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栻、岳麓书院与湘学学统

2014-04-01朱汉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岳麓岳麓书院湖湘

朱汉民

“一代学者宗师”的张栻,是岳麓书院史、湘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主持的南宋岳麓书院,成为影响全国的学术重镇,他进一步拓展了湖湘学派与湘学学统,深刻影响了湘学史的发展。

一 张栻及其著述

张栻(公元1133~1180年),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汉州锦竹人。其父张浚为抗金名将,于宋高宗、孝宗两朝供职,官至丞相。

张栻自幼随父乔居外地。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张浚乞祠寓居长沙,张栻侍居。绍兴十六年,又随父寓居连州。是年宋高宗尝问张浚:“卿儿想甚长成?”浚答道:“臣子栻年十四,脱然可与语圣人之道。”①胡宗懋:《张宣公年谱》卷上,民国21年(1932)胡氏梦选楼刻本。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15岁时,王大宝知连州,张栻从之问学。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随侍父亲至永州。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春,诏张浚湖南路任,张栻遂与其父归长沙。是年,张栻禀父命,从学胡宏,得河南二程之学。次年,张栻随父在都督府任参佐,他“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②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张栻全集》附录。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八月张浚逝世,归葬潭州,张栻护父灵回长沙。乾道元年,湖南安抚使刘珙修复岳麓书院,次年成,请张栻作记并主教其中。乾道五年经刘珙推荐,除知抚州,未及上任改知严州(今属浙江)。乾道六年召为吏部侍郎,兼起居侍郎官、兼侍讲。第二年六月出任知袁州(今属江西)。是年底罢归长沙。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诏知静江(今属广西),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改知江陵(今属湖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迁右文殿修撰,提举武夷山冲佑观。同年八月病逝,年仅48岁。宋宁宗嘉定年间赐谥宣,史称张宣公。宋理宗淳祐年间诏以孔庙。

张栻以一个“忠君爱国”者的形象出现在理学家中间。这首先体现在其抗金的爱国言行方面。其父张浚为抗金名将,一生以收复中原为职志。张栻秉承父志,反对和议,力主抗金。朱熹称其“慨然以奋伐仇虏,克复神州为己任”。③《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张栻全集》附录。绍兴三十二年,张栻应诏赴行,曾奏言孝宗说:“陛下上念祖宗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④胡宗懋编:《张宣公年谱》卷上,永康胡氏梦选楼民国21年(1932)刻本。孝宗异其言,于是始定“君臣之契”。以后,张栻又屡次上疏,建议朝廷坚持抗金,“誓不言和,专务自强,虽折不挠。”但他也不赞成盲目进军,而是主张修德立政,养民练兵,充分做好抗战的准备,他奏请孝宗:“但当下哀痛之诏,明复仇之义,显绝金人,不与通使。然后修德立政,用贤养民,选将帅,练甲兵,通内修外攘、进战退守为一事。”⑤《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他尤其重视“民心”在抗金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欲复中原之地,先有以得中原之心;欲得中原之心,先有以得吾民之心”;而要得“吾民之心”,则关键在于“不尽其力,不伤其财”⑥《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他把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同抗金救国的现实政治联系起来了。

张栻“忠君爱国”的形象,还体现在其“奋不顾身以任其责”的贬抑权贵、仗义执言方面。张栻曾在朝廷供职,每进对,总是毫无拘束将自己的政治见解阐发出来,“大抵皆修身务学,畏天恤民,抑权倖,屏谗谀之意。”因而他在朝廷任职时间不长,屡因权臣近倖所忌惮而遭排挤。但他无所畏惧,即使在病危之时,仍手疏孝宗“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⑦《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对于朝廷巧立名目、聚剑财赋,他总是直言规劝,将掠夺民物的所谓“均输”称之为“不过巧为名色而取之于民耳。”对于君主骄奢淫逸的生活,他也敢于犯颜力谏,进言说:“治常生于敬畏,乱常起于骄淫。使为国者每念稼穑之劳,其后妃不忘织纴之事,则心之不存者寡矣。”⑧《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张栻全集》附录。由于张栻总是以犯颜力谏作为臣子的道德准则,因而对敢于犯颜力谏者十分推崇。《宋史·张栻传》本传载:“孝宗尝言伏节死义之臣难得。栻对:‘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

张栻是一个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望和成就主要在于倡明道学,从事理学教育等方面。张栻本人就是在儒学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据朱熹的《神道碑》所云:“自其幼学而所以教者,莫非忠孝仁义之实。”但真正作为一个理学家,则由于他受的理学教育。从学术师承来看,他受学于衡山胡宏的湖湘之学。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他于衡山拜胡宏为师,终于成为二程的四传弟子,成为和朱熹、吕祖谦齐名的理学家,据他本人所记:

“仆自惟念妄意于斯道有年矣。始时闻五峰胡先生之名,见其话言而心服之,时时以书质疑求益。辛巳之岁(绍兴三十一年)方获拜之于文定公书堂。先生顾其愚而诲之,所以长善救失。盖自在言语之外者。”①《答陈平甫》,《南轩集》卷二十六。

张栻于衡山求学胡宏并不顺利,起初胡宏不愿收他,“钦夫涕泣求见,遂得湖湘之传”。②《宋元学案》卷二十,《元城学案》。经过一番反复,他终于获得湖湘学之传,成为湖湘学派一代宗师。他的学术事业真正开始于此。胡宏高兴地说:“河南之门有人继起,幸甚幸甚!”③胡宏:《与孙正孺》,《五峰集》卷二。张栻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他上承二程的余绪,又得胡宏的传授,终于成为一代理学宗师,把湖湘之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乾淳之盛”中涌现出来的著名理学家中,如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大多是在家学熏陶、私学传授中成就为理学宗师的。而和上述理学家齐名的张栻,虽然也受家学影响,但对他影响最大的却是书院教育。王开王卓编《先儒宣公张子年谱》载: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先生二十九岁。……春,先生侍忠献公旋潭州,谒拜胡五峰于碧泉堂。五峰见之,知为大器,即告以所闻圣门论仁亲切之旨。先生退而思之,若有得也。

可见,张栻是在湘潭碧泉书堂受教于湖湘学大师胡宏的④有人根据《衡山县志》等史志记载,认为张栻从学胡宏于南岳紫云峰下的文定书堂。此为误。《南轩集》有诗数首,为他后来游碧泉时所写。其中一首题为《过胡文定公碧泉书堂》,诗云:“入门认溪碧,循流识深源。念我昔此来,及今七寒暄。”(卷二)另一首碧泉诗更是直接追忆昔日学堂生活:“人事苦多变,泉色故依然。缅怀德人游,物物生春妍。当时疏闢功,妙意太古前。屐齿不可寻,题榜尚觉鲜。书堂何寂寂,草树亦芊芊。”(卷三)可见张栻从学胡宏确在湘潭碧泉书堂。。在碧泉书堂受学的这一段时期,他除了获得“伊洛之业”的“真传”、“圣门论仁亲切之旨”外,书院的办学形式也对他有很大的启发。他在自己的亲身经验中看到了书院教育的特殊优势。所以,在“乾淳之盛”的诸位理学家中,他最早自觉地利用书院作为研究,传播理学的基地。在“南宋四大书院”中,岳麓书院最早成为全国理学重镇,这和张栻本人受过书院教育是分不开的。

张栻年仅48岁不幸早逝,其学术思想没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因而全祖望感叹地说:“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但是,从张栻留下的著述目录中,可以看到他已经做出了多么大的学术成就。据《宋史·张栻传》记载,张“所著《论语孟子说》《太极图说》《洙泗言仁》《诸葛武侯传》《经世纪年》皆行于世。”而《绵竹县志》卷六所载更详:“栻所著《易说》十一卷、《癸巳孟子说》七卷、《经世纪年》二卷、《通鉴笃论》三卷、《诸葛武侯传》一卷、《奏议》十卷、《希颜录》一卷、《伊川粹言》二卷、《洙泗言仁》、《南轩文集》四十四卷、《南轩诗集》八卷、《南轩先生问答》四卷、《张子太极解义》一卷。”张栻虽然撰述了这样多的著作,但能体现其学术思想的相当多的部分都没有能够遗留下来。现存的张栻著作主要是朱熹编写的诗文集四十四卷,以《南轩文集》刊行于世,主要包括一些诗文、讲义、表疏、学记、序说、书札等。另有《孟子说》七卷、《论语解》十卷,此两书皆成书于孝宗和年(公元1173年)。清道光年间,与《南轩文集》汇刻,合为《南轩全集》。此外,张栻还留下《南轩易说》,据朱彝尊《经义考》所载,是书当为十一卷,《绵竹县志》也称有十一卷。但《四库全书》本中仅存三卷。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此本乃嘉兴曹溶从至元壬辰赣州路儒学学正胡顺父刊本传写,并六十四卦皆佚,仅始于《系辞》‘天一地二’一章,较真卿所见弥为残缺。”但胡顺父肯定其学术价值,认为理学家治《易》代表作《伊川真传》虽存而未完,特阙《系辞》,而《南轩易说》则能“以补遗阙”,使与“《周易程氏传》大字旧本并行于世”。⑤胡顺父:《南轩易说序》,《南轩易说》卷首,枕碧楼丛书,中国书店1983年版。

二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恢复于南宋乾道初年。其实早在此之前,它就和湖湘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胡宏对这所历史上的著名书院表示过兴趣和热情,盼望重新修复,自为山长,以“俾舒卷数百千年之文,行思坐诵,精一于斯”,在这里传播理学,建立学派。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胡宏的理想未能实现。绍兴三十一年,张栻从学胡宏于碧泉书院,胡宏看中了这个学生的学识和才华,十分高兴地说:“圣门有人,吾道幸矣!”他为自己的学术思想后继有人而感到十分满意。但是,他没有想到,这个学生还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修复岳麓书院、以它为理学基地的愿望。

张栻在碧泉书院从学胡宏,学成后归长沙,即在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创建城南书院讲学。《城南书院志·城南书院说略》载:“南轩先生为宋名儒,父紫岩于绍兴三十一年以观文殿大学士知潭州,先生随侍,遂家焉。乃即妙高峰之阳,筑城南书院,以待来学者。”由张浚亲书“城南书院”题额。城南虽以书院命名,但在制度化、正规化方面与书堂、书社、精舍较为接近,所以张栻本人甚至称它为“私塾”。其《孟子说序》称:“岁在戊子(指乾道四年),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私塾。”此处所说“私塾”即指城南书院。

张栻使得湖湘学派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是在他主教岳麓书院之后。乾道元年,岳麓书院之教得以振兴,与此同时,也拉开了理学史上“乾淳之盛”的帷幕。

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字共父,以荫补承务郎,登进士乙科。他本是一个深受理学思想影响的官吏,向以崇儒重道为己任。他甚至对皇帝也大讲:“圣王之学所以明理正心,为万事之纲。”①《宋史》卷三百八十六,《刘珙传》。因而在知潭州期间,他“葺学校,访雅儒,思有以振起”。根据湖湘士子们的请求,他下令全面修复岳麓书院。未及一年,书院建成,“为屋五十楹,大抵悉还旧观、肖阙里先圣像于殿中,列绘七十子,而加藏书于堂之北。”②《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

书院修成后,由张栻主持教学。据朱熹所说:

潭州故有岳麓书院,公(刘珙)一新之,养士数十人,嘱张栻时往游焉,与论《大学》次第,以开学者于公私义利之前,闻者风云。③《观文殿学士刘公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九十七。

故前帅枢密忠肃刘公特因旧在复创新馆,延请故左师侍讲张公先生往来其间,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④《措置岳麓书院牒》,《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〇〇。

张栻主持了岳麓书院的讲坛,大讲理学家津津乐道的“公私义利之辨”,影响很大,致使“闻者风动”。

但是,张栻并不是以“山长”身份主教岳麓。尽管史书上都说张栻主岳麓书院教事,但从不曾称张栻为岳麓书院山长。其原因有二:第一,乾道初年,张栻正为父亲居丧而住在长沙,他曾辞退了朝廷要求复职的命令。在这种“困于忧患”的居丧期间,是不适于担任山长职务的。第二,岳麓书院山长之职,是其“先师所不得为者”,作为弟子的张栻亦感到不宜为山长。在山长位置虚而不置的情况下,曾考虑聘请胡宏的另一位学生吴翌任岳麓山长,但吴以“先师所不得为者”为由而拒绝了。吴翌(公元1129—1177年)福建建阳人,早年游学衡山,师事胡宏,得湖湘之学。筑室衡山之下,榜曰:“澄斋”。朱熹《南岳处士吴君行状》载:

乾道初年,帅守建安刘公珙,始复立焉,犹虚山长不置,至是,转运副使九江肖侯之敏,始以礼聘君(吴翌),请为之。君曰:‘侯之意则美矣,然此吾先师之所不得为者,岂可以否德忝之哉!’卒辞不能。肖侯亦高其义,不强致也。⑤《南岳处士吴君行状》,《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九。

在岳麓书院山长虚设的情况下,张栻成了书院和行政的实际主持人。就教学方面而言,张栻在岳麓传播理学,培养了一大批“传道济民”的有学之士,朱熹于乾道三年到岳麓书院会讲时说:“岳麓学者渐多。其间亦有气质醇粹、志趣确实者,只是未知方向,往往聘空言而远实理。告语之责,敬夫不可辞也。”⑥《与曹晋叔书》,《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六。从朱熹的书信中即可肯定,张栻是岳麓书院教学事务的主持人。就行政方面来说也是如此,乾道五年,张栻帅严州而离开长沙,曾“令彪先生德美常掌书院事”⑦《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张栻实际上主持了岳麓书院行政事务,因岳麓山长往往是由地方官吏出面聘请,张栻当时并非潭州地方官,他可以令彪居正掌教岳麓,可见在此以前一直是他作为岳麓书院的真正主持者。

张栻主持岳麓书院的时间,前后共有七年之久。乾道二年岳麓修复一新后,张栻“促多士往观焉,为爱其山川之胜,栋宇之安,徘徊不忍去,以为会友讲习,诚莫此地宜也”⑧《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南轩集》卷十,《张栻全集》。。从此开始主教岳麓。乾道五年因刘珙推荐,知严州,离开长沙。乾道七年十二月归抵长沙,并继续主持岳麓。次年刘珙再知潭州。因乾道初年岳麓书院修复工作没有完成好,出现了“背向倾坏”的现象,刘珙又“整葺”了岳麓书院,此事深得张栻欣慰,他在给朱熹的一封书信中说:“岳麓书院迩来却渐成次第。向来邵怀英作事不著实,大抵背向倾坏,幸得共父(即刘珙)再来,今下手整葺也。”⑨《答朱元晦》,《南轩集》卷二十一。到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张栻又诏除旧职,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才重又离开长沙。在张栻主教的七年时间内,岳麓书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如果说胡氏父子主要靠重建一种新型的书院来研究、传播理学,那么,张栻则主要改造了这所闻名一时的大书院,使它由一所传习传注经学的学校转变为一所传习理学的学校,由一所单一化教学方法的学校转变为一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学校,由一所仅仅具有教学功能的学校转变为一所具有教学和学术研究双重功能的学校,由一所官学代替者的学校转变为一个真正独立于官学之外的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下面详细论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一)教育宗旨的转变

北宋时期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主教者们似乎从来没有考虑到自己主办的书院在教育宗旨上要有什么不同于官学的地方。他们所关心的是“使里人有必葺之志,使学者无将落之忧”,①王禹偁:《潭州岳麓山书院记》,《小畜集》卷十七,《四部丛刊》本。即在官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如何使士子们有机会读书,然后通过科举考试顺利取得做官的资格。这和地方官学的教育宗旨看不出什么区别来。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时,在《岳麓书院记》中申明了新的教育宗旨。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反对以汉唐的传注经学为教学内容,他对前来就学的士子们指出:“侯(刘珙)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张栻所否定的,是那种仅能应付科举考试、具言语文辞之工的所谓“人才”,而提出书院教育应培养一种能“传道济民”的人才。他在《邵州复旧学记》一文中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皆以不乱;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宜者,此先王之所以教,而三代之所以治,后世不可以跂及者也。后世之学校,朝夕所讲,不过缀缉文辞,以为规取利禄之计,亦与古之道大戾矣。”很明显,所谓成就“传道济民”的人才,就是要培养出谨守封建纲常道德并能为封建社会“治国平天下”的佐治人才。这是中国传统的伦理主义文化价值在教育宗旨上的体现,它特别强调以伦理道德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科举之学、章句之学所以被张栻等理学家否定,就在于这种衡量人才的标准和伦理主义的文化价值的对立和冲突。

如果认为张栻只在书院贯彻这种“成就人材,传道济民”的教育宗旨,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张栻在担任地方官时,十分注意兴办官学,并按照理学家的设想去改造官学的教育宗旨,也收到一些效果。从他撰写的大量学记,如《静江府学记》《袁州学记》《郴州学记》《桂阳军学记》《雷州学记》《江陵府松滋县学记》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但是,要在官学真正实现理学家的教育宗旨,则确是十分困难的。官学本身的性质及其封闭型教学体制,决定了它很难成为理学家实现其人才理想的人才基地,很难成为新兴的文化思想的学术基地。所以比较起来,张栻对州县学所进行的工作效果并不显著。与之相反,岳麓书院则具有开放性特点,张栻能够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它,在那里贯彻自己的教育宗旨。因而,岳麓书院迅速成为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基地,而且史实证明,乾道以来岳麓书院确实培养出了一大批“传道济民”的人材。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方法往往是由教学内容决定的。南宋以前,岳麓书院传习传注经学和文辞章句,以应付科举考试。这种教学内容决定了书院的教学方法不过是诵习辞章之类,这种呆板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官办学府毫无区别。南宋乾道以后,岳麓书院的教学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以新兴的学术思潮——理学为传播内容,必然使书院的教学方法发生变化。朱熹认为张栻主讲岳麓后,“使四方来学之士得以传道授业解惑焉”。这透露出张栻在教学方法上的转变,体现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它包括:第一,传道的方法。张栻以“道”为讲学的内容。但是,他在《岳麓书院记》中认为,“今夫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以致于饮食起居言动之际,谓道而有外夫是,乌可乎?”这样,张栻的“传道”就主要包括在手持足行、饮食起居的生活实践中“求仁”等道德教育方法。第二,传授学业的方法。张栻传授学业,主要是传播自己研究理学的思想成果。因而他时刻注意更新教学内容,把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第三,“解惑”,即解答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师生间往往通过问难论辩的方式答疑解惑。这种方法大大活跃了书院学生的思想。

(三)机构功能的变化

北宋期间,岳麓书院作为一个教育机构,主要是实现其教育功能。张栻主教书院之后,除了继续实现其教育功能外,又增加了学术研究的功能。他主要通过下列方式:第一,把编写讲义和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讲学都得编写讲义,但讲义须有学术价值才成为学术成果。张栻的代表著作《孟子说》《论语解》都是作为书院教学的讲义而撰写的,他在《孟子说序》中说:“岁在戊子(乾道四年),栻与二三学者,讲诵于长沙之私塾,窃不自揆,缀所见为《孟子说》。”乾道初以来,张栻即开始在长沙岳麓、城南两院讲学,乾道四年,他根据自己讲学所见,编成《孟子说》一书。次年冬季知严州而离开长沙。乾道七年回长沙继续主教岳麓,因对旧说多不满意,故又删削改正。乾道九年才刻写成书,正式作为岳麓书院教学讲义。他在书前作《孟子讲义序》(又为《讲义发题》)一篇,对学生说:“栻以所见与诸君共讲之,愿无忽深思焉。”并在“讲义序”中主张“义利之辨”为入学首要课程。这一年,他还完成了代表作《论语解》,“辑《论语解》为同志者切磋之资”,并要求学生“所当终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②《论语解》卷九。。可见,这两部书从写初稿到完成刻写成书,都是和书院教学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两部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张栻的宇宙本体论、人性论、知行观、义利观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思想,是张栻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齐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重要的、并有疑难的问题,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南轩文集》自二十九至三十二卷为《答问》,是张栻和其弟子讨论理学学术问题的问答,一般由学生提问,由老师作答。提问者大多为张栻在岳麓的一些高徒,如彭龟年、吴猎、胡大时、游九言、周允升、吕子约等人。他们提问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北宋理学家们提出的一些理学范畴和命题,当时学术界争论得比较激烈的问题等等。学生们或者直接向老师提问,或者是先阐发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然后征求老师的意见。而老师或是同意,或是在反对后提出正面的意见,或是引导学生作深一层的理解。下面分析张栻和彭龟年的一段答问:

彭龟年问:“君子时中,朱编修(熹)云:‘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取中也。’龟年窃谓,君子精义,故能时中,谓之时中者,以其全得此理,故无时而不中,非是就时上取中也。今曰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取中,心窃疑焉。”

张栻答:“随时以取中非元晦语,乃先觉之意,此意甚精。盖中字若统体看,是浑然一理也;若散在事物上看,事事物物各有正理存焉,君子处之,权其所宜,悉得其理,乃随时以取中语。然元晦云:‘以其有君子之德,又能随时以取中。’语却有病。不若云所贵于君子之中庸者,以君子能随时以取中也。”①《答彭子寿》,《南轩集》卷三十一。

张栻、彭龟年二人就学术上的一些重点、难点展开论辩,体现了书院注重问难论辩教学方法的特点。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本身即是一种学术探讨、学术研究。彭龟年对朱熹解“君子时中”不赞成,故提出疑问。但他不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的解答,而是首先阐述了自己对此一问题的见解。张栻的答疑既指出学生所理解的不当之处,又指出朱熹解“君子时中”也不确切。他引导学生对此问题作更加精深的理解,他以“理一分殊”的本体论意义论述“中”字之义,使“君子时中”的命题超出了一般的伦理学意义。这种师生间的问难论辩绝不只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存的答案,而是不同学术见解的相互碰撞,并在这种碰撞中闪现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提出新颖的思想见解。因而,这实质上是一种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学术研究。

第三,和其他不同学派的学术大师在书院展开学术讨论(即会讲),亦是张栻在书院展开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乾道三年理学家朱熹自闽来访,于岳麓书院内和张栻会讲《中庸》之义,朱、张的弟子也随之听讲,这是一种把教学活动和学术活动结合起来的典型形式。

第四,师生之间一边展开教学活动,一边从事学术研究,编写著作。张栻除了编写教材、讲义外,还潜心研究学术问题。他的读书笔记和学生的讲学记录被保留下来,成为学术著作。《鹤山文集·张晞颜墓志铭》载:“宣公辟岳麓书院,教授后学。尝读《书》遇解释,属君(指张晞颜)笔之,题曰《南轩书说》。君亦记南轩语而题曰《诚敬心法》。”张栻弟子将其研究《书经》的心得记录而成《南轩学说》,又将其平日讲学记录而成《诚敬心法》。这是张栻的两部重要学术著作。根据胡宗懋《张宣公年谱》,可以发现张栻很多学术著作的完成,均在乾道年间主教岳麓书院时形成的,现列举如下:

乾道元年,编《胡子知言》,并作序。

乾道二年,编《二程粹言》,并作序。著《诸葛忠武侯传》。

乾道三年,《经世纪年》脱稿。

乾道四年,作《艮斋铭》,开始编《论语说》《孟子说》。

乾道五年至七年,在外任地方官,著述很少。

乾道九年,搜集程颐、张载、杨时《系辞说》。学生记录《南轩书说》,改定《仁说》,撰《诗说》。重订《希颜录》,完成《论语说》《孟子说》。

与此同时,张栻还以通信的方式和朱熹、吕祖谦等理学家及湖湘学者就理学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包括心性说、中和说、察识持养说、仁说以及对儒家经典和理学名著的理解等。这些学术活动亦大多在书院展开。张栻除了自己撰述外,还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学术研究。《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载:“先生(指吴猎)谓圣贤教人莫先于求仁,乃以孔门问答及周程以来诸儒凡言仁者,萃类疏析以请正。宣公是之。”可见,张栻注重指导学生展开学术探讨。

由以上所列事实可见,南宋时期岳麓书院在教育宗旨、教学方法、组织功能上都有特色,因而不仅和官办学校区别开来,也和北宋书院区别开来。这样,岳麓书院就不再只是官学的代替物,而有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岳麓书院的这一系列特色,使得它能够迅速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为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 湖湘学统的奠定与发展

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开辟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理学基地,湖湘士子闻风,纷纷来此研习理学。这样,发端于衡山的湖湘学派大盛于长沙岳麓。侯外庐《宋明理学史》认为:“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张栻受湖南安抚使刘珙之聘,主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众,遂奠定了湖湘学派的规模。”②侯外庐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第319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可见,湖湘学派的发展与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是同一史实的两面,他们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如前所述,理学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两个条件:第一,形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第二,形成政治倾向、学术主张一致的学者群体。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在这两个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果,从而推动了湖湘学派的发展,并且奠定了湖湘学统。

首先,张栻于岳麓书院研究学术,使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和系统化。胡氏父子之学虽然独具特色,但在理学理论的构造、理学范畴的丰富、理学命题的精密等方面,皆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张栻在岳麓书院一方面传播胡氏之学,他编辑刊行《知言》《五峰集》等,并以之传授弟子;另一方面,他又广泛吸取前辈学者如周敦颐、二程、张载等著名理学家的思想,撰写、刊行了《太极图说》《张子太极解义》《伊川粹言》等。此外,他还与同辈学者如朱熹、吕祖谦、陈傅良、陆子寿等展开学术会谈或书信交往。因而,张栻不但继承了湖湘之学《朱子语类》卷103载:“胡氏之学,惟敬夫独得之,其余门人皆不晓。”,并也继承、吸收了其他理学家、理学学派的学术思想,故成为南宋理学集大成的主要理学家之一。他使得湖湘学派的理学思想体系更加完善,理学范畴更加丰富,理学命题更加精密。张栻还修正了胡宏的一些非正宗理学的思想和命题,黄宗羲评论说:“南轩之学得之五峰,论其所造,大要比五峰更纯粹。”①《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

其次,张栻主教岳麓书院后,在此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相近而规模更大的学者群体。岳麓书院本来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受到真宗的赐书赐额。张栻主持岳麓讲席之后,使之在教育宗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焕然一新,吸引了一大批求道问学的士子,不仅湖湘士子纷纷求学于此,其他地区的学者也慕名而来。岳麓书院的声望和影响日益扩大,以至于一些学者“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②《宋元学案补遗》卷六十九,《沧州诸儒学案补遗》上。。所以,张栻主教的南宋乾道年间,岳麓山一带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道林,指道林寺,在岳麓书院附近,为当时岳麓山的一座最大寺庙。之谚,可见其时办学之盛,从学之众。黄宗羲编《宋元学案》时曾指出:张栻弟子虽多,但无人继承发扬其学说③《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全祖望不同意这一看法,他认为张栻的岳麓弟子不仅数量多、成就也大,因而湖湘学派的延续和发展不在闽学之下,他说:“谁谓张氏之后弱于朱乎?”④《宋元学案》卷七十一,《岳麓诸儒学案》。为此,他在补辑《宋元学案》时,另立《岳麓诸儒学案》和《二江诸儒学案》。前一学案所列者是以岳麓书院为中心的湖湘士子,有张栻及门下弟子三十三人;后一学案所列者为受学于湖湘的四川士子,有张栻的蜀中弟子十几人。全祖望说:“南轩先生讲学湘中,蜀人多从之。”⑤《宋元学案》卷七十二,《二江诸儒学案》。可见,上述两个学案的学者大多就学岳麓,得南轩先生的“岳麓之教”,可以统称之为“岳麓诸儒”,这是一个学术主旨接近、并有一定规模的学者群体,他们在南宋的政治界、学术界均有一定影响,标志着湖湘学派的扩展。

由上可见,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主要基地后,湖湘学派的规模、成就和影响均有进一步扩大,并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事实上,岳麓书院的办学成果、湖湘学派的学术成就皆是书院和理学一体化的结果。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一体化并取得这些成就,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一大批理学家皆通过创办书院,以研究和传播理学,推动了书院史的发展。

朱熹于乾道三年访学张栻,并于岳麓、城南讲学以后,便开始在福建创建精舍讲学。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他于福建建阳县创建寒泉精舍,五年后与理学家吕祖谦在此讨论、编撰《近思录》。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于武夷山建武夷精舍。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又于建阳建竹林精舍,因学徒增多而不能容,故加以扩建并改名为沧州精舍。朱熹所以称它们为精舍而不称书院,显然同这种教育组织的制度化程度不高、而不及岳麓书院那样正规、完善有关。但是,朱熹虽不明称其为书院,而实际上却仍把它们同书院等同视之,有时甚至直接称之为书院。如《朱子文集》卷八十六,在《沧州精舍告先圣文》这种正式文章里,他不直接称其为“书院”,显然是认为它还不及书院完善。但是他又认为精舍和书院没有实质区别。《朱子语类》卷九十载其所说:“新书院告成,明日欲祀先圣先师,古有释菜之礼。”此处所言“新书院”即是新扩建的沧州精舍。朱熹所建书院中影响最大者,则是白鹿洞书院。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三月,朱熹知南康军,上任后注意调查白鹿洞书院遗迹的状况。次年书院初步恢复。朱熹主持洞务,聘请学录杨日新为堂长,并亲自到书院讲学,和学生们研讨学术。为了使书院能贯彻理学教育宗旨,他制订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并请另一著名理学家陆九渊于书院讲学,陆讲《君子小人喻义利章发论》,这一内容,后来编成《白鹿洞书堂讲义》。朱熹兴建、讲学白鹿洞书院,使之和岳麓书院一样,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学术基地。

乾淳年间,陆九渊也开始创办书院讲学。陆九渊(公元1139—1192年),字子静,号象山,江西金溪人。南宋心学派大师。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陆九渊中进士后在家候职,其时他的“心学”思想正在形成,故在家乡闢槐堂书屋讲学。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九渊四十九年,思想已趋成熟。他于贵溪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学术和教育活动皆达到极盛。据其《年谱》记载:“郡县礼乐之士,时相谒访,喜闻其化,故四方学徒大集……先生居山五年,阅其簿,来见者逾数千人。”①《象山年谱·淳熙十五年》,《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六。可见于象山精舍从学陆九渊者人数之多。陆九渊讲学注重所谓“发明本心”,其《年谱》载:

(陆九渊)首诲以收敛精神,涵养德性,虚心听讲,诸生皆俯首拱听。非徒讲经,每启发人之本心也,间举经语为证,音吐清响,听者无不感动兴起。②《象山年谱·淳熙十五年》,《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六。

陆九渊终于以象山精舍为基地而形成了学派。象山精舍亦因此而成为闻名全国的理学基地。

与此同时,吕祖谦也在创办书院讲学。吕祖谦(公元1137~1181年),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江婺州人。和朱熹、张栻齐名,合称“东南三贤”。因其主要在婺州从事学术、教育活动,其所创学派称婺学。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他于严州书院任教授。在书院教学期间,他整顿书院,制定学规,从学者甚众。他创办、主教的书院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丽泽书院。丽泽书院地处金华明招山,由吕祖谦与其弟吕祖俭创办和主持。吕祖谦主讲书院,并为学生编有《丽泽讲义》。他的一些重要著作,就是专为书院讲学而作,如《东莱博议》,即是他“为诸生课试之作”③吕祖谦:《详注东莱左氏博议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52册。。吕祖谦的学术思想有些方面接近张栻,即对当时各派采兼容并蓄的态度,并提倡致用之学。但他注重史学,其学被称之为“中原文献之学”。正如全祖望所说:“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而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④《宋元学案》卷五十一,《东莱学案》。吕祖谦主讲丽泽书院,亦称盛一方,“四方之士争趋之。”⑤《宋史》卷四百三十四,《吕祖谦传》。终于形成了以丽泽书院为基地的婺学学派。

张栻、朱熹、陆九渊、吕祖谦是南宋四位著名的理学家,他们主持的岳麓、白鹿洞、象山、丽泽四所书院,因此而成为“南宋四大书院”。全祖望说:“故厚斋(王应麟)谓岳麓、白鹿,以张宣公(栻)朱子(熹)而盛;而东莱(吕祖谦)之丽泽、陆氏(九渊)之象山,并起齐名,四家之传遍天下。则又南宋之四大书院也。”⑥全祖望:《答张石痴征士问四大书院帖子》,《鲒土奇亭集外编》卷四十五,《四部丛刊》本。北宋四大书院所以闻名,主要与它办学时间早、规模大、并受到朝廷赐书赐额有关;而南宋四大书院所以称世,则是由于它的学术影响大,教学卓有成果,成为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为此,形成和发展了南宋著名的四大理学学派:湖湘学、闽学、婺学、江西学。这是书院——理学一体化之后的必然结果。因此“南宋四大书院”的出现既标志着中国书院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又标志着理学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到此时已经成熟、定型,并体现出它的办学优势,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办学形式。理学,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具理论色彩的儒学,到此时也已经成熟、定型,完成了它的理论建构,不久就成为历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国家哲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宋四大书院”中,张栻主教的岳麓书院最早成为理学基地,因此,在“理学—书院”一体化过程中,岳麓书院具有某种典范作用。

猜你喜欢

岳麓岳麓书院湖湘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
岳麓书院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宋拓岳麓寺碑册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湖湘论坛2016年全年目录
《湖湘论坛》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