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现实问题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野

2014-04-06韩振峰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特色

韩振峰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

一、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习近平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1]。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不仅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的新视野,而且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二、生态文明的理论价值

(一)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

什么是生态文明?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致力引导人们走上协调、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具体来说,生态文明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所谓广义的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处共融,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环境;所谓狭义的生态文明,指的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一种现实文明形式,这种文明形式突出强调人类在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重大进步和飞跃。

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基本要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人类要自觉地爱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其实,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与自然同生共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2]

第二,人类要与自然协调发展。人类生长在自然界之中,并以多种方式与自然打交道,从而形成了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的局面。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由于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驱使,人类为了各种目的而破坏自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大气污染、森林消失、生态失衡、生物灭绝等弊端。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必然会带来严重后果。为此,现代人类必须确立与自然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意识,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第三,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而不能盲目行动。马克思早就说过:“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3]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人类只有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改造自然,否则,如果脱离规律而盲目蛮干,那就必然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第四,人类必须自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地球上的生命物种很多,每一种生物都是自然生命体,人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使人类历史得以延续,进而创造了人类的伟大文明。然而,曾几何时,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无数生命的花朵在无奈中凋谢。为了保护生命、珍惜生命,我们必须加倍保护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第五,人类共同追求环境美好与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发展是硬道理,而要实现发展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就必须使人们把追求环境美好与科学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做到合理配置资源,倡导绿色科学技术、环境协调技术,使生态潜力的增长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实现良性生态循环,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实现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要贡献。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选择。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大的和平环境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有力前提,同样各国的发展也必须排除其盲目性,增强其自觉性和规律性。尤其是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之后,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这种危机引起了许多思想家和社会学家开始对以往那种“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进行认真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人们一方面开始对保护生态、保护环境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开始对新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进行探索。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初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从此之后,人类开始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问题。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发展思想的智慧结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个“更加自觉”,而要做到四个“更加自觉”,就必须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土地和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生态环境的严峻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尽快增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是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关键环节。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和载体,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受到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我们在实现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尤其是资源和环境方面的代价。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入差别并没有明显缩小,生态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怎样切实有效地解决好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克服体制弊端,这关系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有效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矛盾和问题,确保经济社会有序发展、持续发展。

第四,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强调要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等等。对照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些战略目标和任务,我们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尤其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真正在体制机制上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个大的进展,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这是党的代表大会文件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之中,提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这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更好地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进一步完善。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这次大会明确提出了推进“两个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同时又提出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初步形成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三位一体”的思路。后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一直强调“三位一体”整体布局。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将现代化战略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大家知道,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也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和逐步深化的。从党的十二大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党的十六大提出政治文明,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逐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这五种文明形态,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只有正确协调好这几种文明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全面推进几大文明建设,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经济富强、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第三,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要目标,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逻辑框架基础上构筑起来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中国当代实际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集中体现。

第四,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理论升华。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积极推进我国向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也反复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了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工作;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更加充分地认识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益经验,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实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上升到更加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并将其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之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并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之中。这个过程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表明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地位及作用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第一,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全体社会成员要切实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近年,尽管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进步,但是现实生活中那种“重经济轻环境、重速度轻效益、重局部轻整体、重当前轻长远、重利益轻民生”的非理性发展观、政绩观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然很有市场,有些地方还在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如果不尽快破除这些忽视生态文明发展的传统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二,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4]自然资源大都具有不可再生性,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难度极大。我国属于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战略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不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的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社会发展也就不可持续。近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也收到了显著成效,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任务仍十分艰巨。我们必须切实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真正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依托必要的载体,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随着我国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有限的国土空间面临承载规模更大、强度更高的经济社会活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中,我国社会面临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面对这种压力和挑战,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中做到布局合理、开发有序,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战略课题。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第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体制机制是确保事业成功的有效保障。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4]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序发展,必须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要求,在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制机制的同时,从战略规划、法律制度等多方面探索建立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有序化、法制化发展。当前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切实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1]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21(0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5(01).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