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学近代转型的前驱先路——魏源思想的时代价值

2014-04-01李育民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魏源图志全集

李育民

湘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型,体现了这一地域文化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始转向新的发展方向。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湘学,适应时代变化,最早开始了向近代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魏源著书立说,开风气之先,提出了前人未能想到的新见解,推动湘学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堪称湘学近代转型的前驱先路,为其走向新的时代奠立了基础。他提出的种种见解突破了传统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魏源(1794-1857)系湖南邵阳人,自道光五年(1825年)开始长年担任幕僚,一直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方中进士,暂署扬州府东台县事,正式步入仕途。他一生喜好交游,阅历丰富,且勤于著述,所编作品达43种之多①见夏剑钦著:《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70页。。魏源经历了鸦片战争,在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幕府,参加了定海抗英斗争。根据亲身经历和见闻,魏源在战争期间撰写了一部记述鸦片战争的《夷艘冦海记》,即《道光洋艘征抚记》。战后,鉴于战争失败的惨痛教训,魏源撰写了《圣武记》和《海国图志》。在这些著作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等重要主张,促进了湘学的发展。概括起来,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在思想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一,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在鸦片战争期间,魏源开始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逐渐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局囿。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被任为钦差大臣的两江总督伊里布视师宁波,魏源被友人邀至军中,他亲口询问了英俘安图德(P.Antrvther),了解到西方文明,涉及“英国的地理概况、物产税收、军队建制、岁饷、国都伦敦、人中、礼仪、婚俗以及当时女王的有关情况等”,②见夏剑钦著:《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125页。并据此写成《英吉利小记》一文,后收入《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被道光帝发配到新疆伊犁充军的林则徐,在镇江将自己主持翻译的《四洲志》手稿,交给来前来送别的魏源,嘱他编撰《海国图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魏源南游,有机会赴澳门、香港等地,亲眼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除了体验西方式家庭生活之外,他目睹了资本主义商业贸易情形和驻港英军整齐严肃的军容,惊奇和赞叹油然而生。

通过这些经历,魏源开始“睁眼看世界”,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有了粗浅的认知,培养了自己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正是从这一视野和眼光,魏源探寻了清王朝盛衰兴替的原由,提出了诸多挽救危亡的匡时之策。根据林则徐交给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以及明以来岛志和外国地图、外国人著述等,魏源撰写了《海国图志》一书,共约57万字。后来又增加了新的见闻和资料,作了两次大的修改和补充,最后由50卷扩增为100卷。这部恢宏巨制,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当时的中国,这是介绍西方世界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展现了魏源的目光,代表了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最高水平。

魏源不仅向闭塞的天朝上国介绍世界,而且呼吁国人“悉夷”,即了解西方,通晓夷情,做到知己知彼。如何做到“悉夷”呢?魏源认为,“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③《海国图志》卷2,《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页。一方面在内地设立译馆,“专译夷书夷史”,了解“殊俗敌情,虚实强弱,恩怨攻取,了悉曲折,于以中其所忌,投其所慕”。④《圣武记》卷11,《魏源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99页。另一方面,广泛“探阅新闻纸”,即直接搜集阅读西方报刊。⑤《海国图志》卷52,《魏源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418页

在那个时代,士大夫们“惟知九州以内”,至于塞外诸番,荒外诸服,则“若疑若昧”,或“若有若无”。至于“声教不通之国”,则“道听臆谈,尤易凿空”。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⑥《圣武记》卷12,《魏源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16页。魏源的思想和主张,有助于人们认识和了解西方世界,汲纳资本主义文明。这正是传统湘学以及中国旧学走向近代转型的基础,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路途。

其二,制夷攻夷,爱国新篇。在湘学和湖湘文化中,自始便有着爱国思想传统,鸦片战争之后,这一传统出现了新的内涵。在此之后,国家民族的命运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威胁,对爱国思想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要,魏源认真思考这一紧迫问题,对传统的君国观念作了新的阐释,由此翻开了湘学和湖湘文化爱国思想的新篇章。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魏源提出“制夷”、“攻夷”等主张,揭橥了近代爱国主义的核心理念。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明确指出编撰目的,即“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⑦《海国图志原叙》,《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页。“制夷”、“攻夷”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也。”⑧《海国图志原叙》,《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页。开篇明义,该书怀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提出应付强敌的种种方案,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愤与忧”,成为天道人心之所在,“天道所以倾否而泰来也,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⑨《海国图志原叙》,《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页。如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汉学家盐谷世弘所言,“忠智之士,忧国著书”。⑩转引夏剑钦著:《魏源传》,岳麓书社2006年版,第269页。将国家民族放在首位,抵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忠君爱国的传统思想不同,是近代爱国主义最核心的内容。魏源虽未跳出忠君爱国的窠臼,但从更广的范围提出这一命题,为其转向近代爱国主义作了颇具价值的前期探讨。

在探讨中,魏源还涉及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其他各种问题。例如,关于“制夷”、“攻夷”与“师夷”的矛盾关系,魏源作了辩证的解析,为近代爱国主义的践履提出了理论依据。其时,西方列强是高于中华文明的侵略者,如何对待它的科学技术,是近代爱国主义遇到的一个独特的矛盾。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说明“师夷”是为了“制夷”,向西方学习是为了抵制列强侵略,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难题。他不仅阐析了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而且打破了传统的夷夏观念,为开启近代爱国主义奠立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魏源还阐释了进行近代化改革与国家安危的关系,由此揭示了近代爱国主义的另一重要内涵。同时,魏源主张依靠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体现其爱国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他把抵抗侵略的民众称之为“义民”,尤对三元里抗英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帅,以款后开网纵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魏源认为“各省之勇民,原足充各省之精兵”,提出“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①《海国图志》卷1,《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3、1页。主张利用当地民众的力量抵抗侵略。

此外,魏源还曾对“人”的地位和“仁”的内涵作出新的解析,谓:“人者,天地之仁也。”“人为贵。天子者,众所积而成。而侮慢人者,非侮慢天乎?人聚则昌,人散则危,人静则昌,人讼则荒,人背则亡。”②《默觚下·治篇三》,《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4页。又说,“罪在君者,人人得而诛之”,③《书金史完颜元宜传后》,《魏源集》上,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6—217页。等等。对“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共推乡官理事”的瑞士,魏源誉之“西土桃花源”。④《海国图志》卷47,《魏源全集》第6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313、1316页。诸如此类,无疑给他所阐释的爱国思想增添了某种民主的内涵。

以上说明,魏源进一步发展了传统爱国思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新的思想观念,推进和发展了湘学和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传统,使之开始走向近代。随后经过不断的磨砺和锤炼,这一最具价值的湘学精神更加完善,更加充实,更加光彩夺目。

其三,经世致用,以夷为师。在思想文化领域,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更是石破天惊之论。自古以来,中国人自视为天朝上国,充斥着“华尊夷卑”观念,只主张“以夏变夷”,根本不会想到“以夷变夏”。魏源的这一主张,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丰富和发展了经世致用思想,将其引向向西方学习的新阶段,开启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新时代。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盲目虚骄的清王朝以极大刺激,魏源更做了深刻的思考。从英军的船坚炮利中,他看到了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他首先看到西方有比中国先进的“长技”,主张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在《圣武记》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⑤《圣武记》卷14,《魏源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60页,“不师外洋之长技,使兵威远见轻岛夷,近见轻属国,不可也”⑥《圣武记》卷8,《魏源全集》第3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5页的主张。后来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更作了详细详述,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魏源对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尤为重视,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但是,魏源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并未局限于此,指出,“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⑦《海国图志》卷2,《魏源全集》第4册,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2页除了“强国”的军用工业,“富民”的民用工业,亦在学习之列。

进一步,魏源又提出“善师”的种种主张。所谓“善师”,除了“洞察夷情”之外,魏源尤为重视科技人才。他建议改革科举,在得风气之先的福建、广东二省增试水师一科,选拔和培养军事科技人才。能够制造西洋战舰、火轮舟、飞炮、火箭、水雷、奇器,或能驾驶飓涛、熟悉风云沙线、会使用洋枪洋炮的人,经由水师提督考取,会同总督选拔,给予科甲或行伍出身,并送京验试,分发沿海水师教习技艺。魏源还主张请进来,聘请法国、美国、葡萄牙等国技师,楚材晋用,传授技术,“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长技”。为了取得“师夷”实效,必须脚踏实地,苦干实干,不说空话,去虚伪,去粉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

魏源的“师夷”主张虽然还不完善,认识有欠深透,但这一主张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源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主张的提出,破除了夷夏之防的思想障碍,否定了将科学技术视为奇技淫巧的谬论,发展和深化了经世致用学说,为传统湘学向近代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四,倡导革新,与时俱进。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支,湘学亦含有与时变易的思想,但主要限于封建范围。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遭受列强侵略,以及伴随而来的西方文明,魏源等产生了新的社会革新思想。他的革新主张,超越了传统的变易思想,体现了近代的特点,从而亦促使湘学的内涵与时俱进,发展到新的阶段。

作为一个倡导经世致用的封建士大夫,魏源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曾提出各种具体主张,其中既包括反映封建时代“除弊兴利”的要求,又含有体现近代特征的时代诉求。以鸦片战争为界,魏源的变革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后一阶段尤体现了近代特征。政治方面,魏源甚至赞颂西方民主制度,预言其发展趋势。在《海国图志》中,魏源一方面揭露资本主义侵略,另一方面又由衷地赞扬西方民主制度的优越,谓:美国公举大总统,四年一换,“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而“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在他看来,较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议会民主制更能代表公众利益,更加“公”和“周”。晚年,魏源甚至认为,“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岂天地气运自西北而东南,将中外一家耶!”虽然他没有主张立即实现这一制度,但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无疑说明其革新思想的近代性质。

经济方面,魏源亦吸收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提出某些超越封建制度的主张。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对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并明确主张发展民用工业。例如,他主张设立军、民两用的船厂和机器局,既造战船,又造商船。“船厂非徒造战舰也。战舰既造,即闽、广商艘之泛南洋者,必争先效尤;宁波、上海之贩辽东、贩粤洋者,亦必群就购造,而内地商舟皆可不畏风飓之险矣。”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类,“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依此制造之”。为此,魏源又主张仿效外国办法,培养各项人材。

值得注意的是,魏源十分重视思想观念的革新。例如,他提出改革要“利国、利民、利商”,并且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人者,天地之仁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是最重要的因素。魏源又指出,工业发展须以人力、物本和知识为三要素。其中所言知识,指的是科技知识,这一观念与顽固派将其视为“奇技淫巧”截然相反。此外,魏源还接受了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理论,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他说:“地理本乎天文,由天文方知地形如何,度数如何,地面各处之所在,天下人类之差别,是以欲穷究此理,先应思地体如球,常丸转于日球之外,相距甚远,然后能悉地身与各星相关,而地理之所谓文者,乃可推测。”他以哥伯尼的日心说批驳地球静止论,谓:“日则居中,地与各政皆循环于日球外,川而不息,周而复始。并非如昔人所云,静而不动,日月各星循环于其外者也。”诸如此类的新观念,使得魏源对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有某种程度的认识,为其革新主张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无疑,魏源的革新思想和主张,否定了顽固派的不变论,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变易思想。这些观念,不仅促进湘学在实践中走向革新,同时又为其近代转型提供了哲学基础。总之,魏源是近代重要的思想家,是湘学和湖湘文化走向近代的源头,对中国思想史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梁启超所说:“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则其在历史上关系,不得谓细也。”①梁启超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4年,张品兴主编:《梁启超全集》第8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4593页。

猜你喜欢

魏源图志全集
本刊首任主编吴泽先生全集出版
论魏源早期理学思想及其转变
图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漫画
《陈望道全集》出版
明星开心笑果全集等
图志
林则徐、魏源的海防战略思想是消极的吗?
试论林则徐、魏源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