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廉洁修养

2014-03-31张飞燕申长崴陈元婕邹丽辉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

张飞燕,申长崴,陈元婕,曲 娜,邹丽辉

(1.黑龙江工业学院,黑龙江鸡西 158100;2.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引以为骄傲的祖先创造的,并世代流传并不断发展的、内涵博大而深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彰显了我们民族的特色和观念风貌。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代大学生理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必要的养分,来进行自身廉洁操守的修炼和提高。

一 重承诺守信用,筑牢大学生廉洁修养的基石

诚实守信是我国传统道德大厦的根基,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论语》中,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为:作为一个人却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有什么可以立足于世的东西。孟子也有云:“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侠客行》中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是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说的是“诚信”分量比大山还重。古代儒家文化基本理念中就有对诚信的阐释,认为“诚信是天地之道与为人之本”,相信诚信中存在着的潜在美德和道德力量,架构的正是人际交往中相互信任的纽带。也就是说,他人的信任是靠自身的真诚才能换得的,而又因为他人的信任才进而得到他人的真诚,微观上个体间的相互信任一经累积才形成宏观上社会的相互信任,“崇尚诚信”便成为社会良好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环境的最重要保证。

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离不开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后,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并首次将“诚信”提高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加强诚信建设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各界的广泛呼声。中共中央二十一世纪初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同样把“明礼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内容来要求全体公民。在整个社会和国家都在倡导“诚信”的今天,作为明天希望和未来发展主力军的新世纪大学生,更应该深思而力行,杜绝考试作弊、毕业不还贷等失信行为,避免面临道德的考验和灵魂的拷问,领文明之先风,牢记“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的古训,筑牢大学生廉洁修养的基石,不做有损个人名誉和国家利益的事情。

二 崇简朴尚节俭,培养大学生廉洁的生活作风

李商隐的醒世恒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道出了小到一个人,中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成与败的根本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敬廉崇洁的优良传统,从《周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的“避难”之法、春秋时期子罕“不贪为宝”的自勉、《宋史·范纯仁列传》“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中“俭”对“廉”的养成、于谦“固执”的“要留清白在人间”、林则徐警训世人“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革命志士方志敏甘于清贫而无悔,还有建国后的焦裕禄、郑培民、牛玉儒等,皆堪为廉正为民的表率。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廉洁奉公、甘于奉献的时代楷模,中国才逐步走上振兴与富强。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另外的一些人,因贪图享乐,生活奢侈而深深伤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并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此相应,勤俭不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由阅历、榜样和周身环境所催生出来的一种品行,是教育和才智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正处在改革和发展之关键时期,胡锦涛同志曾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道出了崇尚简朴和节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我们大学生的修身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当代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应是高校学生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当前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家家又都是一个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缺乏节俭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贪图享受、盲目比阔、超前消费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校园现象,如果这种风气任其发展下去是相当危险的。联系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高校工作的实际,积极开展“勤俭节约从每一滴水、每一粒米、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分钱开始”厉行勤俭节约等主题教育活动,树立学生“节约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开始”的理念,强化学生“吃光盘中餐,今天不剩饭”的意识,让“勤俭节约为荣,骄奢浪费为耻”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以此培养当代大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廉洁生活作风。

三 明权责多敬业,塑造大学生廉洁的职业精神

秦国变法的力行者商鞅的吏治思想和权力监督理论对现代社会仍有很多借鉴意义,他主张设官分职“别其势,难其道”,即分割权力,划分职责,各司其职。在权责明确的情况下,才能少权衡得失,多乐业、敬业。敬业精神一直是我们中国古代思想家非常提倡的理念,孔子把它称为“执事敬”,“敬”即“尊敬”“敬重”之意,也即,对待事业要有一个尊敬、敬重的态度。古代思想家朱熹将“敬业”诠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敬业,就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态度,是当今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规定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一项公民的基本道德原则提出了“敬业奉献”的要求,可见敬业精神不是对公民很高的要求,而是较低的标准,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

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廉洁修身教育应突显其职业性,应多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的精业三个方面培养自己的事业心,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不能因工作不好找,就学习不刻苦,随便混个文凭了之;不能只考虑就业待遇、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而小事不想做、大事做不来,缺少基本的奉献和敬业精神。如果我们的大学生——明日的职业人不能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就会影响整个团队或组织的工作进程与效率,给社会带来损失。

四 修自身立仁德,强化大学生廉洁为民的爱国情怀

修身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礼为核心,既要内修,即“内省”“慎独”和“觉悟”,又要外修,即“行善”“积德”“知行统一”和“见贤思齐”,其宗旨一为“反观内心、穷究人性”的“修己成人”,二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周而不比”的“修己安人”,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己善群”。

目前来看,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新世纪,用儒家思想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性不是很大了,但是,儒家最初的修身宗旨,在当今社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正如《大学》之中所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儒家的基础目标,也是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来说,最有活力和可能性的一个目标。面对经济日益发展、节奏逐步加快的生活,大学生们应时时反问自己“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可能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成为怎样的人”,并日三省吾身,使自己在任何困难和低潮期都能重新获得无畏的勇气、坚定的信念、美好的希望,每时每刻成就最好的自己。

物质生活的充盈和丰富,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注重物质享受和追求,但却忘记了自身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充实,忘记了自身道德修养的完善和提升。久而久之,一定会影响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是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它是一种内在品质、精神状态,从深层次上体现了人才的质量。作为当代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完成好两件事: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学问。做人与做学问相比,做人更为重要。用孔子的标准来衡量,真正有修养的一个人,在生活上没有过高的要求,追求的是一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精神境界。此外,大学生也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如果缺少了廉洁与爱国的思想,就会成为自私和没有担当的人,就会像顾炎武《日知录·廉耻》中所记载:“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其意思是,不廉洁的人把个人私利放在了第一位,不知耻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如果”不廉洁不知耻”的人担当了一个国家的重要职务,那么他什么都想据为己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国家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

中华历史文化博大而深邃,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廉洁、廉政文化的内容,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充分发掘与弘扬我国古代廉政文化,并成为我们新世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修身养性,强化爱民、为国的高尚情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廉政文化,推进风清气正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郑战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重塑大学生现代文化人格[J].陕西教育(高教),2010(3).

[2]黄乐.新时期加强高校学生廉洁修身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9).

[3]戴贞标.大学生廉洁修身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1).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新大学生之歌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