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014-04-06刘一霖宋长伟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对虾海南省养殖业

刘一霖,宋长伟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刘一霖,宋长伟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 海口 570125)

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80—90年代,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大规模兴起,近年来,更有逐步扩张的态势,部分养殖池塘无地可挖,便破坏红树林、沙滩、防风林等重要生态资源和岸滩资源,造成资源环境的破坏。为了整治、修复受损的海域及海岸带资源,保障海域、海岸带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和海水池塘养殖业健康发展,文章在对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海水池塘养殖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健康养殖的对策措施。

海南省沿岸;海水养殖;池塘养殖;健康发展

1 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发展现状

1.1 养殖面积和产量

从区域空间分布上看,目前海水养殖池塘遍布全省海岸带及周边区域,海南省海岸线长度的22.82%被海水养殖池塘占用,池塘集中连片区域主要分布在东寨港、八门湾至冯家湾、青葛、潭门、小海、老爷海、新英湾等港湾。2012年,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面积1.27万hm2,产量14.3万t,海水池塘养殖面积最大的市县为文昌市,海水池塘养殖产量最高的为儋州市。

1.2 养殖品种

目前,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品种中鱼类主要包括石斑鱼、美国红鱼、河鲀等;甲壳类主要包括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梭子蟹、青蟹等;贝类主要有鲍鱼和东风螺等;还有部分江蓠池塘养殖。

2 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发展特点

2.1 养殖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品种一直随着养殖产量、市场需求、养殖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如随着凡纳滨对虾种苗技术的引进和繁育技术的成熟,饲养斑节对虾的养殖户逐渐减少改养凡纳滨对虾;会文镇是海南海产品养殖大镇,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华侨和台商在这里办起虾苗孵化场,逐渐形成了海南最大的虾苗繁育基地,被誉为 “虾苗谷”,随着东风螺种苗繁育的成功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加,以及会文镇周边海域环境的恶化,加上东风螺病害发生率比对虾低,因此,会文镇原来的对虾种苗养殖池已大部分改造成东风螺养殖池,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2.2 养殖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需求将会持续增长,如2012年我国对虾产量115万t,国内消耗105万t,出口10万t,而我国对虾需求量为186万t,反而进口几十万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根据调查,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如会文镇养殖的石斑鱼、对虾、东风螺等产品大部分销往湛江水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只要价格合适,产品不愁销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3 养殖经济效益可观,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海水池塘养殖业是高风险行业,但同时也是高收益、高回报的产业。以高位池养虾为例,建塘成本 (含池塘建造、养殖设施、房屋等)1万~1.5万元/亩,离海边越近成本越低,一年可收获2~3造,养殖成本约14~20元/kg(含虾苗、饲料、药品等),亩产一般在1 000~1 600斤,近3年对虾市场价格为44~120元/kg,收购价格一般为30~90元/kg,这样计算下来,养殖户每年每亩养虾纯收入至少可以达到1万元,有的可以达到2万~3万元;东风螺每年每平方米纯收入可达到200元;石斑鱼平均每年每亩可赚1万~2万元。

由于影响海水池塘养殖业的风险因素较多,养殖收益时多时少,我们调查了养殖户近3年平均收入,结果显示,养殖户近3年平均年纯收入可达到人均5万~6万元,由于大部分为家庭式养殖,养殖人员多为老人和妇女。而工厂化养殖基地的工人人均年收入只有2万~3万元,且全部为年轻人,因此,个体家庭式养殖人均收入是在养殖工厂打工人均年收入的2倍。而近3年海南省渔民人均年收入为2.3万元,不足海水池塘养殖人均年收入的1/2。因此,海水池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越来越多的渔民想要加入到海水池塘养殖行业中来,但受到养殖池塘空间拓展的限制,不少外地甚至国外的商人也纷纷来海南搞海水池塘养殖业。

海水池塘养殖业的效益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养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离不开苗种、饲料、渔药、设备这些原材料,也离不开贩运商、经销商及加工企业,因此海水池塘养殖的发展往往带来整条产业链的发展。

2.4 海水池塘养殖设施不断完善

海南省大部分海水养殖池塘都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面临着年久失修、进排水渠道坍塌、淤积老化严重、无养殖废水处理设施等,严重影响了养殖产量并对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2010年持续强降雨对文昌地区海水池塘养殖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不少养殖户已经认识到养殖设施建设不足,先后投入资金进行了防雨设施、池塘加固等建设。2012年,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开展了全省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池塘标准化改造内容主要包括配套完善进排水、电、路和养殖废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池塘清淤挖深整理等。按标准海水养殖池塘改造可获政府资金补贴800元/亩。随着池塘标准化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设施将更加完善。

3 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养殖环境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由于海南省目前环保设施建设滞后,所排放的废水得不到有效处理,导致海南省海洋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养殖水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更严重的问题是海水池塘养殖的自身污染,造成养殖近岸海域特别是河口、潟湖等区域水体污染加重,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尤其是对虾养殖业是一个高度污染环境的行业,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和病菌,据相关资料统计,对虾料的利用率仅为30%,剩余的70%以有机污染物的形式不经处理直接入海排放,高度污染海洋环境,造成周边海水水质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如文昌市会文镇过去几年由于大规模养虾导致海水污染严重,目前,虾苗基地及对虾养殖场已大部分迁至其他水质较好海域。另外,由于高位池养殖需要从临近海域中抽取海水,养殖废水也要排入大海,且大部分养殖废水都是通过管道直接排放,在海岸带上到处可见纵横的水管、过滤的沙井,随意堆放的沙土丘和排水冲出的沙坑和水道等,养殖废水随意排放,污水横流,使沙滩变黑,海水因污染而变浑浊,对海岸沙滩和海洋景观影响很大。

3.2 对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目前,海南省海水养殖池塘遍布海岛沿岸,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海湾、潟湖等区域,这些养殖池塘大部分未经批准,擅自基建永久性的海水养殖池塘及给排水管渠、蓄水滤井、地下水井等配套设施,或挖掘水面从事海水养殖,导致一些土地、海防林、红树林、沙坝、沙滩和海域遭到非法占用和破坏。由于海水养殖池塘过度、无序的基建以及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等规划的顺利实施,导致当地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选址和落地受到影响,阻碍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产业的发展和陆域城镇建设。

3.3 养殖病害频繁发生

目前,在海水池塘养殖过程中病害发生的频度较多,尤其是凡纳滨对虾养殖病害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石斑鱼、东风螺等其他养殖品种。海水池塘养殖病害的引发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① 海洋环境的污染使海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生活在该环境条件下的养殖品种容易引发疾病或违禁物质超标;② 养殖过程的方式方法不当,密度过大,投喂劣质饲料,滥用药等,致使养殖的种类营养缺乏,抵抗力降低,感染疾病;③由于种质退化引发的抗病力降低。2012年,海南省由于病害导致池塘养殖经济损失达2 400万元,养殖病害频发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3.4 海水池塘养殖生产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弱

目前,由于海南省海水养殖池塘顺岸而建,呈带状分布,因此处于分散经营的格局,大部分为个体散户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竞争力弱;同时品牌创建和培育意识不强,海水池塘养殖品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少,在国内外缺少影响力和知名度,如凡纳滨对虾、石斑鱼等许多海水养殖品种产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与其地位不相匹配的是,其效益与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零散、小规模、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品牌等是海南海水池塘养殖产业的共性,这种以个体养殖户为主的经营体制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5 养殖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对水产品质量安全性都有很高的认识和要求,而目前海南省的养殖生产环境、产品质量标准、药残监控等方面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同时随着海南省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大量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及港口船舶排放废油正成为影响海水池塘养殖水域的外源污染源,水域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环境污染不仅直接危害海水池塘养殖产品的生长,还直接影响产品质量,海水池塘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

4 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 着力改善养殖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加快市政污水管网的建设,对未经处理直接排河、排海的废污水实施截污,减少污水排放量,并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氮脱磷等处理能力,以避免海洋环境进一步恶化;其次,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禁止在海防林带和红树林保护区内新建池塘,海防林带、沙坝沙滩、红树林保护区、潟湖内的池塘有步骤的退塘还林、退塘还海;第三,增强海水养殖科技研究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除了具有提供养殖对象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使养殖用水能够内部循环使用,如设置江篱净化池或消毒蓄水池、沙滤海水井等,对养殖池塘及周边海域水质进行监测,了解水质动态变化,及时进行调节,纠正不利于养殖产品生长和影响其免疫力的因素;此外,还应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在现有国家和省级养殖环境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基础上,针对养殖活动及养殖环境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增加如海水池塘养殖业环境管理、海水池塘养殖操作、养殖废水再利用等方面的有关规定和办法。

4.2 做好海水池塘养殖业布局规划,适度控制规模

随着海南省沿岸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造成海岸带空间资源的浪费和沿岸生态资源的破坏。政府应充分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合理布局,节约集约”的原则,对全省海水养殖池塘进行布局规划,促进养殖池塘由沿海带状布局向内陆纵深布局并适度控制规模,重点要退出红树林、防风林、沙滩、潟湖等重要生态资源和滨海景观资源区域及周边海水养殖池塘,恢复原有自然生态景观并为其他滨海产业发展留出充足空间;海水养殖池塘布局应科学选址,认真调查研究养殖区域内物理、化学、底质和生物特性、水域的环境容量等,选择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养殖品种和切实可行的养殖方法,注重优化养殖模式的研究,大力发展高效、低污的工厂化 (集约化)养殖,减少岸线占有率和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同时应该对养殖活动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社会影响和经济损益等进行研究和论证。

4.3 大力推进海水池塘养殖业产业化经营

海南省亟须推进海水池塘养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引导企业进入海水池塘养殖业,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以大中型养殖企业为龙头,辐射带动养殖户,连接国内外市场,实行生产、销售的一体化经营管理;建立大型综合性水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的集散作用,把分散生产和国内外大市场联系起来,有利于养殖户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安排生产,实现产销的有机衔接;围绕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兴办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发挥这些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保障主导产品生产的顺利进行。

4.4 加快制定健康养殖和水产品安全标准

重点围绕海南省主要海水池塘养殖经济品种,尽快制定和完善现有海水池塘养殖和与质量安全有关标准,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海水池塘养殖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并与国际、国内市场相适应,进一步加快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强海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和质量认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重点海水池塘养殖区、养殖生产基地和流通市场建立一批海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市场等在水产标准化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符合要求的检测站点,对产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

4.5 加强病害防控

规范渔用药物使用,加强养殖环境监测和水产疫病的防控,加快研制开发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的无公害渔药,研发渔用疫苗、天然中草药制剂等绿色药,科学合理使用药物,以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效果与养殖产品品质。

4.6 推进海水池塘养殖互助保险制度

海水池塘养殖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海南省海水池塘养殖业的配套保险服务体系非常滞后,养殖户基本上没有保险保障,实施政策性海水养殖互助保险项目是尽量减轻养殖风险给渔养民带来的巨大损失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该顺应行业发展需求,通过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海水养殖互助保险制度,结合海南省具体情况积极推进海水池塘养殖互助保险制度尽快出台。

[1] 王军.辽宁省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的分布及对水环境的影响[J].水产科学,2013,32(3):165-170.

[2] 王凌.南方高位池养殖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8):194-198.

[3] 杨蕾.我国海水养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水产科学,2003,22(4):45-47.

[4] 陈雨生.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6):72-76.

猜你喜欢

对虾海南省养殖业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海南省肿瘤医院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是海南省还是海南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