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华为教授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2014-04-05马战平刘华为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4

陕西中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脏腑气化气机

李 猛 马战平 刘华为 陕西省中医医院(西安710004)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发生了深刻变化,陕西省名中医刘华为教授私淑灵素,法遵仲景,在继承导师张学文教授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创造性地把中医五行、脏腑、气化学说有机地联系起来,阐释内科疑难病的病机及指导临床治疗,形成了“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进一步深化了中医气化理论,提高了临床疗效。

1 基本内容中医学是依据自然规律和生命规律来防治疾病的,面对疾病谱及医学模式的变化,对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等中医概念的认识必须以现实的客观存在及医学实践为基础,赋予其新的内涵而用于指导临床诊治,革新思路以提高临床疗效。

1.1 五行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媒介和理论构建工具 五行即环境,五行的实质是指四季的不同气候特征,包含了春、夏、秋、冬的时间节律和寒、热、燥、湿的空间差异,这是对自然环境的高度概括。“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五行是沟通人与自然环境的媒介。五行的生克制化即生态平衡,任何一行均存在我生、我克、生我、克我及同我的五种关系,任何事物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均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体系之中。《内经》在构建脏腑理论时引入了五行学说的循环论和生克制化论,将“五行”与人体自然巧妙地联系起来,用于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脉、七窍二阴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构成“内五行系统”。同时,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饮食五味等无不影响人体,遂采取“援物比类”的方法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归结为“外五行系统”。人体与自然环境通过“五行”相感相应,使人体与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五行是揭示天地之间四季气候的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人与自然内在联系、揭示人体各器官气机特性和相互联系的学说[1],是理论构架的工具和桥梁。

1.2 人体脏腑是气化功能的核心和载体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脏腑”为核心的,脏腑是五脏配属六腑、形质与功能相统一的概念,是人体发挥生理功能,产生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脏腑的实质是人体与天地自然相对应的五大功能系统的代名词。五行学说在人体主要落实于脏腑。五行脏腑之间平等协调、循环无端、和谐共生,是通过“生克制化”来实现其生理功能的。五行脏腑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疾病。同时,五行脏腑的运动变化规律必须合同于天地五行、四时的变化,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存在着不同性质的影响,适宜气候、良好环境、健康饮食等对人体有益,反之则灾害生。五行脏腑与自然环境的这种物质、能量、信息的联系功能正是通过天地、脏腑气机气化而实现的。

1.3 气机气化是生命活动的集中体现 人类生命活动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气化是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新陈代谢过程,是对物质转化、能量转化过程的高度概括。气在机体内运行形成气机,气机是五行脏腑之气的运行规律,可概括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脏腑功能和机体生命力的集中体现。相对而言,五脏主升,六腑主降。五脏之间,心降肾升则水火互济,肝升肺降则气血和畅,肺降肾升则气水互化,肝肾同源而精血互生。六腑以降为顺,且降中有升,如胆气主降而胆性善升,三焦则升清降浊导上宣下,故腑居于上主降、居于中主通、居于下则主出。脏腑之间,互为表里,肝升胆降,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胆气和降则有利于肝主升发;脾升胃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相反相成,是为后天之本。脏气之升有赖腑气之降,腑气之降有赖于脏气之升,脏腑升降,相互依存,相反相成。五行脏腑之间,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相宜,出中有入,入中有出,出入有序,则表里内外安和平衡,焕发勃勃生机。

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存储转化、氧化代谢和代谢终产物的排泄等阶段。这一过程同样需要五行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来实现:西医将人体的物质新陈代谢过程称为“氧化”,三羧酸循环是氧化分解的共同途径,氧化是在细胞中进行的;中医则称之为 “气化”,五行循环是气化的主要途径,生克制化是其作用形式,其中相生作用是精微物质的合成过程,相克则是津微物质的分解过程,气化是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中进行的,是五行脏腑整体作用的结果。

2 实践意义2.1 阳气不足、气化失司是代谢紊乱和疑难疾病的基本病机 人体阳气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因其具有温养全身组织,推动脏腑气化功能的作用,故为人体生命的根本[2]。各脏皆秉阳气以发挥生理作用,五脏协调,阳气温运,机体气血津液的代谢方能正常;反之,则随其所虚而导致疾病发生。若阳气不足或气的升降出入不利时,津液的输布代谢失常,而形成内生之水湿、痰、饮,甚或水泛而为肿。同样,人体血的生成和运行也离不开气和气化作用,营气和津液是血的重要组成部分,气旺则血生,气行则血行。血液的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条达。若气虚则推动无力而致血瘀;“气主煦之”,气的温煦作用可促进血液的运行,“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气虚者,寒也”,若阳气不足,营血失于温养,血液凝泣,血行缓慢或涩滞不行,而成血瘀;痰饮水湿,阻滞气机,气滞亦可致瘀。

从上可以看出,阳气生发和温养不足,则直接影响血液、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而导致血瘀、水湿痰饮等证,痰瘀互结、气血俱病,进而阻滞气机气化功能,出现代谢紊乱,形成“水瘀互结”、“湿瘀互结”、“痰瘀互结”、“痰湿互结”等病机,成为多种疑难杂病的发病基础或病理因素。所以说,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根本原因在于机体阳气不足、气化失司。

2.2 温补阳气、恢复气化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阳气之于人体若天与日,是影响健康与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治病必求于本,应充分调动阳气的生理功能、恢复脏腑气机气化的正常状态。针对阳气不足、气化失司的病机变化,应治以温补阳气、恢复气化。一则,阳气不足,成因较多,尽管临床表现因脏腑不同而有差异,然其共性特质是功能低下、机能减退。故以温补为法,或温通心阳,或补肺益气,或温阳健脾,或温肾助阳,或针对阳虚危候如亡阳之证,应益气回阳固脱救逆。二则,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属于阴邪,易伤阳气,若机体阳能运化,则痰饮自除,正如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采用温性药调和之,化痰湿水饮为气,从而使水气流行,水饮消散,津液布达,以致和平。三则,阳气不足,失于温煦、推动乏力,寒凝血脉或血行迟缓而停留为瘀,进而阻滞气机,形成多种病证。

综其治要有三:一曰益气温阳治其本,二曰痰饮当以温药和,三曰血瘀宜治以温化。

2.3 顾护阳气、遵循气化规律是防治疾病和养生的重要原则 人类活动的时空变化导致了新的疾病谱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疾病与自然环境、社会科学的关系也越发密切。这些现代文明病、生活方式病、心身疾病等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功能失调较器质性病变更明显、病变涉及多个脏腑或系统,单一的躯体医学并不能完全有效解决[3,4]。中医兼具人文和自然属性[5],从原始概念到基础理论、从症状脉象到辨证论治、从中药性味到方剂配伍、从疾病调摄到养生预防等,无不包含或体现着非线性特征、系统论、集成多元和不确定的思辨特征。“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重视病人心理,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具有哲学思辨、理论渊源、师承传承及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深化和发展了中医学基础理论[6],可以指导对现代生活方式疾病的研究,并促进内科疑难杂病中医诊疗思路的革新。我们应将内科疑难杂病的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预防学等都归结到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以大系统的规律作为人体小系统规律的基础,来解释、防治新的疾病规律。

目前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7]对生态系统平衡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加之多种不良生活方式如少动贪卧、吸烟酗酒、精神紧张、膳食失衡、电视网络、昼夜颠倒、药物滥用、房事过度等均会导致阴阳失调、阳气耗散,脏腑功能及免疫力低下,体内形成酸性环境,从而成为多种现代病、生活方式病的发病基础。因此,必须重视中医“治未病”及天人合一思想,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全面摄养形与神,顾护阳气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和养生目的。

概言之,所谓“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就是指在人与自然环境中,以五行为中介,以人体五脏六腑为核心,构成五行脏腑系统,在生理状态下机体内时刻以五行脏腑为中心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五行脏腑系统内部、各脏腑系统之间、人体与自然及社会之间无时无刻不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发生着气化作用,相互之间生克制化、循环往复、协调统一、稳态平衡;在病理情况下,五行脏腑系统之间气机失调、气化失司,相互影响,失去动态平衡则变生疾病。运用“五行脏腑气机气化”理论辨治气机气化病时,须先辨别病性之虚实,进而确定病变脏腑,根据气机升降出入之病势,确定治疗原则选方用药。人体阳气虚弱,则气化不足,治疗的核心是顾护阳气,只有温化才能促进气化,通过温补阳气以促进气机气化功能,从而恢复机体内外的生态平衡。

[1]郝万山.关于五行的讨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1):9.

[2]李宇铭.人以阳气为本的阴阳观[J].光明中医,2008,23(12):1898.

[3]钟南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21.

[4]刘增恒.21世纪疾病谱与心身疾病研究[J].医师进修杂志,1998,21(8):445-446.

[5]王永炎.大科学时代中医学研究思路[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8):813-817.

[6]马战平,屈小元.《国医年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5.

[7]周启星,黄国宏.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及全球环境变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脏腑气化气机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小型垃圾热解气化焚烧厂碳排放计算
小型LNG气化站预冷方法对比分析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气化装置在线倒炉及优化改进
粉煤加压气化新局难破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