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与信息化

2014-04-06丁文锋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工业

丁 亮,丁文锋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712100;2.国家行政学院 信息技术部,北京10008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时还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正确认识生态文明与信息化各自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厘清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信息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文明既贯穿于人类文明的不同时代,又融入不同文明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之中,本质在于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纵向看,人类社会形成后,人类文明随之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文明形态也经历了原始文明(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横向看,无论哪个人类文明时代,其横断面(或结构)都包含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历史地看,每一个文明时代都有着与其相适应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是存在于文明形态之外或之上的一种文明结构。事实上,从渔猎社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向智能文明的变迁、进化过程,就是生态文明从隐性到显性、从地域到全球、从弱小到强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生态文明就是在这些特殊性的形式中体现出来的普遍性原则和要求。”[2]在原始文明时代,生态文明表现为一种意念即自然崇拜意识,进而再通过宗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农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开始了现实发生的历史过程。人类在学习和模仿自然的过程中进行农业生产,中国古代的有机农业模式(都江堰、桑基鱼塘等)就奠定了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的经济技术物质基础,而“天人合一”(就自然之天而言)、“民胞物与”就是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文明成果在自然观和伦理学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基本要求。在工业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则以“生态危机——反思批判——绿色思想和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形态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没有必要的大工业的支持和支撑,人和自然之间的协调也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在工业文明中已经孕育着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新的可能和形式。现在,在工业文明内部中展开的一切修补和完善、反思和批判工业文明的绿色思想和绿色行动,就是现实的生态文明。例如,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提出,环境运动和环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等等。”[2]从生态文明演进的客观进程可以看出,生态文明贯穿于人类文明的不同时代。

从横断面或结构上考察,生态文明于每一个文明时代融入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之中。毋庸置疑,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物质文明需要自然界提供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需要通过自然产品才能满足。精神文明同样离不开生态文明,自然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江河湖泊等都是意识的对象,既是研究和认知的对象,也是艺术表现和欣赏的对象。在人和自然之间存在着通过劳动而实现的、广泛而深刻的物质变换,这些物质变换把人和自然结合成为一个生态系统。同时,地理基础和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经济关系的一部分,也决定着一定时代的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和被奴役的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有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3]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多层次内涵:从文明形式来考察,生态文明是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存的文明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统一于人类文明大厦之中;从文明时代来考察,生态文明贯穿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全过程;从表现形式考察,生态文明经历了从自然崇拜意识到坚守理念信仰的发展变化过程;从实践层面考察,则从不自觉到自觉,经历过生态破坏和生态灾难,逐步从思想、教育、制度、机制上全面体现生态文明。简言之,生态文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所逐步形成和创造的、贯穿于不同文明时代全过程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本质在于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信息化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化的过程,是继工业化之后当代现代化的轴心

现代化的过程有若干不同的层面:经济发展是物质层面,政治发展是制度层面,思想与行为模式是社会的深度层面。所谓经济现代化就是指从物质层面,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所考察的现代化过程。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之间是种属关系,即经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现代化包含着经济现代化。

第一,经济现代化不是现代化的一般组成部分,而是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组成部分。尽管现代化可从不同角度考察,但经济是基础,物资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因此,经济现代化在现代化中居于核心和关键地位。

第二,经济现代化不是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阶段从属于现代化(纵向包含),而是作为整个现代化过程中须臾不可离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现代化(即横向包含)。虽然现代化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经济现代化一直居于核心地位,它与现代化始终相随。

第三,经济现代化和现代化虽然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但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无止境的。现代化可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长河。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这只能是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任务,而不是最终任务。

经济现代化包含于现代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现代化过程的始终。工业化和信息化包含于经济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的主体所在。工业化是经济现代化第一阶段的主体部分。信息化是经济现代化在第二个阶段的主体部分和关键所在。在当代,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是先工业化再信息化,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就不得不接受信息化的挑战,不得不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进行。但无论现代化水平和进程如何,信息化作为当代经济现代化的主体,不可避免地摆到了世界各国面前,成为当代现代化的轴心[4]。

人类社会从技术和生产力角度来分析,在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之后,可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等几个阶段。从人类文明角度来看,也就有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等文明形态与之相适应。需要说明的是,接替工业文明的不是生态文明而应是信息文明,随着信息革命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将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进入信息文明时代。

第一,信息文明与工业文明同属于从技术和生产力角度划分的不同时代的社会形态,而生态文明则属于从社会结构角度划分的同一时代社会形态的文明种类。信息化是继工业化之后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因此,取代工业文明的也只能是信息文明。

第二,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素质等方面考察,信息和信息产品都将成为主要因素,信息经济将成为主要的经济部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从实物和能量的层次进入信息的层次。智能机器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对产业主体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程度将决定工作的绩效。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将开辟人的智能进化的新方向。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比较起来,信息经济具有物耗低、能耗少、污染轻的特点,但它创造的经济价值却远远大于农业经济产品、工业经济产品的价值。这里,关键的问题是要注意“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之间的差异”[5]。

第三,尽管生态文明概念是在反思工业文明的生态弊端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生态文明不是取代工业文明的具体的文明形态。首先,生态文明是一项永恒的事业,而不可能成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独立的具体的文明形态。在整个人类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在一定程度上遭遇到了生态环境问题,只有在工业文明时代,生态危机才达到全球性的水平。在“信息文明”时代,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还会存在。其次,生态文明没有独立的标志技术基础。科技进步是文明形态更替的基础和标志。如果说弓箭、铁犁和机器分别是渔猎社会、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基础和标志,那么,电脑只能是信息文明的基础和标志。如果将电脑看作是生态文明的基础和标志,那么,就将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等同了。再次,生态文明没有独立的物质变换层次。一定的文明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变换的基础上的。物质变换存在着物料、能量和信息三个层次或三种方式。随着物质变换从能量深入到信息的层次上,就开始了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发展的新时代。如果将信息变换作为生态文明的物质变换的基础,同样将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混同了[2]。

总之,取代工业文明的只能是信息文明。信息化正是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化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不是单纯的技术进程,而是以计算机革命为基础的、同工业化具有同样意义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对比于工业化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格局。在这个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演进、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演进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将迎来最美好的春天。

三、生态文明建设要适应信息化要求,信息化建设要坚守生态文明理念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生态文明与信息化的历史机缘和耦合关系。

生态文明与信息化的历史机缘和耦合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二者的显现和发展背景耦合,都同工业文明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与生态灾难密切相关。就生态文明而言,在经历了原始文明时代的自然崇拜意识、农业文明时代的朴素天人合一思想和初步的实践后,只有到了工业文明时代,随着人们对生态灾难的反思,才得以逐渐显化,不仅有了成熟的理论,而且正在成为理念和行动。就信息化而言,更是工业文明的发展成果。没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就没有信息化的今天。二是二者的内容耦合,都以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高目标。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社会与其外在环境——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主题。人类社会只有解决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相协调的问题,才能最终解决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既是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和不懈追求,也是信息化所要实现的信息文明的最高目标。三是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只有到了信息化时代,生态文明才占据了空前重要的地位,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自觉性呈现在世人面前,生态文明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融入和影响日益重大,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信息化时代的数字世界与自然世界的高度融合,网络化、智能化对自然世界的尊重和节约高效利用,信息革命和生态文明相结合应对生态危机、改变社会生活、形成新兴智慧产业、带来智慧文化现象等,这些都是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历史机缘和耦合关系的生动写照。

其次,要自觉适应信息化和信息文明的要求,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信息文明的时代,信息化正在成为当代现代化的轴心,信息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因此,适应信息化要求,融入信息文明时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是要积极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和作用日趋重要。应不失时机地重视和发挥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作用,支撑生态文明各领域的建设和发展,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二是要以信息化和信息技术为引领和支撑,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工作。信息化能够全面推动生态物质文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就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而言,信息化条件下资源共享,借助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危机信息获取更加容易,危机管理和环境保护更加智慧。就生态物质文明建设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智慧型战略新兴产业和其他智慧产业,发展现代绿色经济,都需要依靠信息化的支撑和推动。就生态意识文明建设而言,信息化带来了信息文明时代一系列新型文化现象,诸如智慧教育、智慧图书馆、智慧博物馆、智慧公园、数字传媒、数字艺术、数字电影和网络文化等,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对建设、传播生态意识文明起着重要作用。就生态政治文明建设而言,信息化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将一切公开化、透明化,使相应的不合理制度难以维护,从而有利于促进生态制度健全。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的智慧政务将大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扩大民主参与机会,促使公共制度和决策更为透明和开放。就生态行为文明建设而言,需要转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形成智慧、绿色、低碳、健康、便捷的新生活方式。信息化的发展为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催生了新的生活模式。三是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部门的信息化进程,提高信息化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水平。我们可喜地看到,近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信息化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全国林业信息化全面加快推进,为服务生态民生、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环保部成立国家环境信息化顾问专家委员会,也说明了信息化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但是,从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来说,我们还须进一步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大推进力度和信息化投入力度。

再次,要坚守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原则,绿色、健康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化建设中,“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为此,一是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加深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保障性和导向性作用。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其他方面,在空间上是全方位的,在时间上是全过程的。在信息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和整个过程,都要遵循生态文明要求,“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二是要重视和消除信息生态失衡。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这集中表现为信息生态失衡也即信息超载凸现(亦称“信息爆炸”),其严重影响表现为信息浪费、降低劳动效率、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出现“信息综合征”;信息污染严重,信息垃圾或其他污染源不仅妨碍了企业对有用信息的吸收和利用,而且还在社会文化精神领域造成严重的危害;信息安全问题,诸如信息的泄露、信息系统被攻击致使信息损坏、信息侵犯等问题不容忽视。同时,还要重视防范网络犯罪;信息孤岛的存在,危害也日益明显,“孤岛效应”已成为发展的瓶颈。三是要积极防止和消除信息生态失衡,加强信息生态学研究。要重视分析人与信息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新型冲突,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措施促使信息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整个信息化建设过程都要坚守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化要“绿色”、也必须“绿色”。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云飞.试论生态文明的历史方位[J].教学与研究,2009,(8):5—1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丁文锋.经济现代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工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工业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