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014-03-3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具性外语人文

张 彬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人文”与“工具”是人们讨论外语教育时经常用到的一对哲学层次的基本概念,人文体现于价值层面,工具则是为实现这种价值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二者的冲突由来已久,焦点就是由谁来主导外语教育的发展。毫无疑问,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从现实来看,二者往往是割裂的,不能兼顾。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既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又要满足学生能够面向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大学英语课堂是我国英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 语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和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现代生活片刻也离不开各种机械和工具,实用主义工具论逐渐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于是语言被定义为是一种交际的手段、沟通的途径、交流的工具。工具论在外语界颇为流行,源头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交际教学法。交际法认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使用。美国一些学者提出的二语习得理论也基于工具论,input,output,production,in-take等术语都是以“人脑是机器”的概念隐喻为基础的,把人脑当成发送和接收语言代码的机器。工具论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有学者认为外语教育就应该是工具性的,例如国际著名专家Richards就主张教师把语言教学与所教语言的文化割裂开来,把语言纯粹当作一种工具进行教学[1]。蔡基刚也认为当前英语教学最突出而又常被忽略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英语的工具性功能凸显不够[2]。

与工具性相对的是人文性。在中国“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象传》:“文明以止,人文也。”这里的“人文”是指礼乐文化,即用各种伦理道德与礼仪制度,来规范和教化人的行为。在西方,“人文”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重视人的尊严和权利,提倡人的自由和平等,强调人道和责任,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与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不同,人文精神的根本观念是从人类自身角度来思考人和人的存在的根基,思考以人为中心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语言的人文性内涵是指,语言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语言中凝结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思想观念与人文情感,因此,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不应该被割裂开来,应该被视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 工具论的缺陷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工具论是从功能的角度来定义语言的,这个命题本身并没有错,但从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角度来看,它没有揭示出语言的本质。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过程也是认知过程,只有认识、理解的事物才能用语言表达。因此,虽然不能否认语言有工具性的一面,但这种工具有别于其他任何工具,掌握它的过程与认知密不可分。Ortega提出了“认知-互动型二语习得观”,主张将“发展认知能力”与“培养交际能力”同时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3]。语言学家在强调语言工具性的同时,忽视了语言更为宏观的文化性和社会性,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仅把语言作为工具来教和学是不可能完全掌握它的。

在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席卷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英语学习中的急功近利和教学的商业化越来越明显,学习者直接从各种应试技巧的书籍着手。学生把英语当成实现就业、出国等目的的手段,一旦目的到达,学习动力就消失了,不利于语言学习取得最终的成功。其次,教学拘泥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视野狭窄,文化意识薄弱。工具论使英语教学停留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如词汇,语法),而忽略了其所反映的概念底层结构(即思想文化)。学生因为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而屡屡出现歧义、语用失误等令人尴尬的现象。最后,教学重知识灌输和机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阻。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灌输为主,将不少充满智性的课文肢解成纯粹的语料,在语言技能训练方面重模仿记忆,课后学习以做语言练习题为主,这种忽视了学生思辨和认知能力开发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索然。

总之,纯工具性倾向过分关注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忽视对学生内在素养的教育,不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会加剧学生学习的功利化倾向,造成学生学习恒心不足,兴趣随机,舍本逐末,思维和视野狭窄。这与旨在学习者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目标相悖,并在实践上导致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三 全球化背景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加强了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交流与合作。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媒介,如果对涉及人们深层情感的文化渊源不了解,文化的碰撞和价值观的冲突必定会产生语言方面和非语言方面的矛盾和误解。因此,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成为各国增进对其他国家文化的了解与沟通的一种软实力。这意味着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树立大国文明形象方面,更需培育具有和谐人格和高雅文化品位的人[4]。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新形势下,掌握英语不仅是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前提。工具性是英语课程的重要属性,是培养学生用英语交流思想、学习其他学科的载体;而人文性关注个体在情感、思维、品德、文化修养等方面的提升和完善,是个体获得全面发展的动力和基础。二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人文素质教育超越语言知识本身,将教学目标延伸到一个更高层次;但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它最基本的作用还是促进语言教学的手段。可以说,人文性是语言教学的灵魂,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才能焕发出英语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四 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大学英语课堂

我们拟从宏观政策和教师实践两个层面来论述。

(一)宏观政策导向

钱冠连教授认为,外语的教育教养作用,是指外语教学对学习者功利(掌握一门外语)之外的思维训练和人格培养,对所学外语文化与情趣的灌输,综合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外语教学的教养作用旨在与其他课程一道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一个与高度文明相配的人[5]。所以,整个英语教育界及相关主管部门应树立新的认识,即英语教育不仅是技能教育,也有人文教育的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宏观层面上还需要从教育目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师培训、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做起。英语教育应体现双重目的性,在终极目的上体现工具性,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性[6]。侧重技能培训的课程体系的弊端在于它整体上偏重语言技能训练,忽视知识吸纳的连贯性,缺乏人文知识的内涵和深度,不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样的课程体系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和学术潜力的发展,使受到应试教育压抑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受挫。因此,英语课程设计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知识和培训技能,要设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因此,对教师的培训要落到实处,改变教学量大、任务重、科研时间少、培训走过场等长期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的尴尬现象,引导教师们深入思考,全面理解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育的性质和意义,不断总结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强化教师对自身责任和使命的认识,树立以实干兴邦精神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

此外,还要认真研究大学英语考试的规范、丰富评价方式,使考试起到对教学的正面引导和反拔作用。也有学者提倡通识教育或者“大外语观”,构建“三套车”式的教学模式,“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教学,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7]。配套的教材、教参、光盘等也需有相应改革,以便从源头上确保人文精神能够贯穿始终,学生在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也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二)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一,教师要有压力和紧迫感,要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识素养,不自觉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增强本领,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可见,每个人都要与时俱进,有忧患意识,高校教师更要勤于钻研、创新发展,努力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自身的知识积淀影响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因此,教师对东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行为规范均要有所涉猎,尤其是对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要有深刻的把握,要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以自身的感悟去引导、启迪学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强大的吸引人的教育力量,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始终不渝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加强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离不开情感施教、以情动人。雅思贝尔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来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8]。人文教育是一种情感交流和渗透的过程。知识只有通过生动的情感语言触及受教育者的灵魂,才能成为精神的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投入真情实感,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情要求,发展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向学生讲解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在人文情感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责任、追求高尚理想、提升道德情操,并拉近书中人文知识所包含的道理、真谛、经验与学生自身利弊得失的距离[9]。这样,学生既获得了语言技能,又在了解和接触这些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启迪,并逐渐形成心理积淀,进而确立为人做事的规范,达到“以文教化”的目的。

第三,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英语课堂,必须强调传统中国文化以及注重不同文化观念的对比。对英语的重视在主观上提高了英美社会文化的价值,客观上使母语文化处于一种被压制的地位,学生因长期接触英语,容易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越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如果对这一现象缺乏认识和防范,外语就会使本族语言和文化逐渐居于弱势,终至灭绝。语言灭绝会导致一个民族的消亡或转化,也能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消失[10]。英语课堂虽然是以学习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为主,但不能仅限于此,可以拓展和延伸,进行中外文化对比,帮助学生汲取不同文化中的精髓。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以法治为中心,崇尚自由竞争和个人独立。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核心价值观以家庭为本位,以伦理为中心,强调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诚信待人、勤俭节约、慎独自爱、中庸和谐、安土乐天。英语教学要遵循“汇通中西之学,培育博雅之士”的原则,一方面使学生熟悉西方国家的法律、商业规则、人文地理、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从容应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冲突与摩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障碍;另一方面,要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民族文化和生活实际,对人生意义与价值做出判断和思考,形成对不同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包容,成长为既不崇洋媚外、亦不骄傲自大、具有大度的人文情感的人。

五 结 论

在全球化时代,大国间的博弈更加激烈,不同民族、文化、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时有发生,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利益的维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一批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为此,英语教育必须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的重任。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符合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

[1]Richards, J.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Today[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6): 33-40.

[3]Ortega, L.Meaningful L2 practice in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A cognitive-interactionist SLA perspective[A].In Dekeyser RM (Ed.).Practice in a Second Language:Perspective from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80-207.

[4]张松青,游振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7-109.

[5]钱冠连.为非功利的语言理论辩护——兼论语言理论三分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0):45-48.

[6]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 2007,(6):133-137.

[7]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

[8]雅思贝尔斯(邱立波译).大学之理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刘平.知识传授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6):132-133.

[10]张正东.探讨外语教学目的——谈我国外语教育重新定位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8):17-19.

猜你喜欢

工具性外语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人文绍兴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