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及其监控机制研究*

2014-03-31

关键词:青少年教育

邓 验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青少年网瘾问题的成因及其监控机制研究*

邓 验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通过对国内外网瘾问题研究的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从青少年网瘾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青少年网瘾现状及基本类型;再从网络特性、青少年自身因素以及外部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网瘾成因进行分析;最后,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建立“三位一体”网瘾外部综合监控机制;以期通过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理论研究,推动我国青少年网瘾监控和防治实践。

青少年网瘾;成因分析;监控机制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说的:“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1]网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准则、行为方式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和冲击。青少年作为网民中最活跃的主力军,仍然处在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期,更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资源的影响,从而导致网瘾问题的出现。网瘾问题的滋生已经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瘾问题无疑成为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亟待突破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网瘾问题研究现状

在国外,网瘾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心理学范畴发展到精神病医学领域,从理论研究深入到实证研究;在国内,众多学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本国网民的特性,从心理学、精神病医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视角对网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引导方式。

1.关于网瘾概念的研究。美国著名精神病研究专家伊凡·戈登伯格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症 这一概念;1996年,美国心理学专家、国际网络成瘾康复的顶尖人物,金伯利·杨教授从临床病理学的角度开始研究互联网成瘾现象;1997年,戈登伯格又进一步将网瘾一词改为病理性网络使用,将网瘾的定义研究从心理学延伸到了精神病学领域。在我国,陶然教授将网瘾视为精神病范畴,认为网瘾是“个体反复过度使用网络导致的一种精神行为障碍”;中国治网瘾第一人陶宏开教授则认为网瘾是一种由心理问题引起的非理性行为,并非精神病;目前,国内外针对网瘾概念尚无统一界定。

2.关于网瘾判断标准的研究。这主要是从精神病学、心理学和临床医学等方面进行的。金伯利·杨教授根据DSM-IV中病理性赌博的10项标准确定了网瘾的8项标准。在我国,陶然教授认为,网瘾判断标准必须结合时间、病程及社会功能是否因长期上网而受损这几个标准来综合考量;陶宏开教授则结合中国青少年自身特性和多年挽救网瘾青少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网瘾的十个等级标准。从整体上来看,国外的网瘾判断标准一般是针对成年人设定的,不太适合作为判断青少年网瘾的标准。我们必须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青少年自身特点,运用时间、病理、心理等多重标准来综合考量青少年网瘾判断标准。

3.关于网络成瘾类型的研究。关于网瘾类型的研究基本上结论一致,主要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强迫行为及计算机技术成瘾等。

二 网瘾概念界定及我国青少年网瘾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网瘾尚未有统一定义。笔者拟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知、情、信、意、行五要素,对网瘾概念进行进一步阐释。即:上网者缺乏对网络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正确认知、过度依赖网络,缺乏抵抗网络诱惑的坚强意志力和控制力,长期地、重复地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在网上进行非工作、学习等行为,并且对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健康或他人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一种网络沉溺行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超2亿人,占网民总体的一半;近年来,青少年网瘾人数仍在攀升。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为两大类:电脑网瘾和手机网瘾。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便携式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上网方式越来越受到青少年网民的追捧。据《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其中,青少年手机网民达1.7亿人,占整体手机网民的56.1%,是我国手机上网用户最主要的群体。因此,一种新型的青少年网瘾表现形式——手机网瘾越来越凸显。概括起来,青少年网瘾现象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往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购物成瘾、手机上网成瘾等。其中,男生的网络行为以玩游戏为主,而女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则是网络交友聊天及网络购物。

三 青少年网瘾的成因分析

1.网络特性的影响

第一,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网络通过丰富的数字化语言、海量的信息资源,突破固有的时空界限为人们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形式多样的交往空间和机会。在网络“地球村”,无论你身处哪一个角落,只要有网络,你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虚拟参与各种网络活动。

第二,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在网络世界里,无论你是否拥有金钱、权力、地位、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任何网民都可以不理会现实生活中的性别歧视、地位高低、贫富差距、身残疾病等,用自己虚构的理想身份在网络空间里平等地与人相处。尤其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可以不顾现实社会中身高、相貌、气质、金钱、才能等方面的约束,可以不顾家庭、学校、社会施加的压力,在这个无拘无束、“零压力”的平台中,彻底地释放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和需求。

第三,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信息资源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涉及范围之广,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深深地吸引了处在成长期和萌动期的青少年。在这里,他们不仅可以搜索到丰富的学习资源,还能尽情地享受五光十色的虚拟“游乐场”,这些都易让青少年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以致于深陷其中,导致网络成瘾。

2.网瘾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生理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内分泌机制逐步完善,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第二性征随之出现;除上述共有的正常生理特征之外,网瘾青少年还具有成瘾后生理方面的某些变化特征。“网瘾青少年一旦上网,其大脑“享乐区”会进行化学反应产生刺激,从而释放出多巴胺,进而使网瘾者产生快感。如果这种刺激是经常性的,大脑会强化对自身的这种化学反应,继而导致网络成瘾。”[2]

另一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人对事物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动机因素,对网络使用的不同需要会使青少年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瘾现象。第一,安全的需要。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变动期,在家长和老师带来的各种压力下,他们迫切需要多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五光十色的网络世界正能让青少年暂时麻痹自己,忘记烦恼,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第二,爱与归属的需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外貌、身高、家庭条件、才华等多方面的约束,导致部分青少年的情感诉求无法得到满足,转而把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去寻找爱的虚幻替身。第三,尊重的需要。“一个现实世界的木讷之辈,可能因为在网络中口才卓越、观点偏激而获得虚拟世界的认可和崇拜;一个社会中的文弱书生,可能由于在网络中英勇善战而一呼百应,统率千军万马;一个在学校里默默无闻的学生,可能凭借网络高手的身份拥有万民景仰的地位。”[3]可见,网络能虚幻地帮助青少年找回失却的自信,获得他人尊重和认可。第四,自我实现的需要。网络这样一个不论出身和条件的虚拟空间正是他们施展才华的大好平台,可以更加开放地呈现自我,甚至塑造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自我,以此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满足。

3.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1) 家庭因素的影响

第一,家庭结构的影响。由于快速增长的离婚率,离婚式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很多孩子并不具备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接受父母分开的事实,导致心理上缺乏安全感,滋生诸多不良情绪,渐渐变得敏感、疑心重、孤僻、自卑等,有的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或犯罪行为。虚拟的网络世界则能让她们寻求到更多的“保护”和“快乐”,这种反差很容易让这些“问题家庭”的孩子“躲”进网络,进而沉迷其中。

第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一般来说,民主尊重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性格开朗、活泼,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制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反,在专制独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在心灵情感上得不到与父母足够的沟通和交流,自己的意愿得不到充分表达和实现,造成心理压抑、郁结难舒;在冷漠忽视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长期得不到关心和爱护,容易性格内向、孤僻、意志消沉;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经常心情抑郁、易怒、易躁。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给了他们释放心理压力和实现自由活动的宽广平台,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觉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从而慢慢走向网络成瘾。

第三,家长网络素养的影响。有的家长盲目崇尚网络,认为资源丰富的网络是子女最好的学习辅助工具,过分支持上网;有的则极端地认为网络是祸根,充斥大量不良信息,硬性制止孩子接触网络;有的则对孩子上网或网瘾放任自流,缺乏有效监管和引导;还有些家长甚至不以身作则,长期沉迷游戏或网络色情,对孩子的网络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2) 学校因素的影响。

第一,教育理念的落后。应试教育的错位教育理念,容易造成学校逼教师、教师逼学生的连环效应,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导致有的学生产生厌学、逃学现象,甚至选择自残、自杀来逃避压力。

第二,教育内容不完善。一是生命安全教育不完善。繁重的学习压力剥夺了学生们正常的体育运动时间,有的学校甚至将通识课取代了文娱、体育课程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完善。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了空口白话,一些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师都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三是网络道德教育不完善。一方面,单纯“填鸭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忽视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教育相脱节;另一方面,学校计算机课程,只注重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培养,未能实现网络技术和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四是青少年性教育不完善。目前,我国的中学还没有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相关性知识只在生物课堂上略有提及,相反,网络大量的性信息给青少年提供了了解性、接触性更隐蔽的平台,致使青少年极易沉迷其中。五是法制教育不完善。法制教育未能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中小学生的教学、考试大纲,专业法制课教师欠缺现象严重,学校法制教育仍停留在灌输法律条文的“知法”教育,内容单调、乏味,形式枯躁、呆板,忽视了通过真实案例来教育他们如何“守法”,教育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

第三,教育者素质的影响。青少年作为受教育者,其受教育程度和效果与学校领导者、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密切相关。现在很多学校的领导者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发展,出现了“领导逼老师,老师逼学生”的压力恶性循环;站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只重视文化理论的灌输,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现在大部分的班主任也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抓学生的文化成绩、拼升学率上,有的甚至冷淡对待成绩落后的学生或对操行不良的学生,实行“破罐子破摔”的原则,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给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蒙上了心理阴影,进而转向虚拟网络世界寻求心理慰藉。

(3) 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4]因此,分析青少年的网瘾问题,应该将它置于广阔的现实社会背景中。

第一,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文化形态、价值观念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力量粉墨登场;而青少年正处在思想、心理不稳定期,受网络不良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出现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第二,相关网络立法不健全。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域名管理等出台了多部有关法律法规,虽然都涉及了网络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但是,对于青少年健康上网行为专业指导性不强。

第三,网络行业管理存在漏洞。一方面,部分网游开发商为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罔顾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游戏中充斥大量色情、暴力、赌博等低俗内容;少量境外网游甚至涉及了违法犯罪的内容,极易诱发是非识辨能力不强的青少年犯罪。另一方面,网吧管理存在漏洞。网吧对顾客上网身份凭证的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农村,这种管理形同虚设,儿童长时间在网吧上网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为了吸引顾客,推出会员制、贵宾卡、吃住玩“一条龙”等“特色”服务;甚至有少数违规经营,涉嫌色情和赌博活动;社会上的这些黑网吧,已经成为传播有害信息的“毒瘤”。

四 青少年网瘾监控机制的构建

1.青少年自我监控机制

青少年自身应对网瘾,就像一场与网瘾的“战斗”,要想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就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三个“作战”法则。在网络时代,这一法则对青少年网瘾自我监控机制的构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有理”监控。要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相关规定,端正上网态度,规范网络行为实践。不要漫无目的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里游走,要有明确的上网目的和理由,而且这个理由必须是合理的。

(2)“有利”监控。要选择有益身心的信息和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懂得“趋利避害”。要对提升思想道德素养的文化信息和促进学习进步的科技信息,视若珍宝;对网络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避而远之。

(3)“有节”监控。要掌握一个“度”,有节制地上网。一方面,需求上有节制。青少年处在求知欲和好奇心最旺盛的时期,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兴趣,怀着一颗热诚的心去探寻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是可取的,但要掌握一个“度”,不能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另一方面,时间上有节制。长时间的不当上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也会对其学习、生活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2.外部监控机制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5]青少年网瘾外部监控机制的建立,必须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维力量来共同构建,以实现监控合力的最大效力。

(1) 家庭监控机制

第一,转变家庭教育方式。充分理解并尊重孩子的喜好和精神需求,在生活上真诚关爱、在思想上沟通交流、在学习上合理要求、在上网上适度监管。第二,营造良好家庭环境。既要建立和睦友好的家庭氛围,又要健全家庭结构,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其精神需求。第三,提高家长网络认知。学习基本网络常识,掌握基本网络技术,提高网络道德素养。第四,加强孩子上网行为监管。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合理上网请求,有效控制上网时间,教育和鼓励孩子多进入益智型网站,严格禁止进入色情、赌博、毒品等低俗或非法网站;对于网瘾孩子,更应加强教育监管,耐心劝服,不宜采取暴力体罚形式。

(2) 学校监控机制

第一, 转变教育理念。转变落后的应试教育理念,树立“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的教育理念,坚持青少年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青少年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青少年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务必将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拓展教育内容。学校在加强文化教育的同时,应同样重视生命健康、心理健康、网络道德教育以及法律法制等方面的教育,按照网络时代的新要求,及时拓展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第三,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将课堂知识与丰富的校园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第四,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高素质的网络思想道德教育队伍,使他们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担负起网络舆论监控的重任。第五,打造校园健康网站。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第六,创建“家校联动”模式。以此来增强家长和教师的互动交往和信息反馈,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第七,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应当联合社会各部门力量依法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取缔一切破坏和干扰学校正常教育工作和学生正常学习生活的盈利性娱乐场所,最大限度地肃清校园周边不良因素的影响。

(3) 社会监控机制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监控机制的建设。脱离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导,就会失去方向和灵魂;脱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会失去内核和主题;脱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会失去精髓和主旋律;脱离社会主义荣辱观,就会失去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因此,青少年网瘾社会监控机制的建立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缺一不可。

第二,健全网络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加强网络立法,特别要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网络群体,加强青少年网络法律法规的建立,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其次,普及公民网络法律法规常识,增强网络空间权利、义务观念,杜绝网络失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再次,严格网络执法力度,对恶意传播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提出起诉,严重者予以行政处罚;对建立非法盈利网站的个人或组织进行严厉处罚;对非法盈利网站和非法经营的黑网吧进行全面清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倡导“绿色上网”业务。向广大网络用户提供能过滤非法网站、不良网络信息,保证网络安全、稳定的上网业务;绿色上网软件的强效过滤功能和屏蔽功能能为青少年上网提供绿色屏障,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瘾几率。

第四,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美国特别成立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网上安全的机构和专门打击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种部队;美国教育部、联邦调查局等相关部门制定并发放了有关如何指导孩子安全上网的手册,还开设了网上相关专栏和电话专线,及时发布网上有关青少年色情、恐怖主义、诽谤等方面的最新信息,以提高家长的警惕意识和安全意识。英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任何人只要无合法理由拥有青少年色情图片,无论是否对此进行传播都是犯罪;韩国是世界上建立审查互联网专门机构最早的国家;韩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网络个人认证制度;韩国已经将网络伦理内容纳入了小学、初中的德育教材和高中的道德、市民伦理、电脑教材中。这些国家在保护青少年上网安全、预防青少年网瘾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和显著效果,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总之,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监控合力,才能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有效减少青少年网瘾。

[1] N.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267.

[2] 吴增强,张建国. 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及干预[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7.

[3] 郝其宏.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8):59.

[4] 郑雪.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56.

[5] 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15(01).

ResearchontheCauseandMonitoringMechanismofAdolescents’InternetAddictionProblem

DENG Yan

(College of Marxism Studi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through the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experience o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ternet addiction research, The paper discussed importantly on the building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present situation in adolescents, from the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related concept. Then, the paper conducts analyses in depth of the causes on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according to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Finally, it built “ the Trinity” Internet addiction external integrated monitoring mechanism from three aspects of family, school, society.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research of youth internet addiction, it will promote research practice of China's adolescent Internet addiction.

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analysis of the causes;monitoring mechanism

2013-04-19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研究”(13JZD033)

邓 验(1984—),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416

A

1008—1763(2014)01—0147—04

猜你喜欢

青少年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青少年发明家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