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管理如何突出以人为本*

2014-03-31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张 鹤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收稿日期:2013-11-0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型指导思想就是以人为本,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同时具备管理和教育职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教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服务工作,转变自身角色,使学生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做到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分析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就已经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先驱李大钊和蔡元培等,曾经指出在教育中要重视人的作用,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开展自我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教育获得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以人为本,就是在教学管理当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育管理当中要尊重学生,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发展的主体,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能力,使学生做到自觉与主动。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分析

(一)以人为本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高端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彰显自己的重要地位,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注重知识创新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创造社会财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方面,高端人才已经成为第一要素。所以,高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落实以人为本、实行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尽快落实以人为本,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潜能,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以人为本与学生管理的关系

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学生在高校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学生就是高校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管理学生效果如何,直接影响高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所以,发挥学生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保证高校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建立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落实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三)以人为本与持续发展的关系

人才的培养要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所以高校学生的发展要关注社会需求情况,高校中的学生培养不能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尝试独立生活,谋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只有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保证学生的持续性发展,在师生角色产生互换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如何实践以人为本

(一)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根本是坚持以人为本思想

大学教育管理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在维护大学生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教育要围绕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服务,学校的一切活动要本着服务于学生的目标,做到尊重、理解、信任、关心、爱护学生。学校教育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关心自己的主体价值。教育工作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在德育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去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作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更要关心爱护学生,头脑中要时刻记着学生的言行,以情感人,以爱动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认识,悉心指导学生的业务学习,创造条件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认真指导学生的就业,真心解决学生工作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提高自身言行的感染力,使教育教学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工作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关注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认识到在教育中大学生就是德育教育的主体。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激发大学生的自觉性,充分利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够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时刻关注大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就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充分发挥道德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使每一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和赞美,认识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众多问题,这并不是教育目的,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把实现自身价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校教育工作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学生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知识,学会批判性的接受事物,提高自身的道德鉴赏能力,学会判断和创造,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独立个性,能够独立生存的人,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核心是坚持和贯彻积极的工作态度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由于不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不同高校、不同主体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内容具有不同的教育效果。这种教育现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做到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新型教育观、人才观和师生观武装自己,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此同时,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入社会实践内容,早日实现两者的结合。再有,教师教学方法和途径也要争取多样化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积极精神、坚强意志和健康情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倡合作,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开放性格,确保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不能只关注科学知识的传授。

(三)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条件是建立健全管理和引导制度体系

只有制订科学合理的制度,才能保证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各个高校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管理制度呢?在不同高校和不同的教育人员看来,理解不同。笔者认为,高校学生的管理制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建设,管理性的制度体系和引导性的制度体系。管理性的制度,也应关注管理过程中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如在实际管理当中,要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原谅学生的某些过失,照顾学生的生活学习等,这样就会使学生逐渐接受具体的教育管理制度。但应该看到,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只是局限于具体操作层面。“以人为本”应该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一种理念。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制度,要依据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依据教育管理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实需要,建立系统性制度,具有实用价值,实现人才培养的引导性目标。如在安排选修课时,现在各个高校的管理制度是,只列出选修课的课表,学生自行报名即可。这样的制度是不是就体现了以人为本呢?实际上,很多学生在报名时会有许多问题搞不清,如不能选课,喜欢的课上不了,对自己所选的课不了解,还有的在选课后,发现所选课程和原来的上课时间出现冲突。如果在选修课的安排上,添上“选课注意事项”、“选课内容简介”、“选课时间安排”、“教授简介”等,则使选课更加体现人性化。

(四)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基础是展现物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高校的各种建筑设施,在设计风格和教学生活设计的人性化方面,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重要因素,纷纷借鉴国内外的优秀建筑风格,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和信息校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更加美丽、舒适、和谐。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但考虑建筑的实用价值,而且也注重考虑建筑的观赏价值,体现人性化设计,以方便师生使用为目的,使师生的工作学习更加愉悦。设计学校景观时,主要风格要有利于人的亲近和融入,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学生生活和学习、、娱乐设施,也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为主要出发点。

(五)进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手段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指的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支撑,获取、加工、保存、传输各种文字、数字和图像、声音信息的技术。目前信息技术已在各个领域广泛使用,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方法和工具,使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信息化,已经完全可能,综合管理学生的个人信息、生活需求、学习状况、资助情况等。这种形式的管理方法,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新的高度来看,在高校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利用信息化手段已成为必然。

四、结语

总之,高校领导一定要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做好思想准备,运用新型管理理念,科学研究学生在成长、成才和求职方面的真正需求,在信息技术方法的运用当中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证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充足,运用先进的管理系统,搭建合理的交流平台,使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环境更加科学。同时要制订信息化管理的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设施的水平,确保实行信息化管理的科学运行。

参考文献:

[1]孔一凡.高校学生管理中激励手段的有效运用[J].科技资讯,2012,(08).

[2]吴楠,李飞,郭书哲.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3).

[3]王乐.浅析“柔性管理”理念在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东盟博览,2012,(03).

[4]焦岚.把握现实特点——转变高校学生管理方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5]宋立娟.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浅谈如何做好学生管理[J].职业,2012,(11).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青脆李、脆红李周年管理工作历
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