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裂与嵌入:婚恋消费与绿色消费

2014-04-05刘洪波

河南社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消费主义婚恋婚姻

刘洪波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早在20 世纪90年代,蔡久忠(1993)[1]的研究就表明,婚姻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经济行为:首先,婚姻是人口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没有婚姻,没有性谈不上人类的繁衍。其次,伴随婚姻行为,人们的消费内容、结构和水平会发生突出的变化,并从而影响社会生产、分配和流通。再次,就婚姻的自然要素(性)、物质要素(经济生活条件)、精神要素(感情)、社会要素(文化传统习惯)等四个要素来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和间接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婚恋,就会发现婚姻是一种交易[2]。男女之间的婚恋行为不管处于何种阶段,不管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经济行为或者消费行为。所谓婚姻消费是指婚姻当事人将实现婚姻行为所发生和将发生的消费、消费的结构和水平。如恋爱阶段的购物、通信、娱乐等直接的消费,同时,婚姻消费还突出地表现在婚礼消费方面。可以这样说,婚姻消费处在人生消费的转折点上,并以此进入了人生消费的旺盛期。

一、婚恋消费异化及其原因

(一)婚恋消费的特点

婚姻行为是人由少年到壮年的标志,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婚姻并不是某个民族或者社会时代的独特产物,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婚姻的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或迟或早让人们的婚姻观及其婚恋消费观发生变化;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婚姻表明了人的真正成熟,以婚姻为起点,人们组建家庭开始新的生活并担负起生活的成本。这种人的成熟还突出地表现在社会角色的成熟,如社会义务感、社会责任感的成熟;从经济学角度上讲,婚姻是一种交换行为,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付出能收到相应的回报,并且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风险。因此,婚姻从理想状态中开始逐渐走进现实状态,再美好的爱情和婚姻都需要用物质的东西来规避风险。于是人们在选择婚姻的时候,更多地考虑物质因素,表现在婚恋消费中,人们更多地将房子、汽车、婚礼仪式、蜜月旅游作为消费内容。这种婚恋消费观的嬗变,一方面,表示人们让自己的消费进入了人生旺盛期;另一方面,这种婚恋消费具有其他消费活动不具备的崭新的特征。第一,爆发性。它是指消费力的突然膨胀和突然释放,表现为婚姻当事人组建了新的家庭,所需消费品的品种、数量和消费支出在瞬间的急剧增加。第二,流行性。它是指婚姻消费结构、消费内容的攀比及其趋同性和超前性,当然,这种流行性最终的根源是由于生产方式决定的,因为生产决定消费。第三,集中性和累积性。它是指婚姻消费资金是由集中和累积所筹集的,或者说婚姻消费是一种集中消费和累积消费。婚姻消费的瞬时性和长期性的统一,要求婚姻当事人在短时间内为购买消费品支出巨额货币;婚姻当事人的社会关系所投入的关系成本具有一定的限度,婚姻的消费支出主要依赖于当事人及其家庭。为实现这种短时的巨额支出,需要当事人及其家庭长时期的消费节约和储蓄[1]。

(二)婚恋消费的异化

消费作为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人类进行生产与再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实践活动。然而,生产方式决定消费方式,与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的巨大变化。在一个不成熟的转型社会中,婚恋消费已不再单纯是因为婚恋而发生的必要消费,婚恋消费被人为地附加了一些新的内涵。从婚恋消费的演变看,消费内容从红豆、手帕、香囊、荷包、梳子、同心结,到戒指、金环、手镯、玉簪、玉佩,这是因为生活富裕了,高档的礼物让人们更有能力证明自己的爱情。现代人也是如此,从送一朵玫瑰到送9999 朵玫瑰,从送银首饰到钻饰、高档手机,爱情的消费成本越来越高[3]。爱情消费也就在商业文化的大力推动下,成为一个现代社会的专有名词。甚至某些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与身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炫耀性的婚恋消费,进而导致婚恋消费产生异化。其主要的表现有:

第一,婚恋成本畸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婚的成本也在不断地攀升。从20世纪70年代的“三转一响”,到20世纪80年代的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的“三大件”,到20 世纪9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洗衣机(摩托车)、录像机的“三大件”,再到21世纪的房子、车子、票子的“三大件”。一方面反映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反映的是婚恋成本的增长超过了工资的增长,成为现代人不能承受之重,“结婚靠父母”仍将是当今社会十分普遍的现象[4],甚至结一次婚需要花去三代人的积蓄。2012年,曾有网友晒出自己所在城市的“娶妻”成本。第1 名深圳:208.2万元;第2名北京:202.8万元;第10名的成都也需要55.4万元[5]。以“爱情之都”杭州为例,男性的婚姻成本大约为250万元。其中包括:100平方米的房子,以杭州两万元每平方米的均价,需要200万元;装修20 万元;办喜酒10 万元以及其他必要开支20 万元,如恋爱成本、度蜜月等。假设男方自有存款30万元,年收入以10万元计算,最后得出结论为:男方倾其所有加上不吃不喝工作22年,才能娶上一个杭州中等条件的老婆的成本[6]。毋庸置疑,该报告缺乏足够的支撑材料且只是针对中上条件城市青年的结婚成本进行的估算,其估算数据缺乏精确性,显然不能代表城市青年的整体婚姻成本情况。但是,就其估算的群体来说,也还是能反映出该群体结婚成本一个大概水平的,虽然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差[7]。

第二,婚恋消费的超前性。婚恋成本的不断上涨促进了婚庆行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婚庆之所以成为朝阳产业,原因之一就是大部分结婚的都是30 岁左右的年轻人。年轻人思想变化快、观念新锐,作为服务这一群体的产业,婚庆自然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年轻人对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的追求,直接影响着婚庆市场的走向[8]。如今“85后”和“90后”的青年们,成长的时代恰恰是一个中西文化大汇集、大碰撞、大融合的阶段,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使得诞生于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在转型中国流行开来,并经过各种媒介与途径影响着年轻人。而且随着中国进入人均GDP 由5000 美元向10000美元发展的阶段,闲暇时间的增多,网络社会的初步成形,高科技用于文化产品制作及其所产生的价值导向,使青年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内容呈多元化的超前态势。崇尚奢侈品的时尚潮流为青年所接受,消费结构已由过去的生存型快速向享受型过渡。在年轻人看来,汽车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而演变为社会地位的标志,房子不再是居住的场所,而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对于婚姻这样的“终身大事”,年轻人在汽车、房子、婚礼上的消费上是不会吝啬的,这在女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上海知名的婚介专家海伦说,大多数女性宁愿婚前、婚后的生活艰苦一点儿,也要让自己的婚礼浪漫、新奇,“而大多数的浪漫、新奇,都是代价不菲”。新人在婚礼标准上“就高不就低”的心态,是这几年国内婚庆行业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9]。

第三,婚恋消费的炫耀性。除了婚恋消费的成本高和超前外,异化的婚恋消费还表现为攀比性或者炫耀性。婚礼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结婚必需品一起,成为向社会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价值的绝好机会,婚礼的排场越大、购置的房子面积越大、购买的汽车越高级,越能体现出自己的经济实力与身份的与众不同。所以,当下婚恋方面的消费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是在于它们的标签象征意义了。炫耀性消费就是为财富或权力提供证明以获得并保持尊荣的消费活动。炫耀性消费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商品所带来的炫耀于人前的虚荣心和满足感[10]。在中国传统婚姻中,婚礼的程序纷繁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积累,现代婚庆仪式虽然在形式上有所简化,但是在婚恋消费的内容上却显示出了奢华的一面。现代社会的婚恋消费一个主要的特质就是:婚恋消费成为结婚双方当事人及其家庭展示社会地位、家庭财富、社会资源及社会声望的方式。人们通过婚礼的排场、婚宴的规模等多种外在的形式来进行自我形象整饰,以此来展现家庭成员社会地位、社会资源以及财富,以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11]。

(三)婚恋消费异化的原因

第一,中国人对婚姻家庭生活的高度重视。婚恋消费带给年轻人巨大的经济压力,首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家庭原因所导致的。有相当部分的年轻人愿意举办简单的婚礼,甚至是裸婚,但最直接的阻力就是来源家庭中的长辈。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承担着极为重大的责任,《礼记》中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在一个小农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农耕文化下,农业社会的重经验、少变化、抗风险弱、生产力低下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高度重视。因为,这种生产方式下的家庭承担着诸多的职能,它既承担着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承担着家庭的经济生产,承担后代的教育功能,除此以外,家庭还关系到养老和道德伦理关系的调整。所以,中国人一直特别强调“家和万事兴”。基于这些原因,人们对男性的基本要求就简化成为“成家立业”,顺序鲜明,婚姻在前,功名或事业在后。于是,人们对家庭的重视转化为对婚姻的重视,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婚姻程序。在《礼记》里就有这样一句话,“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婚姻和通过婚姻结成的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二,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长期熏陶。“昏礼者,礼之本也”,在中国传统婚姻文化下,婚姻是极端重要的事情,因为婚姻附带了很多其他的使命。早在讲究礼仪的西周时代,婚姻必须符合六道程序,概括起来叫作婚姻“六礼”。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古人的婚礼繁复,最主要的原因是突出了婚姻的重要性[12]。而且中国的传统婚姻文化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的,“父母之命”背后暗含的事实是: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族的事情。在光宗耀祖的观念驱使下,双方都希望把婚姻大事办得风光、体面,必须要有彩礼、喜酒、寝具、房子等。尤其进入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唐宋时期,婚姻里的聘礼开始不断走高,婚姻双方的父母可以在媒人的调解下就聘礼的数量进行讨价还价。婚姻中的商品色彩开始呈现,传统婚姻文化中的重视婚姻程序的特征,演变成为以财富的多寡来论婚姻。这种传统婚姻文化形成之后,在以勤俭为美德的传统社会中,引发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借钱娶老婆,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很普遍的事情。社会学家穆勒所提出上古、中古、现代三个阶段中,人们对爱情、子女、经济三个方面的选择是不同的。但穆勒的观点并不适用于中国传统婚姻文化,至少在中国的中古和现代阶段,经济都是排在第一的。

第三,婚恋消费中结婚仪式的本身价值。人们对婚姻的重视虽然源自于对家庭的重视,但是婚姻中的结婚仪式或婚礼,其本身具备的价值也使得婚恋消费开始走高。婚礼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价值是庆祝功能。婚姻作为人生大事,本就值得全家族的人来庆祝。其次就是身份宣告功能,举办一个盛大的婚礼,婚姻当事人把所有相识的人请到一起,然后通过婚礼向人们宣告,人生大事已完成,家族中所有的人的身份和称呼均已发生改变。再次就是平衡功能。中国是人情社会,讲究的是礼尚往来。通过婚姻这个绝佳的时机,举办婚礼,收回之前的随礼,实现资金与心理上的平衡。最后就是人际交往的功能。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交往很少但又需要社会交往,人们不断地通过一些节日、一些喜事、一些聚会来实现交流与沟通,而婚礼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不仅满足人们的人际交流,而且还可以实现生产信息、劳动技术、生活技能的交流。所以,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婚礼。此外就是炫耀功能。包括炫富、炫贵、炫权、炫势、炫学等,相互攀比,通过这样一种炫耀功能,实现相应的社会认可与社会评价。当然了,结婚仪式还有可能成为敛财的工具。直到今天,中国南方的很多农村地带,领结婚证并不是真正的结婚,办酒席即举办结婚典礼才是真正的结婚。正是由于婚礼的本身具备了这些价值或功能,婚礼越办越大,排场越来越足,婚礼消费的成本也就开始走高,使得婚恋消费慢慢偏向异化。

第四,西方消费文化的侵袭,也使得婚恋消费走向异化。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消费不仅仅是实物使用或享受服务的过程,其背后还有隐藏的社会符号和象征意义。人们通过消费行为来表现自己的地位、情趣、品位和生活方式。一般意义上,所谓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类物质与文化生产、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总和。不同的历史阶段,消费文化有不同的内涵。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的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消费,而是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体现自己个性的重要手段[13]。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早就告别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供给充足,产品丰富。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消费还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甚至绝对力量。进入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欧美国家的消费行为和消费特点在中国开始盛行。随之而来的是打上深深烙印的西方消费文化与消费主义。它们对中国的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尽管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中国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但是从文化现象来看,无论是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是消费行为,都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与西方消费社会的极大相似性[14]。早在2011年,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目前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根据调查,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流人群年龄在25 到28 岁[15]。这些年轻人在代表社会地位的奢侈品上花费不少,自然也能在更能体现个性与地位的婚恋消费上出手不凡。于是,婚恋消费在西方消费文化的侵袭之下,超出自身的范畴,成为“符号消费”,即消费的不是商品的本身,而是商品背后的身份和地位。

二、断裂:异化的婚恋消费与绿色消费

(一)关于绿色消费

与西方工业社会相对应的是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然而随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进一步认识,对传统消费文化和消费模式的深刻反思,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断认可,可持续消费也就应运而生。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对绿色消费作出定义:“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16]而绿色消费就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内的体现,但其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远远超出消费领域的范畴。人们对文明的理解开始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对待消费行为的态度上也表现出理性、适度、公平和绿色。从《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可以看出,绿色消费既强调生活质量的提高,反对回到物质短缺的小国寡民社会;又强调不危机后代的需求,追求的是可持续。绿色消费这一全新理念的提出,是人类对由技术至上带来的人类至上的反思,也是对如何处理满足人类欲望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思考。这不仅反映了消费层次与质量的提升,而且反映了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的转变,更是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跃迁和社会历史的进步[17]。

(二)绿色消费是对消费主义的摒弃

消费主义(Consumerism),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产生于西方大机器时代的工业社会,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鼓励人们进行消费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崇尚的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生产”模式,崇尚的是过度占有和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这就是消费主义兴起的滥觞,消费主义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浪费了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了环境污染,其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是20世纪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这种生态危机和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无视自然、对自然不负责任的消费方式。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让环境保护在西方成为主流思想,并将矛头对准受到商业集团支持与鼓动的消费主义。在关心自然以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思想指导下,一种全新的现代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运而生了。绿色消费提倡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注重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在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求彻底扬弃现行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改变人们对物质消费的过度盲从,提倡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这种绿色消费的理念,恰恰是目前婚恋消费中亟待加强的,它意味着更高、更高尚的生活情趣,而不是单纯为了物质刺激、感官享受、虚荣心的满足。

(三)异化的婚恋消费与绿色消费的背离

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增长。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市场经济就是消费经济。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将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确实在目前的中国有着现实意义与战略意义。但是,消费并不等于消费主义。从上文所述的消费主义之危害来看,我们必须对异化的婚恋消费倾向保持足够警惕。在国家确定扩大内需为基本政策、而绿色消费尚未被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的时候,过度婚恋消费之风在传统与现实的因素驱使之下,却渐渐成为社会主流思想。庞大的婚恋消费市场,让婚庆行业成为朝阳产业,而这庞大市场的背后却是一个更大的陷阱——异化的婚恋消费,这不仅是对绿色消费核心精神的背离,而且是普及绿色消费理念的巨大现实障碍,更重要的是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以巨大的冲击。这种背离和障碍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异化的婚恋消费与消费文化的互相刺激,形成绿色消费的巨大障碍。婚恋消费走向异化,原因之一就是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而反过来,异化的婚恋消费让消费主义的继续扩张有了更多的社会土壤与思想基础,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中潜伏的一些追求高消费的陋习在新的时代下死灰复燃[18]。再加上传统婚姻文化中的糟粕,由此,异化的婚恋消费与消费文化互相刺激,互相强化,形成了绿色消费巨大的现实障碍。

第二,异化的婚恋消费造就畸形的消费观与婚恋观,背离绿色消费的理念。炫耀性、符号化的婚恋消费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行为,因此,异化的婚恋消费在实现社会生活中必然带来诸多的伦理问题[19]。最主要的表现是造就畸形的消费观和婚恋观,也就造就了“宝马女”“物质女”“拜金女”,使人由原来的物的主人成为物的奴隶,本末倒置[20]。这就与绿色消费倡导适度消费、强调精神生活的丰足背道而驰。

第三,异化的婚恋消费对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大,违背绿色消费中“人—社会—生态”和谐公正的理念。绿色消费中的和谐公正理念,主要体现在不仅追求“代际公平”,而且追求“代内公平”。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期,物质财富的快速增加使得消费主义有了滋生的物质基础,然而相比西方社会,消费主义在中国有着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几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博客、微博上那些层出不穷的炫富、露富现象,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是消费主义在中国已渐成气候。消费主义带来的危害并不是过多地消费了物质商品,其带来的更大的危害则是无形的、滞后的。消费主义将产生一种危险的榜样作用,诱使人们不顾一切后果地去享受,从长远角度看,我们丧失的将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物质财富,还包括精神资本与道德体系。从现实来看,消费主义有可能加剧社会的分化进而导致社会的动荡。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可以从消费主义找到文化心理因素,一部分人在衣食无忧、暴殄天物,疯狂地进行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而另一部分人却在为生存而奔波,这种巨大的、不公平的消费反差使得低收入和贫困群体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愤怒情绪[21]。在较为成熟的西方社会,况且出现大规模的社会不稳定的现象,更遑论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

综上所述,目前在市场经济虽不必然、却极易导致婚恋消费主义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旗帜鲜明地表明对婚恋消费主义的反对态度。今天的城市青年,以吃喝玩乐为婚恋消费主导,而在自我发展上投入严重不足,恰恰说明,当前的婚恋消费文化,缺少健康的基因,需要用绿色消费与新的幸福观来重新塑造。合理的婚恋消费应该以绿色消费为指导,在科学理性的婚姻观基础上,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经典的幸福定义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给内心的愉悦、安详、平和、满足的心理状态。而用物质消费来实现自己的需要,仅仅是生理上的满足和低层次的心理满足。真正幸福的实现要更多地注重精神层次的消费和享受,适度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其幸福感才能增加[22]。

三、嵌入:绿色消费与婚恋消费的融合

消费观从侧面反映了价值观,也是一个时代的社会产物。青年的婚恋消费观变化快速,符合时代的要求与青年的特点。青年的过度婚恋消费从近期看,虽可以刺激社会需求,从一定程度上拉动经济。但它自身存在的对绿色消费的背离,却要靠较长的时间来修正,甚至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后,才能认识到绿色消费嵌入婚恋消费的必要性。尽管消费主义还没有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尽管某些炫富现象遭到人们的批评,但在实践中,确已变为许多青年的消费意识。对于这些“85 后”、“90 后”的青年来说,他们中的大部分即将走进婚姻生活,他们不仅是未来婚恋消费的主力,而且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何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婚恋消费文化,实现绿色消费与婚恋消费的融合,这不仅仅关系到青年文化素质与价值观念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社会中绿色消费的普及与传承,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一)加强对青年婚恋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定量研究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消费提出已经有几十年了,在中国社会中自然有一定的传播范围,并被相当部分的群体所接受。基于目前刺激消费已成社会共识的前提下,青年的婚恋消费如何嵌入绿色消费则是一项迫切的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绿色消费能否在以后20年得到全面的推广与深刻认识,并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思想。这项工作的基础就是对青年婚恋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定量研究,青年的婚恋消费心理和行为受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目前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定性研究。随着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青年人消费状况的关注与调查,注重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程度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形成绿色的婚恋消费观念和理性的婚恋消费行为[23]。

(二)政府应从多方面促使良好婚恋消费环境的形成

绿色消费所倡导的消费文化是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文化进化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先进文化不断融入进来,而文化进化过程中,教育、宗教、道德等都是一些重要的变量,但政府的职能是决不能忽视的。首先,行政部门应该运用政策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绿色消费的普及。在中国,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绿色消费的普及若是离开政府的行政力量,那仅仅是纸上谈兵。实际上,绿色消费的精神实质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高度契合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恰恰是绿色消费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担负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对社会的引导,主要依赖行政资源以实现政策导向,可以制定一些前瞻性的政策,鼓励资源节约、对环境无害的服务与消费,从消费环节逆向推动生产环节的调整,进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其次,政府组织体系中的参照公务员管理的群众性社团组织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根据国外的经验,绿色消费的普及与推广,非政府组织(NGO)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目前中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极为有限,因而政府组织体系中的群团组织,如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可以在绿色消费嵌入婚恋消费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可组织一些诸如集体婚礼等社会活动,推动良好的婚恋消费观的形成。

(三)新媒体应该端正婚恋消费舆论导向

绿色消费文化的普及,离不开传媒。曾有媒体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来概括今天我们所处的全媒时代。从过去的论坛、社区到博客,再到现在青年中流行的微博、新闻评论跟帖,传统媒体已经离我们原来越远。微博上,越来越随意化、个人化、情绪化的观点表达,使提供微博平台的媒体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提供微博平台的某些媒体已经成为权限巨大的管理者了,在认证、辟谣、维护公序良俗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一些新生的事物和娱乐方式比较感兴趣的青年,特别是城市青年,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心理上容易认同、行为上敢于尝试的青年人,新媒体不仅是消费主义泛滥的重要渠道,也是绿色消费嵌入婚恋消费的重要途径。这些提供微博的新媒体应该在行政机关的领导下,加强自身的监管。从抵制消费主义、弘扬绿色消费的立场出发,对某些“露富”“炫富”等引起婚恋消费误导甚至危害青年身心健康的微博、评论,要坚决予以删除。只要这些新媒体配合好社会大众的监督,把类似拜金女、炫富女的新闻控制在源头,这就是对绿色消费的推广与普及的极大支持。

(四)建设节约型社会文化

朱考金认为,要重视社会文化、社会氛围对人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形成理性的婚姻消费文化,降低攀比心理[24]。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积极因素如“天人合一”“量入为出”和绿色消费是不谋而合的。事实上,在青年中热捧的《裸婚时代》,折射出传统的消费心理对婚恋消费主义一种排斥状态,再综合房价高企的因素,可以说,在青年的消费观中嵌入绿色消费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文化在中国有着极为便利的文化因素和现实因素。提倡以绿色消费为特征的节约型社会文化,从短期来看,似乎和扩大内需相悖。但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在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现实国情下,应该具有也是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大力弘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节约型社会文化,倡导绿色消费的文化理念,树立“人—社会—生态”和谐相处的观念,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永续发展所不能逃避的责任。

[1]蔡久忠.婚恋消费及其市场意义[J].成都师专学报(文科版),1993,(2):39—43.

[2]叶行昆.婚姻的经济学解析——婚姻是一种交易[N].北京科技报,2005-11-16(23).

[3]李灵红.消费爱情[N].当代生活报,2012-02-09(25).

[4]翁海霞.中国结婚成本演变史[N].海峡都市报,2012-07-19(A21).

[5]黄金旺.承受不起的“中国式结婚”[J].中国工人,2014,(2):28—39.

[6]吕玥.甜蜜负担,愈挑愈重——爱得了,婚不起[N].浙江日报,2014-04-26(20).

[7]朱考金,杨春莉.当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4):18—20.

[8]戚永晔.“幸福行业”的纵深观察,直击中国婚庆经济[J].观察与思考,2007,(10):26—28.

[9]佚名.高昂“婚价”使幸福变沉重[N].联合早报,2007-03-21(01).

[10]牧金.浅析中国的炫耀性消费[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201—202.

[11]方芳.哈尔滨人婚庆仪式中的面子行为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12]孙平.西周婚姻法治探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131—132.

[13]黄智君.消费文化与青年认同危机[J].青年探索,2006,(5):68—69.

[14]闫方洁.当代中国语境中的消费文化批评[J].唯实,2012,(4):87—90.

[15]欧志葵,熊汉玲.中国跃升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显隐忧,“富二代”抢名牌只为“炫富”[N].南方日报,2011-05-14(9).

[16]曹明德.生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7]包庆德,张燕.关于绿色消费的生态哲学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4—7.

[18]郑红娥.中国的消费主义及其超越[J].学术论坛,2005,(11):115—119.

[19]程秀波.消费主义及其伦理困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7—80.

[20]郑也夫.消费:解释、批判与辩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6,(2):1—6.

[21]卢嘉瑞.“消费主义”浅析[N].光明日报,2005-07-12(06).

[22]张京涛.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建设略论[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4—69.

[23]陈莉,王甫明.节约型社会视角下当代青年消费观的引导与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08,(5):96—98.

[24]朱考金,杨春莉.当代青年的婚姻成本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4):18—20.

猜你喜欢

消费主义婚恋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Film review:WALL·E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