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平经》和谐思想体系构建

2014-03-31逄礼文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天地人元气太平

逄礼文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一 和谐的宇宙

《太平经》对于和谐的构建,置于整个宇宙大秩序之中,以其宇宙观为基础和起点,这是非常可贵的。

首先,《太平经》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元气,元气以“道”为法则化生万物。“元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1]78;“夫物始于元气”[1]254,也就是说,元气是物质本源,万物均由元气化生而来。“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1]21;“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1]16,也就是说,“道”是元气化生万物的法则,万物均由元气依“道”之法则化生而来。

其次,元气“一分为三”化生宇宙万物。“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各有自始祖。”[1]236天地人生养万物,然,天地人三者是由元气“一分为三”而来。《太平经》中叙述了元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人,名为三也,三统共生,长养凡物”[1]305。“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欲太平也。”[1]19从元气、自然、人类、国家都是“一分为三”的模式。“一分为三”,宇宙才会和谐,元气就成为了“三合相通”的根基。

再次,“三合相通”之和谐的宇宙。“凡事悉皆三相通,乃道可成也”[1]149,天下凡事皆可一分为三,而作为一个统一体,三者之间又是一种“相须而立”的关系,故三者之间必须相通相爱,并力同心,即当三合相通。“故有阳无阴,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无阳,亦不能独生,治亦绝灭;有阴有阳而无和,不能传其类,亦绝灭。故有天而无地,凡物无于止;有地而无天,凡物无于生;有天地相连而无和,物无于相容自养也。”[1]149也就是说,三合相通则宇宙和谐,正如“三气合并为太和也。太和即出太平之气。断绝此三气,一气绝不达,太和不至,太平不出”[1]19-20。

二 和谐的神仙境界

《太平经》一书本身就有着神秘色彩,它是一本“神书”,据《后汉书·襄楷传》,汉顺帝时,琅玡宫崇诣阙,上其师于吉於曲阳泉神水上得神书,号《太平清领书》。且此经采用“神人”(又曰“天师”)答六方真人问之形式。这样无形之中就已经建立了一个朦胧的神仙世界了。

(一)《太平经》中的神仙世界

《太平经》认为在和谐的宇宙中存在着一个与元气共存的神仙世界。天地皆有神,主掌日月星辰、四时风雨及人之寿命祸福。《太平经》还把其泛神论推向极致,认为在人身体的各部位以及万物之中都有神的存在。

《太平经》向世人展示了这样一个神仙世界,在那里“后圣帝君”即天君,姓李,诞生于北玄玉国,修道成仙真,是神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管理诸神;又有“一师四辅”,即彭太师,与上相、上保、上傅、上宰,总领三万六千部,领三十六万人。诸神各有所司、各有所部:掌管世人生死籍簿的是寿曹;负责世人升天受职的是升曹;神仙簿保管在昆仑墟;惩办世间恶人的地方是太阴法曹及土府和天狱;掌管天庭财政的是大司农和计曹;分布于六极八远的传舍等神灵驻所。

《太平经》中的这个神仙世界是井然有序,一片和谐的。它有着巨大的能力,它是自然世界和世俗世界的主宰,有着监督、管理以及执行等种种职能,且为宇宙立范,尤其为世俗世界立范,成为世俗世界必须和必然的参照。

(二)人与神的相通与和谐

神世与人世和谐,宇宙秩序才会和谐。然而天地有始有终,有成有坏,坏则人物糜烂,而学《太平经》就可成为种民、仙官,长生不死。《太平经》开篇《太平金阙帝晨后圣帝君师辅历纪岁次平气去来兆候贤圣功行种民定法本起》说:“昔之天地与今之天地有始有终同无异矣,初善后恶,中间兴衰,一成一败,阳九百六,六九乃周,周则大坏,天地混斋,人物靡溃,唯积善者得以免之,长为种民,种民智识尚有差降,未同决一,犹须师君。”[1]1-2

《太平经》的神仙世界与尘世并非是隔绝的,下学上达,人可以转化为神。一种方法是“自力成仙”,即通过修炼,使生命突破有限,取得仙格;另一种方法是行善积德直接为神仙世界所接纳,成为仙或神,若在神仙世界有所司职,则取得神格,这也契合了升曹授人神籍的职能。

人与神的相通与和谐还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天谈地语”。天恒遣神人降示文书,即“天谈”、“天语”、“天谈地语”,唯国运将衰,则瑞应文书不现。此经者,即天所示教之“天谈地语”,唯人洞识,行之可治太平。其次是神对人之善恶的赏罚。天地及人身之中皆有众多之神,受天所使,录人善恶,掌人命籍。凡人善恶,天无不知,赏罚锱铢分明。其方式有:一为现世增减福寿,行恶不止,天神减其寿算,使不得天年,或使凶神、鬼物入其身中,使其致病。行善有功,神录名寿籍,并令其子孙兴旺。二为决定生辰,人之贵贱皆与生辰相应,天曹依人之善恶而定之。三为死后赏罚,行善之人死为善鬼、乐游鬼,不遭地神考治;行恶之人死为恶鬼,遭地神考治。四为“承负”,行善可遗福寿于子孙,行恶可遗殃祸于子孙,然悔过迁善,可转祸为福。帝王亦如此,但因地位的重要性,承负强度更甚,帝王若能以善道治世,则可解万世承负之厄。

三 和谐的自然境界

《太平经》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时,曰:“天地人三共同功,其事更相因缘也”[1]676;“三统共生,长养凡物”[1]305,指出天、地、人三者共同生养了万物,三者缺一不可,相互合作与协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太平经》又曰:“人命在天地,天地常悦喜,乃理致太平,寿为后,是以吾居天地之间,常骇忿天地,故勉勉也,天地不和,不得竟吾年。 ”[1]122这些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性,即人依赖自然,必须与自然和谐,才有人之生存。

《太平经》还认为,人与自然之所以能和谐发展,其关键就在于“守道而行”。“自然守道而行,万物皆得其所矣。天守道而行,即称神而无方。上象人君父,无所不能制化,实得道意。地守道而行,五方合中央,万物归焉。三光守道而行,即无所不照察。雷电守道而行,故能感动天下,乘气而往来。四时五行守道而行,故能变化万物,使其有常也。”[1]21一阴一阳之理,遍于天地,为道之用。阴阳合三者相须,共成一家,以成万物。“无阳不生,无和不成,无阴不杀。此三者相需为一家,共成万二千物。”[1]676求的是阴阳合和,人须绝对服从天道,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

《太平经》曰:“夫天地中和凡三气,内相与共为一家。反共治生,共养万物。天者主生,称父;地者主养,称母;人者主治理之,称子。”[1]113由此可见,人在自然万物中起到了“治理”的作用,这就肯定了人的能动性,即人对自然之行为具有自主性。

人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是为所欲为。天地为人之父母,人之本始。“如天者,不失天意,父事天道也。如地者,不失地意,母事地道也。如人者,不失人意,思乐得中和之道”[1]714-715。故人当孝顺天地,法天道,得天心,合天意。天可顺不可违,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帝王庶民皆不可有违。帝王为天之贵子,尤应顺承天道,顺天道则可得天佑,否则当遭天罚。

四 和谐的社会境界

《太平经》所谓的理想王国是一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无灾异、无病疫、无战争,人人向善、君明臣贤、人无怨恨、万物无所伤、各得其所乐的极为和平安乐的社会。

(一)君臣民之政治和谐

《太平经》说:“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君者须臣,臣须民,民须臣,乃后成一事,不足一,使三不成也。”[1]150又“故君臣民当应法天,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1]150又“凡是三气共一治,然后能成功。故上之安者,其臣良也。臣职理者,其民顺常。民臣俱善,其君明,其治长。太平者以道行,三气悉善,合乎章,怀道德不相伤心。”[1]730这些都是讲君臣民三者须相得,上下相通,以君王为心,群臣为股肱,百姓为手足,这样“太平”就能到来。此经还从天地人三才出发,认为天、地、人以道、德、仁为三统,君王当象之行道治、德治、仁治。“为人君上者,当象天而行,乃以道、德、仁为行三统。”[1]712

《太平经》还认为君臣民分象阴阳和,应依阳尊阴卑之则,各居其位。阴阳和三者相通道乃可成,君臣民同心相通共成一国,国以民为本,“君少民,通衣食不足,令常用心愁苦。故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无民,君与臣无可治,无可理也。是故古者大圣贤共治事,但旦夕专以民为大急,忧其民也”[1]151。又君须设“来善宅”,令民上书言事,使民情及时上达,且言之有道者,应量才署职,无分贵贱。又君王须远酒色,酒色为水、阴,若其过剩则阳衰而政乱,应守本返朴尚俭,除“三急”外,其余不清浮华奇伪之物“反多以致奸伪”、“君子失其政令,小人盗劫刺,皆由此不急之物为召之也”[1]42-45。

(二)民族间的和谐

《太平经》在对和谐人类境界的建构中,难能可贵之处是涉及到了民族和谐。经中指出少数民族(“夷狄”)亦可以学习道法。在学习道法方面,各民族具有平等的资格和权力,“天师之书,乃拘校天地开辟以来,前后贤圣之文,河洛图书神文之属,下及凡民之辞语,下及奴婢,远及夷狄,皆受其奇辞殊策,合以为一语,以明天道。……故今天遣吾下,为上德道君更考文教,吾都合之。从神文圣贤辞,下及庶人奴婢夷狄”[1]348-354。且少数民族的道徒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得道成仙,“夷狄自伏法万种,其类不同,俱得老寿。天地爱之,其身无咎。所以然者,名为大顺之道,道成毕身,与天地同域。古者为之,万神自得,欲知其效,瑞应自至,凶祸自伏,帝王以治,不用筋力,能知行此,夷狄自伏。行之不已成真人”[1]725。又“毕得天地人及四夷之心,大乐日至,并合为一家,共成一治者也”[1]333,指出了不同民族的道徒要和睦相处,同心同力。这种思想有利于民族间的和睦,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五 和谐的人类境界

《太平经》认为人之男女是道之阴阳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男女之关系即为阴阳之关系。阴阳之间,一曰,互生互变,“天下凡事,皆一阴一阳,乃能相生,乃能相养,一阳不施生,一阴并虚空,无可养也;一阴不受化,一阳无可施生统也”[1]221,阴阳缺一不可,具有本质上的共存性。又“阴阳相与合乃能生”[1]678;“如男女不相得,便绝无后世”[1]44,故,男女相依相存。二曰,阳尊阴卑,阳守本盈满而有实,故尊且贵;阴虚空而无实,故卑且贱。然独阳不生,故杀女婴而使女少于男者,违逆天道,断绝人统。应当阴阳和合,男女相配,上应天道。《太平经》在宇宙观方面,讲阴阳和,在人类境界方面亦如此,男女在根本上具有平等性,尽管此经说“阳尊阴卑”,然此经亦提出了保护妇女的思想,这样在男女之间就达到了相对和谐的境界。

《太平经》还对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予了很多关怀。首先,该经认为善恶之标准,最重要的是孝。孝为善之首,行孝者可获现世荣贵,天佑神敬,乃至白日升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做到彼此相爱,常怀仁慈,相互帮助,布恩施惠,周贫救济,反对以智欺愚,以强欺弱,后生欺老者,为富不仁,反对谋财、陷害、劫夺人财,诅咒谩骂、诈伪诽谤、盗人妇女等。其次,该经提出了至诚无欺、尚柔求寡的人际要求。人际交往之中,要以诚相待、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相通相爱、和谐相待,正如书中所说:“与人交,日益厚善者,是其相得心意也;而反日凶恶薄者,是其相失心意也。”[1]415另外,若要建立和谐的人际环境,还应做到顺应天道,做到尚柔求寡。

《太平经》不仅注意协调生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还为处理生者与逝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些参考。《太平经》贵生乐生,对生命充满了珍爱,反对视死过生,崇兴祭祀。这就为人们提供了处理生者与逝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态度和方式。该经中还涉及到卜葬之术,认为葬地善,则先人魂神还养子孙,恶则害子孙,但应以二十五家冢丘验卜葬书之真伪。这种观点虽然有不恰当的地方,但是也充满了对死者的敬畏和重视。

六 和谐的自我境界

《太平经》在论述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以“道法自然”为基点,以“和谐自处”为特点,以“生命无限”为终点和目的,通过对生命本质的探究,开辟了一条直接对抗死亡达到超越的路径。

“夫物生者,皆有终尽,人生亦有死,天地之格法也”[1]341,这就是说根据“道法自然”,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一个由生到死的过程。然而,这一观点,并非《太平经》对和谐自我境界的论断,仅仅是一个开始。

基于其宇宙观,《太平经》曰:“凡事人神者,皆受之于天气,天气者受之于元气。神者乘气而行,故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1]96养生长寿之道,在于“爱气、尊神、重精”。精、气、神共为一体,相助而治。所谓一体者即精、气、神三者与形体统一而不分离。

如何长寿成仙呢?其一,积德行善为长寿升天之要道。“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1]602;“人心善守道,则常与吉;人心恶不守道,则常衰凶矣;心神去,则死亡矣。是故要道与德绝,人死亡,天地亦乱毁矣”[1]374,由此可知,常为上善,专心自守,求道不止,则可长生久视、羽化登仙。其二,即为修仙术。其中最上者为“守一”或“守一明”,即存思心中之神,或念元气无为,或凝静虚无,皆可升仙度世,又可通神、治病、延寿。另有食气法,为复杂的呼吸技术,可与元气合一,达到永恒。

此外,《太平经》还对于人自身的一些不和谐状况给予了补救的措施。如经中屡言及治病之术。万物相生相克,若得其所畏,则方药至而愈。草木能相驱使,谓之草木方,禽兽昆虫能相驱使,谓之生物方。经中还有论述人身中有三百六十脉,应一岁三百六十天,一日一脉持事,应四时五行而动,总于头顶,系於内脏,不应则有病,可以针刺治之。又说斋戒静思四时五脏之神可治病,谓之“斋戒思神法”;念八卦字象,守之不止,亦可治病延寿,谓之“八卦还精法”。经中还提到要注意饮食,勿为风寒所犯,为竟年寿之道,并指出巫神家多以治病为名而诈人钱财,等等。

除了以上六点,笔者还注意到,《太平经》中的音乐理论也是此经之和谐构建的一部分。此经认为音乐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自然诸事物以及人的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音乐是用声音和乐器表达的一种语言,是有内容有目的的行为。《太平经》认为阴阳动则有声音,乐动辄与音声俱。动音,凡万物精神悉先来朝乃后动,占其形体,故动音乐,常当务其事,审得其意,太平可致,凶气可去。总之,《太平经》建构了一个和谐世界体系,其中许多方面具备现代价值或可供现代转换。

[1]王明.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60.

猜你喜欢

天地人元气太平
太平风俗美
天地人和·卢禹舜作品展
和谐天地人 中华大吉祥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如何养元气?
三种端元气ð13C1-Ro模型建立与应用
元气淋漓的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