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2014-04-04许倍慎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学院

许倍慎

(三峡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

公共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学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一级学科,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与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医疗卫生事业管理等专业。该学科中,除了1979年从政治学分离出来的行政管理专业办学历史相对较长,其他专业大都办学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探索发展时期[1]。由于时代发展迅猛,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向前推进,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更高的挑战,迫切需要能够承担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高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宜昌作为闻名世界的水电之都,正努力建设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三峡大学作为宜昌市的唯一高等学府,在宜昌市“大城梦”的发展道路上理应成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的支撑力量。这也为我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校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峡大学1997年开办行政管理本科专业,2004年开办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下开设了行政管理和应急管理两个方向并开始招生,2014年获批公共管理硕士点(MPA)并开始招生。在10 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历经坎坷,特别是经过多次专业调整,所属学院机构不稳定,从最初的政法学院到经管学院,再至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导致师生人心不稳,教学资源流失比较严重。从公共管理专业内部发展分析来看,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第一,专业教学力量亟需加强。我校公共管理专业高层次的领军型人物缺乏,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不足,学术团队层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学院真正具有行政管理博士学位背景的教师仅三人,人才引进的工作压力特别巨大。其次,公共管理系仅有王守文博士、朱静博士、韩永军博士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程度偏低,对外学术交流需进一步拓展。

第二,课程总体设置繁杂,随意性较大。由于目前学院对公共管理专业的方向设定不清,导致课程模块基本沿袭了传统的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的传统教学方案,且设置随意、杂乱。主要表现为:(1)课程门类杂。我院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包含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等多种门类课程,涉及各个文科类和相关理科类的知识,过于繁杂。(2)各专业课程设置趋同现象较多。专业课程体系中有不少课程类似,且相同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课程相似度较高,如公共组织学、行政组织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学等。(3)专业选修课设置较为随意,缺乏递进式课程脉络。由于专业选修课设置受制于学科的师资力量,导致公共管理专业选修课程较为随意。如领导科学、水电资源规划管理、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等课程内容过于分散,缺乏递进式课程教学机制,不利于专业人才素质培养。

第三,硬件设施极其薄弱。硬件设施的完善与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息息相关,由于多次学科调整,长期以来缺乏实验实施建设规划,目前学院教学科研硬件设施极其薄弱,急需进一步落实。MPA 案例中心筹建、公共管理实验室建设、校图书馆和院图书室学术资源储备、学院网络资源优化等基础硬件设施还处于推进阶段。

第四,公共管理专业就业率低。教育部近日公布了近两年就业困难的15 个专业,其中公共管理专业“榜上有名”,这也是我校公共管理专业面临的难题之一。公共管理专业的对口部门主要是政府等公共部门管理人才,但调查显示,在政府最急缺的人才中,需求比重较大的为计算机、法律和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而对公共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比例极小,且替代性强。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普遍态度是他们缺乏实际知识和操作技能,成了什么都可以做,又什么都不精的“万金油”[2]。而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专业技术的人才,此种偏差造成我院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非常突出。

二、我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一,大力引进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支撑条件。学院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引进公共管理学科背景的博士毕业生、副教授或教授,并适当引进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博士研究生,打造一支专业背景鲜明、交叉学科互补、科研团队突出的学科队伍。同时,加强现有教师团队的师资队伍建设,如加强师资在线网络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或学术交流、鼓励优秀青年教师继续深造,或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操作规程等。

第二,结合地方行业优势,完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院应在加强现有的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现有的师资力量,以“专业-职业-技能”为主线构造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合理的课程设置要以师资为突破点,不应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课程类别,而应力求实而厚的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打造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彰显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3]。同时公共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要以“专业-职业-技能”为主线构造课程体系。这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公共管理人才需求的重要体现,也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首先,整体优化课程设置,突出核心课程。理顺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重点把握课程设置中重复与递进的关系,调整相似以及相同的课程,在课程实施次序、课时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夯实基础课程;努力在主修课程、校本课程等特色课程方面突出专业特色。其次,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要以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主要手段,围绕我校“服务地方,服务行业”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新型宜昌市特大城市建设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推进硬件设施建设,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平台。公共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管理、办公自动化、案例分析等实践技能培训的开展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持。近年来,围绕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验室、引入实验教学和科学实验方法,一些高校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肯定。如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已建成公共安全预警安全中心、舆情信息中心、电子政务研究中心等多个专业实验中心。为了配合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更新,建立高水平的公共管理专业实验室势在必行。

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据调查发现,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应用操作能力,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就业部门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信任[4]。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除了课题教学之外,课外实习非常重要。目前我院毕业实习基地非常薄弱,大部分学生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单位比较分散,实习工作内容五花八门,不利于加强就业部门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是宜昌市唯一的本科高等学府,我院应充分整合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宜昌市各级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以互赢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实习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视野、亲身体验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随着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管理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宜昌市快速发展的趋势,为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我院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时间尚短,目前还存在种种问题,但在学校领导大力支持和学院科学谋划下,通过逐步优化学院教学队伍、硬件设施条件、实习基地建设等内部环境,我校公共管理专业必将取得更大的发展。

[1]阳信生,龙兴海.现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途径[J].文史博览(理论),2009(9):71-74.

[2]郑石明.挑战与出路: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5):53-57.

[3]钟 蔚,李 斌.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2):115-117.

[4]娄成武,魏淑艳,曹 丁.“校府合作”: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9(9):102-105.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院掠影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