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

2014-03-30刘金同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机制质量建设

● 刘金同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

● 刘金同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建设,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一致,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举措。做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加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建设,应加强保障性质量机制、消费性质量机制与激励性质量机制建设等,进而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是实现新时期“教育强国”的重要方略。研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对创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高校,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的涵义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指的是能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形成的系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是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是由多种质量因素形成的系统。多种质量因素的地位、功能与作用各不相同,通过整体来协调发挥各自功能。政策因素能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经济因素是通过市场法则对高等教育的结构、规模产生影响;文化因素侧重在观念上发挥效果;科技因素从实践层面推动高等教育深入发展。不管是政策因素、政治因素,还是文化因素、科技因素,这几个因素单独发挥作用,都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将几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后,才能发挥建设性作用。

提高质量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预期设定,也充分表明“质量”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而“质量”涉及到政策、经济、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高校要打破惯性思维,突破发展的瓶颈,就必须将这几个影响到“质量”的因素,灵活贯通统一起来,激发高校在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活力,挖掘潜在的效能,提升创新的质量与水平,实现“教育强国”的伟大战略目标。

二、构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的时代价值

(一)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探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理念相匹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是在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综合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效益、规模与结构,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与外部质量作用的机制,为高等教育实现创新性发展提供策略支持。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政策、经济、文化以及人口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必须和高等教育一同融入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程中,符合时代发展的音符,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用实力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加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就是在充分考虑现实发展的政策、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因素基础上,实现多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能,产生更强大的正能量,提升高校的整体科研实力,推动高校发展进程。

(三)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程

高等教育发展的终端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他们是推动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不竭之源。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建设,以“质量”为核心,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发展要务,统筹协调高等教育质量机制内的各个要素,加快高校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建设、实践能力建设及创新意识培养进程,鼓励大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具备动手操作能力基础上,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大赛,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三、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建设思路

(一)明确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的理念

1.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高等教育要坚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科学处置好高等教育的现实性需要与未来需要之间的关系,满足教育优先发展的基本要求。当前推行高等教育的手段、形式、体制、规模、发展条件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坚持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优化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机制基础上,既要立足当前,从现实出发,还应该着眼长远,将未来需求当成是出发点与归宿,实行长远预测。

2.整体协调,统筹规划

系统性发展的原则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子系统,受到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制约,和社会系统在逻辑上保持发展的一致性。因此,优化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质量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外部社会环境与其它教育类型之间实现关联的系统性,做到高等教育内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以及科技开发等功能系统性,加快高等院校教学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整体协调、统筹规划。

(二)做好政策性质量机制建设

1.突出政策支持力度

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以《规划纲要》为政策导向。《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的新要求,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教授治学的最佳途径、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为此,应根据《规划纲要》制定高等院校学科发展、高等院校建设、教学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配套政策,激发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内驱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提供资金保障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在资金方面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拓宽投资渠道,确保高等教育发展的优质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当前高校由于扩招、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而出现债务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激活高等院校发展的活力。为了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高等教育资金筹集渠道不能只依托政府来解决,还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制定高等教育适宜区域经济发展新政策,将高等教育在学术方面的优势更好转变成经济优势、生产力优势,打造教育和产业经济互动、高校和市场共赢的合作局面。高等院校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完善高校资金审计监督体系,提升资金使用的综合效益。

(三)完善激励性质量机制建设

1.加强学术评价激励机制建设

高等教育学术评价激励机制,是将科研评估、教学评估等作为载体,对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质量展开评价,通过对高等教育办学的内部与外部监督,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高等教育学术评价,使用统一的分析评估工具,建立高等教育评价激励机制,帮助高校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提升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与服务意识,完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质量管理系统。高校通过创建内外的学术评价机制,解决好人才激励与管理的问题,将科研与教学成果作为办学评定、职称晋升的依据。

具体来讲,学术评价激励质量机制建设,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评价标准的制定。积极探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系统,按照院校办学类型分成不同层次,来设定指标考核体系,确保高校准确定位。在评价指标的设定应具有可操作性,设置不同的实验室、学科体系,确保高校学术评价是在科学基础上创建。另一方面,激励评价的操作。肯定高校办学多元化的评价取向,采用定量与定性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学术评价与社会效益有机结合,探索对考核结果的再次评估机制。

2.加强教师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师资管理机制建设,应充分调动高校教师参与科研、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并避免名师师资流失,实现人力资源效益最大化。强化师资管理机制建设,解决高层次人才流失与师资供给的现实问题。高校师资管理机制建设,应从情感激励与薪酬激励两个方面出发:一是在情感激励方面,积极探讨适合高等院校优秀人才的沟通渠道,倡导高校负责人和优秀管理者间实现双向交流,让优秀人才在被充分信任的氛围内更好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二是在薪酬激励方面,让高素质人才向组织效率高、个人收益高的方向流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则的薪酬制度与薪资体系,根据“优劳优酬”的原则,发挥人才动力激励机制,留住优秀人才,为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新贡献。

(四)加强教育消费性质量机制建设

1.扩大教育消费需求

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可支配性收入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消费需求呈递增趋势。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消费需求,对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解决好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通过增加个人教育年限,提高劳动力的素质,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快高等教育向宽领域发展步伐。发挥高等教育消费积极效益,有效规避消极影响,实现高等教育持久性消费。从宏观层面对高校招生资质展开评估,确定招生规模,创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系统,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坚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方向,规范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产品与教育服务,在保证高等教育实现有效供给的前提下,真正满足个人的不同需求。

2.满足大学生就业消费性需求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和劳动力要素市场间存在供需关系,重点体现在毕业生就业率与人才储备方面。劳动力市场呈现 “异步需求”特点,使高等教育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上呈现不对称现象,这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高等教育招生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凸显,如何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满足高校毕业生毕业方面的需求,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加大社会吸纳力。最大程度地满足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积极支持并引导大学生通过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项目,到基层发展,到农村创业。二是提升高等院校的生源供给水平。高等院校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基本导向,关注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调整相关的专业与学科设置;积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创新大学生培养方式;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技能与社会实践方面的培训力度,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供求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积极引导并帮助大学生能从自身实际出发,转变就业理念,实现理性就业。

(五)强化创新性质量机制建设

1.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建设

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家不断进步的持久动力。高校在人才培养建设方面,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再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划,将创新型人才培养贯穿于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首先,高校要打造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环境。教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型教学法,课堂教学中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敢于从不同方向尝试问题的解决思路。其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比如“航模社团”、“智能机器人研究协会”、“数学建模小组”等,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充分满足学生的创新愿望。

2.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下提出的新理念,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不仅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应用性,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通过个人的实践去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容易让大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然后到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场所,通过查检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总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具有多种质量因素的协调性、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匹配性的特点,在新世纪构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此,应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协调,统筹规划的理念,做好政策性质量机制建设,完善激励性质量机制建设,强化创新性质量机制建设,真正做到在确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质量机制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提升高等教育办学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1]鞠丽.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 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

[2]钟秉林,张杰,杨卫.大学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13).

[3]周建松.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12,(4).

[4]谢永利.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5]桑玉军,姜颖.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责任编辑:冯永刚)

刘金同/潍坊科技学院国学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机制质量建设
“质量”知识巩固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质量投诉超六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