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四位一体”模式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以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例

2014-04-01廖义军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专题讨论四位一体理论课

廖义军

(湘南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湖南 郴州 423000)

近年来,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纷纷运用研究性教学与专题式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出现了教师教学模式僵化和学生学习疲软的现象。如何摆脱这一困境,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湘南学院在走内涵式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倡导教学改革,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途径,塑造大学生成为具备完美人格、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现代人”,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提出理论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专题教学突出主题与现实相结合、课堂专题讨论凸显课程教学目的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实践教学坚持校内实践与校外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各模块的课时分配分别为20%、40%、30%、10%。

一 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教学内容需凝练、联系实际

湘南学院历来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共计16学分,开足了课时。在“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理论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知识点上进行凝练,只讲重要的、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为例,虽然教材编写时注意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机地结合,但还是有些内容与中学存在重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当中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知识点,学生在中学就已经学过并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就略讲或让学生自学。另外,还应注重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教学内容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解国际战略对外关系时,就联系当前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实际,联系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像钓鱼岛之争显示出的中日关系变化、乌克兰危机的中俄关系新变化。让学生感受到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强大生命力,激发学生对当前一些问题的思考,强化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思考和分析。

二 主题与现实结合:专题教学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的角度来整合、精选

专题教学突出主题与现实相结合,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体的角度来整合、精选。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为例。课程要讲授的是近代中国如何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的一段探索历史,让学生了解国史与国情,领会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概括地说,就是“两个了解”和“四个选择”。她是一门既有丰富历史知识又极具理论深度的课程。如何才能讲好、讲活呢?在改革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来“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1],着重在“精、实、活、效”四字上下工夫,即理论教学要求精讲、专题教学要求紧扣现实、课堂讨论要求活跃、实践教学要求见实效。充分调动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秉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精神,“纲要”的理论教学以中国近现代宏观历史格局的视角来整合教材内容。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原则,我们将教材理论框架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即“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条主线”、“四个选择”、“五大观念”。“一个主题”是指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了解”是指要了解国史与国情;“三条主线”是指把握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四个选择”是指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五大观念”是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发展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思想敏锐、关注时事,富有激情、求新求异。帮助他们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理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以“一个主题”为经、“三条主线”为纬、“四个选择”为历史发展的纵向面、“五大观念”为塑造学生品质的横向面展开讲授,做到“史散而神不散”,让理论教学实现历史的延续性与理论的系统性有机结合。经过整合、精选,我们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五个理论教学专题。专题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寻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挫折。主要让学生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与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积极地探索国家的出路,也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与方案。让学生充分认识除中国共产党以外其它阶级是无法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专题二: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主要讲清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仍旧是雄关漫道,幸而有星星之火才可燎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并以实际行动开辟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专题三: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抗战与新中国的成立。主要讲授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取得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危机和军事溃败与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两者对比鲜明。让学生认识新中国的创建与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专题四: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毅然迈步从头越,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让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这条道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专题五:长风破浪会有时——改革开放的辉煌与民族复兴的梦想。主要讲授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举世瞩目。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把握其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民族复兴的梦想才会“长风破浪会有时”。通过理论教学专题化的实施,做到了在宏观历史格局下精讲理论,实现了历史的连续性与理论的系统性的有机统一,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

三 目的与兴趣结合:引导与互动的课堂专题讨论

课堂专题讨论是湘南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大特点和亮点。课堂专题讨论是把国外社会互动理论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学生因为研究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教学模式[3]。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的讨论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笔者在组织、参与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的实践过程中,就深深地体会到“师生互动”是激活课堂的根本。讨论中必须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突出课程教学目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以传递“正能量”为指导思想。专题讨论的内容必须结合社会的热点,联系学生的兴趣或思想上的困惑,以激活课堂讨论的各种因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增强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当然,这里讲的课堂专题讨论不是一般的课堂自由谈,而应该“抓住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去验证。这是一种探索研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为此,选题能否有效激活课堂讨论的各种因子是首要因素。实践证明,论题的选择要坚持两大原则:一是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论题的内容一定要结合课程教学目的并有争议性,并且难易适中。选题一定要与教学目的、社会热点、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也要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相适应,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做到“三结合”,即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国情社情与学生的兴趣困惑相结合、责任使命与民族复兴相结合。

以“纲要”课课堂专题讨论为例。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前指导时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出现好像开启了被问东西的存在”[5]。学生在课堂讨论前和讨论中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和内在驱动力,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就是课堂讨论的形式要多样,如发言式、演讲式、辩论式、抢答赛式等。可根据不同的选题,采取以下三种模式:(1)分组主题演讲模式。如:选择“国,到底应该怎样爱”专题。先让学生分组在课外展开讨论,教师参加并引导。在课外讨论的基础上,每组选派1-2名学生在课堂代表本组发言或作主题演讲;(2)分组专题抢答赛模式。如:选择“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专题。由教师提问,每组学生自由抢答,要求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史实进行分析;(3)课堂分组专题辩论赛模式。如:选择“有人认为中日21世纪必有一战,如果战争发生,你认为原因是什么(近因,远因)?战争结局会如何?”专题,教师在课堂讨论前,引导学生分组分工去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正反两方面观点,在正式讨论前随机抽签确定辩论的正方与反方。

课堂专题讨论除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之外,教师主导性的有效发挥,引导师生互动尤为重要。通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专题讨论中要发挥主导性就应做到“五个善于”:善于开放选题、善于正确引导、善于及时提炼、善于点拨提问、善于中肯点评。只有教师做到了“五个善于”,学生才能对当前出现的各种社会思潮、热点问题有一个正确的是非观,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来评判,从而确保课堂讨论“正能量”的传递。

四 “三结合”与“三接流”互动:校内外实践教学强调互融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中宣部、教育部多次发文,明确规定高校必须不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力度。作为一种把书本知识置于实际问题运用的学习方式,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体验与创造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纲要”课来说,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提升其价值辨析能力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进而培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要达此目的,理论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必须和实践教学做到“四位一体”有机结合与统一,才能确保教学的效果。如果学生不能参与课外实践教学,那么纯粹的理论教学与专题教学就会变成无趣的介绍与空洞的说教。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如此。

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呢?根据笔者多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经验,认为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中,应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课与专业课的实习、实验相结合。“三结合”的目是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并将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专业理论的学习中。就“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来说,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应积极探索“三接流”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一,历史主题与现实问题相对并接流。如: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将近现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与当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生态中国的现实问题相对接,采取课堂“辩论赛”和校园“主题演讲赛”的实践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他们积极思考与对话,以增强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二,中国的宏观历史与地方微观历史文化相汇流。如:在校外的社会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观本地的名人纪念馆、烈士陵园和历史博物馆,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参观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种中国近现代“大历史”与地方“小历史”的汇流教学模式,可以增强校内外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第三,“纲要”课与其它四门课的实践教学相交流。如: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时,“纲要”课可与“概论”课一起举办“中国梦,我的梦”的校园主题演讲赛;也可以与“形势与政策”课一起组织“南海问题”的课堂讨论,让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交流中激荡、交汇,产生新的活力。

为有效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结合、三接流”实践教学模式,我们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还积极“开源”,即广开教学资源,大力拓展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活动空间。“开源”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第一,拓展阅读范围与影视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在课余阅读原著、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相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记录片、讲坛讲座和电影等视频资源,组织学生观看,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与观后感等;第二,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往往是“纲要”、“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微观史”和“乡土史”,对学生来说既直观、具体,又易于亲身感受和观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现实感。因此,教师应加强与本地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与交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第三,开发现成的社会资源。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组织学生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到周边有代表性的村镇、社区及企事业单位进行考察、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并撰写调研报告;第四,充分利用校园的社团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建、参加各种校园社团。如:经典原著研读会、普法协会、“历史小品演剧团”等。社团成立后,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每次实践活动主题,周密策划,推行项目制,如抢答赛、主题演讲赛、征文比赛、微电影制作赛等。总之,一方面,我们通过“三结合”原则广开实践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三接流”模式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让实践教学获得更宽广、更坚实的平台,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达到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综上所述,湘南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在构建理论教学、专题教学、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模式中,发挥综合优势,激活各种因子,教学实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实施过程中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是调动了师生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成效性。以课堂专题讨论教学为例,课堂专题讨论让教师教学更有动力、学生学习更有能力、课堂讨论更有活力,特别是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二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四大转型”,即实现了由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由照本宣科式的“灌输”教学转向注重逻辑的理论“研究式”教学、由“一言堂”沉默式课堂教学转向问题启发式的课堂专题讨论教学、由脱离现实教堂式的“洗脑”教学转向主题与现实相结合的专题解析式教学;三是有利于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人格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完美的人格。“四位一体”的教学中,凝练后的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专题教学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强化了学生的理想信念;实践教学让学生丰富了人生经验,亲身感受了先烈们敢于牺牲的精神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集聚了自强进取、厚德载物的正能量。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2]胡仕坤.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76.

[3]徐大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选题原则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3):97.

[4]施开良,姚天杨,俞庆森.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2,(6):8-12.

[5][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471.

猜你喜欢

专题讨论四位一体理论课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当代科学哲学的唯物论转向(专题讨论)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2014年《电焊机》杂志专题讨论
2014年《电焊机》杂志专题讨论
2014年《电焊机》杂志专题讨论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