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严季澜教授治疗克罗恩病验案1则

2014-04-02陈欣然严季澜李柳骥

河北中医 2014年7期
关键词:北京中医药大学克罗恩白头翁

陈欣然 严季澜 李柳骥 胡 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严季澜教授治疗克罗恩病验案1则

陈欣然 严季澜△李柳骥1胡 泽2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Crohn病;辨证论治;名医经验;严季澜

严季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擅长治疗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笔者有幸师从严季澜教授,发现其对克罗恩病的治疗别具一格,疗效甚好。兹将严季澜教授治疗克罗恩病辨证思维探讨如下。

1 概 念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患,多为节段性病变,好发于小肠末端及邻近结肠,且可累及胃肠道多部位。如小肠病变常表现为间歇性腹痛,回肠末段病变常表现为腹泻,结肠病变主要症状为便血[1]。临床还可伴有发热、营养障碍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肝等肠外损害。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本病正式定名为克罗恩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饮食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且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终身复发倾向,是公认的难治性疾病。本病在欧美多见,我国发病率不高[2]。中医古代典籍中尚无某一病名与其完全对应,但根据其证候表现可分属于腹痛、泄泻、积聚、肠痈、肠结、肛痈、肛瘘、血证、虚劳等范畴。按现代医学的观点不主张手术,认为手术后容易复发,而长期应用西药易产生依赖性,且毒副作用明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提高,运用中医药治疗克罗恩病疗效显著,绝大部分患者可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减轻激素不良反应,减少激素用量或替代激素[3]。

严教授认为,克罗恩病临床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病程缠绵,病情变化多端,其病因病机非一证一候所能涵盖,多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复杂证候。现将严教授临床治愈克罗恩病1则整理如下,以供临床治疗参考。

2 验案举隅

刘某,男,25岁。2012-09-23初诊。主诉:自觉右下腹硬如包块,胀痛不适,拒按,喜温,热捂后或矢气则舒,多肠鸣,伴有低热、畏寒5d。近3个月消瘦明显,神疲乏力,饥不欲食,纳呆嗳气,偶或呕吐,伴多发口疮。大便质黏臭秽,里急后重,小便黄,舌质红,舌尖多红点,苔薄黄腻,脉细弦。2012-03肠镜检查示:结肠克罗恩病。辨证:脾虚气滞,湿热蕴结肠胃。治则:健脾理气,清热化湿。予藿朴夏苓汤合芍药汤加减。药物组成:藿香10g,法半夏10g,茯苓15g,厚朴15g,白豆蔻6g,淡豆豉10g,白芍药20g,黄连8 g,木香10g,炒槟榔15g,炒白术10g,延胡索15g,石菖蒲25g,焦神曲15g,芦根15g,炙甘草10g。日1剂,水煎取汁250mL,早晚饭后分服,共4剂。并嘱患者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2012-09-27二诊,自诉服4剂药后腹部包块硬感较前略好转,白天体温保持正常,入夜后仍低热(37.2℃),食纳见振,大便欠畅,质黏臭秽,偶有血便夹黏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细弦。辨证:湿热困脾,湿毒内蕴。治则:健脾化湿,清利湿热。予藿朴夏苓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药物组成:藿香10g,法半夏10g,茯苓15g,厚朴15g,白豆蔻6g,黄连10g,木香8 g,石菖蒲15g,焦神曲15g,白头翁10g,秦皮10g,黄柏15g,苍术6g,炒枳实15g,葛根15g,干姜6g。服用6剂后,空1 d不服药,再服6剂,共12剂。2012-10-07三诊,自觉腹中包块变软较舒适,偶或下午腹胀痛,或傍晚体温略高(37 ℃),食纳略振,小便黄,大便前段成形但后段质软,口苦,偶发口疮,舌苔黄有剥落,舌红少津,脉细。辨证:湿毒内蕴,湿热伤津。予前方去藿香,加芦根15g、石斛10g、炒槟榔15g。共服12剂,服法同上。2012-10-21四诊,低热退,腹中舒,大便软,纳增,小便可,苔薄黄白,脉细弦。处方:前方去神曲、葛根、白头翁,加白术6g、党参10g。共服12剂,服法同上。2012-11-18五诊,腹中舒,大便成形,纳增,体质量增加5kg,舌尖红,舌苔薄黄腻、或剥落,脉细。辨证:脾胃气虚,兼有湿热伤津。前方去木香,易炒枳实为炒枳壳,加炒栀子6g。共服12剂,服法同上。调理月余,随访1年尚无复发。

3 讨 论

严教授认为,克罗恩病的成因与脾虚、湿盛最为密切。湿邪有内外之分:外感之湿,实多虚少,祛邪外出为当务之急,若贸然予以通导,恐伤正气;脾胃内伤,内生痰湿之邪,虚实夹杂,若单纯补益,则易闭门留寇。

本案为一病程较长的克罗恩病,初诊时患者腹痛、泄泻、低热、消瘦,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久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故纳呆消瘦,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腹痛喜温,多属虚寒证;腹痛拒按,按之痛甚者,又属实证。病情复杂,虚实寒热错杂。补虚唯恐助邪,泻实又虑伤正。初诊严教授诊断为脾虚气滞,湿热蕴结肠胃之证。首选藿朴夏苓汤加味以解表化湿,健脾利水,调畅气机,疏中寓补;合芍药汤加减以清热凉血,除湿导滞。方中藿香、淡豆豉芳化宣透以解表化湿,使阳不内郁;厚朴、法半夏、白术共奏运脾燥湿之能,使脾能运化水湿,不为湿邪所困。槟榔既可散寒调气,又可下气利水于大便,茯苓健脾利湿于小便,二药通过通利二便使水道通畅,则湿有去路。黄连苦寒,厚肠止泻,清热燥湿解毒。患者食欲不振,故加神曲健脾开胃,消积化食。腹痛拒按,故施以白芍药敛阴和营,伍用炙甘草,共奏缓急止痛之用;兼见排便不畅,矢气频繁,所谓“不通则痛”、“调气则后重自除”,气郁湿热必然影响肠腑通降,故结合木香、延胡索、枳实、槟榔等行气之品,理气导滞,通利大肠,使邪有出路,达到祛邪安正的目的。此即因势利导,“通因通用”的原则。

二诊患者诉腹中胀痛缓解,脾气运食纳振,而湿热蕴结肠道之证未除,故大便黄褐而臭,偶或夹有黏液,遂用藿朴夏苓汤合白头翁汤加味投治,以奏清热解毒化湿、凉血止痢、行气化瘀之功。白头翁苦寒,入血分,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秦皮苦寒而涩,与白头翁合用,一敛一散,共奏清热解毒、消壅导滞之功;黄连、黄柏清热凉血燥湿,厚肠止泻;干姜和胃降逆;苍术燥湿醒脾,健脾益气;入夜身热甚故加葛根15g,与方中藿香共解表证之热。三诊表证已除,考虑到患者久病耗伤阴血,故去藿香,加芦根、石斛、槟榔以清肠道湿热,恢复脾胃之阴。四诊时患者诸症缓解,处以上方去神曲、葛根、白头翁,加白术6g、党参10g,以复脾胃运化之权,诸药合奏健脾祛湿、调补中焦之功。五诊考虑到病症均除,为维持缓解及预防复发,处方继服但去木香之燥,易炒枳实为炒枳壳,理气化瘀止痛,加炒栀子清热利湿,以制湿郁化热。效不更方,原方调理月余,诸症基本消失。偶因饮食不洁诱发,守方调理即愈。

小结克罗恩病临证情况多变,易漏诊误治,严教授治疗该病强调整体观念,结合全身及局部症状,准确判断病情,辨证施治,制订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本案诊疗过程中,严教授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合温、清、补、消四法于一方,补而不留邪,清而不伤正。诸药相合,相辅相成,诸法详备,药证相应,所立之方,似甚庞杂,仔细分析,均有法度,恰如其分,故诸症悉除。体现了严教授注重实情、辨证周密、用药精确、组方严谨的风格。

[1] 巫协宁,周怡和,朱国清,等.克罗恩病的治疗策略[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5):296-298.

[2] 何家鸣,陈延.克罗恩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2,40(4):141-144.

[3] 陈洪林,闫伟,查勤芳.克罗恩病中医治疗特色与优势[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2):16-17.

(本文编辑:李珊珊)

陈欣然(1987—),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学士。研究方向: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R574.053.1

B

1002-2619(2014)07-0972-02

2013-09-11)

△ 通讯作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北京 100029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系,北京 100029

2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一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猜你喜欢

北京中医药大学克罗恩白头翁
白头翁
克罗恩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 王耀献
胶囊内镜在克罗恩病小肠评估中的应用
小肠克罗恩病临床诊治分析
想改名的白头翁
论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白头翁研究进展
《中医研究》杂志通信作者标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