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中的散文教学探究

2014-03-31刘弟娥

关键词:文类新文学周作人

刘弟娥

(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广西贺州 542800)

“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普通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以中国现代文学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社团流派作为研究对象。综观历年的“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朱自清开创性的“新文学”史的讲述,以“诗、小说、戏剧、散文、文学批评”为创作的先后排列顺序,无疑是与朱自清本人对散文的认识有关。①其后其弟子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这部关于现代文学史的奠基性著作以“诗歌、小说、戏剧、散文”为文体排“座次”,②在钱理群等人的《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版中,文体排序中,小说成为当然的主角,其后风起云涌的“现代文学史”集体或者个人写作,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的排序逐渐稳定下来。①作为“文艺的少子,年纪顶幼小的老头儿子”,②散文在新文学中的发展有过辉煌,甚至被作为新文学创作的“实绩”而进入到文学史家的叙述中,但是在其后几十年的发展中,有意或无意的忽视渐渐被列入“非文学”之类。③在讲授“现代文学史”的课堂,散文以一种历史的文类,以何种姿态呈现在学生眼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 呈现散文发展的历史感

散文的历史,在传统中国,与诗歌一样悠久,周作人曾有这样的判断,“文艺的发生次序大抵是先韵文,次散文,韵文之中又是先叙事抒情,次说理,散文则是先叙事,次说理,最后才是抒情。”④传统散文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尚书》一类的语录体文字,其在传统中国文化界也有着崇高的地位,曹丕所谓的“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乃是指的“诗文”,所谓“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中的文章,自然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之散文,当年苏洵年届40,才悔悟从学,这里所学的对象,也指的是“文章”,亦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散文”。虽然伊始于隋朝的科举考试,在唐朝也曾有过诗赋的考试,但是,其后逐渐被“文章”(这里的“文章”指的是与骈文相对的散体文,为便于区别,姑且用“文章”和“散文”分别指称“五四”之前和“五四”之后的散体文章。)取代,这就是后来深为后人所诟病的“八股文”。在这种全民提倡,举国学习的文化氛围之下,散文创作在传统文学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但有大诗人,也有文章大家,众口传诵的“八大家”,指的是“文章”写作名家,即便是在晚清,桐城名家也以他们的文章学问,为传统文学划上一道虽然悲壮,但并不窝囊的休止符。在进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散文部分的讲授时,有必要让同学了解散文的发展史,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受惠于传统之处,虽然当时梁遇春被称为中国的“伊利亚”,深受欧风美雨吹拂的中国文人也衷心服膺西学,但郁达夫却有这样的感叹,“我总觉得西洋的essay里,往往还脱不了讲理的philosophizing的倾向,不失之太腻,就失之太幽默,没有东方人的小品那么的清丽。”⑤其后,周作人的“新文学源流”说为当时的散文写作劈开禁区,“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⑥传统因素的加入,使得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成为现代散文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也使得当时的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可以宣称为白话文的第一个“成绩”。⑦

这种历史该以何种方式在“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呈现呢?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古代文学史”同样也是他们的基础课程,因而,将现代贯穿到古代,对于学生来讲,并非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但是,在进行穿插讲授的时候,必须要注意不能主次颠倒,在“现代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中出现古典文学的知识,并非是要让同学补“古代文学史”的课,而是需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文学的整体观”,这种“整体观”不因为“新文化”运动的决绝而断裂,即便是新文化运动中人,也在后期对传统文化表现出过多的温情。如何在“现代文学史”的课堂教学中呈现散文对传统的继承,本人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这样的两个途径,其一是在对散文史的讲述中,让同学了解《新文学的源流》的观点,同时简单介绍时人对散文的认识与评价;第二个途径则是在散文作品赏析的课堂中,介绍俞平伯的《重刊<浮生六记>序》与周作人的《谈酒》,体会散文文本的古典意境以及写作者的传统文士情怀。

二 在文本鉴赏中体会散文的艺术性

无论是现代文学史的讲述,还是古典文学的回顾,本科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回到对文本的赏析上来。所谓文本赏析,具体该着重于哪些方面,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曾旁听一个老师讲授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的散文,选取鲁迅的《小品文的危机》与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为赏析文本。他对周作人散文文本的分析认为,“美文”实践的特点是幽默、雍容、漂亮、缜密。散文风格是平和冲淡,闲适自如的优裕文风,飘逸洒脱而又自成定格。周作人散文的平淡不是淡而无味,而是淡中蕴涵着无穷的韵味的浓,初看平淡无奇,凝神观之,里面蕴涵着无穷的大千世界。周作人的散文不追求文字表面的漂亮和雕琢,而是凭渊博的学识和恬淡的趣味,把文体发展到任心闲话。周作人带动了散文中闲话风的形成。如饮酒、品茶,使平淡的生活充满了艺术性和风雅,同时也隐含了无奈和苦笑的复杂态度。苦涩是周作人最基本的生命体悟,也是周作人散文最基本的文化品格。对于鲁迅,他指出了:1.杂文的特点,战斗性、论辩性与讽刺;2.文体的创造,将论辩性的论文变为“文艺性的论文”;3.语言幽默。诚然,以上为这两篇散文的特点,甚至也是周氏兄弟各为个性的文章风格,已有定论,但是,当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鉴赏文本能力的时候,是否能够提供给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赏读的能力呢?

本论题仍以以上两篇文章为例,作为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周氏兄弟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散文精品,并成就了我国散文的两大源流:魏晋名士风与晚明文风,如果试图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我们必须先要回归到文本的语言本身。分析文学作品,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此文本的内容是什么、写作者为何要写下此种内容,此文本对读者有何意义,后两点简而言之即是作品的思想性。但是,本论题在此强调的是,不但要让学生在文学史的框架下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与历史价值,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从文本本身来分析作品的能力,因而,在前三点之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文本细读的时候,更强调对文本本身的追问。

其一,传统的散文文本被视之为“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其后更因为“八股取士”成为全民追捧的文体,周作人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就提出了“载道”与“言志”说,实际上也难离“载道”的藩篱,在周作人“自己的园地”观念提出之后,他开始实践自己的散文美学思想,以生活中习见的小事作为自己描写的对象,从而形成对当时读者的一种阅读习惯的冲击。相对于周作人的以“小”为文,其兄却更愿意从“大”处着眼,《小品文的危机》无疑是对周作人此类文风的批判。

其二,从语言方面来解读,鲁迅语言峻急,与其所习用之句型有关,如鲁迅喜用短句、排比。短句简短有力,可参见我们平时的口号与宣言,多为短句、排比。如《小品文的危机》一文,“其中有不平,有讽刺,有攻击,有破坏”,“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很显然,这样的句式不但为文章增强了气势,给读者不予置辩的压力。而周作人的后期文章中却少见这种气势之作,多用长句,气势舒徐,似友朋之聊天。另一方面,鲁迅喜用反讽,比喻等修辞,这形成了鲁迅杂文的典型风格,而对于周作人来讲,除前期的作品之外,写作少用象征、比喻,少用讽刺,形成了一种雍容典雅的名士风格。

三 形成文类与文本价值观

养成细读文本,而不仅仅是吸收干瘪文学史常识的习惯,当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基本素养,相对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具有更多技巧性的文类来说,鉴赏散文更需要深入文本,体会其语言的魅力,体会在其语言表达之后艺术的穿透力,才能更好地分辨文本写作的优劣。那么,在鉴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正确的文类观,对于一些常见的观点,哪怕是文学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亦有勇气提出自己的疑问。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胡适提出的“白话文学为文学的正宗”与“白话小说为白话文学之正宗”,两个“正宗说”随之深入人心。其后,小说成为文学的当然主角,即便是同类小说,长篇小说亦“优”于短篇小说,这种趋势,体现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分布,也体现在国内各类奖项的颁发,自然,这种小说为“优”的本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那么,就不是一个天然之理,在读者,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亦可以有修正的空间。

何谓“文学之正宗”,这有时代的趋势,同时也有个人欣赏的选择性,诚然,相较于小说等文类技巧的多样,散文写作稍显单薄,但是,正因为其他文类技巧的多见,从而也掩藏了文学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语言的问题,在很多文学阅读者的经验中,读小说,很多时候就是捏合一个故事,寻找一个故事。那么,语言的粗疏,往往也是可以原谅的事情。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却往往是一个文学写作者的基本功,当散文剥离了技巧,所有的情境、感情表达,均需要赤裸的语言加以呈现,这不但考验了写作者本人,同时也考验了阅读者。正因为散文写作对语言追求的纯粹性,亦使得不少文论家认为散文写作是小说之前的练笔,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这进一步坐实了“小说为文学之正宗”的判断,小说当为比散文更高一级别的文类。本论题认为,在“现代文学史”的框架下讲授文学,不存在文类的高低之别,只存在文本艺术的优劣之分。自然,这种优劣之分,只能去文本本身的阅读过程中去判别。那么,在此过程中,如何判断文体的价值,不需要教材与教师的定于一尊的讲述,但是,教师也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的文史观,进行以自己阅读文本的观感形成的文学整体观。

注释

①参见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朱自清》中的相关论述。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②参见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对文类的排序。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北京:新文艺出版社,1953.

③参见钱理群等人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中的相关文类排序。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④周作人散文全集(第六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113.

⑤陈独秀.现代欧洲文艺史谭[J].青年杂志,1915(3):27-75.

⑥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51-52.

⑦郁达夫文集(第6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129-140.

⑧周作人散文全集(第5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4-456.

⑨钱玄同.关于新文学的三件要事[J].新青年,1919(6):638-643.

[1]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2]俞元桂.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3]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M].新文艺出版社,1953.

[4]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周作人散文全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周作人.苦雨斋序跋文[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7]郁达夫文集(第6卷)[M].花城出版社1983.

[8]新青年[J].上海群益书社,1919.

猜你喜欢

文类新文学周作人
文类生产
——探析文类与社会的互动
鲁迅 周作人 兄弟反目,都是女人惹的祸?
小报文学与新文学的论战
周作人之死
《胡适·鲁迅·莫言:自由思想与新文学传统》序
袁说友《成都文类》研究综述
契接古今中外的理论辨析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文类混用
周作人住在后面
周作人、鲁迅与李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