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014-03-31周育娇

关键词:专业化发展教育

周育娇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73000)

回顾我国的教育发展历程,基础教育发展历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所以如何提高它的质量一直都是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受到了新的关注。

一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史

教师专业化萌芽于17世纪末专门教师培训机构的产生,这种机构最初是用来做职业练习的,直到18世纪义务教育开始普及之后,才有了真正的教师专业化教育培训,它的出现成就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说明,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因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可追溯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设立,它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曲折历程。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和社会发展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再加上1986年《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等法律实施对教师专业化给予的法律保障,教师专业化逐渐成为师范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开始了新的征程。

二 教师专业化的时代特点

教师个体专业化与职业专业化共同构成了教师专业化。前者是指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1]它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我国倡导实施已有时日,时代的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新的时代特点。

1.启疑性。“启疑”顾名思义就是启发怀疑,我国历来把教师的责任描述为“传道,授业,解惑”,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教师的专业化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做到“启疑”。教师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向书本、师长的言论进行矛盾分析,辨其真伪,不可尽信于书,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对知识做到有选择地接受,让他们学会问“为什么”,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身心发展可以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具有顺序性,差异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依据这种思想,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要注意到每一种教学方法是不是都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哪一个阶段最适合“启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2.情感性。教学过程不是冷冰冰的传导过程,也不是强硬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互动,注重思想交流,所以拥有情感性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关键,也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化的必备条件。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没有爱,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一个好的教师除了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对教学有极高的热情外,还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把对学生的爱与期待,转化为学生积极向上的推动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知识从一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所以情感性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每一个教师都要善于发挥情感特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升华情感,美化思想,德化行为。

3.创造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正日益成为新世纪各个领域人才的共有特征。所以作为教师,每个人都应该明白在当前这个知识激增的社会,如果仍以传统稳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教育就不能与时俱进了。正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从今后教育不能再限于那种必须吸收的固定内容,而应被视为一种人类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人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和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不断地——自始至终地完善自己。”[2]因此基础教育也不应停留在维持性学习上,而应紧跟时代创新的步伐,适时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先进的思想性和认识的科学性是时代赋予当代教师的历史使命,因此也成为了成就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求。教师应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理念为核心指导,授予学生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并结合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教育,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系统知识做到内在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确保教学的科学性,挖掘知识的思想性,注重在教学过程中的品德教育。

三 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内容,是一个对基础教育做出全面创新”的改革。[3]因此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专业化评价标准不是教师学历的高低,而是能力的高低;不是教师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教会了学生多少能力,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万花筒”,具有“一专多能化”的教学特点。钟启泉教授曾指出:教育改革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是理想与现实,现实与实践之间的转化者。[4]所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师要给予不同的施教方法,根据每个学生特有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实践。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需要,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成为教学“多面手”。 《学会生存》中曾有这样一段描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鼓励思考,除了他们正式职能外,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4]所以新时代的教育早已打破了传统教育那种传统的封闭格局,向以往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和谐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时,相对于教育而言,和谐教育便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协调发展。教师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育观,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地位重新界定。在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四 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教师作为知识的开拓者,在传递科学知识和培育社会新人上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和谐教育的发展,开始赋予教师专业化新的内涵,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要结合时代发展,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树立终身学习的和谐理念,促进自我专业知识的“T”型发展。生命是一个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需要在不断学习中更好地完善自我,让学习成为生活的首要任务,用更好的学习理念去诠释和谐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则,给学生给予鼓励和树立榜样。以前我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教育多样化的时代,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教师必须是一条长河,一条川流不息、不断更新的长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多样化的教育。教师的学习要呈现“T”型发展,不仅要注意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的横向发展,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同时也要在广度的基础上加大深度的强化,做到横纵共赢,达到不同学科知识的优势互补和学科结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增强时代意识,要关注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教育前沿,与时俱进,以学习促进发展,以发展带动更好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和谐理念,不断为自己充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做到真正的和谐教育。

2.培养教学反思习惯。《学记》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返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就指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反思。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与好的方法,都要使他们化为习惯,只有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习惯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身,一辈子受用不尽。”随着网络知识的普及,教师已再不是各类知识领域的拥有者,日新月异的变化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学习,养成反思习惯,在教学中做到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分析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做到对自己行为和理念的反思,让反思促进自我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自我教学的习惯,让自己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发展。

3.加强教师专业道德塑造。教师的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专业教师的教育之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我国《教师职业道德》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德是才之师,才是德之资,无德才难运,无才立难牢。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制度中教师的人格作用。”他还说:“如果我们把健康信托给医学家,那么我们就要把子女的道德和心智信托给教育家,把子女的灵魂,同时也把我们的未来信托给他们。”[5]教师以育人为己任,他们的职责是为社会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因而教师更应该重视道德修养。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他们尊敬老师,常以老师的行为举止,作为判断自己行为道德的准则。所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必然成为教师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切工作的开展,都要以德育为核心,教师专业化过程也终将成为一个人格塑造的持续整体过程。

4.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更加明显,如今的教学已不再是一盒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的教育资源,把最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知识的整合,更好地诠释和谐教育,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力保障。

重新认识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会渗透到教育领域的每一个方面,成为和谐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因此也只有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和谐发展。

[1]刁永锋.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方案的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3):70.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96.

[3]李建平.新课程、新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2(3):21.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119.

[5]钟启泉.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J].河南教育,2003(10).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60.

猜你喜欢

专业化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