布置大体合理,基本可满足当地农业灌排要求。

南水北调鲁北段小运河输水工程,占用阳谷境内的小运河下游段,工程开挖、扩挖和筑堤后,原有灌排工程体系被严重打乱,使小运河及区内部分沟渠的灌排功能全部或部分丧失,灌溉影响面积3 400 hm2,排涝影响面积达5 466.67 hm2。

1.2 小运河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

小运河是古京杭运河的一部分,现是赵王河的支流。发源于黄河支流金堤河北岸的张秋闸,向北穿过阳谷县阿城镇、七级镇,于东昌府区苏里井进入赵王河,全长39.45 km,流域面积331 km2,其中阳谷县境内流域面积310 km2。

20世纪70年代,聊城市位山引黄灌区复灌,小运河受灌区三干渠拦截,在交汇处建崔庄枢纽调控小运河来水,小运河与相连沟渠形成天然平原水库。主要调蓄流域内灌溉尾水,金堤河下泄尾水,并相机拦蓄当地汛末径流,多年平均拦蓄量约94.0万m3。由于南水北调工程跨流域配置水资源,水质要求较高。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整体规划,工程采用全封闭式运行管理模式,这样就迫使小运河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

1.3 受限于区域内特殊的地理地貌

阳谷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海拔高程44.75~34.5 m,地面平均坡降1/6 000~1/7 000之间。小运河、赵王河、金线河是境内3条主要排水河道,且兼有灌溉与调蓄功能。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逐渐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三种微地貌类型相间的现代平原地形。工程影响区位于阳谷县最东北部,是全县地势最低处,海拔高程37.0~34.5 m,局部地形高差变化较大,部分地块5 km范围之内相差2 m以上。阳谷县东部310 km2流域面积范围之内的汛期涝水与灌溉尾水,均经小运河、南运西沟、北运西沟汇集该区域。特殊的地理地貌,为该区农业灌排影响的产生提供了先天条件。

2 农业灌排影响分析

2.1 排涝影响

洪涝灾害是阳谷县农业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就目前而言,防洪除涝仍是阳谷水务的首要任务。如前所述,因影响区域位于全县地形最低处,是每年汛期洪水的聚集地。为缓解防汛压力,区内开挖较多小型沟渠,多采用向小运河直排的方式。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对原排水体系与排水方式造成了实质性改变,小运河输水工程建设时,虽然对区域内较大沟渠进行了恢复改建,但对面大量广的小型沟渠、局部低洼地、沿渠村庄的排水问题无法兼顾。造成该区内耕地和村庄受到洪涝威胁。

2.2 灌溉影响

1)小运河沿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阳谷县主要的粮食产区。南水北调鲁北段小运河输水工程的开挖、扩挖和筑堤后,原有灌溉工程体系遭到破坏,部分渠系的引水功能丧失,引水困难增加,影响面积约2 133.33 hm2。

2)根据南水北调输水方案安排,小运河输水时段与当地农业灌溉时间有冲突可能。按南水北调运行管理要求,当地灌溉水不允许进入输水河道,由于小运河调蓄功能的丧失,以及受当地地形地貌与控制建筑物缺失等条件的制约,小运河流域内的灌溉尾水,势必经小运河,南、北运西沟等沟渠进入区内的低洼地块,农作物受淹受损严重。该现象已在南水北调试通水时突出表现。据统计,农作物直接受损面积300余公顷,受影响面积万亩以上。不但给当地群众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也给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不便。

3 建议措施

3.1 工程技术措施

1)新开挖阿城陈庄沟,连通南、北运西沟;新开挖田家楼沟,连通南运西沟与七级干渠。两项工程建设后与已恢复的主沟渠形成区域主干网。在主干网的基础上,疏浚七级、阿城支渠14条,设计总长度31 km。新开、扩挖斗农渠410条,设计总长度150 km,基本形成区域灌排渠系网络。渠网布置与设计时,应灌排兼顾,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到影响区内的局部低洼地与沿渠村庄的排水要求。

2)采用跨流域调水方案,将小运河流域内灌溉尾水调入赵王河流域,利用赵王河的调蓄作用,解决影响区灌溉尾水淹地问题。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在北运西沟下游5 km段设堤防,堤高1.5~2.5 m,对灌溉尾水进行制约;二是改建北运西沟簸箕柳节制闸,闸址距北运西沟入小运河口4 km,利用该闸适时调控过闸流量,保证下游水位在合理控制范围之内,而不淹没农田;三是在簸箕柳闸上游,向西扩挖穆庄沟3.5 km至丰徐渠,丰徐渠为赵王河支流,通过该支渠即可将簸箕柳闸上游多余灌溉尾水调入赵王河。

3)渠系配套建筑物。渠系配套建筑物包括三类:一是渠道堤防工程。主要集中在北运西沟下游,南运西沟及小运河部分地形低洼段,总长约9 km。二是控制性涵闸。包括穆庄沟镇界节制闸、北运西沟簸箕柳节制闸2座;陈庄沟、大翟沟、田家楼沟等田间沟渠引、泄水闸23座;三是交通建筑物。新建井柱板桥15座,砌石拱桥38座。

4)机井建设。小运河调蓄功能丧失后,河道沿岸农田灌溉将受到威胁,需增加一定数量的机井。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成井工艺,一般单井控制面积4.67 hm2左右。按调查的缺井面积1 933.33 hm2计算,需新打机井415眼。

3.2 管理技术措施

工程建设采用上级支持、政府投入、群众参与相结合方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设计标准要求分步实施。工程建设期,组建工程建设项目法人,严格实行“四制”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工程建成后,实行分级管理方式。跨流域的沟渠、堤防与控制建筑物由县级管理机构管理,田间次要工程由乡村用水协会进行管理。

工程运行时,县乡村三级与用水协会统一协调,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和政策,依法对工程实施管理。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供水计划与配水方案。在保证南水北调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供水、灌溉、防洪除涝之间的关系,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高效安全运行与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 赵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4)-12-0044-02

2014-10-15

周晓坤(1988—),男,助理工程师

猜你喜欢

阳谷县灌排西沟
阳谷县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洱海西部灌排沟渠水质特征及土地利用的影响
革命中的传统乡村转型之路*——《西沟:一个晋东南典型乡村的革命、生产及历史记忆(1943-1983)》述评
现代化大型灌排泵站建设研究
河南西沟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
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灌排沟渠施工关键技术探讨
见证西沟及其时代:《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出版的价值和意义
坚持建管并重 改善农田灌排条件
河网地区水资源现状和开发利用
阳谷县现代农业小麦产业项目重点县建设情况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