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2014-04-01赵宇红冀一帆

河南医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蝶窦

胡 军,胡 凯,赵宇红,冀一帆

(1.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放射科 河南 洛阳 471002;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放射科 四川 南充 637000)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少见,约占上呼吸道恶性肿瘤的3%[1],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5%[2]。由于鼻腔鼻窦为空腔器官,解剖部位隐蔽。发生于该部位的肿瘤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及体征,不易被发现,患者就诊时多数已是晚期,预后较差。本文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2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60例鼻腔鼻窦原发性恶性肿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为17~84岁,平均年龄为55岁;病程约2个月~10 a。主要临床症状为:鼻塞(41例)、间歇性鼻出血或涕中带血(28例)、颌面部肿胀(14例)、面颊疼痛(7例)、嗅觉减退(5例)、头疼(4例)等。采用WHO鼻腔和副鼻窦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标准[3],将60例恶性肿瘤分为,鼻腔鼻窦恶性上皮性肿瘤34例,包括鳞癌25例(低分化鳞癌9例,中-高分化鳞癌16例),腺样囊性癌6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2例,肉瘤样癌1例;鼻腔鼻窦恶性软组织肿瘤26例,包括恶性淋巴瘤12例(均为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神经源性肉瘤、浆细胞瘤和粒细胞肉瘤各1例。

1.2 检查方法

1.2.1 CT检查:60例均使用Aquilion 16层螺旋 CT扫描机,行鼻窦CT轴位或冠状位连续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距阵512×512,均行普通扫描,其中23例加行CT增强扫描,以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注入碘海醇75 ml,注射流率为3 ml/s,延迟时间为30 s。

1.2.2 MRI检查:15例患者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美国GE公司Signa excite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头颈联合8通道相控阵线圈。常规MR成像包括:横轴面快速弛豫FSE、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及DWI序列(T2WI TR 4 000 ~4 500 ms,TE 85 ms;T1WI TR 200 ~300 ms,TE 5 ms;b 值 =1 000 s/mm2);矢状面 SE、FSE序列(T1WI TR 400 ~600 ms,TE 15 ms;T2WI TR 3 000~3 500 ms,TE 85 ms);冠状面快速弛豫FSE和STIR(TR 3 500 ~4 000 ms,TE 55 ms)成像;层厚/层间距 =5.0~6.0 mm/0.5~2.0 mm,矩阵128×128~320×256,FOV 24 cm×24 c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Gd-DTPA(商品名为马根维显),剂量为 0.1 mmol/kg,常规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

2 结果

2.1 肿瘤部位、CT及MRI表现 肿瘤原发于鼻腔31例,上颌窦20例,蝶窦2例,无法辨别起源7例。CT表现:所有肿瘤均呈软组织肿块,46例密度均匀,13例密度不均匀(11例肿瘤内可见坏死区,2例肿瘤内可见斑片状钙化);42例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17例边界清晰(11例呈结节状及类圆形,6例呈柱状),43例肿瘤伴有邻近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呈中度~明显强化,部分强化不均。MRI表现:肿瘤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12例、稍高~高信号3例,T2WI呈稍高信号14例、低信号1例,部分信号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2.2 肿瘤侵犯范围 31例鼻腔肿瘤中,侵犯同侧筛窦19例、上颌窦15例、蝶窦5例、额窦3例,侵犯鼻咽部软组织5例、翼腭窝2例,侵犯同侧眼眶4例,侵犯颅内3例,侵犯对侧鼻腔12例,侵犯颌面部软组织14例。20例上颌窦肿瘤中,侵犯同侧鼻腔11例、筛窦6例,侵犯同侧颞下窝8例、硬腭4例、翼腭窝3例,侵犯同侧眶内3例,侵犯颌面部软组织4例。2例蝶窦肿瘤均侵犯邻近骨质及筛窦。6例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中,7例均充满同侧鼻腔、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窦;2例均充满双侧鼻腔、上颌窦、筛窦、额窦及蝶窦;侵犯鼻咽软组织4例,侵犯眶内2例,侵犯颅内1例。

3 讨论

在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中,以鳞状细胞癌最多见,约占上皮来源肿瘤的60% ~70%,最常见于上颌窦,其次是鼻腔[2]。本组34例上皮来源的肿瘤中,鳞状细胞癌25例。不同细胞学类型的鼻腔鼻窦鳞癌CT表现类同,常表现为鼻腔鼻窦内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或呈“铸型”的软组织肿块伴骨质破坏,有明显的外侵征象,常侵犯同侧或对侧鼻腔、上颌窦、筛窦、眼眶及颅内。MRI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主要为鼻腔鼻窦内软组织肿物及邻近窦壁的骨质破坏,T1WI多呈稍低、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不均,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本组25例鼻腔鼻窦鳞癌中,19例伴有骨质破坏,21例侵犯邻近结构。

腺样囊性癌属于鼻腔鼻窦少见的恶性肿瘤,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5%[4],好发于鼻腔,其次为上颌窦和鼻咽部[5]。本组5例腺样囊性癌起源于鼻腔,1例起源于上颌窦。综合文献,腺样囊性癌特征性CT表现为[5-6]:①常为单侧鼻腔发病,密度不均匀,其内见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更明显,呈筛样改变,本组6例腺样囊性癌平扫密度均匀,可能与病例数较少及部分肿瘤较小有关;②肿瘤相邻骨质改变以受压膨胀为主,局部可见虫蚀状或溶骨性骨质破坏区;③肿瘤可沿神经生长,呈“见隙就钻”的特点。Sigal等[7]研究认为,肿瘤沿神经生长MRI显示优于 CT,表现为神经顺行或逆行增粗,具有特征性。

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鼻腔和鼻窦淋巴瘤中最多见的病理亚型[8],好发于鼻腔,常侵及鼻窦。本病早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仅为鼻黏膜增厚和鼻腔前部少许软组织影,此时诊断较难。随着病变的进展,鼻型NK/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特征性CT表现为[9-10]:①病变起源于鼻腔前部或鼻前庭,沿鼻腔及鼻中隔蔓延,常侵及鼻窦,密度均匀,多呈单侧鼻腔分布;②骨质破坏较轻,呈虫蚀状,仍保留原骨骼形态;③增强扫描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后病变CT表现常与肌肉呈等密度;④邻近皮肤改变为本病重要的特征,表现为鼻翼、鼻背、面颊部、内眦、泪囊及眼睑软组织不同程度的增厚,甚至形成结节状软组织肿块,其邻近骨质多数无异常改变。

本研究中其它罕见恶性肿瘤CT表现均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鼻腔鼻窦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部分伴邻近组织侵犯及骨质破坏。总之,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繁多,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1]Bhattacharyya N.Cancer of the nasal cavity:survival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prognosis[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2,128(9):1079-1083.

[2]Patrick Gullane,贾弘光,陈学军,等.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8,23(6):304-305.

[3]弗莱彻.肿瘤组织病理诊断[M].周庚寅,刘洪琪,张庆慧,译.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

[4]胡伟汉,谢方云,赖越元,等.鼻腔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73-76.

[5]黄文虎,邹明舜.鼻腔和鼻旁窦腺样囊性癌的影像学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1):27-29.

[6]陈晓丽,杨本涛,王振常.鼻、眶及耳部腺样囊性癌CT和MRI表现[J].当代医学,2009,(20):115-117.

[7]Sigal R,Monnet O,de Baere T,et al.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evaluation with MR imaging and clinical-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27 patients[J].Radiology,1992,184(1):95-101.

[8]张玉晶,胡伟汉,刘慧,等.鼻型 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预后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50-53.

[9]齐丽萍,单军,唐磊,等.鼻及鼻咽部NK/T细胞淋巴瘤的CT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5):848-851.

[10]杨本涛,宋照亮,王振常,等.鼻腔T/NK细胞型淋巴瘤的影像学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10):1308-1311.

猜你喜欢

腺样囊性癌蝶窦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
SRSF2、HMGA2和Caspase-3在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及其前驱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外阴腺样囊性癌复发超声表现1例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294例老年人腺样囊性癌的统计学分析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宫颈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
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TX2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临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